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学》求取 ⇩

前言页1

导言1

国情学产生的背景和意义1

国情学的鲜明特征7

国情学的研究宗旨和理论体系10

国情学的研究前景14

上编 总论19

第一章 国情与国情学19

第一节 国情研究的基本范畴20

一、国情与国情学20

二、国情确定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21

三、基本国情与一般国情23

四、一般国情划分为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25

第二节 中国国情学的创立26

一、国情学创立的理论基础26

二、国情学创立的有利条件27

三、国情学的创立标志一门新学科的兴起29

第三节 国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1

一、国情学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1

二、国情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科学32

三、国情学与历史学,未来学、决策学33

一、国情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34

第四节 国情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34

四、国情学与自然科学34

二、国情学的基本特征36

三、国情学的多元功能40

四、学习和研究国情学的方法42

第二章 中国国情发展规律及特点45

第一节 旧中国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点45

一、列强入侵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45

二、帝国主义控制或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的力量46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微弱,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既有矛盾又有联系46

四、中国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发展极不平衡46

五、中国人民身受三重压迫与剥削,其受欺凌和极端贫困是世界上罕见的46

六、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和融合,救亡和启蒙运动高涨47

第二节 当代中国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点48

一、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48

二、农业大国,现代工业基础簿弱,城乡差异大49

三、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增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49

四、资源大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分布不均衡50

五、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特质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且分布不均衡50

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还在发生影响52

第三节 中国国情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53

一、国情发展变化的决定或制约因素53

二、国情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54

三、中国国情演变的规律及其东方式道路56

第三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抉择58

第一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唯一选择59

一、时代特点和国情决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59

二、中国各阶级、阶层人民拥护和支持走社会主义道路60

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6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63

一、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63

二、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63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艰难曲折66

第三节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9

一、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9

二、党在新时期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70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新体制的主要特征72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3

五、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75

第四节 全面实现中华民族跨世纪的宏伟蓝图77

一、中国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77

二、实现 三步走 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78

三、开发利用国情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80

四、坚持 两手抓、两手硬 的战略方针82

五、21世纪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83

第四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国情状况的特征及发展趋向85

第一节 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一般国情状况的基本特征85

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86

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89

三、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状况的共同特征90

四、中国的特殊国情93

五、当代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差异大94

第二节 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更需要中国96

一、中国走向世界96

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中国98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99

一、社会主义使中华大地发生历史性巨变99

二、社会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100

四、中国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103

三、社会主义使中国充满希望地走向21世纪103

第五章 国情预测与科学决策105

第一节 国情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06

一、国情预测是一门学问106

二、国情预测的功能107

三、国情预测工作的目标期限与基本任务110

四、开展多层次国情预测112

五、国情预测的主要方法112

六、国情预测工作程序114

七、国情资料编纂的要求与方法114

第二节 国情认识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114

一、正确的国情认识来源于调查研究114

二、正确的国情认识是正确决策的科学基础116

三、对国情的忽视或错误认识是决策失误的根源118

四、判断国情认识和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120

五、获得正确的国情认识的途径和方法121

第三节 国情认识与决策程序122

一、决策与决策层次及分类122

二、科学的决策必须以国情为依据123

三、国情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律化125

四、科学的决策程序127

第四节 国情把握与决策实施129

一、决策实施的基本原则129

三、决策实施的方法131

二、决策实施的程序131

四、国情把握与决策实施的反馈133

第五节 国情认识和决策中的领导者134

一、领导者的决策素质要求134

二、领导者的决策方法137

上编 分论143

第六章 环境与资源143

第一节 中国地理环境143

一、地域广袤143

二、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144

三、山河壮丽 风光优美145

四、我国气侯的主要特征145

一、行政区划147

五、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147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划14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48

第三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149

一、自然资源149

二、国土资源149

三、中国自然资源现状及其特点150

第四节 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159

一、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159

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62

三、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对策164

一、人口167

第七章 人口与婚姻家庭167

第一节 人口国情的基本特点167

二、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三大台阶168

三、中国人口起落的相关因素169

四、当代中国人口的特点172

第二节 人口问题是一个突出的国情178

一、人口规模大 增长过快179

二、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矛盾加剧180

三、人口结构不够合理 人口素质偏低181

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给社会带来新的问题181

二、人口环境实行综合治理183

第三节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房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183

一、良好的人口环境183

三、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184

四、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协调发展185

五、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185

第四节 中国婚姻家庭187

一、婚姻家庭187

二、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188

三、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特点188

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193

一、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96

第五节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96

二、实行计划生育是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197

三、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199

四、自觉地执行和宣传人口政策200

第八章 产业、企业与区域经济202

第一节 中国产业202

一、产业结构的内涵202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203

三、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205

第二节 中国企业206

一、企业的内涵206

二、我国企业组织207

三、我国企业管理208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与特征209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209

二、解决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的举措211

第九章 基础设施215

第一节 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总体状况215

一、交通运输业215

二、邮电通信业219

三、能源工业222

第二节 我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226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226

