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上》求取 ⇩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一 战前的中国1

二 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5

三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十九世纪初的远东形势7

四 中外海上贸易态势与鸦片走私10

五 烟毒泛滥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14

第二节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妥协投降20

一 义律的挑衅与林则徐的筹防20

二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与琦善的屈辱卖国21

三 道光帝命将出师与奕山的签订《广州和约》25

四 英国扩大侵略战争与清政府妥协投降28

第三节沿海沿江人民的自发反侵略斗争31

一 英军的暴行31

二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32

三 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的群众自发反侵略斗争35

第四节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37

一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37

二 《望厦条约》与《黄埔条约》41

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4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49

第一节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东南沿海地区49

一 五口地区的经济变化49

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53

三 侵略者的掠卖华工55

第二节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57

一 买办势力和早期工人的出现57

二 广州和其他各地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发展58

三 反侵略的思想和文学62

四 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各地各族人民的起义66

第三章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69

第一节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69

一 洪秀全的初期革命活动69

二 金田正号太平天国起义74

三 北上进军与定都天京76

第二节清政府抵制、镇压革命的措施79

一 提倡儒学与调整内部关系79

二 兴办团练与曾国藩创办湘军81

三 厘金制度的出现82

第三节农民革命高潮的形成83

一 北伐83

二 西征86

三 天京破围战87

四 响应太平天国的各地各族起义89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93

一 《天朝田亩制度》93

二 政权组织96

三 经济政策的实施97

四 文化教育政策98

五 妇女政策100

六 对外政策101

第四章第二次鸦片战争105

第一节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05

一 四十年代的中外贸易状况105

二 侵略者的“修约”交涉107

三 “马神甫案”与“亚罗号事件”109

四 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与广东人民的英勇斗争113

五 英法联军北犯与《天津条约》116

六 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120

第二节沙皇俄国乘机侵吞我国大片领土127

一 沙俄的武装进犯与《瑷珲条约》127

二 沙俄的外交讹诈与《中俄北京条约》129

三 《勘分西北界约记》130

四 人民群众的抗俄斗争132

第三节中外关系的变化134

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134

二 祺祥政变138

三 侵略者的“中立”与清政府的“借师助剿”141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坚持斗争与失败144

第一节领导集团的分裂144

一 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144

二 天京事变与石达开出走146

三 分裂的严重危害148

第二节力挽危局的苦斗149

一 分裂后的战局149

二 整饬朝纲重建领导核心151

三 粉碎江北大营与三河大捷152

四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154

第三节太平天国的失败157

一 规取苏常与安庆保卫战157

二 江浙战场的瓦解161

三 天京破围战的失利163

四 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165

第四节捻军等各族人民的继续斗争168

一 江南太平军余部斗争的失败168

二 赖文光与捻军的联合169

三 西南少数民族的继续斗争与失败172

四 陕甘回民反清斗争的兴起与失败174

第六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177

第一节外国侵略的深入与反宗教侵略斗争177

一 外国侵华势力的扩大177

二 外国利用宗教进行侵华活动183

三 连绵不断的反宗教侵略斗争186

第二节外国经济侵略的扩大与商品经济的活跃189

一 外国经济侵略的深入189

二 手工业部门的衰落192

三 农业生产的趋向商品化194

第三节洋务运动196

一 洋务派的出现和洋务运动的产生196

二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用工业198

三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201

四 洋务派与近代国防206

第四节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209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及其特点209

