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上》求取 ⇩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3

马克思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

马克思论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3

第一辑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3

马克思恩格斯论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4

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

马克思论观念、范畴是社会关系的表现6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

恩格斯论概念是现实事物的反映8

恩格斯论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8

恩格斯论思维和意识归根到底是自然界的产物8

马克思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9

马克思论人们劳动的结果在劳动开始时已经观念地存在着9

马克思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

恩格斯论精神因素可以化为物质力量10

恩格斯论唯物主义不是套语10

列宁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11

列宁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意识是高度发展的产物11

列宁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12

列宁论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不是僵死的13

列宁论反映是被反映者近似正确的复写13

列宁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在有限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14

列宁论科学的抽象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14

列宁论人的意识反映并创造客观世界15

列宁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5

列宁论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15

斯大林论形成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源泉要到社会存在中去寻求15

斯大林论社会生活是社会意识借以建立的基础16

斯大林论社会思想、理论等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7

毛泽东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18

毛泽东论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18

毛泽东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19

毛泽东论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可以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力量20

毛泽东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20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2

马克思论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2

马克思论所有制形式与上层建筑23

马克思论分工的两重性23

恩格斯论在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时候,艺术和科学的创立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24

恩格斯论奴隶制为古代希腊文化繁荣创造了条件24

恩格斯论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应由基础来说明25

恩格斯论艺术等观念形态应由基础来解释25

恩格斯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6

马克思恩格斯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9

马克思论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30

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相敌对32

恩格斯论现代资产者阻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33

恩格斯论十七世纪末叶德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在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33

列宁论历史唯物主义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的区别34

列宁论人的社会认识反映社会经济制度35

斯大林论什么是基础和上层建筑,任何基础都有同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6

斯大林论上层建筑对基础的积极作用36

斯大林论上层建筑随着基础的消灭而消灭37

斯大林论上层建筑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发生间接联系37

毛泽东论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37

毛泽东论上层建筑对基础的反作用38

毛泽东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38

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39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40

马克思恩格斯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0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

马克思论人们的思想不能越出阶级的界限41

马克思论过了时的社会力量总要作最后的挣扎41

马克思论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42

马克思恩格斯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42

恩格斯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阶级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43

马克思恩格斯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43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4

马克思恩格斯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瓦解44

恩格斯论从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济方面反对资产阶级44

列宁论阶级45

列宁论小生产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45

列宁论什么是阶级斗争46

列宁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要成为政治斗争46

列宁论人们总要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46

列宁论阶级斗争理论是使人们从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的线索47

列宁论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的创造性47

斯大林论垂死的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48

毛泽东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48

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用阶级斗争观点解释历史48

毛泽东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49

毛泽东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49

毛泽东论社会的变化,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49

毛泽东论人民的无限创造力50

四、现象和本质51

马克思论本质和现象是矛盾的统一51

恩格斯论透过表面偶然现象揭示内在规律性51

列宁论本质和规律51

列宁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52

列宁论假象与本质53

列宁论人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的深化过程54

毛泽东论本质和主流问题55

毛泽东论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实质55

马克思论真理的客观性56

恩格斯论人的思维的至上与不至上56

五、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56

恩格斯论人的认识的相对性58

列宁论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59

列宁论我们的知识向绝对真理接近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59

列宁论人不能完全把握全部自然界的整体60

列宁论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60

毛泽东论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61

毛泽东论真理的发展规律61

毛泽东论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61

列宁论我们可以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61

毛泽东论发现真理依靠客观实践62

毛泽东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62

六、内容和形式63

马克思论形式不能离开内容63

马克思论旧内容与新形式63

恩格斯论形式和内容的同一63

恩格斯论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64

列宁论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64

列宁论形式落后会妨碍内容的发展65

列宁论形式服从内容65

列宁论共产主义者要善于利用一切新旧形式66

列宁论事物发展中的任何转变会使旧形式和新内容不相符合68

斯大林论内容的发展先于形式的产生与发展68

斯大林论内容的重要71

毛泽东对形式主义的批判71

七、个别和一般72

马克思论一般是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72

马克思论抽象产生于具体72

恩格斯论个别和一般的关系73

马克思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73

恩格斯论从个别到特殊并从特殊到普遍的上升运动是在许多样式中实现的74

恩格斯论一切真实的详尽的认识只在于从个别提高到普遍性74

列宁论个别与普遍的互相转化74

列宁论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75

斯大林论各个社会形态的特有规律和一切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76

毛泽东论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76

毛泽东论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76

毛泽东论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77

八、偶然和必然79

马克思论偶然性79

恩格斯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80

列宁论偶然与必然的关系81

列宁论必然性81

毛泽东论盖然性与必然性82

九、肯定和否定83

马克思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83

马克思论一切发展都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83

恩格斯论辩证法的否定观84

列宁论辩证法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86

列宁论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86

斯大林论新生事物必然会胜利87

毛泽东论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88

毛泽东论事物的新陈代谢88

毛泽东论对于复杂事物不应做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88

第二辑文学的源泉93

一、文学的起源93

恩格斯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3

恩格斯论劳动和艺术93

《墨子》论原始文艺95

《吕氏春秋》论葛天氏之乐95

《淮南子》论劳动歌谣95

《山海经》论 夏后开得九辩与九歌于天96

何休论诗歌的产生96

郑玄论诗之兴96

苏舜钦论诗之作与人生偕97

沈约论歌咏自生民始97

刘勰论诗歌的产生97

朱熹论诗、歌产生过程98

王国维论文学起源于游戏98

王国维论戏剧始于巫99

刘师培论文学出于巫祝之官99

鲁迅论文学起源于劳动100

鲁迅论神话的产生101

鲁迅论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101

鲁迅论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小说起于休息102

常任侠论劳动创造艺术102

常任侠论音乐舞蹈发展的动因105

常任侠论原始的戏剧形式107

德谟克利特论艺术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摹仿108

亚理斯多德论诗起源于摹仿108

康德论艺术是一种游戏109

席勒论艺术起源于力量过剩的游戏110

黑格尔论艺术的起源与宗教的联系111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起源于感情的传达112

