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下》求取 ⇩

目录第四编 隋唐五代史学第一章 隋的史学一、文帝、炀帝之不可能重视撰修史书1

二、隋代所修的史书3

1.魏澹的《魏书》(3) 2.王劭所修的史书5

3.柳?、诸葛颍所修的史书10

第二章 唐代撰修的前代诸史一、撰修前代诸史的原因14

1.鉴古以见兴废,鉴败莫如亡国(14) 2.肯定李唐的正统政权(15) 3.宣扬先人的功德16

二、太宗“御撰”的《晋书》17

1.重修《晋书》的原因(17) 2.《晋书》批判26

3.御撰《晋书》不如人意的原因34

三、《梁书》和《陈书》35

1.《梁书》和《陈书》的撰修(35) 2.《梁书》和《陈书》的述评37

四、李百药的《北齐书》42

1.北齐撰修国史的丑闻(42) 2.李百药的撰修《北齐书》(44) 3.《北齐书》的优缺点45

五、令狐德棻的《周书》49

1.北周一代未有修成国史(50) 2.令狐德棻所撰的《周书》51

六、魏征主修的《隋书》54

1.唐初撰修《隋书》的原因(55) 2.为现实政治服务56

3.关于“《隋书》十志”的问题58

七、李延寿的《南北史》62

1.关于体例的问题(63) 2.截浮辞、补缺略66

第三章 唐代的撰修国史一、起居注的撰修71

1.大唐《创业起居注》(71) 2.太宗的自观起居注72

3.文宗的自观起居注74

二、时政记的撰修75

1.姚?始撰时政记(75) 2.德宗时政记的撰修与罢修76

3.宪宗问时政记所记何事以及间或不修的原因76

4.穆宗允修圣政记而又不修(77) 5.撰修时政记所出现的多种问题78

三、撰修国史上的斗争79

1.改修、刊正许敬宗所修的实录(79) 2.刘知几的辞去史职,回家撰著《史通》(81) 3.韩愈之被排斥(83) 4.李翱、李汉、蒋系之被排斥87

5.唐代国史的修而未成,良史之未出现88

第四章 刘?监修的《旧唐书》一、《旧唐书》署名刘?撰修,是乃宰相监修的虚衔93

二、后晋撰修唐书是有政治目的的93

三、撰修《旧唐书》文献不足和它的优缺点96

1.文献不足(96) 2.《旧唐书》的优缺点97

第五章 杜佑有用的实学——《通典》一、《通典》是杜佑承受前著,久经自己辛勤钻研撰成的103

二、有用的实学105

三、在史学史上的评价109

第六章 刘知几《史通》一、特殊的贡献111

1.史书体例的划分及流变(111) 2.史官的建置112

3.古今正史(113) 4.批评孔子115

二、严重的错失118

1.鄙视唐初官修诸史(118) 2.爱王劭而忘其佞122

3.八丈灯台124

第五编 宋代史学第一章 宋初三朝为一代撰修史书创建了大好条件一、积极振兴文化129

二、纂辑四大书籍131

3.《文苑英华》(133) 4.《册府元龟》133

1.《太平御览》(132) 2.《太平广记》133

三、重文轻武134

四、雕版印书135

第二章 重修《唐书》一、重修《唐书》的原因——以唐为鉴138

二、重修《唐书》的经过141

三、重修《唐书》的纠纷142

四、所谓《新唐书》的特点146

1.事增于前(146) 2.文省于旧148

五、简短的结论153

第三章 比较新、旧《唐书》的不同之点一、撰修的时代不同155

二、撰修上的种种不同158

1.体例的不同(158) 2.直书与隐讳的不同159

3.记载典章制度与不记载的不同(160) 4.褒美张全义的详略不同(161) 5.不为韩通立传之同而又不同162

三、简短的结论164

第四章 司马光着于领导史局、组织史家,是修好《资治通鉴》最主要的原因一、重要的原因167

1.六世承平(168) 2.掇集国家的图书168

二、最主要的原因170

3.充足时间(169) 4.空前礼遇170

1.重修《唐书》(171) 2.撰修《通鉴》173

第五章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一、体例的渊源186

二、客观的需要187

三、发生的影响189

第六章 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一、先成《百官表》,然后分次撰进190

二、关于《长编》评论的问题194

第七章 郑?《通志》一、“会通”的史学思想202

二、精华与缺陷205

三、简短的结论208

第六编 元明史学第一章 元朝撰修辽、金、宋三史的原因和情况一、撰修前代辽、金、宋三史的原因210

二、撰修前代辽、金、宋三史的情况211

1.撰修时期(211) 2.人材问题212

3.争辨正统214

第二章 元修《辽史》一、辽修《辽史》217

1.历经撰修,粗称完备(217) 2.《辽史》是不容易撰修的(218) 3.书禁严峻219

二、金修《辽史》220

三、元修《辽史》221

1.《辽史》的撰修(221) 2.《辽史》的评论222

第三章 元修《金史》一、《金史》撰修得较好的原因226

1.图书丰富(227) 2.学习文史(228) 3.记注官执行职责(229) 4.实录详实(231) 5.经营已久234

二、优点与缺点236

第四章 元修《宋史》一、宋修《宋史》240

1.宋代最重视撰修国史,而所修的国史又是有严重问题的(240) 2.宋代私史,是撰述最多,又是最遭禁忌的243

二、元修《宋史》245

1.收集宋代史书(245) 2.撰修《宋史》246

三、改修《宋史》249

第五章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一、在宋儒中能撰一部关于历代典章经制的巨著,是难能可贵的253

