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求取 ⇩

序 陆宗达 宋玉珂1

一、汉语的词能否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1

(一)高名凯认为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1

编者的话1

1.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2

2. 驳汉语有词类的分别3

3. 不能以词和词的结合作为分别词类的标准4

4. 汉语没有足以分别词类的词形变化,所以没有词类的分别5

(四) 文炼、胡附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6

5. “鉴定字”不是词的外部形态,也不是词类的标志7

6. 汉语的重叠与词类没有关系9

(二)刘正埮同意高名凯的观点--汉语的实词没有词类的分别10

(三)曹伯韩认为汉语是有词类分别的,不同意高名凯的观点13

1. 驳高名凯否定从词的广义形态进行词的分类13

2. 从词与词的关系来辨别词类,是不是就混同了句法和词法14

3. 划分词类的标准根据词的功能和意义15

1. 不应该专从意义上区分词类,而应该从形态上着眼18

2. 汉语既有广义的形态,又有狭义的形态19

3. 分析句子成分与区分词类有密切的关系24

4. 根据语序、句子成分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帮助我们辨认词性26

5. 区分词类应以形态为标准,并不排斥意义28

(五)周祖谟提出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28

1. 按照词在句中的作用来定28

2. 按照词与哪一类词相粘合或不相粘合的性能来决定29

3. 按照词的形态来定29

(六)陈乃凡反对孤立地从形态上分类,认为应从词的组合形式分类31

(七)俞敏从形态变化和语法环境驳高名凯的实词不能分类的观点32

(八)钟梫等认为汉语的词类是客观存在的34

(九)黎锦熙修正“离句无品”说37

(十)叶叔湘提出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38

1. 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38

2. 按照句子成分区分词类的优缺点39

3. 按照结构分类不同于按照句子成分分类40

4. 用“鉴定字”作为区分词类的辅助手段42

5. 用重叠式来区别词类47

6. 区别词类与词的意义有关48

(十一)莫木驳高名凯的例证52

(十二)陈陵认为区分词类不能割裂意义和形态54

(十三)伯晦认为划分词类应该注意词的意义和形态的统一,汉语的形态对区分词类起一定的作用56

(十四)王力概括了划分汉语词类的三个标准59

(十五)贺重对于四种有影响的语法书区分词类的异同进行了比较60

二、动词问题66

(一)汉语动词能否分及物不及物及其划分标准66

1. 王力认为汉语动词不需分及物不及物66

2. 陆志韦认为汉语动词不易分及物不及物67

3. 黄盛璋主张取消内外动的名称67

4. 潘汞主张动词分内外动69

5. 傅子东认为区分内外动很有必要72

6. 赵元任提出区分及物、不及物动词的标准73

(二)动词分类问题73

1. 廖庶谦把动词分为六类73

2. 黎锦熙把动词分为四类两式77

3. 赵元任把动词分为九类78

4. 洪心衡把动词分为五类81

5. 张志公把动词分为四类(另有附类)82

1.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主张区分动词和助动词85

2. 刘坚用“很”和“问话”区分助动词和动词85

(三)动词和助动词的界限问题85

3. 王年一用五条标准区分动词和助动词88

4. 梁式中认为刘坚区分助动词和动词的标准值得商榷90

(四)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问题91

1. 张志公等用三条标准区分动词和形容词91

2. 展成用“所”“很”等字区分动词和形容词92

3. 黄盛璋用带宾语划分动词和形容词92

4.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认为形容词加“了、起来”可看作动词95

5. 王力认为形容词加“了、起来”后带叙述性95

6. 《语法》编写组提出用副词“没(有)”鉴定动词和形容词96

三、形容词问题97

(一)形容词是否独立成类97

1. 陈望道把形容词列入用词97

2. 赵元任把形容词归入谓词98

3. 叶叔湘认为形容词可并入动词98

4. 史存直主张形容词与动词并为一类99

5. 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把形容词单独列为一类100

(二)形容词的分类问题101

1. 廖庶谦把形容词分为七类101

