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构造地质学》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 构造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2

第一节 应力及应力状态2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2

二、应力的特性3

三、应力状态4

第二节 应力状态分析6

一、单轴应力状态分析6

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9

三、三轴应力状态分析12

一、变形与应变14

第三节 岩石变形14

二、岩石变形方式16

三、岩石变形的一般过程19

四、岩石变形机制22

第四节 应变分析28

一、应变椭球体28

二、递进变形31

三、变形岩石的应变测量32

第五节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的因素34

一、围压35

二、温度36

三、溶液37

四、孔隙液压39

五、应变率40

六、时间40

第二章 断层和褶皱的成因分析45

第一节 断层成因分析45

一、正断层成因分析45

二、逆断层成因分析49

三、推覆构造成因分析55

四、平移断层成因分析64

第二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67

一、纵弯褶皱作用68

二、横弯褶皱作用70

三、剪切褶皱作用72

四、柔流褶皱作用72

五、膝折褶皱作用73

第三章 地球内部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质76

第一节 地球内部的层圈构造76

一、地球内部的分层76

二、地壳的类型和特征78

三、地幔的分层与物理化学性质82

四、地核的分层与特性84

一、地球内部的密度和压力85

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85

二、地球内部的温度86

三、地球内部的磁性88

四、地球内部的重力89

五、地壳均衡作用91

第四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及其新进展93

第一节 大陆漂移与海底扩张假说93

一、魏格纳的挑战93

二、大陆漂移学说的复兴94

三、海底扩引说104

第二节 转换断层与板块旋转极113

第三节 岩石圈俯冲消减、大陆碰撞与威尔逊旋回116

一、岩石圈俯冲消减116

二、俯冲消减带上产生的地质作用117

三、弧—陆碰撞、大陆碰撞与造山带133

四、大洋盆地发展的威尔逊旋回和大陆增生的板块构造旋回140

第四节 板块边界类型、驱动机制与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143

一、板块边界类型和划分依据143

二、大陆上古板块边界的确定问题143

三、板块的分级和分类144

四、引起板块运动的可能机制145

五、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148

第五节 板块构造研究发展趋势及其新进展155

一、关于全球性古陆联合和古陆裂解、大陆漂移方面研究的新进展156

二、关于太平洋演化历史和环太平洋陆缘大陆增生研究方面的新进展169

三、关于板块构造在大陆构造地质研究方面的新进展197

四、关于地球的演化与板块构造方面研究的新进展203

五、关于地球内部的性质及其作用过程十年研究的新进展208

结束语211

第五章 深断裂和断块构造212

第一节 深断裂的识别212

一、深断裂的概念212

二、深断裂的鉴别标志212

三、深断裂的类型213

四、中国的深断裂概况214

第二节 断块构造222

一、断块构造的概念和对断裂的分类222

二、基底断裂对盖层构造的控制作用224

三、中国断块构造划分及断块发育演化概况226

第六章 地槽228

第一节 地槽的早期概念228

第二节 地槽概念的发展和地槽分类的提出229

一、舒可特的地槽概念和分类229

二、斯蒂勒等的地槽分类230

三、凯伊的地槽分类231

五、奥布安的地槽分类233

四、裴伟和西尼村的地槽分类233

第三节 地槽内部构造和演化模式234

一、一些苏联学者的地槽演化模式234

二、奥布安的地槽演化模式235

三、松本的地槽演化模式239

第四节 板块构造和地槽239

一、板块构造对现代地槽的分类240

二、用板块构造理论重新对凯伊地槽分类的解释242

三、根据在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对大陆边缘地槽的分类245

四、板块构造和多旋回发展理论246

第五节 中国的地槽区246

第六节 地槽和地台的转化249

第七章 盆地的类型250

第一节 盆地的分类原则及主要分类方案250

一、盆地的分类原则250

二、早期的国外盆地分类方案251

三、70年代以来主要的国外盆地分类方案253

四、国内的一些盆地分类方案257

第二节 裂谷型盆地259

一、大陆内部裂谷260

二、大陆内部断陷—坳陷盆地264

三、陆间裂谷271

四、被动大陆边缘272

五、被动大陆边缘的衰退裂谷277

六、坳拉谷280

七、边缘海盆地284

八、大洋裂谷288

九、扭张性盆地288

第三节 挤压型盆地289

一、海沟289

二、弧前盆地290

三、前陆盆地292

四、残留洋盆地294

五、陆壳碰撞挤压构造带间挤压型盆地295

六、克拉通内挤压型盆地297

第四节 与扭性有关的盆地297

一、扭动断层与雁列构造297

二、扭动断层与地块升降303

三、走向滑移旋回与性质转化305

四、世界平移断层网络305

五、走向滑移断层与滑移线场理论306

第五节 与升降作用有关的盆地308

第六节 多期异类盆地的叠合与转变308

第一节 盆地的下沉机制311

一、重力作用311

第八章 盆地的下沉和充填311

二、热力作用312

三、应力作用313

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313

第二节 盆地的聚集速率314

一、聚集速率的概念和单位314

二、聚集速率的比较316

三、使用聚集速率中的一些问题319

第三节 盆地的充填321

一、控制盆地充填的因素321

三、建造或构造——岩石组合的类型325

二、建造或构造——岩石组合的概念325

四、岩石组合序列326

第九章 盆地的层序和构造328

第一节 盆地的层序、旋回和幕328

一、层序及其接触关系328

二、旋回和幕330

三、海平面相对变化的旋回及其原因334

第二节 盆地内部的构造335

一、盆地的基底和盖层335

二、盆地内部构造单位337

三、背斜型构造带338

四、断层构造带348

五、单斜型构造带351

六、潜山构造带352

第十章 板块构造与油气生成和聚集354

第一节 板块构造理论与油气的热演化及油气在地壳中垂直分带分布规律354

一、板块构造与油气的热演化354

二、汕气在地壳中垂直分带分布规律358

第二节 板块构造与油气生成、聚集的新假说366

一、深海沟油气生成和运移的逆掩断层假说366

二、W.R.迪肯森关于碰撞造山带前周缘盆地下伏古老陆缘沉积柱体被带入俯冲带、促使油气生成与运移假设369

三、关于深部油气勘探与非常规生油理论369

四、关于浅层勘探与早期生油理论研究370

五、关于推覆体构造带油气生成与聚集理论371

六、关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成因假说373

第三节 板块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375

一、板块构造与世界含油气区类型375

二、板块构造与油气在含油气盆地中的分布规律378

三、世界油气的分布与全球大地构造和气候的关系382

四、全球地史和油气储量的分布383

五、地球演化的板块构造阶段与全球油气分布规律389

六、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制定新的油气勘探准则390

结束语391

参考文献392

1989《石油构造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恺等编著 198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构造地质学(1979 PDF版)
构造地质学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培训教材  2  构造地质学(1982 PDF版)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培训教材 2 构造地质学
1982
构造地质学(1977 PDF版)
构造地质学
1977
构造地质学(1966 PDF版)
构造地质学
1966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石油地质文集  沉积相  7(1983 PDF版)
石油地质文集 沉积相 7
1983 北京:地质出版社
石油地质文集  构造  2(1981 PDF版)
石油地质文集 构造 2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1973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73 台湾油矿探勘总处
石油地质学(1981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81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1974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74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石油地质学(1979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1989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8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1986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中国石油大地构造(1982 PDF版)
中国石油大地构造
1982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灰色理论油气储层评价(1995 PDF版)
灰色理论油气储层评价
199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地质学(1994 PDF版)
石油地质学
1994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