《机械构件的微动疲劳》
作者 | 何明鉴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25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118013668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5979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微动磨损和微动疲劳1
1-1 引言1
1-2 学科的形成2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2
二、学科的形成5
1-3 微动磨损的机理7
一、微动磨损机理诸观点8
二、微动磨损的初始阶段12
三、微动磨损的稳定阶段14
四、微动磨屑15
五、氧化的作用16
六、摩擦力和摩擦系数19
1-4 实验研究概述19
一、实验目的19
二、对实验设备的要求19
三、微动副和试验件21
1-5 各种参数对微动磨损的影响21
一、振幅的影响22
二、接触压力的影响23
三、频率的影响24
四、循环次数的影响24
五、环境温度的影响25
六、气体成分的影响26
七、环境湿度的影响27
八、接触处试件形状的影响27
1-6 实验举例28
第二章微动疲劳31
2-1 一般概念32
一、研究内容32
二、微动疲劳和普通疲劳32
三、微动疲劳曲线34
2-2 微动疲劳的基本理论35
一、微裂纹的形成35
二、疲劳裂纹的形成38
三、疲劳裂纹的扩展41
四、两类微动疲劳门坎值42
实验的类型43
2-3 微动疲劳实验概述43
一、实验的目的和内容44
三、实验设备44
2-4 微动疲劳理论的实验验证47
一、微动疲劳的门坎值47
二、微动疲劳裂纹的形成50
三、微动疲劳裂纹的扩展58
一、滑动振幅65
2-5 影响微动疲劳的因素65
二、接触压力67
三、载荷频率68
四、气体环境和湿度69
五、外载大小和外载类型71
第三章力学分析73
3-1 半空间体和半平面体受力时的应力分布73
一、半平面体边界上受集中力73
二、半空间体边界面的一直线上受法向均布载荷75
三、半平面体边界上受法向均布载荷76
四、半空间体受法向力77
3-2 接触问题79
一、接触于一点的两弹性体的挤压——赫芝问题79
二、两弹性球的接触81
三、球体与平面、球体与球座接触83
四、两圆柱体、圆柱体与平面接触83
一、法向压力和交变切向力共同作用时两弹性球的接触84
3-3 有切向力的接触84
二、二维弹性圆柱体接触88
3-4 几种结构模型的微动疲劳计算分析90
一、拉—压载荷91
二、弯曲载荷95
三、扭转载荷99
四、阻尼作用102
3-5 结构模型的实验研究103
一、拉—压实验104
二、弯曲实验106
3-6 小结107
第四章微动疲劳的断裂力学分析109
4-1 微动疲劳中的应力强度因子109
4-2 微动桥式的研究模型115
一、研究方案116
二、试件的载荷116
4-3 应力强度因子计算119
一、桥足的压力分布119
二、应力强度因子120
4-4 短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修正和裂纹扩展速率124
一、应力强度因子修正124
二、裂纹扩展速率125
4-5 断裂力学预测微动疲劳寿命126
一、均方根法研究承受随机载荷的试件128
二、微动疲劳的Sr-N曲线131
三、裂纹扩展曲线135
四、桥足压力分布对微动疲劳寿命的影响137
五、桥足距对微动疲劳寿命的影响139
六、桥足载荷对微动疲劳寿命的影响140
4-6 小结141
第五章燕尾榫联接的微动疲劳143
5-1 研究概况143
一、燕尾榫的微动损伤143
二、结构模型的设计准则144
三、结构模型和实验设备的逐步发展146
一、接触问题的有限元方法149
5-2 计算方法149
二、接触状态及其条件表达式150
三、有限元混合法151
四、计算程序158
5-3 盘上轴向开槽的燕尾榫联接的计算分析(底角45°)160
一、结构模型160
二、一对叶片的模型161
三、三对叶片的模型171
二、疲劳寿命176
一、试件和实验设备176
5-4 室温环境下的实验176
三、微裂纹及扩展断裂部位179
第六章榫联接的进一步研究182
6-1 燕尾榫联接在高温环境中的微动疲劳特性182
一、计算分析183
二、实验187
三、小结189
6-2 底角不是45°的燕尾榫189
一、燕尾的形状——结构模型189
二、计算分析191
三、实验194
四、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194
五、小结195
6-3 叶片振动引起的微动疲劳195
一、计算分析196
二、实验198
四、小结199
三、计算和实验结果分析199
6-4 盘上周向开槽的燕尾榫200
一、结构模型200
二、计算分析201
三、周向和轴向开槽的燕尾联接比较205
四、减薄了的盘的计算分析206
五、实验及结果分析208
六、小结211
6-5 叶片和盘的枞树榫联接212
二、计算模型213
一、结构模型213
三、接触状态、应力和相对位移215
四、微动损伤参数FD219
五、综合参数FFD220
六、危险点221
七、实验概述222
八、实验结果223
九、小结224
参考文献225
1994《机械构件的微动疲劳》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明鉴著 1994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
- 198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结构疲劳强度
- 1985
-
- 飞机部件和整机疲劳试验
- 1979
-
- 疲劳
- 1984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大型机器零件的疲劳
- 1986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机械制造业喷漆劳动条件的改善
- 1958 工人出版社
-
- 机构与机械零件
- 1978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 机构与机械零件
- 198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结构疲劳与断裂
- 1995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 机械运动机构
- 1983 台湾:复汉出版社
-
- 机构及机械零件
- 1989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 焊接结构的疲劳
- 198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 结构抗疲劳设计
- 198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