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急症抢救的理论与临床》求取 ⇩

第一节 概述1

一、休克的现代概念1

第一章 中毒性休克1

二、休克的分类2

第二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因2

第三节 中毒性休克发生的原理3

一、毒素的损害作用3

二、变态反应在休克中的作用3

三、微循环障碍4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4

五、血浆渗出4

一、代谢障碍5

二、酸碱平衡紊乱5

七、中毒性心肌炎5

第四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5

六、出血5

三、脱水6

四、电解质平衡紊乱7

五、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休克肾8

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14

七、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15

八、中枢神经功能障碍20

九、溶酶体的变化21

十、休克时血糖及胰岛素的变化24

一、一般表现27

二、发热27

第五节 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27

三、皮肤28

四、神志障碍28

五、脉搏28

六、血压28

七、尿量29

八、皮肤出血点和瘀斑29

九、呼吸30

十、消化道出血30

第六节 严重并发症30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30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30

三、急性肾脏功能衰竭32

四、消化道出血33

五、急性心力衰竭34

六、急性肺水肿35

八、电解质平衡紊乱36

九、酸碱平衡紊乱37

七、急性脑水肿38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39

一、细菌学检查39

二、血液检查39

三、凝血功能检查39

四、其他常规检查40

五、血液生化检查40

六、血液气体分析40

七、血清学检查和免疫功能试验41

二、休克的临床指征42

一、感染性毒血症的临床表现42

八、其他检查42

第八节 诊断42

三、休克的临床分期45

四、休克的临床分度46

五、实验室检查48

第九节 中毒性休克的预防48

一、抗感染48

二、解毒降热48

三、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48

四、补充液体48

五、手术治疗48

六、支持疗法48

七、加强病情观察48

十二、防止输液反应49

一、一般治疗原则49

第十节 中毒性休克的治疗49

十三、降热49

八、记录出入量49

十一、加强查对制度49

十、热饮49

九、休息49

二、加强支持疗法50

三、控制感染51

四、补充有效循环血量54

五、调整血管紧张度56

六、动脉加压输液57

七、纠正酸碱平衡失调59

八、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60

九、纠正缺氧61

十、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62

十一、冬眠疗法62

十二、针刺疗法及中草药治疗63

第十一节 并发症的治疗64

一、高热的处理64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的治疗65

三、休克肺的治疗66

四、脑水肿的治疗69

五、休克肾的治疗71

六、出血的治疗76

一、氧自由基产生的机制79

第十二节 氧自由基的损害作用79

二、氧自由基损害作用原理80

三、治疗81

第十三节 护理81

一、抢救室的设置与管理82

二、病情观察82

三、扩理83

第十四节 休克的监护指标84

第二章 脱水性休克86

第一节 脱水的常见原因86

一、胃肠道感染86

一、毒素的作用89

第二节 发病原理89

三、非感染性脱水89

二、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89

二、病原体的直接损害作用90

三、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90

第三节 临床表现91

一、呕吐和腹泻91

二、液体大量丢失92

三、血液浓缩93

五、电解质紊乱93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94

三、血液常规检查94

二、尿液检查94

一、粪便检查94

七、流行性出血热多尿94

六、酸中毒94

四、严重脱水94

四、血液生化检查95

五、细菌培养95

六、血清学检查95

第五节 诊断95

一、流行病学史95

二、临床表现95

三、实验室检查95

第六节 治疗95

一、抗菌治疗95

二、纠正脱水96

三、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98

四、纠正酸中毒100

五、止血剂101

六、合并DIC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101

七、改善微循环101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101

九、保护肾功,促进利尿102

十、止泻剂102

第三章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103

第一节 概述103

第二节 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04

一、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104

第三节 影响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因素105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105