二、《文献通考》并非如章学诚说的是一部类书之学256

三、《文献通考》也是有错误的259

第六章 明修《元史》一、撰修《元史》的经过263

二、继明初修《元史》之后所撰的《元史》264

三、明初没有修好《元史》的原因266

1.太祖威严太重,猜忌太甚(266) 2.文献之不足征(269) 3.撰修时间的短促(270) 4.最后必须指出的两点272

第七章 明修史书杂述一、不修起居注,不修国史275

二、实录的不实277

三、私修的几部《明史》279

3.谈迁《国榷》281

1.张岱《石匮藏书》(280) 2.查继佐《罪惟录》281

四、私修的典章制度和名人传记的史书283

1.王世贞的史学著作(284) 2.徐纮《明名臣琬炎录》(285) 3.雷礼《列卿纪》(285) 4.项笃寿《今献备遗》(286) 5.陈仁锡《皇明世法录》286

第八章 李贽的史论一、愤世嫉俗,是时代造成的287

二、史学论点,是渊源于孔子的289

第七编 清代史学第一章 清代史学转变的三个阶段一、由反对空疏无用,转向经世致用298

二、由经世致用,转向考证无益于现世的实学299

三、由无益现实的考证史学,转向世界各国情况的新史学301

第二章 清修《明史》一、大局尚未奠定,即迫不及待地诏令前代史书的纂修,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所仅见的303

二、纂修《明史》,搜集资料既很困难;搜得的资料,又复不够信实305

1.明的史料,是难信的(305) 2.明的史料,是难搜集的307

三、康熙时代的纂修《明史》308

1.康熙控制明史馆的纂修(309) 2.万斯同以布衣主司《明史》的纂修310

四、《明史》纂成及其评论313

1.《《明史》纂成(313) 2.《明史》评论313

第三章 清初诸大名家的史学一、浙东学派史家的史学319

1.黄宗羲(319) 2.万斯同(321) 3.全祖望323

4.毛奇龄326

二、.顾炎武的史学328

1.阐述风俗人心的陵替(329) 2.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330

3.简短结论334

三、王夫之的史论336

1.史贵经世致用(336) 2.强调“夷夏”之防339

3.历史进化论(343) 4.轻视女子347

第四章 乾嘉学派的史学一、王鸣盛的史学350

1.商榷《十七史》(352) 2.躬自薄而厚责于人356

二、钱大昕的史学361

1.治史尚考据,为人务“中庸”(362) 2.昌言经、史一家,并非二学(369) 3.主张严禁淫词小说,引用信实小说371

三、赵翼的史学374

1.不敢依据稗乘脞说以驳正史 (375) 2.史学著作的特色(381) 3.为清政权服务383

第五章 章学诚的史学一、卓绝的史识386

1.辨章学术,考镜源流(387) 2.卓绝的史识387

3.史贵著述成家389

二、学术必须切合人事,经时济世390

1.学术必须切合人事(391) 2.学术要能经时济世392

三、为清政权服务393

1.清政权得天下最正 (394) 2.歌颂清政权之修《明史》(395) 3.作文当从科制397

1.清儒的考据学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而为现实服务的400

四、章学诚与考据学400

2.章学诚是怎样对待考据学的?401

第六章 爱国主义史家——龚自珍、魏源的史学一、龚自珍的史学410

1.史学专论(412) 2.时政议论(417) 3.史学专著(421) 4.简短的结论424

二、.魏源的史学425

1.《圣武记》(427) 2.《海国图志》427

3.《元史新编》428

序 辛安亭436

后记437

1986《中国史学史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孟伦著 1986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史  下(1978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1978 传记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下(1993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1993
中国哲学史  下(1972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下
1972
中国文学史  下(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中国文学史  下(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华中师范学院教务处出版科
中国文学史  下(1979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1979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下(1962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1962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医学史  下(1974 PDF版)
中国医学史 下
1974 华冈出版部
中国伦理学史  下(1997 PDF版)
中国伦理学史 下
199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下(1980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下
1980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  下(1958 PDF版)
中国文学史 下
1958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十三年间(1957 PDF版)
十三年间
1957 新文艺出版社
新编中国文学史  下  中国民国文学史(1995 PDF版)
新编中国文学史 下 中国民国文学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1986 PDF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4册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  下(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 下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