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理论研究》求取 ⇩

1 语法和语法理论1

1.1 “语法”的观念1

1.2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4

1.3 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6

1.4 语言材料15

1.4.1 语料来源15

1.4.2 语料的合语法度16

1.4.3 语料的鉴定:心态28

1.5 语法描写34

1.6 描写(Description)和解释(Explanation)35

2 语法模型的方法论47

2.1 语法定义和语法规律47

2.2 语法规律的性质48

2.2.1 语法规律的形式48

2.2.2 语法规律的效能50

2.2.3 语法规律的具体性51

2.2.4 语法规律的概括性53

2.3.1 语法模型的层次性56

2.3 语法模型的性质56

2.3.2 语法模型的系统性58

2.4 语法模型的逻辑结构63

2.4.1 形式系统和形式语言63

2.4.2 形式系统性质:一致性、完全性、独立性66

3 语言单位的符号性:形式和意义73

3.1 语言和符号73

3.2 语言符号的形式74

3.2.1 分解的观点和组合的观点74

3.2.2 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75

3.2.3 语言符号的广义形式观77

3.3 语言符号的所指83

3.3.1 话语意义的推演83

3.3.2 话语的意义单位85

3.3.3 意义单位和形式单位的关系87

3.3.4 一符一指原则89

3.3.5 语言符号的所指的确定96

4 语言单位的结构性:分解与合成100

4.1 语言符号的分解与合成100

4.2 语言单位的意义:用法106

4.3 语言单位用法的递推原则108

4.4 意义,信息,用法113

4.5 语言单位的信息量114

4.5.1 语言单位的场合信息量115

4.5.2 语言单位的最小信息量118

4.6 语言单位的递归推演121

4.6.1 句子的意义和单词的意义121

4.6.2 语义分解原则124

4.6.3 语义分解的形式描述126

4.6.4 信息量的算法127

4.7 弗雷格(Frege)原理129

5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136

5.1 同一性概念和莱布尼茨(Leibniz)定律136

5.2 从同一律看语言单位的同一性137

5.3 关于同一定律的方法论思考141

5.4 语言单位的狭义同一和广义同一143

5.5 语言学中的同一概念146

5.6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和语言单位的定性150

5.7 语言单位的同一性跟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156

6.1 语法和语法单位161

6 语法的最小单位:词161

6.2 语法对象的最大单位和最小单位166

6.3 语法研究和词汇研究的关系168

6.4 语法规则和语法单位170

6.5 词、句子和语法规则的推演关系174

6.5.1 用词定义句子?175

6.5.2 词跟句子无关?176

6.5.3 用句子和语法规则定义词177

6.6.1 词和构词成分181

6.6 关于词的鉴定181

6.6.2 词和短语183

6.6.3 理论和实用186

6.7 词典、构词和语法的关系187

6.8 从构词到造句188

7 语法规则的基本结构单位:词类194

7.1 语法规则和语法关系194

7.2 语法关系之间的蕴涵和层次195

7.3 语法规则的范畴性197

7.4 词类的概念199

7.5 语法关系和句子成分202

7.6 语法关系和词类205

7.7 句子成分确定词类207

7.8 词例和词位211

7.9 “入句辨品”之说214

7.10 “汉语实词不能区分词类”之说217

7.11 所谓“兼类”222

7.12 两个词类的关系232

附:汉语语法论著中的词类系统比较236

8 句子的结构成分:主语和宾语239

8.1 语法关系和句子结构239

8.2 主语和宾语的功能观242

8.3 主动句和被动句:形式和意义244

8.4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概念246

8.4.1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结构246

8.4.2 可能世界和事件的表述247

8.5 事件结构和语言表述248

8.5.1 语言和事件的表述248

8.5.2 事件参与者和角色250

8.5.3 句子表述事件251

8.6 事件表述模式和主宾语概念253

8.6.1 事件表述模式253

8.6.2 事件角色分类和形式标志255

8.6.3 事件角色类型概念:事件和句子的中介259

8.6.4 事件角色类型和角色身分262

8.7 汉语句子的主宾语检讨267

8.7.1 对于话题概念的评价267

8.7.2 关于施受关系272

8.8.1 概括和分化274

8.8 形式和意义的关系274

8.8.2 “一锅饭吃十个人”275

8.8.3 “台上坐着主席团”279

8.8.4 “水流”和“流水”281

8.9 一元谓词和二元谓词285

8.9.1 AV,VA,FVA286

8.9.2 “张三折了胳膊”288

8.9.3 “张三在断钢丝”291

8.9.4 “开门”和“门开”291

8.9.5 AV→FVA→AVB293

9 语法的最大单位:句子296

9.1 句子和交际功能296

9.1.1 句子的交际功能296

9.1.2 交际功能和表层形式298

9.2 句子和语法关系301

9.3 句子的信息量302

9.4 事件的模式信息304

9.4.1 事件模式304

9.4.2 名词谓语句307

9.4.3 独词句309

9.4.4 谓词的论元310

9.4.5 事件和谓词的表述模式312

9.4.6 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314

9.5 事件的时空信息315

9.5.1 事件的空间信息315

9.5.2 事件的时间信息316

9.5.3 汉语动词的时体319

9.6 话语的功能信息320

9.7 句子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句和非完整句324

9.8 句子和有关的概念326

9.8.1 短语和句子概念的内涵326

9.8.2 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329

9.8.3 确定标准的句子模式332

9.8.4 汉语的短语、小句和句子337

10 总结340

10.1 语法模式340

10.2 符号原理341

10.3 形式和意义同构原理342

10.4 形式语言和词的概念345

10.5 语法关系和词类347

10.6 事件表述模式和句子成分350

10.7 交际功能和句子352

10.8 再论“语法”354

附录356

Ⅰ 从汉语语法研究看中国语言学理论四十年356

Ⅱ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方向389

参考文献400

主题索引410

1996《汉语语法理论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成凯著 1996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997 PDF版)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
1997 北京: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PDF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80
汉语语法研究史(1991 PDF版)
汉语语法研究史
1991
汉语研究论集( PDF版)
汉语研究论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汉语语法问题研究(1956 PDF版)
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1956 新知识出版社
汉语语法论(1948 PDF版)
汉语语法论
1948 开明书店
国语语法研究论集(1979 PDF版)
国语语法研究论集
1979 台湾学生书局
汉语语法论(1986 PDF版)
汉语语法论
1986 北京:商务印书馆
汉语成语研究(1979 PDF版)
汉语成语研究
1979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999 PDF版)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1999 上海:学林出版社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1996 PDF版)
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1996 北京:语文出版社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80 PDF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1980 北京:商务印书馆
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1993 PDF版)
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
1993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1996 PDF版)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1996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1997 PDF版)
新视角汉语语法研究
1997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