厨川百村论文学起源于象征的梦113

黑田鹏信论艺术起源于美欲114

普列汉诺夫论原始部落劳动的歌的节奏为生产动作的节奏所决定115

普列汉诺夫论劳动先于游戏,游戏是劳动的产儿117

曹禺论学习语言121

普列汉诺夫论游戏是功利活动的从属现象122

普列汉诺夫论经济活动先于艺术的产生,并在艺术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124

高尔基论劳动创造文化和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126

高尔基论原始文学直接随着劳动而产生130

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31

马克思论艺术感觉的历史的发展131

马克思恩格斯论神话、史诗等作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133

列宁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镜子136

毛泽东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138

毛泽东论神话与现实139

荀子论乱世文章匿而采139

《毛诗序》作者论诗与社会生活140

扬雄论文艺反映社会生活140

梁肃论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141

钟嵘论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141

班固论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41

元稹论诗歌应反映现实142

元好问论作家须有生活142

李贽论创作源于生活143

鲁迅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影印144

鲁迅论文艺和时代145

瞿秋白论文学是社会的反映145

郭沫若论文学和社会146

周扬论文学的形象必须从生活中去吸取147

周扬论文艺从生活出发又落脚于生活147

柏拉图论艺术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148

柏拉图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152

塞万提斯论艺术摹仿自然153

亚理斯多德论文艺摹仿自然153

狄德罗论艺术摹仿自然154

狄德罗论诗与时代155

歌德论诗来自现实生活156

蒲伯论文学艺术要追随永恒的自然157

巴尔扎克论文学是人与生活的表现157

巴尔扎克论文学是社会的表现、国家的镜子158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使命是描写社会159

雨果论诗人要以自然为模范以真理为领导160

雨果论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反映镜和一个蓄存器161

泰纳论文学创作的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161

泰纳论艺术的本质166

泰纳论艺术与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的关系166

别林斯基论艺术和现实167

别林斯基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16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再现现实17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作品是在生活的要求底大力影响下产生的17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的发展以时代的普遍要求为条件17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幻想应服从现实174

屠格涅夫论每一个作家都是力求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印象175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是按照生活而形成的176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应回答生活的问题177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是生活的镜子179

契诃夫论文学家是自己的时代的儿子,要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节制179

普列汉诺夫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表现180

高尔基论文学总是跟着生活走的181

三、文学家必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182

列宁论作家必须接近实际生活182

斯大林论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185

毛泽东论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185

斯大林论知识分子要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185

毛泽东论革命的文化人必须接近民众186

刘少奇论作家体验生活还是要参与实际工作188

周恩来论作家应深入创作的源泉188

周恩来论如何深入生活190

周恩来论作家要通过实践改造自己190

司马迁论作者皆有感而发194

韩愈论文穷益工195

欧阳修论穷者之言易工195

胡震亨论杜甫的创作与生活196

袁宏道论诗人应师森罗万象197

谢榛论作诗须有生活积累197

黄宗羲论诗人须深刻地感受生活198

钱谦益论诗人生活为作诗之本198

王夫之论身历目见是铁门限199

魏禧论作者须有丰富的生活实践199

沈德潜论诗人借有韵语以传胸中不得不言之隐200

刘熙载论诗人应身入闾阎,目击其事200

王国维论诗人与现实的关系201

鲁迅论作家应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201

鲁迅论艺术家应在生活的旋涡中202

鲁迅论作家描写的生活最好是经历过203

郭沫若论到民间去工厂间去205

茅盾论研究和分析社会生活问题206

茅盾论生活的深度和广度206

巴金论创作要上去,作家就要下去209

周扬论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的生活209

周扬论文艺工作者应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斗争212

老舍论熟悉生活212

赵树理论作家深入生活应是长期的213

周立波论怎样熟悉人物和环境216

姚雪垠论《李自成》题材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历史知识,包括耳闻目睹的生活知识218

