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体写作学》
作者 | 毛正天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37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920844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521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第一节文体意识与写作1
一 文体概念1
二 文体意识3
三 文体意识与写作6
第二节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8
一 文体分类应当具有统一的科学依据8
二 文体分类的科学依据应是人的意识功能10
三 意识功能的三种基本方式与文体的三大类别12
第三节文体的现代发展趋向17
一 文体观念的整体化突破18
二 文体功能的立体化发展19
三 文体形式的多元化实验21
四 文体要求的简约化意识24
上编认知性文体27
第一章认知性文体写作概说27
第一节认知性文体的基础知识27
一 认知性文体的概念27
二 认知性文体的种类28
三 认知性文体的特征29
第二节认知性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32
一 主体对客体的告知价值的判断与选定32
二 主体对受体的现时接受心理的判断与把握34
三 主体对载体的体制规范的“合模”与“制宜”35
第三节认知性文体写作的中心环节37
一 认知性文体的写作目的在于告知37
二 认知性文体写作的主体意识活动围绕告知40
三 认知性文体的表达手段用以告知43
第二章消息的写作48
第一节消息的一般特征48
一 消息的概念49
二 消息的分类50
三 消息的基本特征53
第二节消息写作的要点61
一精心提炼导语61
二 坚持用事实说话64
三 讲究整体性原则68
第三节消息写作的发展趋势70
一 消息审美观念的新变化70
二 消息写作的创新动势71
第三章通讯的写作76
第一节通讯的概念76
一 通讯的含义及作用76
二 通讯的由来及发展77
三 通讯的一般性特点78
第二节通讯的类别80
一 人物通讯80
二 事件通讯81
三 工作通讯82
四 概貌通讯83
五 旅游通讯84
六 小通讯84
第三节通讯的写作85
一 精心选材,典型为贵85
二 提炼主题,事实为本86
三 展开情节,巧妙布局87
四 写好人物,栩栩如生89
五 锤炼语言,含情寓理90
第四节通讯的发展趋势91
一 深度报道的出现91
二多元发展的局面92
三 散文意识的渗透93
四 报道的系列化95
第四章调查报告的写作96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一般特征96
一 调查报告的概念及重要性96
二 调查报告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97
三 调查报告与相关文体的区别及基本特征99
第二节调查报告的写作要点101
一 进行调查是先决的条件101
二 分析研究是必要的环节102
三 精心成文是成功的保证104
第三节调查报告写作的创新动态112
一 调查研究方面的创新112
二 报告内容方面的创新114
三 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117
第五章说明书的写作121
第一节说明书的一般特征121
一 说明书的概念及其发展流变121
二 说明书的作用122
三 说明书的基本特点123
第二节说明书的写作要点125
一 说明书写作的一般要求125
二 几种常用说明书的写作129
第三节说明书的创新动态139
一 信息化139
二 广告化141
三 多样化142
中编析理性文体143
第一章析理性文体写作概说143
第一节析理性文体的基本知识143
一 析理性文体的含义143
二 析理性文体的种类145
三 析理性文体的特征146
第二节析理性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149
一 问题发现的写作导向149
二 概括推理的抽象思维152
三 逻辑论断的写作旨归154
第三节析理性文体写作的中心环节156
一 思辩为析理性文体的中心环节156
二 中心环节的贯彻158
第二章思想评论的写作170
第一节思想评论的一般特征170
一 思想评论的概念及其文体流变170
二 思想评论的一般特征171
第二节思想评论的写作要点175
一 说理的妥贴175
二 析理的精当176
三 推理的机警178
第三节思想评论的发展趋势179
一 说理的亲近化、艺术化179
二 文体形式的灵活性和微型化183
第三章文学评论的写作184
第一节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解184
一 文学评论的概念184
二 文学评论的流派185
三文学评论的功能188
四 文学评论的体式190
五 文学评论的类差191
第二节文学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192
一 把握总体与实质——宏观要求194
二 吃透局部与个别——微观要求194
三 除旧和布新——独创要求195
四 艺术再创造——表述要求195
五 服务于读者——终端要求196
六 评论的文学——美学要求197
第三节文学评论的未来世界201
一 文学评论家的作家化201
二 文学评论家的平民化201
三 文学评论家的民族化202
四 文学评论家的自我完善203
五 文学评论家的现代化203
六 文学评论家的评论家204
第四章学术论文的写作205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含义和分类205
一 学术论文的含义205
二 学术论文的分类206
第二节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209
一 学术性209
二 科学性210
三 独创性211
第三节学术论文写作要领213
一 占有信息,选准课题213
二 研究材料,形成观点217
三 把握结构,强化析理分析220
四 精练语言,建构论文个性225
第五章杂文的写作229
第一节杂文的一般特征229
一 杂文及其相关的概念229
二 杂文的流变与发展231
三 杂文的一般特征233
第二节杂文的写作要点240
一 题材选取240
二 论辩技巧243
三结构艺术247
第三节杂文的创新动势250
一 内容的新变化250
二 形式的新趋向253
第六章演讲辞的写作255
