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求取 ⇩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和属性1

一、货币的产生1

§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2

§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4

二、货币的属性5

§ 商品货币的属性6

§ 纸币的属性7

§ 信用货币的属性10

第二节 货币形式的发展与货币制度的演变15

一、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16

§ 朴素的商品货币阶段16

§ 贵金属货币阶段16

§ 银行凭证货币阶段17

二、货币发展的几种形式17

§ 实物货币17

§ 代用货币18

§ 信用货币18

§ 复合货币19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21

§ 银本位制22

§ 金银两本位制23

§ 金本位制25

§ 纸币本位制29

第三节 我国人民币的性质和形式30

一、人民币是信用货币31

§ 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关系31

§ 人民币产生的程序与信用关系31

§ 人民币的运动过程与信用关系32

§ 间接的一般等价物33

二、人民币作为信用货币的特征33

§ 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34

§ 国家的负债35

§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纸币35

§ 独立的货币形式36

三、人民币的形式37

§ 现金及其特征37

§ 存款及其特征38

§ 银行本票及其特征40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的职能41

§ 人民币形式的发展41

§ 通过比价关系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43

一、人民币的价值尺度职能43

§ 比例关系的确立44

§ 比例关系的名称45

§ 绝非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45

§ 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必要条件46

§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48

§ 人民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48

二、人民币的流通手段职能48

§ 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49

三、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50

§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含义51

§ 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52

§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54

四、人民币的价值保存手段职能55

§ 货币作为价值保存手段的含义55

§ 价值保存的效能56

§ 发挥价值保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57

§ 国际货币的含义58

五、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58

§ 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59

§ 国际货币的效能60

§ 人民币的可兑换性61

附录62

第二章货币流通66

第一节 金属货币流通66

一、金属货币流通概述66

§ 作为商品的金与作为货币的金67

§ 货币与铸币。造币局价格68

§ 主币与辅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70

二、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70

§ 用两种币材作为价值尺度的矛盾70

§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传导机制72

§ 劣币驱逐良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74

三、金币必要量规律74

§ 金币必要量规律的含义74

§ 金币必要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76

§ 货币职能与货币必要量76

§ 混合流通条件下的单位货币价值的决定81

一、混合流通的价值决定和运行机制81

第二节 金属货币和价值符号混合流通81

§ 混合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运行机制83

二、价值符号流通规律84

§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84

§ 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86

第三节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89

一、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价值基础89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与银行准备金89

二、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运行机制90

§ 银行信用货币单位价值的决定90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中小91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替代机制92

§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扩张机制92

三、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93

§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信贷规模93

§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95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流通96

一、人民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97

§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98

§ 社会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98

§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民币的流通99

§ 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品结构与货币流通100

二、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1

§ 存款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1

§ 现金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102

三、人民币流通规律104

§ 人民币流通受信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104

§ 人民币流通受价值符号流通规律的制约106

§ 存款货币流通规律与现金货币流通规律106

第五节 我国人民币的购买力107

一、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相对价值108

§ 货币购买力与货币相对价值的差别108

§ 购买力的测定109

§ 货币贬值与价格上涨110

二、人民币的商品购买力113

§ 名义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113

§ 不同商品的购买力与同一商品的不同购买力115

§ 不同区域的购买力115

附录116

§ 货币向资金转化的质的规定118

一、货币向资金的转化118

第三章货币资金118

第一节 货币与资金118

§ 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量的分析119

§ 作为资金的货币与作为收入的货币120

§ 货币作为资金的作用122

§货币作为收入的作用125

二、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途径129

§ 家庭、企业、政府收入转化为储蓄129

§ 各种储蓄转化为投资131

§ 投资转化为生产性资产132

三、资金与资产、资源133

§ 狭义的资金与广义的资金133

§ 资产的定义及其与资金的关系136

§ 资源的定义及其与资产的关系138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量及构成139

一、货币资金的量决定于增殖的货币量139

§ 货币与货币资金的区别和联系139

§ 资金的货币形式只是资金的一部分140

§ 可能的货币资金与现实的货币资金142

二、货币资金的构成142

§ 闲置的货币资金与非闲置的货币资金143

§ 银行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不都是货币资金146

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筹集与控制147

一、企业货币资金的积累和借入147

§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需要货币资金推动147

§ 自有货币资金的积累及其影响因素149

§ 借入货币资金的途径及其负债决策151

§ 社会货币资金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153

二、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和分配153

§ 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方式154

§ 社会货币资金分配的领域和效应156

第四节 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7

一、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 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 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8