王朝闻论想象与生活的关系219

贺拉斯论作家应到生活和习俗中找范本220

波瓦洛论作家应该钻研自然人性221

狄德罗论深入生活221

歌德论观察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基础222

菲尔丁论要真正懂得世界只有靠和它交往223

巴尔扎克论作家应该熟悉一切观象,一切感情224

雨果论诗人的观察和想象224

福楼拜论要写就该知道一切225

福楼拜论观察生活必须专心和长久226

黑格尔论艺术家应跟生活建立亲切的关系226

果戈理论写自己熟悉的东西226

果戈理论作家要切实而根本地探索社会22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观察生活228

冈察洛夫论作家只能写他体验过的东西228

杜勃罗留波夫论作家把握生活的完整性与新鲜性229

契诃夫论观察、体验、研究生活230

高尔基论作家必须接近生活熟悉生活231

高尔基论作家应了解旧事物,发现新事物234

高尔基论作家必须了解生活的整个潮流和一切细小的支流234

高尔基论作家应参加社会活动235

高尔基论积累生活材料235

四、关于天才、灵感问题237

马克思恩格斯论宣扬“天才”论,不过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237

马克思论时代创造伟大人物237

马克思论不能把个别人物神圣化237

马克思恩格斯论“天才”与分工239

恩格斯论社会主义不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历史的必然产物240

马克思论天赋才能的差别240

马克思驳斥学者创造历史的观点241

马克思恩格斯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相信灵感242

马克思格斯论环境影响诗人243

列宁论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244

列宁论群众的智慧高于“天才”244

列宁论工农群众中存在无穷无尽的有才能的人244

斯大林论“天才”论者的诡计245

斯大林论作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慢慢锻炼出来的245

毛泽东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46

毛泽东论社会实践是产生天才的决定条件246

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决定于斗争实践246

刘少奇论要培养有创作天才的同志当作家247

周恩来论长期积累,偶然得之247

孔子的天才论247

曹丕论作家巧拙有素,不能以遗子弟248

司马相如论赋家之心不可得而传248

孟子论先知先觉248

陆机论感兴249

葛洪论才有清浊,思有修短249

刘勰论才为盟主,学为辅佐250

颜之推论人乏天才,勿强操笔251

李百药论天才与学力251

刘禹锡论工生于才,达生于明252

释皎然论灵感252

李德裕论自然灵气252

戴复古论妙悟253

严羽论诗道在妙悟253

汤显祖论灵感和才能254

谢榛论诗有天机254

张笃庆论天性与学力均不可废255

王夫之论神理255

张实居论古之名篇皆偶然得之256

袁守定论得之在俄顷256

王士祯论兴会257

赵翼论作诗非力取,而是三分人事七分天258

袁枚论作诗全凭天分,非关学问258

况周颐论填词要天资要学力259

王国维论天才与修养260

鲁迅论天才与民众261

鲁迅论天才与努力263

鲁迅论艺术创作与“灵感”的爆发不大有关系263

郭沫若论艺术天才264

郭沫若论天才多半由于努力养成265

郭沫若论天才与教育、学习266

郭沫若论直觉和灵感266

周扬论创作过程的最高境界267

何其芳论艺术天才问题267

何其芳论创作冲动268

何其芳论诗的灵感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常套的构思269

朱光潜论灵感的特征269

黄药眠论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270

王汶石论所谓灵感是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忽然得到的启发272

德谟克利特论灵感与诗人273

苏格拉底论写诗不是凭智慧,而是凭天才和灵感274

柏拉图论灵感274

贺拉斯论天才与苦学276

郎加纳斯论天资作用有限276

狄德罗论天才277

狄德罗论灵感281

康德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281

歌德论天才与群众283

菲尔丁论创作需要天才、人道、学问、经验284

雪莱论诗人的灵感285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的天才与灵感286

雨果论一切天才都具有双重返光287

泰纳论艺术家的天赋288

黑格尔论灵感289

叔本华论天才292

普希金论灵感294

别林斯基论天才和才能29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天才是完全按照正常方式发展的智慧30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先天的才禀与后天的智慧、常识和鉴赏力30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灵感是作家完全沉潜到自己的思想的涌泉里的精神状态301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构思中灵感的作用301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灵感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果实302

高尔基论才能是从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302

卢那察尔斯基论伟大艺术家不是天生的303

高尔基论青年文学家不应过于信赖“灵感”303

第三辑文学的社会性质307

一、文学是上层建筑之一307

列宁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307

毛泽东论文学艺术是从属于政治的307

毛泽东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07

毛泽东论“暴露”与“歌颂”308

毛泽东论文艺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308

周恩来论“不能把时代精神完全解释为党的政策,党的决议”311

周恩来论文艺为政治服务要通过形象311

周恩来论“艺术舞台”与“政治舞台”的结合311

季札论诗乐与时局变化的关系313

商君论文艺须为耕战服务314

荀子论为文应合先王,应顺礼义315

韩非论文艺须为法治服务316

《毛诗序》论诗和政局的关系317

班固论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317

刘勰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平时序318

郑玄论诗与政治318

李百药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320

姚思廉论文应崇教义之本320

孔颖达论诗歌对政治的反映321

崔元翰论文事助王政322

梁肃论文章之道与政通322

韩愈论道文合一,陈言务去323

韩愈论不平则鸣324

柳宗元论文以明道324

柳冕论文章以治乱为本325

白居易论音声之道与政通326

周敦颐论文以载道328

李觏论文为治物之器328

曾巩论文章得失系于治乱329

朱熹论文章和时局的关系329

郝经论文道结合330

鲁迅论文学不能超越政治331

鲁迅论政治先行,文艺后变331

鲁迅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333

瞿秋白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335

郭沫若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338

邓小平论文艺工作者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339

周扬论文艺反映生活应适合一个历史阶段政治的需要340

周扬论艺术服从政治不是图解政治341

周扬论歌颂和暴露的问题344

周扬论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代替349

周扬论政治是关于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349

王朝闻论文艺创作与政策的关系350

何其芳论文学是有自己特点的上层建筑以及文学遗产的作用352

王子野论上层建筑的概念、范围、特性和作用361

张镛论什么是社会上层建筑374

柏拉图论诗人与理想国政治391

柏拉图论诗歌应当由法律守护人监督和批准392

夏夫兹博里论文艺的繁荣有赖于政治的自由393

莱辛论立法机关应从教育观点出发对文艺作出规定和进行监督394

莱辛论宗教对艺术的影响395

雪莱论诗是社会改革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397

歌德论文学的力量在于作家的智力上和道德上的质量397

歌德论宗教对艺术的关系397

巴尔扎克论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398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歌颂与暴露问题399