第一节演讲辞的含义和种类255
一 演讲辞的含义255
二 演讲辞的种类256
第二节演讲辞的基本特征258
一 边缘性258
二 针对性259
三 相容性260
四 可听性261
五 开放性261
第三节演讲辞的写作要点262
一 定题与选材的要点262
二 开头的奥秘266
三 高潮的建构270
四 结尾的技巧271
五 语言的特殊要求273
六 强化演讲辞感染力的艺术手段275
下编审美性文体280
第一章审美性文体写作概说280
第一节审美性文体的基本特征280
一 审美性文体的概念280
二 审美性文体的种类281
三 审美性文体的特征281
第二节审美性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284
一 主客体的遇合285
二 意蕴的开掘288
三 形式的凝聚293
第三节审美性文体写作的中心环节——传情297
一 情感的强化与弱化297
二 情感的统一与错位300
三 情感的超越与回归302
第二章诗歌的写作304
第一节诗歌的特征和分类304
一 诗歌的特征304
二 诗歌的分类310
第二节诗歌写作的审美要求311
一 灵感:诗的孕育及其捕捉311
二 想象:诗的构造活动317
三 显形:不仅仅是语词的传达323
第三章散文的写作326
第一节散文概念内涵的嬗变326
一 古代的概念326
二“五四”时期的概念326
三 当代的概念326
第二节构成散文写作的稳态系统327
一 广泛的题材,以小见大的寓意属性328
二 行文的自然之势,内容与形式的“散而有序”的统一329
三 构思方式的虚实处理和意境的创造332
四 感情的丰富多趣,语言的形象、自然、亲切之风334
第三节散文的审美规范337
一 思辩、记实功能在审美功能中的矛盾及其统一337
二 寻求个体特征及其对个体特征的精微感受339
三 散文的优势在于在弱化中写出动人的情致和形象340
四 以表现强烈的主体意识为美学目标341
五 散文诗化的侵袭343
第四节散文的品系分化——散文诗345
一 散文朝诗或小说方向运动的结果345
二 什么是散文诗345
三 散文诗的类别347
第五节当代散文的创新动势348
一 题材内容的开放体系、当代意识、历史感的强化趋势349
二 新奇性情趣和“圆形情绪”的表现350
三 结构程式化、写法规矩化的变格、破格倾向351
四 艺术途径和风格的多样化追求354
第四章小说的写作356
第一节小说的形成及发展356
一 以故事为主的阶段357
二 以展示人物性格为主的阶段358
三 以展示人物内心图景为主的阶段358
第二节小说的一般要素与特征359
一 小说的一般要素359
二 小说的一般特征362
第三节小说创作的审美规范365
一 遵循情节的因果律365
二 把人物推出正常轨道之外369
三 性格规范对情节规范的冲击372
四 环境在小说中的功能意义374
第四节小说的创新动势376
一 从审美形象的单向发展到审美形象的二重组合377
二 由偏重客观再现转向于主观表现379
三 由反映形而下的生活表层转向形而上的意识深层381
四 由侧重思想内容转向于侧重艺术形式382
第五章报告文学的写作383
第一节报告文学的概念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383
一 报告文学的概念383
二 报告文学与其他文体的区别384
第二节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386
一 新闻性386
二 审美功能387
三 强烈的思辩色彩388
第三节报告文学的写作要点389
一 要注重深入细致的采访389
二 要恪守真实性的原则393
三 要努力写好人物395
四 手法运用要多样化400
第四节报告文学的发展与创新势态402
一 文体态式发展轨迹描述402
二 写作创新趋势总体观照404
第六章影视文学的写作412
第一节电影电视的产生和发展412
一 电影的产生和发展412
二 电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416
第二节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417
一 综合性417
二 逼真性418
三 蒙太奇420
第三节影视剧作的写作要点422
一 熟悉影视语汇422
二 运用电影思维424
三 精心构筑剧本427
第四节影视文学的发展动势432
一 从题材表现看433
二 从艺术形式看435
1990《现代文体写作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毛正天等主编 1990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现代写作学
- 1987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写作技巧教程
- 1995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 文体写作
- 1997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 现代科技写作学
- 1991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 现代应用文写作
- 1998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
-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技巧大全
- 1992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
- 现代文秘写作
- 1999 西安:西安出版社
-
- 现代文秘写作
- 1995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现代写作学作品选
- 1987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现代写作学
- 1986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 现代应用文写作
- 1992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 现代文学写作技巧
- 1999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 现代应用写作学
- 1998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