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求取 ⇩

第一章育种目标7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7

一、高产7

二、稳产7

三、优质7

四、适应性强8

第二节 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8

一、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8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8

三、育种目标的具体化和可行性9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9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9

一、产量性状9

四、品质性状10

三、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10

二、对病、虫害的抗耐性10

五、早熟性及对耕作制度和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11

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2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12

一、有性繁殖12

二、无性繁殖15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6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16

二、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7

三、异交的遗传效应17

四、异花授粉作物的基因型18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8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18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20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22

第三章种质资源22

一、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24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24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25

第三节 种质资源工作的内容26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26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28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30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33

五、基因库的建拓34

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35

第一节 引种和驯化35

一、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35

二、作物引种规律38

三、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39

一、作物品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及其利用41

第二节 选择育种41

二、性状鉴定与选择42

三、纯系学说与纯系育种43

四、混合选择与混合选择育种45

五、选择育种的程序46

第五章杂交育种49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49

第二节 亲本选配50

第三节 杂交方式53

一、单交或成对杂交53

二、复交(复式杂交或多元杂交)54

三、多父本授粉56

四、回交56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56

一、系谱法57

二、混合法61

三、衍生系统法62

四、单籽传法63

五、系谱法、混合法、衍生系统法及单籽传法的图示及其使用效果比较64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65

一、各试验圃的区分及工作内容65

二、育种程序68

第六节 回交育种68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68

二、有关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69

三、回交育种方法71

四、回交的其他用途77

五、回交法的优缺点78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80

一、早代测验的意义80

第七节 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80

三、早代测验法的优缺点81

第六章杂种优势利用82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82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概念与表现83

一、杂种优势的概念与度量83

二、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84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86

一、显性假说87

二、超显性假说87

三、对两种假说的评论87

第四节 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88

一、自交系的选育88

二、自交系的改良91

一、配合力的概念92

第五节 配合力及其测定92

二、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93

二、配合力的测定93

第六节 杂交种的类别95

一、品种间杂交种95

三、自交系间杂交种95

四、雄性不育杂交种96

五、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96

六、种间与亚种间杂交种96

第七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96

一、利用杂种优势必需的基本条件96

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97

第七章诱变育种107

一、物理诱变剂的类别109

二、物理诱变剂处理方法109

第一节 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109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112

一、化学诱变剂的类别112

二、化学诱变剂处理方法112

第三节 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114

一、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114

二、诱变剂的复合处理115

三、射线与体细胞培养复合处理116

第四节 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116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116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117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117

四、M1的种植和选择118

五、M2及其后代的种植和选择119

第五节 诱变育种的实例121

第六节 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发展前景122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126

一、远缘杂交及其作用126

第八章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126

二、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129

三、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133

四、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135

第二节 多倍体育种137

一、植物的多倍体及其育种意义137

二、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140

第三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144

一、单倍体的起源及其类型144

二、获得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145

三、单倍体的鉴定与二倍化148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148

一、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151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151

第一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51

第九章抗病虫育种151

三、寄主和寄生物的相互关系152

第二节 品种的抗病性及其鉴定156

一、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156

二、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158

三、抗病性的鉴定162

第三节 品种的抗虫性及其鉴定164

一、抗虫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164

二、抗虫性的鉴定167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168

一、抗源的搜集168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169

三、选育、推广抗病(虫)品种的若干问题174

二、抗逆性育种方法178

一、作物逆境的种类178

第十章抗逆性育种178

第一节 抗逆性育种的意义与基本方法178

第二节 抗寒育种179

一、抗寒性的含义179

二、抗寒性的鉴定与选育179

第三节 抗旱性育种180

一、抗旱性的含义180

二、抗旱性的鉴定与选育180

第四节 耐湿性育种181

一、耐湿性的含义181

二、耐湿性的鉴定与选育182

第五节 耐盐性育种182

一、耐盐性的含义182

一、耐铝性的含义183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183

第六节 耐铝性育种183

二、耐盐性的鉴定与选育183

二、耐铝性的鉴定与选育184

第十一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185

第一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185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185

二、轮回选择的作用186

三、基础群体的培育186

四、群体中个体的鉴定187

五、轮回选择的方法187

第三节 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91

一、隐性雄性不育性在大麦、小麦等作物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91

二、显性雄性不育性在小麦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91

一、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193

第四节 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93

二、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194

三、歧化选择195

第十二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97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培养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197

一、体细胞变异体和突变体的筛选197

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00

三、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其他利用途径201

第二节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201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202

二、原生质体的融合203

三、杂种细胞的鉴别和选择203

一、基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准备204

二、用基因工程改造植物的主要内容和步骤204

四、诱导杂种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204

第三节 重组DNA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204

第十三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208

第一节 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208

一、设置小区的边行208

二、增加小区行数或加大小区间的距离208

第二节 不同育种试验阶段的试验技术209

一、选种圃209

三、走道对小区行末植株产量影响的调整209

二、鉴定圃210

三、品系比较试验211

四、生产试验、多点试验与品系繁殖213

第三节 品种区域试验技术213

一、方法和程序214

二、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214

第四节 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分析219

二、品种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220

一、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20

第十四章品种审定和推广226

第一节 品种审定226

一、组织体制226

二、审定程序227

第二节 品种推广228

一、品种推广的方式228

二、品种区域化和良种的合理布局228

三、良种必须合理搭配228

四、良种良法相配套229

第三节 种子生产229

一、种子生产的程序和体系229

二、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231

三、我国现行的种子生产方法233

四、良种的加速繁殖235

第十五章电子计算机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236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在品种资源管理中的应用236

一、应用概况236

二、品种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238

三、种质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240

四、品种资源数据库的建立240

第二节 计算机在作物育种管理、设计与分析中的应用241

第三节 计算机在亲本选配研究中的应用243

一、小麦育种亲本选配的计算机辅助系统243

二、最优亲本组合选择系统244

第四节 作物育种的专家系统245

一、小麦育种的专家系统245

二、水稻育种的专家系统250

索引253

1994《作物育种学总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潘家驹主编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作物良种繁育学(1993 PDF版)
作物良种繁育学
1993 北京:农业出版社
作物育种学 上册(1949 PDF版)
作物育种学 上册
1949
作物育种学(1975 PDF版)
作物育种学
1975
作物育种学(1981.01 PDF版)
作物育种学
1981.01 农业出版社
作物育种学  中( PDF版)
作物育种学 中
作物育种学( PDF版)
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泛论(1948 PDF版)
作物育种学泛论
1948
作物育种学(1987 PDF版)
作物育种学
198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物良种繁育学(1990 PDF版)
作物良种繁育学
1990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物育种学(1981 PDF版)
作物育种学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作物育种学各论(1997 PDF版)
作物育种学各论
1997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物育种学(1975 PDF版)
作物育种学
1975 西北农学院
中国作物育种学(1936 PDF版)
中国作物育种学
1936 商务印书馆
作物育种学实验(1995 PDF版)
作物育种学实验
199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最新英汉电脑技术辞典(1982 PDF版)
最新英汉电脑技术辞典
1982 文源书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