一、动脉血压106

二、心脏收缩力106

三、有效循环血量106

四、毛细血管前阻力106

五、毛细血管后阻力107

六、毛细血管压力差107

七、血液粘滞度108

八、微循环的自身调节作用108

第四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108

一、休克时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109

二、休克时微血管中血液的变化113

第五节 休克过程中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因素115

一、毒素的作用115

二、神经因素116

三、体液因素118

四、溶酶的作用118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118

六、变态反应118

第六节 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119

一、休克早期119

二、休克中期119

三、休克晚期120

四、器官功能衰竭期121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的治疗121

二、受体的种类122

一、受体的概念122

第一节 受体学说122

第四章 受体学说与休克的抢救122

第二节 血管活性药物123

一、血管活性药物123

二、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123

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与用法123

一、血管扩张剂123

二、血管收缩剂128

第四节 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应用130

一、血管收缩型休克130

二、血管舒张型休克131

第五节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注意事项131

第一节 概述132

第二节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变化132

第五章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和血流流变学的变化132

一、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133

(一)动脉血压133

(二)心肌收缩力133

(三)心输出量136

(四)外周血管阻力137

(五)血液粘度137

(六)前负荷137

(七)后负荷138

(八)血流量139

二、休克时主要器官血流量的变化141

(一)脑血流量的变化142

(二)心脏血流量的变化142

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临床监测指标143

(三)肾脏血流量的变化143

(一)脉搏144

(二)心率144

(三)心肌收缩力144

(四)血压144

(五)心输出量145

(六)每搏输出量145

(七)心脏指数146

(八)中心静脉压146

(九)肺毛组织管楔压146

四、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的计算与正常值147

五、各项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149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153

(一)什么是血液流变学153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53

(二)片流154

(三)粘度154

(四)流度156

(五)稳流和湍流156

(六)致流值156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点156

(一)血液是一种复杂的悬浊液156

(二)血液是一种非牛顿液体156

(五)倒置现象157

(一)红细胞压积157

三、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157

(四)边流和轴流157

(三)血液具有致流值157

(二)红细胞的聚集性158

(三)红细胞的变形性158

(四)血浆粘度162

(五)血小板凝集性162

(六)温度的影响163

(七)血管直径163

(八)血压163

(九)纤维蛋白原的作用164

(十)泥化作用165

四、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165

(一)血细胞压积的变化165

(三)红细胞变形性的变化166

(二)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166

(四)血管直径的变化167

(五)血流速度的变化167

(六)血液粘度的变化168

(七)泥化作用168

五、血液流变性的实验检测168

(一)血液流变性检测项目168

(二)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169

(三)检测方法172

(四)各项检测指标正常值综合表174

第四节 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175

一、血压与血液粘度的关系175

四、心输出量与血液粘度关系176

五、心脏收缩力与血液粘度关系176

三、血液流速与边流的关系176

二、血液流速与红细胞聚集性的关系176

第五节 治疗177

一、改善和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177

二、控制输液速度,减轻心脏前负荷181

三、降低血液粘度181

四、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183

五、注意液体温度183

第六章 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85

第一节 概述185

第二节 正常凝血功能186

一、正常血液凝固原理187

二、正常抗凝血原理196

三、肝脏及维生素K与凝血功能的关系199

四、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200

第三节 正常纤维蛋白溶解原理202

一、活化质的形成203

二、纤溶酶的形成204

三、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204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206