雨果论诗歌与政治401

雨果论诗人与政治403

别林斯基论诗应对当前社会问题作出解答404

别林斯基论当代性是构成真正诗人的一个必要条件40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和时代思想的表达者40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40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总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406

列夫·托尔斯泰论作者对事物的正确的即道德的态度是一本真正艺术作品所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之一409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是社会欲望的第一个表达者410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是教育的旅伴411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的关系412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联系只是间接的418

高尔基论漠不关心的艺术是没有的425

高尔基论批判旧的现实和肯定新的现实426

高尔基论过去各个时期的文学都对现实采取否定态度428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和政治的关系429

马雅可夫斯基论真正的诗歌应该走在生活的前面429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论否认文学艺术上层建筑性质观点的错误431

斯杰潘宁谈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452

叶高洛夫谈旧上层建筑的消灭455

契斯诺科夫谈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及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461

二、文学的阶级性463

马克思恩格斯论资产阶级把诗人、艺术家变为雇佣劳动者463

马克思论每个人都要加入一定的阶级463

马克思恩格斯论作家的阶级立场是可以转变的464

恩格斯论埃斯库罗斯等诗人、作家全是有倾向的诗人、作家464

恩格斯论海涅诗歌的倾向性465

马克思论革命歌曲《血腥的屠杀》的强烈的革命倾向性465

列宁论重要的是作家所宣扬的观点对谁有利466

毛泽东论文艺的阶级性466

马克思论维尔特诗作的倾向性466

毛泽东论文学等意识形态都有阶级性467

刘少奇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阶级性是人的本性467

周恩来论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关系472

周恩来论战斗性与抒情性的统一472

鲁迅论作家的阶级性473

鲁迅论文学的阶级性475

瞿秋白论文艺的阶级性477

鲁迅评“为艺术的艺术”477

郭沫若论作家是阶级的代言人478

周扬论文艺的思想性和阶级性479

周扬论阶级社会里的任何文艺都有一定的阶级性479

狄德罗论艺术的倾向性480

戈底叶论“为艺术而艺术”480

别林斯基对“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批判481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美的阶级性482

列夫·托尔斯泰论上层阶级的艺术不可能成为全民的艺术482

契诃夫论艺术家的自由483

克罗齐论艺术不是功利的德道的活动484

普列汉诺夫论阶级的根源在文艺性质上留下深刻的烙印485

普列汉诺夫论替第三等级服务的戏剧成为向旧秩序斗争的精神武器487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进步或反动是由作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490

普列汉诺夫对“为艺术而艺术”观点的剖析491

高尔基论文学家是阶级的耳目和喉舌497

高尔基论文学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498

高尔基论文学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499

马雅可夫斯基论最好的诗是为共产国际的社会订货而写的499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在阶级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500

日丹诺夫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文艺倾向的批判500

三、文学的党性503

列宁论文学的党性原则503

列宁论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507

列宁对“无党派性”的批驳507

列宁论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等口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511

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的阶级性、党性513

毛泽东论革命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514

毛泽东论无产阶级文艺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514

毛泽东论作家的立场、态度问题516

毛泽东论文艺家要纯洁自己的党性517

刘少奇论阶级性与党性518

周恩来论党的文艺及作家的无产阶级世界观519

鲁迅论“遵命文学”521

鲁迅论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522

郭沫若论文学是革命的前驱522

郭沫若论艺术家要用他的艺术来宣传革命523

邓小平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524

周扬论作家的阶级与党派立场525

周扬论正确表现党的政策和真实地描写生活的统一525

周扬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问题526

高尔基论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526

卢那察尔斯基论作家是党的侦察兵527

四、文学的人民性529

马克思论人民性529

恩格斯论爱尔兰歌谣的人民性530

列宁论马克思是怎样使用“人民”这个概念的532

列宁论艺术是属于人民的533

毛泽东论必须首先检查作品对人民的态度如何533

列宁论作家应该为工人和农民创造真正伟大的艺术533

毛泽东论人民这个概念的内容是变化着的534

毛泽东论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534

毛泽东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535

刘少奇论党性与人民性535

周恩来论人民性536

白居易论惟歌生民病538

朱熹论诗之作多出于里巷538

王叔武论真诗乃在民间538

邓云霄论民间真音539

李开先论真诗只在民间540

鲁迅论革命文学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540

鲁迅论不识字大众的创作541

鲁迅论作家、诗人对民间文学养料的摄取542

郭沫若论人民的文艺543

郭沫若论学习民间文艺的优点544

邓小平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544

周扬论革命文艺要着重反映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的力量545

周扬论人民有权要求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546

周扬论文艺应表现工农兵的思想感情546

周扬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547

冯雪峰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民性549

黄药眠论什么叫做人民性551

卡斯特尔维屈罗论诗的目的只在人民大众的娱乐557

雨果论艺术和人民558

别林斯基论文学是人民的意识558

别林斯基论文学的人民性在于描绘生活图画的忠实性559

别林斯基论人民性和世界性560

别林斯基论不应把人民性和通俗性混淆560

别林斯基论人民的诗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561

别林斯基论人民原始的诗表现了人民的精神、性格和生活562

别林斯基论民间诗的价值562

裴多菲论真正的诗歌是人民的诗歌56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的人民性56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民间文学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斗争的联系56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民间文学的优点565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民自己的文学是优美绝伦的565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为人民服务566