2. 黎锦熙把形容词分为四大类101

3. 赵元任把形容词分为四类104

4. 朱德熙把形容词分为简单形式的和复杂形式的两类105

5. 傅子东把形容词分为五类108

(三)形容词的重迭问题109

1. 黎锦熙认为词义、语义和语言习惯对于重迭法起着主导作用109

2. 郭绍虞认为AABB式ABAB式同出一源110

3. 张志公等认为AABB式与ABAB式是形容词与动词形态上的区别112

4. 黎锦熙认为形容词重迭式可以产生特定的附加意义112

5. 郭绍虞认为形容词重迭式有表达感情的作用114

6. 冯成麟认为形容词重迭式的感情色彩与音节形式有关115

7. 季高认为形容词重迭式表示加重或轻微的程度117

8. 李成蹊认为形容词重迭或可加强语词的形容性117

9. 朱德熙阐述形容词重迭式的感情色彩119

(四)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能否受副词修饰123

1. 马德贵认为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不受副词修饰123

2. 马克前认为带迭字词尾的形容词可以受范围副词的修饰124

3. 汪惠迪认为带重迭辅助成分的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以外的副词修饰124

3. 吕叔湘、朱德熙认为副词是虚词126

2. 郭绍虞认为副词介于虚实之间126

1. 王力认为副词是半实词126

(一)汉语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126

四、副词问题126

4. 谭全把副词划入虚词127

5. 陈望道认为副词是实词127

6. 石安石论述副词是实词128

(二)副词分类问题129

1. 廖庶谦把副词分为十种129

3. 王力把副词分为八类130

2. 黎锦熙把副词分为六大类130

4. 吕叔湘把副词分为七类132

5. 许世瑛把副词分为七类132

(三)程度副词的再分类133

1. 王力把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133

2. 黄盛璋主张把程度副词分为“泛较”和“定较”两类134

(四) 副词和形容词的划界问题135

1. 吕叔湘、朱德熙根据能否修饰名词区分副词和形容词135

2. 黄伯荣主张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区分副词和形容词136

3. 傅婧评述以语法特点划分副词、形容词的各种观点136

1. 张志公认为副词带有关联作用仍是副词141

(五)副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141

2. 赵元任把有关联作用的副词看作副词性的连词142

3. 张静认为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应划入连词143

4. 黄盛璋论述划分连词跟副词的标准问题143

五、代词问题146

(一)代词能否独立为一类的问题146

1. 陈承泽认为代词不必独立为一类146

2. 乃凡认为代词不能独立成类147

3. 黎锦熙、刘世儒曾经主张把代词“按照它们的语法形式归入它们应该归入的类”148

4. 曾聪明认为代词是一种独立的词类149

(二)代词的分类问题150

1. 马建忠把代词分为四类150

2. 杨树达把代词分为四类152

3. 黎锦熙把代词分为四类152

4. 王力把代词分为七类152

5. 高名凯论述人称代词及反身代词156

6. 吕叔湘把代词分为两大类三小类157

7. 张志公把代词分为三类六组158

8. 林文金主张代词分为四类159

1. 黎锦熙对“指示形容词”的再分类161

(三)指示词、疑问词及其分类问题161

2. 黎锦熙对“疑问形容词”的再分类162

3. 高名凯称“指示词”、“询问词”,不称代词163

六、介词问题165

(一)介词(次动词、副动词)是否能独立成类165

1. 吕叔湘曾经主张把副动词(介词)归入动词165

2. 王力主张副动词之外,另立介词一类165

3. 黄盛璋主张分别成立次动词和介词两类166

(二)介词和动词的界限问题170

1. 赵元任分析介词的特征170

3. 黄盛璋主张以能否做“单纯谓语”区分介词和动词171

2. 吕叔湘阐明介词和动词的区别171

4. 向若认为应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区分介词和动词172

5. 郭翼舟论述划分介词、动词的原则和标准174

(三)介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176

1. 黎锦熙提出区分介词和连词的标准176

2. 向若、郭翼舟认为应以词的作用和语法特点为划分标准178

3. 黄盛璋提出划分次动词和动词的三条标准185

4. 吕叔湘论述介词和连词的分界问题187

3. 林文金、谭全把象声词分为两类189