二、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159

§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考察实物资金的松紧159

§ 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多少的反向关系160

§ 信用的产生162

一、信用产生的经济基础162

第四章信用与金融162

第一节 信用与经济162

§ 信用三要素163

§ 货币借贷与资源借贷164

§ 信用与金融165

二、信用的经济功能166

§ 信用具有分配资源的功能166

§ 信用具有促进投资规模扩大的功能167

§ 信用具有提高消费总效用的功能168

§ 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169

二、商业信用170

§ 商业信用的含义170

第二节 信用形式170

一、信用的分类170

§ 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171

§ 商业信用与商业票据172

§ 商业信用的特点173

§ 我国限制商业信用的背景174

§ 我国存在着商业信用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175

§ 银行信用的特点176

三、银行信用176

§ 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176

§ 单一银行信用的利弊分析177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银行信用活动范围的变化178

四、政府信用180

§ 如何认识政府信用180

§ 我国政府信用回顾181

§ 政府信用的作用182

§ 政府信用与银行信用182

§ 政府信用量的界定183

§ 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184

五、民间信用185

§ 民间信用的形式185

§ 民间信用的特点186

§ 民间信用存在的现实基础187

§ 民间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188

§ 民间信用的作用189

第三节 信用形式与货币流通190

一、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190

§ 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190

§ 强制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191

§ 商业票据与货币流通191

二、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192

§ 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192

§ 银行信用与货币供求192

三、政府信用与货币流通193

§ 公债、国库券的发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3

§ 公债、国库券的流通转让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4

§ 公债、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对货币流通的影响194

§ 对货币流通的直接影响195

四、涉外信用与货币流通195

§ 对货币流通的间接影响196

第四节 融资与融资工具197

一、融资类型与融资工具197

§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197

§ 直接证券与间接证券198

§ 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200

二、融资工具的性质203

§ 偿还期203

§ 流动性203

§ 收益率204

§ 安全性204

三、融资工具的市场价格205

§ 证券价格是其收入的资本化205

§ 证券价格与利率的关系207

第五节 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207

一、金融资产促进实物资产的形成208

§ 金融资产使社会积累率大为提高208

二、几种资产的选择比较209

§ 选择持有不同资产的几种方式209

§ 金融资产的量和实物资产的量209

§ 两种投资类型的比较212

§ 证券投资的选择比较213

§ 股票投资与存款的区别214

§ 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的区别214

第五章利息与利息率216

第一节 利息概述216

一、利息的来源216

§ 利息与利润216

§ 利息与企业纯收入217

§ 利息对价格的影响218

§ 利息与效率218

二、利息与价格218

§ 价格对利息的影响219

§ 利率与物价指数220

§ 利息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共性与特性221

第二节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222

一、利率种种222

§ 利率的含义222

§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223

§ 年利、月利和日利223

§ 单利与复利224

§ 市场利率与管理利率225

§ 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225

§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226

二、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227

§ 决定市场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227

§ 决定计划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228

第三节 利率的经济功能229

§ 利率与资金周转230

§ 利率与资源配置230

一、利率与资源配置及资金周转230

二、利率与储蓄、消费231

§ 广义储蓄与狭义储蓄231

§ 利率与储蓄232

§ 利率与消费232

三、利率与投资233

§ 利率与实质性投资233

§ 利率与证券投资235

§ 利率与经济调节236

四、利率是调节经济的杠杆236

§ 利率与融资供求236

第四节 利率的管理体制及政策237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238

§ 概述238

§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及其政策的特点238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政策239

§ 概述240

§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的特点240

§ 利率管理要向市场化过渡243

三、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其政策243

§ 利率政策要成为间接调控的有力工具244

第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246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模式和功能246