杜勃罗留波夫论人民性568

杜勃罗留波夫论民间歌谣的美568

罗曼·罗兰论作家要做人民的喉舌569

高尔基论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569

高尔基论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570

高尔基论民间文学对诗人、作家的哺育作用572

加里宁论劳动人民是艺术中一切宝贵东西的创造者和保存者574

日丹诺夫论文学是与人民血肉相关的事业575

苏联大百科全书论艺术上的人民性问题575

五、文学的民族性579

列宁论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579

斯大林论民族580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584

毛泽东论艺术的民族保守性问题584

周恩来论民族化就是大众化585

鲁迅论艺术作品的民族性587

艾思奇论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才能在世界上占一地位588

周扬论创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的文艺588

鲁迅论有民族色彩的文学倒容易成为世界的588

周扬论文艺的民族独创性是一个时代一个阶级文艺成熟的标志591

何其芳论民族文学特点应受到重视592

胡可论话剧的民族化、群众化592

伏尔泰论每种艺术都具有标志民族国家的特殊气质593

歌德论民族作家产生的条件594

果戈理论文学的民族性594

别林斯基论文学的民族性595

别林斯基论文学表现自己的民族意识598

别林斯基论艺术与民族生活的关系599

赫尔岑论真正的作品总是有民族性的599

高尔基论文学的民族性600

六、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601

马克思论人的本性是历史地发生变化的601

马克思论共产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602

马克思对博爱论者的批判603

恩格斯对“抽象的人”的观点的批判603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自由的批判604

马克思论资产阶级往往以“步兵,骑兵,炮兵”代替“自由,平等,博爱”605

恩格斯论资产阶级的“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605

恩格斯论道德的阶级性606

列宁对“全人类”观点的批判607

列宁对资产阶级“人道”虚伪性的揭露608

列宁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批判609

列宁论“纯粹民主”是自由主义者用来愚弄工人的谎话611

列宁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批判612

斯大林论无产阶级的党不应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原则”出发613

斯大林对资产阶级自由的批判613

斯大林对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的批判614

毛泽东对“人性论”、“人类之爱”的批判615

周恩来论无产阶级的人性616

孔子论忠恕619

孔子论仁619

孟子论人性620

管子论人性无善恶622

荀子论人之性恶622

董仲舒论性有三品623

王充论人之善恶在教化不在性623

韩非论爱人623

韩愈论性有三品,情有三品625

李贽论至文出于童心625

袁枚论人之性情不移626

王国维论词人须不失赤子之心626

鲁迅论永久不变的人性是不存在的627

鲁迅论各阶级共同的人性是不存在的628

鲁迅论“人性论”的虚伪性和反动本质630

梁实秋谈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631

周扬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632

何其芳论共同美感636

巴人论文学作品的人情味638

朱光潜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642

朱光潜论人道主义可以说是人的“本位主义”644

朱光潜论共同美感646

朱光潜论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646

黄药眠论文学中的人性648

黄药眠论共同美感652

郎加纳斯论大自然在人的心中根植了对伟大事物的爱654

但丁论爱是美德的种子654

薄伽丘论爱情是人的天性655

薄伽丘论人类是天生平等的655

莎士比亚论慈悲与同情是人的最高贵的品质656

狄德罗论人道是全人类的仁爱精神656

卢梭论人性的首要法则是维护自身的生存657

约翰逊论莎士比亚表现永恒的普遍的人性657

华兹华斯论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659

雪莱论诗的基本原则是爱661

巴尔扎克论人性非恶也非善662

雨果论以仁爱代替暴力662

乔治·桑论艺术家的任务是宣传互相信任和培养友谊662

泰纳论人性中最有益的特征是“爱”663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作品中的人情味和人性美665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的使命是促进人类友爱与联合66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爱、好感是人有生俱来的666

爱默生论诗表现普遍的人性:爱和希望668

普列汉诺夫论人的本性随文化发展过程一同改变669

高尔基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和反动本质670

高尔基论无产阶级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区别675

第四辑文学的特征683

一、文学的形象性683

马克思论人物形象应“莎士比亚化”683

恩格斯论不能把人物的个性消融到原则里684

司空图论诗的形象性685

梅圣俞论诗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686

司马光论诗贵子意在言外687

欧阳修论梅圣俞诗体的特色687

魏源论诗词应曲而达,譬而喻688

沈德潜论诗应把难显陈之事难言罄之理,托物连类以形之688

许印芳论诗文贵其善写情状689

王国维论诗词的境界690

王国维论戏曲中的意境692

鲁迅论文艺的特点692

周扬论文艺的根本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现实693

蔡仪论艺术是一种形象的认识695

蔡仪论艺术的形象性与典型性的关系696

毛星论不是美的形象没有艺术价值696

李泽厚论光有直接的形象不能算是艺术698

波瓦洛论戏剧的形象性699

歌德论诗用形象解释自然700

泰纳论艺术与科学的不同特点700

黑格尔论艺术内容的普遍性应暗寓于具体的艺术形象中701

黑格尔论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702

果戈理论艺术不是说教703

别林斯基论艺术和科学的区别704

别林斯基论诗歌须给概念以形象70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70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创作应用形象去表现思想705