2. 胡裕树等把拟物声音的词称为叹词189

七、象声词问题189

(一)象声词的范围及分类189

1. 吕叔湘、朱德熙把拟人及拟物声音的词统称象声词189

(二)象声词的性质及归类191

1. 王力认为象声词是修辞现象191

2. 钟隆林认为象声词是实词191

3. 马天祥认为象声词应独立成类195

5. 史存直认为象声词可作为“象词”的附类200

6. 黎锦熙、刘世儒把象声词归入叹词200

4. 张志公把象声词归入形容词200

7. 陈书农把象声词归入副词201

八、词的兼类(或多类)与活用203

(一)词的兼类(或多类)203

1.黎锦熙从“句本位”出发认为汉语词可以跨类203

2. 王力认为凡属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两种以上的常见用法204

3. 张志公认为一词兼类的意义必须相关205

4. 刘世儒提出“通转”说206

5. 曹伯韩根据词的“常位”“变位”提出“变拉词”206

7. 许世瑛提出“本用、活用”说208

6. 朱星提出“本类、兼类”说208

8. 郭绍虞提出“虚实转化”说213

9. 吕叔湘论述词类转变的原则和标准215

(二)词的活用217

1. 胡裕树等提出词的活用不属于兼类217

2. 史存直提出“词性转换”说217

3. 张静等提出词的活用范围及标准219

4. 谭全认为词的活用与汉语语法特点密切相关223

1. 文炼论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226

(一)词和词组的界限226

九、词组及其分类问题226

2. 王力论词和词组的界限问题227

3. 海萍论词和词组的区别227

4. 张静等论词和词组的界限228

(二)词组的分类232

1. 吕叔湘、朱德熙谈词组的分类232

2. 玄常评论吕叔湘、朱德熙对于词组的分类232

3. 黎锦熙、刘世儒谈词组的分类236

4. 张志公谈词的组合及分类237

5. 吕冀平认为多项联合词组有两种结构关系:各自独立的联合与彼此相加的联合239

6. 许世瑛谈词与词间的配合关系241

7. 吕叔湘谈词组的分类243

8. 郭绍虞谈词组的结构形式245

9. 范晓对短语的分类250

十、主语和宾语问题254

(一)吕冀平提出讨论主语和宾语问题254

1. 吕冀平认为对于主语和宾语有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分析,并对于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加以比较254

2.根据施受关系分析主宾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258

3. 根据结构分析主宾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262

1. 允川认为主语是一句的主体,是施事者,有的是受事者,或者是陈述的对象263

(二)从意义分析主语和宾语263

2. 岑麒祥认为讨论主语宾语问题,要把逻辑、语法、修辞加以区别266

3. 李之琛介绍吕叔湘对主语和宾语的分析268

4. 王力从主语的定义谈主语宾语问题271

(三)根据语序或结构决定主语和宾语276

1. 邢公畹提出四条原则,作为讨论主宾语的基础276

2. 徐仲华主张从语法标志分析主语和宾语282

3. 陈庭珍主张分析主语宾语应该根据结构285

4. 唐启运主张语法结构决定主语宾语290

5. 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科学小组主张从结构形式上确定主语宾语291

(四)以形式和意义相结合分析主语和宾语293

1. 张其春主张以词序为主,意义为辅293

2. 周祖谟主张以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来分析主语和宾语297

3. 文炼、胡附主张确定主语和宾语必须同时顾到意义和结构302

4. 高名凯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谈主语和宾语问题308

十一、“合成谓语”问题319

(一)张静指出“合成谓语”是《暂拟系统》提出来的319

(二)“合成谓语”的类型及作用319

1.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判断合成谓语”是“是+名/代”319

2.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能愿合成谓语”是“能愿+动/形”320

3.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趋向合成谓语”是“动/形+趋向”321

(三)“合成谓语”应该取消321

1.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现代汉语》的编者认为“合成谓语”给句法分析带来了难题321