第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207

一、严重感染207

六、血液病208

九、免疫性疾病208

八、儿科性疾病208

七、其它内科性疾病208

五、产科性疾病208

四、外科性疾病208

三、肿瘤208

二、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208

十、其他209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原理209

一、诱发DIC的因素209

二、DIC发生的原理210

第六节 继发性纤溶215

一、继发性纤溶发生的原理215

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216

第七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变化217

一、广泛微血栓形成217

二、弥漫性出血218

三、休克218

四、梗塞性或出血性坏死219

一、病毒性疾病222

第八节 传染病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222

二、立克次体性疾病224

三、细菌性疾病224

四、恶性疟疾225

五、脱水性休克226

第九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226

一、DIC的主要临床表现226

二、DIC的临床分型232

三、DIC的分期233

四、继发性纤溶的临床表现233

第十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235

一、DIC的实验室检查235

三、DIC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239

二、继发纤溶的实验室检查239

第十一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240

一、DIC的诊断240

二、继发性纤溶的诊断244

第十二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鉴别诊断244

第十三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245

第十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247

一、DIC的治疗247

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251

第七章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254

第一节 概述254

第二节 基本概念254

二、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262

第三节 水的平衡262

一、水的正常含量与分布262

三、水的生理功能264

五、体液与外界的交流266

六、水平衡的调节268

第四节 电解质的平衡269

一、电解质的正常含量与分布269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270

三、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273

第五节 水平衡紊乱275

一、高渗性脱水275

二、等渗性脱水278

三、低渗性脱水279

四、水中毒281

第六节 电解质平衡紊乱283

一、钾的平衡紊乱283

二、钠的平衡紊乱290

三、氯的平衡紊乱293

四、钙的平衡紊乱294

第七节 水与电解平衡紊乱的治疗295

一、常用液体的生理性质及其应用原则295

二、水平衡紊乱的治疗299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302

第八节 平衡盐液疗法305

一、平衡盐液的生理学基础305

二、平衡盐液的配制和生理性质305

三、平衡盐液的临床应用309

四、注意事项311

第一节 概述313

第二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313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313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313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314

第三节 细胞外液的酸碱度315

第四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317

一、血浆的缓冲系统317

(一)碳酸氢盐缓冲系统317

(二)磷酸盐缓冲系统317

(四)血浆蛋白缓冲系统318

二、肺的调节作用318

(三)血红蛋白缓冲系统318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320

(一)肾脏调节作用原理320

(二)影响H+——Na+交换的一些因素322

四、细胞的调节作用322

五、骨盐的缓冲作用323

第五节 血液气体分析323

一、采血324

二、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324

第六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调节326

一、代谢性酸中毒326

二、代谢性碱中毒327

三、呼吸性酸中毒328

四、呼吸性碱中毒330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331

第七节 酸碱平衡紊乱与电解质的变化332

一、呼吸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32

二、呼吸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32

三、代谢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32

四、代谢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333

第八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333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333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334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334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334

第九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335

一、三项指标的具体意义335

四、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时注意事项337

三、失代偿的酸碱平衡失调时各项指标的变化337

二、已代偿的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337

第十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338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338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346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347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348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348