一、金融体系的模式246

§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246

§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247

§ 没有中央银行的金融体系248

§ 组织货币流通249

§ 创造金融工具249

二、金融体系的功能249

§ 充当信用中介250

§ 充当支付中介250

§ 把货币转化为资本251

三、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51

§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251

§ “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252

§ 改革中的银行体系253

§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255

一、一般商业银行255

第二节 一般商业银行和我国的专业银行255

§ 商业银行的职能特征258

§ 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258

二、我国的专业银行260

§ 我国专业银行的性质260

§ 我国专业银行的构成及组织形式261

§ 专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业务263

三、建立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途径264

§ 专业银行商业化264

§ 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商业银行265

§ 新建股份制模式的商业银行265

§ 集团财务公司转化为商业银行266

§ 中外合资银行267

§ 外资银行267

第三节 中央银行268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268

§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269

§ 中央银行的国家机关性质269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269

§ 政策职能269

§ 管理职能270

§ 服务职能270

三、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273

§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273

四、我国的中央银行274

§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274

§ 准中央银行制度274

§ 新中国的中央银行275

§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275

§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276

§ 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277

第四节 我国其他金融机构278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278

§ 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险公司279

§ 保险公司的职责和作用279

§ 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和机构设置280

§ 合作金融的内涵281

二、我国的城乡合作金融机构281

§ 农村信用合作社282

§ 城市信用合作社282

三、我国的信托金融机构283

§ 我国信托金融机构的种类283

§ 信托业务的内容284

四、其他新出现的几种金融机构284

§ 交通银行284

§ 中国投资银行285

§ 发展银行286

一、商品经济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基础287

§ 金融市场的定义287

§ 租赁公司287

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287

§ 金融市场在商品经济市场体系中的地位288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构成要素289

§ 金融市场的功能289

§ 金融市场的作用290

§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291

三、金融市场的类型292

§ 金融市场的分类方式292

§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293

§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295

四、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管理296

§ 金融市场的价格296

§ 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资产选择297

§ 金融市场的管理297

第六节 我国的金融市场298

一、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98

§ 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必要性298

二、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301

§ 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301

§ 健全和完善企业机制302

§ 国民收入具有较快增长速度302

§ 理顺价格体系302

§ 健全金融法规303

三、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部条件303

§ 金融机构企业化303

§ 资金可以自由转移304

§ 金融工具多样化304

§ 形成市场利率304

§ 提高银行职工业务水平和技术力量305

§ 银行信贷具有较大弹性305

第七章货币需求307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307

一、什么是货币需求307

§ 货币需求的一般定义307

§ 微观的货币需求与宏观的货币需求308

§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309

二、为什么要考察货币需求310

§ 一个古老的命题310

§ 理论发展和政策操作的双重需要310

§ 现实经济的提问311

三、怎样考察货币需求312

§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312

§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313

§ 货币供求相结合313

第二节 马克思货币需求的理论公式314

一、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和逻辑结论314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314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逻辑结论314

§ 关于金作为货币商品假定的分析315

二、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假定条件的分析315

§ 关于商品价格总额既定假定的分析316

§ 关于金币自发调节功能假定的分析317

§ 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假定的分析318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319

一、“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319

§ 费雪的数量论观点319

§ 剑桥学派的观点321

§ 比较:同一与区别322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323

§ 凯恩斯的灵活偏好说327

§ 凯恩斯学派的进一步发展327

三、“新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330

§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330

§ 对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332

第四节 国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及应用333

一、对“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及应用333

§ 公式的沿用、改进及扩充333

§ 关于1∶8的经验公式334

§ 是否存在传统认识上那种货币必要量336

二、点与线的争论336

§ 货币需要量界限的相对与绝对337

§ 货币容纳量弹性337

三、关于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338

§ 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主要变量338

§ 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变量340

§ 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341

§ 现金货币需求342

§ 存款货币需求342

四、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342

第八章 货币供给347

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347

一、什么是货币供给347

§ 货币供给量的含义347

§ 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350

二、为什么要考察货币供给351

§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351

§ 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352

三、货币的层次划分与控制重点354

§ 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标准354

§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356

§ 控制的重点357

四、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358

§ 信用创造论是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石358

§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359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派生原理360

一、商业银行为何能创造存款货币360

§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因360

§ 创造存款货币应具备的条件362

§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准备金363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364

