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求取 ⇩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2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2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学科特点17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基本范畴18

一、民族凝聚力19

二、中华民族传统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当代凝聚力19

三、中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文化融合21

四、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3

五、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精神24

六、中华民族凝聚力核心25

七、中华民族素质27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方法28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方法论29

二、一般的研究方法32

三、特具的研究方法34

第四节 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意义35

一、开拓社会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5

二、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37

三、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增添动力39

四、为中华民族面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智力支持39

第二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起源与历史发展41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产生41

一、“中华民族”诠解41

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43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产生46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早期特征51

一、秦统一在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54

第二节 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54

二、汉唐--封建社会前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发展56

三、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65

第三节 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75

一、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革命--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加强75

二、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在革新内政与抗拒外敌中得到锤炼80

三、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五族共和和反帝爱国运动中得到发展85

第四节 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90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90

二、抗日战争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再升华92

三、解放战争与各派力量的重组--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新发展95

四、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空前大发展100

一、从中华民族组成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106

第三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与功能106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106

二、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110

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121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功能127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总功能--凝聚中华民族儿女127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团结功能129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统一功能130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支撑功能131

五、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检测功能133

第四章 物质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35

第一节 物质文化是民族及其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135

一、物质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135

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民族及其凝聚力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139

三、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民族及其凝聚力演变的重要条件142

第二节 物质文化的变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45

一、我国物质文化变迁的阶段性145

二、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对古代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54

三、农业自然经济向工业商品经济转变对近代民族凝聚力的影响157

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对增强当代民族凝聚力的作用161

第三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我国物质文化发展的作用168

一、物质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一般社会条件168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创造和发展我国物质文化中的作用170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我国物质文化现代化的伟大意义174

第五章 制度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77

第一节 制度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177

一、制度文化的内涵177

二、制度文化的特点178

三、制度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重要地位180

第二节 政治法律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85

一、政治法律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普遍性意义185

二、政党、政治家的凝聚核心作用188

三、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制度的建立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纪元191

第三节 经济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195

一、中国历代的经济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变化195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性转换197

三、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跨世纪发展199

第四节 其他社会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02

一、教育制度与中华文化的传承202

二、婚姻家庭制度与社会的和谐204

三、宗法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双重文化意义208

一、制度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211

第五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制度文化的反作用211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212

第六章 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15

第一节 精神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5

一、精神文化的内涵215

二、精神文化的特点和功能217

三、精神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地位和作用221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质和功能223

一、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223

二、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225

三、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230

四、“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234

五、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237

六、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243

七、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特殊功能245

第三节 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248

一、传统精神文化与民族凝聚力248

二、当代精神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251

第七章 内部民族关系的协调整合254

第一节 多元一体:民族凝聚力的基础254

一、多元合流的文化渊源254

二、交流融合的发展轨迹258

三、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261

第二节 增强民族亲和力的主要条件263

一、民族平等的思想观念263

二、各族间的和睦相处267

三、中央政府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269

一、文化上的同宗共祖意识272

第三节 推进民族向心力和吸引力的内在动力272

二、血缘上的渗透融合关系276

三、经济上的互补共存格局280

第四节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的凝聚283

一、求同存异,相互尊重283

二、汉夷无别,一视同仁284

三、承认差异,因地施政289

第五节 凝聚中华民族的成功模式294

一、既保障自治又维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94

二、团结统一、平等参与的政治原则297

三、缩小差距、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302

第一节 华侨华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305

一、离乡背井,心系祖国305

第八章 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05

二、人数不少,贡献巨大309

三、发展变化,联系不断312

第二节 华侨华人向心祖国的凝聚之源315

一、共根亲情的向心力315

二、祖宗之国的吸引力318

三、民族文化的凝聚力320

第三节 海内外儿女大团结是振兴中华的重要条件322

一、正确的侨务政策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重要保证322

二、增强海内外儿女大团结,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327

第九章 “一国两制”构想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30

第一节 港澳、台问题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地位和作用331

一、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331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系统334

三、港澳、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337

第二节 “一国两制”是解决港澳、台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方针34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41

二、“一国两制”是凝聚港澳、台同胞的重大政策347

三、“一国两制”构想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353

第三节 “一国两制”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355

一、港澳、台同胞与大陆同胞的文化共根355

二、加强文化交流,增强大陆与港澳、台同胞的凝聚力357

第十章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363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364

一、民族精神的界定364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366

第二节 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互动作用367

一、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导作用367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作用374

第三节 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及其形成的文化源泉376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376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源泉383

第四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力389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389

二、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作用390

第五节 民族精神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要求392

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产物392

二、当代需要的是现代化的中华民族精神394

三、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思考396

第十一章 民族素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400

第一节 民族素质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400

一、民族素质是民族凝聚力的制约因素400

二、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素质的外在体现405

三、提高民族素质与增强民族凝聚力互用互促、相辅相成410

第二节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提高民族素质的要求414

一、强化综合素质,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发展414

二、优化个体素质,实现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419

三、完善人口发展的战略,实现民族素质的有效开发426

第三节 提高民族素质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条件433

一、认清民族素质的状况与发展要求433

二、创造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环境与氛围439

三、实现个人自律与社会他律的有机结合445

第十二章 民族离散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452

第一节 民族离散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452

一、民族离散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对立性452

二、民族离散力与民族凝聚力的统一性454

三、民族离散力与民族凝聚力的消长规律458

第二节 民族离散力的主要表现和危害461

一、背弃民族大义的分裂主义461

二、断送民族前途的投降主义464

三、流于盲目自大的沙文主义466

四、陷于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468

第三节 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根源470

一、民族离散力产生的经济根源470

二、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政治根源475

三、民族离散力产生的文化根源482

第四节 抑制民族离散力的条件488

一、努力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488

二、努力克服政治过失的弊端492

三、努力消除文化槽粕的影响494

一、全球化趋势提出的新问题497

第十三章 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497

第一节 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出的问题49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出的新问题50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509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理论基础509

二、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作用509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条件515

一、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515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517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518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518

二、扩大民主完善法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19

三、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要求520

二、教育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持续发展的关系522

第五节 教育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522

一、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必须依赖教育522

第十四章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与未来走向529

第一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规律性529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先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529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总是以进步力量为核心,以民族利益和民族大义为根本动力,而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535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与外敌抗争,并克服内部离散力过程中保持和发挥其威力的541

四、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的根本保证544

第二节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走向547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立巩固的、持久的、坚实的基础547

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知识经济,将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凝聚点550

三、国家富强、民族素质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554

后记559

1999《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磊,孔庆榕主编;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编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凝聚炸药起爆动力学(1991 PDF版)
凝聚炸药起爆动力学
199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 PDF版)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2
春华秋实  凝聚力工程案例集  3( PDF版)
春华秋实 凝聚力工程案例集 3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春华秋实  凝聚力工程案例集  1( PDF版)
春华秋实 凝聚力工程案例集 1
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刊  第3辑( PDF版)
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刊 第3辑
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1997 PDF版)
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
1997 北京:红旗出版社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2 PDF版)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2 香港汉荣书局
企业精神  凝聚力  科学管理(1991 PDF版)
企业精神 凝聚力 科学管理
1991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企业集团凝聚力(1997 PDF版)
企业集团凝聚力
199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华魂  第1卷  中华民族凝聚力(1995 PDF版)
华魂 第1卷 中华民族凝聚力
1995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1999 PDF版)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
199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3 PDF版)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993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2(1993 PDF版)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2
1993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凝聚与絮凝(1987 PDF版)
凝聚与絮凝
1987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  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1994 PDF版)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 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
1994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