列夫·托尔斯泰论作品的形象性706

列夫·托尔斯泰论在艺术中不要议论706

契诃夫论艺术不应和说教配在一起706

普列汉诺夫论形象是艺术最主要的特点707

高尔基论艺术作品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709

高尔基论文学应当用形象和事实来教导人710

高尔基论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生动如画的711

高尔基论形象的可感触性711

卢那察尔斯基论作家的力量全在于用形象来宣传712

二、文学的真实性713

马克思恩格斯论真实性713

列宁论文学的真实性715

斯大林论写真实718

毛泽东论政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718

周恩来论作家须反映时代的特点和历史的真实719

王充论情见于辞,意验于言720

《庄子》论真诚才能动人720

左思论美物贵依其本,赞事宜本其实722

刘勰论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723

王若虚论诗的真实性724

元好问论诚为诗之本725

袁宏道论为文须刊华而求质726

陆时雍论诗之真趣726

黄宗羲论为文要有真情实感727

袁枚论葆真728

黄子云论诗应真实无伪728

何绍基论诗的真性情的持养和表现729

刘熙载论诗文不可不真729

陈少香论诗须性情真格调真731

鲁迅论文艺的真实性731

周扬论文艺的真实性736

何其芳论文学的真实性739

焦菊隐论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741

王朝闻论政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743

柏拉图论艺术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744

亚理斯多德论艺术的真实性744

贺拉斯论虚构要切近真实746

贺拉斯论作品应有逼真的魅力746

钦提奥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747

莎士比亚论真与美的关系748

塞万提斯论虚构愈切近真实就愈妙749

霍布士论诗应逼真才美749

波瓦洛论诗的真实性要以义理为规范750

狄德罗论文艺的真实性752

狄德罗论诗里的真实和哲学里的真实不是一回事754

狄德罗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755

狄德罗论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756

狄德罗论历史小说的真实性756

莱辛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758

席勒论历史真实与诗意真实763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真实764

巴尔扎克论形似与神似766

巴尔扎克论文学作品是庄严的谎话766

雨果论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区别767

雨果论真实和伟大768

雨果论诗的真实在相反事物的谐和中769

乔治·桑论批评和讽刺只描绘到真实的一面770

左拉论作品的真实感770

莫泊桑论写真实772

黑格尔论一切存在的东西符合理念才有真实性773

黑格尔论艺术的真实774

黑格尔论美本身必须是真的774

普希金论戏剧的真实性775

果戈理论真实性776

别林斯基论文艺创作的真实性77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摹拟的真实必须传达原物的主要特征78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中最重要的是真实782

冈察洛夫论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783

列夫·托尔斯泰论历史题材创作的真实性784

杜勃罗留波夫论作品的价值在于真实性、正确性和生动性784

杜勃罗留波夫论崇高的诗是真、善、美整然的融合788

契诃夫论文学必须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生活790

高尔基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精华791

高尔基论生活里存在着两种真实792

高尔基论我们需要哪种真实793

高尔基论怎样创造艺术的真实794

高尔基论作家不要违背真实而去消除矛盾795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家应该绝对地诚实795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的真实796

阿·托尔斯泰论真实796

阿·托尔斯泰论历史小说的历史真实性799

恩格斯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800

三、文学的典型性800

列宁论典型802

周恩来论典型的多样性803

司马迁论《离骚》文小而指大805

刘勰论以少总多,触类而长805

孔颖达论风、雅的典型性806

李东阳论古歌辞贵简远,语短意长807

鲁迅论典型及其意义807

茅盾论典型及其创造809

周扬论典型问题812

冯雪峰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816

何其芳论典型的共性与个性问题817

邵荃麟论典型人物问题820

蔡仪论艺术典型的根本性质822

蔡仪论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并不全等于阶级性822

王朝闻论典型是有共同性的个性824

姚雪垠论个性与典型性的关系826

焦菊隐论典型人物的“大性格”和“小性格”826

毛星论人物的典型性是指这个人物的精神状态828

李泽厚论典型是在偶然性的现象中体现着必然性的本质829

亚里斯多德论艺术的典型性831

贺拉斯论人物类型833

洛普·德·维迦论人物类型834

波瓦洛论人物类型835

波瓦洛论刻画英雄以圣主为楷模835

狄德罗论典型性和理想美836

孟德斯鸠论典型是最普通东西的汇合838

康德论自然美怎样成为艺术美838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840

歌德论艺术高于自然845

歌德论诗人应通过特殊显示一般845

菲尔丁论文学的典型性847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典型性850

巴尔扎克论作家不要放过本质的东西851

巴尔扎克论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集中了最大的思想852

福楼拜论人物的典型性853

福楼拜论典型的创造853

泰纳论艺术品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应比实物更完全更清楚853

泰纳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854

黑格尔论艺术典型857

普希金论典型873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873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通过个别的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无限的事物875

