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研究的对象、意义与目的2

一、“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2

二、“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课的目的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内容体系与学习方法9

一、“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内容体系9

二、“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学习方法12

第一章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才培养战略1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任务与形势16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16

二、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8

三、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决策21

第二节 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22

一、高级人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3

二、发达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战略24

三、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人才培养战略26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历史地位29

一、社会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9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使命31

三、当代大学生成才目标的选择34

一、人才素质及其内部结构37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与人才成长37

第一节 人才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37

二、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构成40

三、人才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4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形成的规律46

一、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一般特征46

二、社会现代化与人才素质的现代化49

三、人才素质形成的一般规律5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新型人才培养5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56

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人才素质58

三、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素质61

第三章大学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66

第一节 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任务66

一、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造就大批卓越人才66

二、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特点78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及多样性78

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主动性的发挥80

三、在大学生活中全面提高素质82

一、大学生活对于人才成长的作用83

第三节 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83

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84

三、适应不良与自我调节86

四、独立自主性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课题88

第四章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人才素质的提高90

第一节 大学生的身心特征与自我发展90

一、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征90

二、大学生面临的自我发展课题95

三、大学生的自我认识99

一、个性的含义与结构103

第二节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素质的培养103

二、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培养104

三、大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与调节107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素质的提高111

一、自我完善的科学含义111

二、自我完善的原则113

三、自我完善的途径114

第五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政治素质117

第一节 政治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117

一、政治与政治素质的含义117

二、政治素质的结构120

三、政治素质的作用124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容126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政治素质的核心126

二、爱国意识是政治素质的前提130

三、社会主义信念是政治素质的根本133

四、集体主义观念是政治素质的基础134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136

一、学习政治理论136

二、勇于参与社会政治实践138

三、加强政治修养139

四、立志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41

第六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道德素质143

第一节 道德素质及其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143

一、道德与道德素质143

二、道德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148

三、道德素质的作用机制1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人才道德素质的内容155

一、社会主义人才基本道德素质的内容155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的演变158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161

一、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164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自我修养164

二、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165

三、内省是完善道德人格的主观方法167

四、实践道德行为是完善道德人格的客观方法169

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法律素质172

第一节 法与法律素质172

一、法与法的本质172

二、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178

三、法律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185

一、法律知识188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人才法律素质的结构与内容188

二、法制意识189

三、用法能力191

第三节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192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识192

二、增强法制意识195

三、学会运用法律手段197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智能素质199

第一节 当代科学发展与人才的智能素质199

一、当代科学的发展对人才的挑战199

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特征200

三、当代科学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07

第二节 现代人才的智能素质与知识结构209

一、什么是智能209

二、智能结构210

三、大学生的智能结构的建立211

四、智能发展与知识结构213

第三节 大学生智能素质的培养219

一、注重培养基本能力219

二、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22

三、树立优良学风225

四、讲究学习方法,科学地运筹时间226

第九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创造素质228

第一节 创造素质是现代人才的最宝贵素质228

一、现代社会发展与人才的创造力228

二、创造素质的培养与人的潜能开发232

第二节 创造性活动与创造智能236

一、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规律236

二、创造智能与人的创造力240

三、思维定势的突破与发散思维243

第三节 创造性个性与创造力发挥247

一、创造力发挥的个性因素247

二、创造力的个性障碍及其突破249

三、当代大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252

第十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社会交往素质255

第一节 社会交往素质及其在人才成长中的意义255

一、社会交往素质的含义及其构成255

二、社会交往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意义258

第二节 科学认识社会交往的一般规律264

一、交往的本质及其形式264

二、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269

三、交往的艺术279

一、主动参与交往活动283

第三节 大学生交往素质的培养283

二、建立和发展友谊292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心理素质298

第一节 心理素质及其在人才成长中的意义298

一、心理与心理素质298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构成299

三、心理素质在人才成长中的意义302

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305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承受力308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308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11

三、当代社会发展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14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卫生318

一、心理卫生的含义与意义318

二、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及其表现320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心理机制323

四、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我调适325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的审美素质328

第一节 现代人才是真、善、美的统一328

一、美与审美标准328

二、现代人才是真、善、美的统一332

第二节 现代人才审美素质的结构335

一、外在美336

二、内在美338

三、现代人才审美素质结构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340

第三节 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341

一、审美与完美人格的塑造341

二、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344

第四节 大学生审美素质的自我修养347

一、审美素质自我修养的一般方法347

二、审美素质自我修养的具体途径349

后记355

1996《社会主义现代人才素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曹杰主编 1996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社会主义问题(1996 PDF版)
现代社会主义问题
1996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模索する现代社会主义(1981年05月第1版 PDF版)
模索する现代社会主义
1981年05月第1版 世界思想社
近代社会主义(1924 PDF版)
近代社会主义
1924 北京:商务印书馆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1949 PDF版)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1949 天下图书公司
为现代社会培养管理人才(1989 PDF版)
为现代社会培养管理人才
1989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现代社会主义会计构造(1983 PDF版)
现代社会主义会计构造
1983 株式会社大月书店
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7 PDF版)
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57 北京:作家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1998 PDF版)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1998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1980 PDF版)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利益
1980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现代人才素质概论(1996 PDF版)
现代人才素质概论
1996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1991 PDF版)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人
1991 重庆:重庆出版社
当代社会主义(1989 PDF版)
当代社会主义
1989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1995 PDF版)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
1995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现代社会主义经济(1986 PDF版)
现代社会主义经济
198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1984 PDF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共产主义
198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