§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364

§ 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366

§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370

三、货币的乘数关系372

§ 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372

§ 基础货币374

§ M■、 M■的货币乘数376

一、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历史分析378

§ 统存统贷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78

第三节 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378

§ 存贷差额控制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79

§ 与银行体制相联系的存款派生特点380

二、我国现行的货币供给机制381

§ “实贷实存”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381

§ 我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383

一、货币均衡概述387

§ 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387

第一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387

第九章货币均衡387

§ 检测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准388

§ 影响货币均衡的主要因素分析389

§ 货币失衡的表现390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392

§ 社会总供求平衡与货币均衡的关系392

§ 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在于合理掌握货币供给量393

§ “三平”理论与货币均衡394

第二节 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均衡395

一、信贷的收与支395

§ 信贷收支的构成395

§ 信贷收支在帐面上恒等396

二、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流通397

§ 信贷收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支活动397

§ 信贷收支不仅是银行一个部门的货币收支397

§ 信贷收支与货币创造398

§ 5平衡信贷收支稳定货币流通不只是银行的事399

§ 信贷平衡含义的再认识400

§ 信用膨胀与货币流通400

一、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供给量401

§ 财政收入与货币供给量401

第三节 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均衡401

§ 财政支出与货币供给量402

§ 财政收支差额与货币供给量402

§ 弥补赤字与货币均衡403

§ 财政透支与货币均衡405

§ 隐性赤字与货币均衡406

二、财政预算收支与银行信贷收支406

§ 体改前后财政收支的变化406

§ 财政收支平衡与信贷收支平衡407

§ 调控政策409

一、调控政策与目标409

第四节 实现货币均衡可采取的政策与手段409

§ 财政收支是影响货币均衡的重要因素409

§ 调控目标411

§ 中间指标的选择413

二、调控手段及其配合414

§ 金融调控手段414

§ 财政调控手段423

§ 金融调控与财政调控的配合425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427

§ 几种定义427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涵和度量427

第十章通货膨胀427

§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428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429

§ 公开性通货膨胀与隐蔽性通货膨胀429

§ 各种物价指数的度量标志430

§ 隐蔽性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431

§ 温和性通货膨胀与严重通货膨胀432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433

一、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433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433

§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434

§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436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436

§ 通货膨胀成因的多样性436

§ 投资膨胀437

§ 消费膨胀438

§ 成本推动438

§ 结构失调439

§ 进一步的深层次分析440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442

一、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442

§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442

§ 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443

§ 通货膨胀与资产结构调整444

§ 通货膨胀的国际性影响445

二、滞胀446

§ 什么是滞胀446

§ 滞胀的形成与影响447

三、稳定货币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条件448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449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450

§ 财政金融紧缩政策450

§ 管制工资和物价450

§ 实行币制改革451

二、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451

§ 我国治理经验的总结451

§ 调节社会需求452

§ 反通货膨胀与经济震动454

三、反通货膨胀的负效应454

§ 增加有效商品供给454

§ 我国市场疲软问题455

§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456

第十一章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458

第一节 国际货币458

一、国际交往中的货币458

§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的必要手段458

§ 国际交往中货币必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459

二、黄金与世界货币460

§ 黄金曾长期充当世界货币460

§ 黄金非货币化462

三、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货币464

§ 外汇是当前国际交往的支付手段464

§ 三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日元、马克466

§ 货币的对外价值(汇率)与货币的对内价值468

§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发挥作用的特点469

第二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470

§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470

§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471

§ 欧洲货币体系473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474

§ 人民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探讨475

第三节 金融机构国际化476

一、国际金融机构476

§ 建立的背景和作用476

§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477

§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481

二、跨国银行483

§ 兴起的背景483

§ 大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484

§ 多国银行484

§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485

第四节 金融市场国际化485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485

§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486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488

§ 外汇市场489

§ 货币市场489

§ 资本市场489

§ 黄金市场489

三、国际金融中心490

§ 传统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490

§ 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492

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影响493

§ 积极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493

§ 增加国内金融管理的难度494

第五节 国际收支495

一、国际收支的内容495

§ 什么是国际收支495

§ 国际收支项目496

§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497

§ 国际收支的失衡500

二、国际收支的失衡和调节500

§ 国际收支的调节501

三、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503

§ 对货币流通的影响503

§ 对人民币资金循环的影响504

§ 对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的影响506

附录507

第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509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经济发展509

§ 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特点510

一、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10

§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11

§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13

二、金融机构的设立与经济发展513

§ 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14

§ 我国金融机构的变革与经济发展515

第二节 金融商品与经济发展518

一、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18

§ 金融商品的性质和特点520

§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20

§ 我国金融商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22

§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22

二、金融商品创立与经济发展522

§ 我国金融商品的创新与经济发展524

第三节 金融方式与经济发展526

一、金融方式的性质和特点526

§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29

§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31

二、金融方式的采纳与经济发展532

§ 我国金融方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532

§ 我国金融方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533

第四节 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534

一、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535

§ 金融政策的性质和特点535

§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536

§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538

二、金融政策的选择与经济发展538

§ 我国金融政策的回顾与经济发展539

§ 我国金融政策的展望与经济发展540

附录:重返关贸总协定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542

1993《货币银行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升业,曾康霖主编;《货币银行学》编写组编 1993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货币银行学(1998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 PDF版)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PDF版)
货币银行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89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89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货币银行学(1998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3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3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7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7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4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4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4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4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5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5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5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5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3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3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8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8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生产管理与电子计算机  网络技术(1982 PDF版)
生产管理与电子计算机 网络技术
1982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1990 PDF版)
货币银行学
1990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