第九章 急性心力衰竭349

第一节 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349

一、基本原因349

二、诱发因素350

第二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原理350

二、细菌内毒素的作用351

一、病毒对心肌的损害351

四、氧自由基的损害作用352

三、细菌外毒素的作用352

五、能量产生不足353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53

七、酸中毒353

八、电解质紊乱354

九、过多过快的输液355

十、肺循环阻力增大355

十一、严重输液反应355

第三节 心脏的病理变化356

一、大体标本观察356

十三、急性高血压356

十二、搬动356

二、显微镜检查357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357

一、原发病的病情严重357

二、一般表现357

三、心率增快358

四、心律紊乱358

五、心动过缓358

六、心音低钝358

七、心界扩大358

八、呼吸困难358

九、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358

四、电解质紊乱359

三、传导阻滞359

五、心肌损害359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治疗359

一、心率359

第五节 心电图表现359

十、血压下降359

二、心律359

一、源发病的治疗360

二、一般治疗措施360

三、保护心肌361

四、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361

五、镇静剂362

六、改善微循环362

九、改善呼吸功能363

十、补充钙剂363

八、纠正酸中毒363

七、防治DIC363

十一、纠正心律紊乱364

十二、增强心肌收缩力369

十三、硝普钠370

十四、利尿剂371

第十章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373

第一节 概述373

第二节 正常呼吸功能373

一、肺组织结构的特点374

二、气体交换376

一、肺微循环障碍385

第三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的原理385

二、肺动脉压下降386

三、过多过快输液386

四、肺静脉栓塞387

五、支气管平滑肌痊挛性收缩387

六、肺泡壁通透性增高388

七、交感神经兴奋389

八、肺出血389

九、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丧失390

十、严重感染391

一、病理变化392

第四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变化392

十三、肺泡壁透明膜形成392

十二、低钠血症392

十一、低血浆蛋白血症392

二、病理生理变化393

第五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395

一、第一期395

二、第二期395

三、第三期395

四、第四期396

第六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96

一、诊断396

二、鉴别诊断397

四、注意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398

三、改善微循环398

六、提高心肌收缩功能398

五、注意补充胶体液体398

一、加强抗菌治疗398

第七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预防398

七、避免吸入高浓度的氧399

八、利尿399

九、镇静399

十、加强护理和病情观察399

第八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谒的治疗399

一、加强抗感染399

二、抗休克治疗39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399

三、安定病人情绪400

四、控制液体输入量400

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402

五、关于电解质的补充402

六、纠正酸碱紊乱402

八、消泡剂的应用403

九、利尿剂的应用403

十、肝素的应用406

十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406

十二、纠正心力衰竭406

十三、放血疗法407

十四、导泻疗法407

十五、血液透折疗法407

十六、纠正低氧血症407

十七、人工机械呼吸409

十九、护理417

十八、保护肾功,防止发生脑水肿417

第十一章 急性脑水肿420

第一节 概述420

一、脑水肿的概念420

二、正常颅内压的调节421

三、脑水肿发生过程421

第二节 脑水肿发生的原因422

一、颅内感染性疾病422

十二、其他423

十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23

十、妊娠合并症423

九、糖尿病423

八、过敏性疾病423

七、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423

六、肝功或肾功衰竭423

五、各种病因所致的休克423

四、血容量过高423

三、全身感染性疾病423

二、脑原虫或寄生虫病423

第三节 脑水肿发生的原理424

一、脑血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424

二、血液渗透压降低425

三、脑血液循环障碍426

四、微循环障碍对脑水肿形成的影响428

五、颅内静脉压增高428

六、脑细胞代谢功能障碍429

七、脑脊液循环障碍429

第五节 脑水肿的临床表现430

二、显微镜检查430

一、脑水肿的分期430

一、外观430

第四节 脑水肿的病理变化430

二、一般临床表现431

三、脑疝形成432

小脑幕切迹疝433

枕骨大孔疝436

小脑幕切迹上疝和大脑廉疝438

第六节 急性脑水肿的诊断438

一、原发病的临床特征438

二、脑水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439

三、实验室检查439

一、预防440

第八节 急性脑水肿的预防与治疗440

二、小脑扁挑体疝与延脑疝的鉴别440

一、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鉴别440

第七节 鉴别诊断440

二、治疗441

第九节 护理445

一、病情观察445

二、做好临床护理工作446

第十二章 肝脏功能衰竭447

第一节 概述447

第二节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448

一、肝脏的一般结构448

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448

第三节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450

一、排泄功能451

二、解毒功能452

三、造血、储血作用453

四、凝血功能453

五、免疫功能453

六、代谢功能454

第四节 暴发性肝脏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462

一、病毒性肝炎462

二、其他感染462

三、急性妊娠脂肪肝462

四、药物或毒物中毒462

五、严重休克或心力衰竭462

六、恶性肿瘤462

三、慢性重症肝炎463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463

一、急性重症肝炎463

第五节 诊断标准463

七、其他463

第六节 临床表现464

一、急性重症肝炎464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466

三、慢性重症肝炎467

第七节 病理变化468

一、急性重症肝炎468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469

三、慢性重症肝炎469

第八节 肝性脑病发生的原理469

一、肝性脑病的类型469

(一)氨基酸代谢紊乱470

二、肝性脑病发生原理470

(三)氨中毒472

(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472

(四)硫醇增多477

(五)假神经介质学说477

(六)正常神经传导介质合成减少480

(七)r—氨基丁酸的作用480

(八)低血糖481

(九)电解质紊乱481

(十)脑水肿482

(十一)内毒素的作用483

(十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83

(十三)胆色素的影响484

(七)感染485

(六)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影响485

(五)低钾485

(八)氮质血症485

(九)放腹水485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485

(四)消化道出血485

(三)饮洒485

(二)妊娠或分娩485

(一)继续强体力活动485

第九节 合并症486

一、肝性脑病486

二、低血浆蛋白血症486

四、腹水487