别林斯基论描写的典型性877

列夫·托尔斯泰论典型的创造877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的典型性878

普列汉诺夫论生活美与艺术美881

高尔基论典型和典型性884

阿·托尔斯泰论典型888

阿·托尔斯泰论描写当代的新的典型889

马林科夫论典型895

苏联《共产党人》杂志论关于文学艺术中的典型问题896

第五辑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905

一、题材、思想和主题905

马克思论作家的主观思想和作品的客观意义905

恩格斯论题材的意义905

恩格斯论大致相同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和主题906

恩格斯论文学作品要注意反映革命斗争的宏伟题材907

毛泽东论文学作品应反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907

周恩来论文艺题材要有个大体比例908

周恩来论主题思想910

陆机论取舍由意910

刘勰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910

柳宗元论文以神志为主911

杜牧论文以意为主911

王夫之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912

范温论作诗命意912

韩驹论作诗必先命意912

李渔论立主脑913

李重华论诗的题材和主题914

李沂论作诗须先择好题915

鲁迅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915

鲁迅论世间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916

鲁迅论题材的广泛性、多样性917

鲁迅论题材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918

芽盾论素材和题材919

茅盾论题材有主要、次要之分919

陆定一论文艺题材应该非常宽广922

周扬论文艺题材的多样化922

林默涵论题材问题924

唐弢论主题和题材的关系927

《文艺报》论题材问题935

贺拉斯论艺术家应选力能胜任的题材944

但丁论从字面意义和寓言意义上理解作品的主题944

卡斯特尔维屈罗论诗的题材的特点945

狄德罗论作品主题的交代947

莱辛论作品里引人入胜的东西必须是题材本身的完美948

莱辛论市民悲剧题材的选择949

歌德论题材对文艺的重要性951

歌德论母题951

歌德论题材的开掘952

乔治·桑论艺术应是善与恶的描写952

乔治·桑论文学不能只以罪恶为题材953

福楼拜论主题954

泰纳论同样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处理954

果戈理论作品里应有今天社会转动着的问题955

果戈理论挖掘生活现象的内部意义955

别林斯基论思想是作品的灵魂956

别林斯基论作品思想的表现957

别林斯基论写当代社会问题的题材958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品的焦点959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应抓住萌芽状态的思想960

杜勃罗留波夫论选材的差异960

契诃夫论到处有题材961

高尔基论题材的广阔性961

高尔基论选择题材应注意三种现实964

高尔基论生活在流动不能光写黑暗面965

高尔基论要充分鲜明地反映出第二现实965

高尔基论文学的主题及其历史变化967

高尔基论文学的基本主题应该是劳动而不是个人972

二、人物和环境974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物和环境的辩证关系974

马克思恩格斯论性格描写975

恩格斯论文学作品应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976

周恩来论文艺作品应当写典型人物976

谢榛论诗中写情与写景980

王夫之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982

金人瑞论《水浒传》人物描写984

严复、夏曾佑论小说人物985

王国维论诗词中写情与写景987

鲁迅论画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988

鲁迅论人物的对话描写989

鲁迅论夸张手法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990

鲁迅论人物语气、声音的描写991

茅盾论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区别991

茅盾论生产过程或战斗过程的描写和心理描写有机的结合992

茅盾论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发展、环境描写及其相互关系993

茅盾论《水浒》人物描写的特点996

茅盾论环境描写为主题服务999

老舍论文学作品的主要任务是写人999

老舍论人物的描写1003

老舍论景物的描写1006

周立波论人物创造1011

艾芜论创作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来“推测”1013

郡荃麟论写英雄人物和中间人物1014

焦菊隐论人物和环境1014

王朝闻论人物的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1016

焦菊隐论人物性格的刻划1016

王朝闻论人物的肖像描写1020

王朝闻论人物的心理描写1030

王朝闻论人物心理特征的社会内容1034

侯金镜论人物的心理活动1036

亚理斯多德论人物性格描写要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1038

贺拉斯论人物性格要首尾一致1038

波瓦洛论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1039

波瓦洛论不同年龄的人物有不同特点1040

狄德罗论人物个性化1041

狄德罗论人物性格和情境1041

莱辛论人物描写的真实性1045

莱辛论诗可以多方面刻划人物性格1049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刻划要服从美的规律1051

莱辛论人物性格描写在创作中的突出地位1054

莱辛论诗人通过人物行动来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1055

莱辛论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1056

乔治·桑论作品要在事件里找到人1059

泰纳论文学作品的第一组原素——人物1059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描写1061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和环境描写1063

左拉论人物和环境描写1064

别林斯基论人物与环境关系106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1068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1069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塑造1073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内心感觉的描写1073