二 早期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10

三 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与早期斗争213

四 早期的维新改良思想214

第七章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和中法战争221

第一节边疆危机的加深221

一 边疆危机的发生221

二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222

三 阿古柏入侵新疆及其与英、俄的关系228

四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伊犁交涉230

五 “马嘉理案”与《烟台条约》234

第二节中法战争238

一 法国侵略越南北部与黑旗军的助越抗法238

二 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态度242

三 战争的爆发与《天津简明条约》244

四 战事的再起与东南海疆之战246

五 镇南关谅山大捷与《中法会订越南条约》249

第八章甲午中日战争253

第一节日本蓄谋发动侵华战争253

一 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与战争准备253

二 国际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与远东形势256

三 日本的利用东学道起义侵朝与清政府的谋求妥协258

第二节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的失败263

一 日本的不宣而战263

二 平壤和黄海之战266

三 日军侵入辽东地区272

四 胶东之战与北洋舰队的覆灭275

五 辽河下游与澎湖之战278

六 东北和山东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282

第三节《马关条约》与反割台斗争284

一 清政府的乞和284

二 《马关条约》288

三 “公车上书”与孙中山创立兴中会293

四 台湾军民反日军占领的斗争296

第九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303

第一节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303

一 沙俄与三国干涉还辽303

二 《中俄密约》的签订307

第二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310

一 三次政治性大借款310

二 路矿权益的攫夺314

三 设厂投资高潮的出现315

四 商品输出的继续增长317

第三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318

一 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318

二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324

三 人民反帝反封建浪潮逐步高涨326

第十章戊戌维新运动331

第一节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获得初步发展与群众斗争331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短暂高涨331

二 帝党与后党334

三 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336

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338

一 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变法理论338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论战343

三 维新运动的高涨350

第三节百日维新353

一 光绪帝诏定国是353

二 百日维新的基本措施354

三 那拉氏剿杀变法维新357

四 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361

第十一章义和团运动366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66

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斗争366

二 义和团的源流、组织及口号373

三 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376

四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378

第二节八国联军的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381

一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381

二 那拉氏的对外“宣战”与南方督抚的“东南互保”384

三 八国联军的暴行与沙俄强占我国东北地区388

四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辛丑条约》391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中资产阶级各派系的活动394

一 改良派的自立军起事394

二 兴中会的惠州起义396

第十二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399

第一节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的加深399

一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399

二 那拉氏的“变法”400

三 列强加紧攫夺侵略权益403

四 日俄战争与英国侵略西藏405

第二节爱国运动的兴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409

一 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409

二 西学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11

三 爱国运动的勃兴417

四 群众斗争的持续422

五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424

第十三章同盟会的建立与革命形势的发展428

第一节同盟会的建立428

一 孙中山的组党活动428

二 同盟会的成立430

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432

第二节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的斗争435

一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35

二 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441

三 革命党人在各地的组织发动工作446

第三节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448

一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448

二 载沣摄政与袁世凯的罢黜449

三 立宪派的请愿活动451

四 皇族内阁的成立与伪立宪的破产454

第四节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456

一 群众自发斗争的高涨456

二 收回利权运动与保路风潮458

第十四章辛亥革命463

第一节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463

一 湖北首义时机的成熟463

二 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467

三 各省响应与立宪派旧官僚的篡权471

四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75

第二节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与辛亥革命的失败478

一 中外反动派的内外夹攻478

二 清帝逊位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485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489

第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为挽救共和国的斗争495

第一节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495

一 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开始与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495

二 “二次革命”499

三 袁世凯解散国会与制定袁记约法502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504

一 列强的攫取特权与分裂边疆地区的阴谋活动504

二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09

三 袁世凯的帝制自为511

第三节护国战争与洪宪帝制的破灭514

一 白朗起义与群众的反袁斗争514

二 反袁联合战线的形成516

三 护国军的反袁斗争518

四 洪宪帝制的破产520

第四节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523

一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523

二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524

三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527

第十六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533

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533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533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537

三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539

第二节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540

一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540

二 发展中的工人运动545

第三节“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548

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548

二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50

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557

第十七章近代的科学文化563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华文化侵略563

一 传教士的布道活动563

二 外国在华设立医院及“慈善事业”566

三 外国教会在华设置的文化教育机构568

第二节哲学、史地学、文学573

一 哲学573

二 历史学与地理学579

三 文学584

第三节科学技术590

一 自然科学的介绍与学习590

二 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与成就595

1986《中国近代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荣华,关捷主编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代史  上下(197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下
1974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中国近代史  (上册)(1974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册)
1974
中国近代史  上册(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册
贵阳师范学院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上(1976 PDF版)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上
1976
高中本国近代史  上( PDF版)
高中本国近代史 上
三联书店
中国近代史  上(1990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
1990
中国近代史大纲  上( PDF版)
中国近代史大纲 上
中国近代史  上(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
新华书店
中国近代史  上(1929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
1929
中国近代史  (上册)(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近代史教程  上(1989.01 PDF版)
中国近代史教程 上
1989.01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常识  上(1982 PDF版)
中国近代史常识 上
1982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学史  上(1989 PDF版)
中国近代史学史 上
1989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  上(1947 PDF版)
中国近代史 上
1947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1989 PDF版)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