三、低钠、低钾487

五、脑水肿和脑疝形成488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489

七、出血489

八、肝肾综合症490

十、电解质紊乱493

十一、低血压休克494

十二、酸碱平衡紊乱495

十三、呼吸障碍495

十四、继发感染495

第十节 治疗497

一、一般治疗原则498

(一)免疫抑制剂499

二、阻止肝细胞继续坏死499

(二)抗病毒药物治疗501

(三)免疫促进剂502

三、促进肝细胞再生504

(一)供给足够热量504

(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504

(三)补充葡萄糖504

(四)能量合剂504

(五)维丙胺505

(六)阿卡明505

(七)肝细胞生长素505

四、强力宁507

六、纠正电解质紊乱509

(四)水解蛋白509

(三)纤维蛋白原509

(二)血浆509

(一)白蛋白509

五、纠正低血浆蛋白509

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510

八、补充多种维生素511

九、控制液体输入量512

十、中医中药治疗512

十一、肝性脑病的治疗513

(一)解除氨的中毒作用513

(二)解除脑水肿515

(三)恢复脑细胞的活动功能515

(四)支链氨基酸的应用516

十三、脑水肿及脑疝的治疗517

十二、腹水、浮肿和腹胀及呃逆的治疗517

十四、改善微循环518

十五、出血的治疗518

十六、肝肾综合症的治疗520

十七、人胎肝细胞悬液治疗521

十八、肝脏功能替代疗法522

十九、肝脏移植524

二十、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524

第十一节 异体血光量子疗法525

一、概述525

二、治疗方法526

三、初步应用结果526

四、作用机制531

二、影响预后的一些因素533

一、病死率533

五、副作用533

第十二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533

第十三章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535

第一节 概述535

第二节 抗生素的分类535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535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536

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538

四、林可霉素类抗生素538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538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38

九、其他抗生素539

十、抗霉菌抗生素539

八、多粘菌素类抗生素539

七、四环素类抗生素539

十一、其他抗菌药物540

十二、抗厌氧菌药物540

第三节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540

一、对细菌胞壁合成的阻断作用540

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541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542

四、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544

(二)各类青霉素制剂及其临床应用545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545

(一)青霉素的种类545

五、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545

第四节 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545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553

(一)概述553

(二)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554

(三)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559

(四)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563

(五)第四代头孢菌素569

(六)选用头孢菌素注意事项570

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570

四、林可霉素类抗生素573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574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578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585

七、四环素类抗生素585

(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587

(三)四环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时注意事项589

八、多粘菌素类抗生素590

(一)作用特点590

(二)吸收、分布与排泄590

(三)副作用590

(四)剂量与用法591

(五)制剂591

九、其他抗生素591

十、抗霉菌抗生素594

第五节 抗生素的选择应用598

二、各种抗生素的主要适应症599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599

四、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00

三、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00

第六节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602

一、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结果602

二、抗生素联合应用的选择603

三、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603

第七节 抗生素的配伍禁忌606

第八节 不同机体条件下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06

一、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607

二、肝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应用609

三、妊娠妇女及产褥期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09

四、新生儿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10

一、过敏反应612

五、老年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应用612

第九节 抗生素的副作用612

二、毒性作用615

三、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619

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619

五、胃肠道反应620

六、其他副作用620

第十节 二重感染621

一、消化道霉菌感染621

二、伪膜性肠炎621

三、肺炎622

四、败血症622

一、磺胺类药物623

二、呋喃类药物623

第十一节 其他抗菌药物623

三、吡哌酸627

四、氟嗪酸627

五、氟啶酸628

六、氟哌酸628

七、萘定酸628

第十二节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629

一、厌氧菌感染状况629

二、甲硝唑的抗菌作用630

三、剂量与用法631

第一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632

一、药理作用632

第十四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632

二、临床应用633

三、副作用633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633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其功能633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634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与代谢636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637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的人工合成638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641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吸收与排泄646