三、我国能源短缺228

二、我国邮电通信业发展带后228

第三节 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230

一、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230

二、我国发展基础产业的重大举措231

第十章 农村与城市236

第一节 中国农村236

一、中国以农立国236

二、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38

三、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239

四、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241

一、中国城市兴起的特点242

第二节 中国城市242

二、旧中国城市化步履艰难244

三、当代中国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245

四、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48

五、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250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252

一、独具特色的乡村城镇化道路252

二、我国正在向城乡一体化迈进253

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城乡一体化254

第十一章 民主政治与执政党的建设257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国体与政体257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57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59

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62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26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65

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历史和现实国情决定的265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266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优点267

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268

五、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状况27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71

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271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274

三、我国的人权状况276

第四节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278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278

二、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279

第十二章 人民武装力量与国防建设283

第一节 中国的武装力量283

一、人民军队的诞生283

二、当代中国武装力量的组织体制284

三、中国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286

第二节 中国兵役制度289

一、兵役制度的内涵289

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289

三、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290

第三节 中国军衔制度与警衔制度291

一、中国军衔制度291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制度292

三、中国警衔制度293

第四节 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294

一、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是实施国防建设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294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军队297

三、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99

四、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299

第十三章 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301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302

第一节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302

一、传统文化302

三、消除我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307

第二节 中国近代文化308

一、我国旧民主主义文化309

二、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311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314

一、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314

二、创造出充分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315

三、坚持 二为 方向和 双百 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316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18

一、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曲折历程324

第十四章 科技与教育324

第一节 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324

二、当代中国科技的巨大成果325

三、当代中国科技水平与发展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326

第二节 依靠科技 振兴经济328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328

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328

三、振兴经济道先要发展科技331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335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335

二、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337

三、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338

第四节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340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340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41

三、开创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昌盛的局面343

第五节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344

一、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344

二、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345

三、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345

四、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346

一、旧中国医疗卫生348

第一节 卫生348

第十五章 卫生与体育348

二、新中国改善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的举措349

三、当代中国卫生事业的鲜明特点352

四、我国将实现 九五 和2010年卫生健康目标355

第二节 体育357

一、旧中国体育357

二、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发展360

三、中国将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林363

四、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365

五、中国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367

一、我国是个多语言文字的国家371

第十六章 语言文字371

第一节 中国语言文字现状371

二、我国现代汉语汉字的特点373

三、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及取得的成效374

四、当前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突出问题376

第二节 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推广工作377

一、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作377

二、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举措379

三、进一步做好汉语汉字的对外推广工作381

一、社会保障384

三、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384

二、社会保障制度384

第一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384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384

四、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简介385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在曲折中发展387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387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内容与范围387

三、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388

第三节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389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389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390

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390

五、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392

四、加快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网络392

第十八章 民族394

第一节 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缔造伟大的祖国394

一、民族与中华民族394

二、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96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的现状399

一、各民族第一次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399

二、多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400

三、我国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禁忌406

第三节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406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406

二、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408

三、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411

四、促进各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411

第十九章 宗教413

第一节 中国的宗教与礼俗413

一、宗教413

二、我国是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414

三、我国宗教的历史特点414

四、我国的宗教礼俗416

第二节 中国宗教的现状416

一、我国现有宗教与信教群众416

三、我国宗教状况的根本变化417

二、我国宗教工作的曲折历程417

四、我国爱国宗教组织420

第三节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20

一、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长期存在420

二、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422

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424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25

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426

第二十章 华侨、华人与祖国建设428

第一节 华侨、华人的现状428

一、华侨、华人的含义428

二、华侨、华人遍布全球五大洲429

三、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状况430

四、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开发和繁荣建树功勋431

第二节 华侨、华人对祖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433

一、华侨在中国各个革命时期的爱国精神433

二、华侨、华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卓著功绩437

第三节发挥侨界优势 加快祖国建设440

一、我国加快建设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440

二、新时期侨务工作的基本任务441

三、党和国家对侨务工作的基本政策441

四、海外统战工作方针443

五、努力做好侨务工作444

第一节 中国近代外交关系445

第二十一章 国际环境与外交政策445

一、晚清时期外交关系446

二、太平天国时期外交关系448

三、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外交关系448

四、 北京政府 时期外交关系450

五、南京 国民政府 时期外交关系452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外交关系455

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55

二、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57

三、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459

四、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461

六、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多边合作463

五、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463

第三节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464

一、北邻464

二、东邻465

三、南邻466

四、西邻468

第四节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468

一、当今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加快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468

二、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470

后记472

1997《中国国情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贤枚主编 1997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人口国情(1990 PDF版)
中国人口国情
1990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1995 PDF版)
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妇女
199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中国国情基础(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基础
1990 工人出版社
中国豪情(1999 PDF版)
中国豪情
199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事典(1993 PDF版)
中国国情大事典
1993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情报告(1990 PDF版)
中国国情报告
199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情绪流(1996 PDF版)
中国情绪流
1996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1981 PDF版)
国内外大事记 1980年
1981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全(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大全
1990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国国情学(1990 PDF版)
中国国情学
199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情(1990 PDF版)
中国国情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国情大辞典(1991 PDF版)
中国国情大辞典
199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国情学(1990 PDF版)
国情学
1990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美国梦中国情(1997 PDF版)
美国梦中国情
1997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中国省情(1986 PDF版)
中国省情
1986 北京:工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