2. 张静认为“合成谓语”应该取消322

(四)各家对“合成谓语”采取不同的分析326

1. 对“判断合成谓语”的分析326

2. 对“能愿合成谓语”的分析331

3. 对“趋向合成谓语”的分析335

1. 殷焕先认为有五种类型336

(二)“复杂谓语”的类型336

十二、“复杂谓语”问题336

(一)“复杂谓语”是张志公、吕叔湘等分别提出来的336

2. 《汉语知识》的编者认为有两大类型339

(三)连动式(连谓式)的特点及其区分标准342

1. 吕叔湘认为连动式必须无停顿、无虚词342

2. 张志公认为连动式可以有停顿、有虚词343

3. 丁声树等主张连动式可以包括次动词(介词)结构344

4. 王福庭提出连谓式的两条区分标准347

5. 赵元任主张不叫连谓式而叫连动式348

2. 丁声树等主张兼语式包括被动式349

(四)兼语式(递系式)的类型及其区分标准349

1. 王力认为“递系式”有三大类349

3. 张志公主张兼语式不包括一般的补语和被动式351

4. 胡裕树提出兼语式同主谓宾语句的界限问题352

5. 陈建民提出兼语式和“双宾语”句子的界限问题353

(五)吕冀平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的名目应该取消356

十三、状语问题361

(一)W·L提出时间处所状语同主语的界限问题361

1. 王学作、王国璋认为状语的位置有两种364

(二)状语的位置问题364

2. 胡裕树等认为状语还可以倒装在中心词之后367

十四、补语问题368

(一)宾语和补语的界限问题368

1. 胡裕树等认为主要看位置和词性368

2. 黄伯荣等认为主要看词性和意义368

(二)关于补语的标志369

1. 丁声树等认为“个”“得个”是补语标志369

2. 唐启运谈“得”和“个”370

1. 张志公对补语的分类373

(三)补语的种类和位次373

2. 丁声树谈趋向补语的种类和位次379

3. 唐启运谈补语的分类380

4. 唐启运谈补语的位次389

十五、定语问题392

(一)定语的分类问题392

1. 黎锦熙对“领位”的分类392

2. 丁声树对“定语”的分类393

3. 朱德熙对定语的分类395

(二)复定语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心词的关系问题396

1. 刘世儒提出三种格式396

2. 张志公提出两种类型399

3. 吕冀平等提出有三种关系399

4. 黄伯荣提出四种类型404

5. 北京大学编的《现代汉语》提出三种类型407

6. 章仪椿提出三类408

1. 黎锦熙认为定语也可以后置410

(三)关于定语的位置问题410

2. 陈望道认为定语有前后两个位置411

3. 张志公提出定语不能后置412

4. 张静认为定语有三个位置413

十六、单复句问题414

(一)郭中平提出单句复句划界问题414

1. 有影响的语法著作划分单复句的标准414

2. 分析单复句存在的问题423

3. 解决单复句划界问题的办法431

(二)曹伯韩主张包孕句不属于单复句,而是独立的一类432

1. 包孕句为什么划归单句范围?433

2. 凭语音停顿不能区分单复句434

3. 包孕句应成为独立的一类435

(三)刘世儒提出以“成分划定法”区分单复句435

1. 关于包孕句的归类问题436

2. 关于在副位的名词句的归类问题436

3. 关于复成分句型的归类问题438

4. 关于连环句的归类问题440

5. 关于状语移前句型的归类问题440

6. 关于定语挪后句型的归类问题442

(四)黎锦熙等从复句的定义谈划分复句存在的问题443

1. 复句的定义443

2. 复句问题的发生和解决的方法447

(五)何容谈包孕复句与并列复句452

(六)杨伯峻谈复句的种类452

附录一 书名、篇名索引454

附录二 作者索引463

附录三 汉语语法研究的倾向性 王松茂466

语法研究的方法论 王松茂476

1983《汉语语法研究参考资料》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松茂著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语音部分(1963 PDF版)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语音部分
1963 四平: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PDF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80
汉语语法研究史(1991 PDF版)
汉语语法研究史
1991
民族语文研究参考资料  1(1977 PDF版)
民族语文研究参考资料 1
1977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资料  2  语文教学研究资料选辑(1983 PDF版)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资料 2 语文教学研究资料选辑
1983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语法部分( PDF版)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语法部分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中(1981 PDF版)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中
1981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1980 PDF版)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1980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下(1982 PDF版)
现代汉语参考资料 下
1982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汉语语法问题研究(1956 PDF版)
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1956 新知识出版社
中国语文研究参考资料选辑(1955 PDF版)
中国语文研究参考资料选辑
1955 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996 PDF版)
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1996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 PDF版)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9 上海:学林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PDF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80 北京:商务印书馆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 PDF版)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1996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