八、适应症646

九、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与禁忌症648

十、主要制剂及其用法651

十一、临床应用注意事项654

第十五章 急性肾脏功能衰竭的治疗655

第一节 导泻疗法655

一、导泻疗法的原理655

二、适应症655

三、导泻方法656

四、导泻药物656

五、临床应用效果657

六、导泻时注意事项657

第二节 胃肠透析疗法658

第四节 腹膜透析疗法660

一、透析原理660

第三节 结肠透析疗法660

二、透析液的成分和含量661

三、透析液的渗透压662

四、透析液的配制663

五、透析指征664

六、用具准备664

七、透析方法664

八、透析时注意事项665

九、拔管指征666

十、禁忌症666

十一、副作用及其处理666

十二、详细记录病情668

第五节 血液透析疗法670

一、ATP671

第二节 能量合剂各药物的作用原理671

第十六章 能量合剂671

第一节 能量合剂的组成671

二、CYTO—C673

三、COA674

四、胰岛素676

五、维生素B6677

六、葡萄糖677

七、氯化钾677

第三节 能量合剂各药物的用量677

第四节 应用能量合剂注意事项677

第十七章 内给氧疗法679

第一节 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679

一、作用原理679

一、副作用680

二、用法680

第二节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680

二、注意事项681

第三节 晶体过氧化氢682

第十八章 冬眠与镇静684

第一节 概述684

第二节 镇静药物的作用原理684

一、氯丙嗪684

二、异丙嗪686

三、哌替啶687

四、安定687

五、苯巴比妥钠688

二、降温作用689

一、镇静催眠作用689

第三节 冬眠疗法作用机制689

六、水合氯醛689

三、改善心肺功能690

四、促进代谢690

五、改善微循环690

六、稳定内环境690

第四节 冬眠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690

一、适应症690

二、禁忌症691

第五节 冬眠疗法的实施691

一、冬眠合剂的组成及剂量691

二、其他镇静剂的应用方法和用量691

三、冬眠疗法的实施691

一、冬眠疗法前的准备693

二、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693

四、冬眠疗法有效标志及维持时间693

第六节 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693

第七节 冬眠疗法注意事项695

第八节 冬眠疗法之意外及其处理695

一、循环衰竭695

二、心搏与呼吸骤停695

三、不能复温698

四、合并感染698

五、低血糖698

六、心脏功能障碍699

七、溶血反应699

八、多尿699

1991《常见危急症抢救的理论与临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永焕编著 1991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急危重症  抢救与护理(1992 PDF版)
急危重症 抢救与护理
1992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急症诊断思路与抢救策略( PDF版)
临床急症诊断思路与抢救策略
常见急症抢救常规(1983 PDF版)
常见急症抢救常规
1983
常见急症抢救方案选编(1994 PDF版)
常见急症抢救方案选编
1994
常见急性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1990 PDF版)
常见急性危重症诊断及抢救成功标准
1990
常见危重病抢救(1999 PDF版)
常见危重病抢救
1999 北京:金盾出版社
文坛漫步(1983 PDF版)
文坛漫步
1983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常见急症抢救(1990 PDF版)
常见急症抢救
1990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常见危重症抢救及护理(1994 PDF版)
常见危重症抢救及护理
1994 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临床急症与病理(1996 PDF版)
临床急症与病理
1996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工业锅炉安全技术基础(1983 PDF版)
工业锅炉安全技术基础
1983 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急症抢救学(1995 PDF版)
急症抢救学
1995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心脏急症与抢救(1998 PDF版)
心脏急症与抢救
1998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儿科急症抢救(1983 PDF版)
儿科急症抢救
1983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妇产科危重急症抢救手册(1998 PDF版)
妇产科危重急症抢救手册
1998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