杜勃罗留波夫论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1074

契诃夫论人物描写1074

契诃夫论景物描写1075

海明威论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1076

高尔基论人物性格的描写1078

三、情节和结构1078

高尔基论革命英雄的描写1080

高尔基论怎么写同志和敌人1080

高尔基论文学家的材料是人1081

高尔基论不要用操作过程来代替对人物的描写1081

高尔基论景物描写跟人物的关系1082

阿·托尔斯泰论肖像描写1083

阿·托尔斯泰论历史小说要塑造时代的人物和揭示出时代的动力1083

阿·托尔斯泰论观察人物1085

刘勰论结构1087

乔孟符论结构法1088

王骥德论章法1088

李渔论戏剧结构1089

赵翼论选材与结构1091

陈衍论诗的结构1091

茅盾论中国古典小说的结构1092

茅盾论《水浒》结构的特点1093

赵树理论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描写1094

周立波论故事情节贵在曲折1098

焦菊隐论戏剧的结构要象“豹头、熊腰、凤尾”1099

孙犁论情节1112

唐弢论情节的安排1116

杜鹏程论情节1118

魏金枝论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1121

侯金镜论短篇小说的情节1125

亚理斯多德论作品情节要合乎情理1127

亚理斯多德论情节的组成部分1128

亚理斯多德论情节的完整性1128

郎加纳斯论作品的布局1128

波瓦洛论戏剧情节的高潮与结局1129

波瓦洛论作品要布置得宜1129

伏尔泰论情节的要求1130

狄德罗论情节的选择和加工1130

狄德罗论戏剧的情节和意境1131

狄德罗论细节描写的作用1132

狄德罗论线索应有着落1132

莱辛论情节的处理和构思与主题思想的关系1132

莱辛论情节的选择要看它能否产生最大的效果1139

泰纳论文学作品的第二组原素——遭遇和事故1142

黑格尔论情节能最清楚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1144

别林斯基论情节结构的合理性和必然性114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紧凑是作品美学价值的第一个条件1147

列夫·托尔斯泰论结构的联系应放在内在联系上1150

契诃夫论情节描写1151

高尔基论情节是性格的历史1152

法捷耶夫论材料的组织1152

阿·托尔斯泰论情节1154

阿·托尔斯泰论结构1156

多宾论情节的典型化和提炼1158

四、文学语言1167

列宁论文学语言的纯洁性1167

马克思恩格斯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1167

列宁论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1168

斯大林论语言的特点和规律1170

毛泽东论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1174

毛泽东论丰富文学语言的主要途径1175

毛泽东论作家应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1176

周恩来论话剧的语言1176

陆机论文学语言的运用1177

刘勰论作品语言1178

钟蝾论诗的语言1181

洪迈论诗改字1182

朱熹论欧阳修对文章的修改1182

胡仔论诗句以一字为工1183

王世贞论诗文的篇法、句法、字法1183

王骥德论戏曲的句法1184

李渔论戏剧语言1184

鲁迅论文学语言的运用1186

郭抹若论文学语言的运用1189

茅盾论学习和运用语言问题1192

老舍论文学的语言1194

艾芜论民众口头言语的特点1219

周立波论方言土语的采用1222

《人民日报》论发扬我国语言的光辉传统1226

柏拉图论人物语言要符合当事人身份1227

亚理斯多德论语言的生动性和性格化1227

贺拉斯论人物语言应与其身分相吻合1229

贺拉斯论语言的创新1230

但丁论俗语是高贵的1230

波瓦洛论诗的语言的纯净1232

狄德罗论戏剧人物语言必须逼真1233

狄德罗论戏剧人物语气的性格化1233

泰纳论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1234

莫泊桑论语言的提炼1235

普希金论向人民口语学习1237

别林斯基论诗的语言应精确1237

别林斯基论作家应让他的主人公按照他们的性格去说话1238

列夫·托尔斯泰论语言的选择1238

列夫·托尔斯泰论语言技巧的运用1238

高尔基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1239

高尔基论文学语言的提炼1242

高尔基论向古典作家学习运用语言的技术1243

马雅可夫斯基论诗人安排好一个字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1245

阿·托尔斯泰论语言是一种神奇的电波1245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语言的动作性和形象性1246

阿·托尔斯泰论对话的艺术1249

马克思论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1252

五、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252

恩格斯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应与形式完美的融合1253

列宁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1254

斯大林论无产阶级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1255

毛泽东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1258

孔子论文与质1259

孔子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260

墨子论先质而后文1260

荀子论文理情用,相为内外1260

韩非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261

扬雄论淫与则、文与质1262

王充论内外表里的关系1263

范晔论文章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1264

刘勰论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1264

颜之推论文章的内容和形式1266

令狐德棻论旨深辞巧,文质相宜1266

独狐及论志言文三者相为用1267

陈子昂论诗的内容和形式1267

柳宗元论文有二道1268

王安石论文要以适用为本,勿使巧且华1268

袁枚论诗之意似主人,辞如奴婢1269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1269

茅盾论艺术形式要与其内容相适应1271

茅盾论文学的民族形式1271

茅盾论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1273

郭沫若论民族形式1275

周扬论我们对旧形式的根本态度1277

周扬论艺术的形式1277

周扬论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个标帜1279

周扬论发展和充实文艺创作的民族形式1279

周扬论“文道”统一1282

梁斌论文学作品的民族形式问题1283

焦菊隐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289

贺拉斯论以不同的诗格适应不同的内容1292

柏拉图论艺术形式要适于内容的需要1292

波瓦洛论思想和文词的关系1293

歌德论内容和形式1294

福楼拜论形式和内容相互依存1294

黑格尔论内容决定形式1295

黑格尔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1295

别林斯基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1297

别林斯基论内容和形式的结合1298

别林斯基论内容存在于创造的构思中1301

别林斯基论作品中一切因素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1301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的内容是现实中一切使人发生兴趣的事情130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内容和形式的一致130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内容给作品以真正的价值1308

列夫·托尔斯泰论形式要适应内容的需要1309

高尔基论文学作品形式的巨大意义1309

高尔基论文学上的形式主义1309

卢那察尔斯基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310

1981《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1981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