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上》
作者 | 李荣华,关捷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02 |
出版时间 | 198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1429·00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4433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
一 战前的中国1
二 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5
三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十九世纪初的远东形势7
四 中外海上贸易态势与鸦片走私10
五 烟毒泛滥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斗争14
第二节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妥协投降20
一 义律的挑衅与林则徐的筹防20
二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与琦善的屈辱卖国21
三 道光帝命将出师与奕山的签订《广州和约》25
四 英国扩大侵略战争与清政府妥协投降28
第三节沿海沿江人民的自发反侵略斗争31
一 英军的暴行31
二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32
三 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的群众自发反侵略斗争35
第四节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37
一 《南京条约》及其附约37
二 《望厦条约》与《黄埔条约》41
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4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49
第一节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东南沿海地区49
一 五口地区的经济变化49
二 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的出现53
三 侵略者的掠卖华工55
第二节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57
一 买办势力和早期工人的出现57
二 广州和其他各地群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发展58
三 反侵略的思想和文学62
四 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各地各族人民的起义66
第三章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69
第一节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69
一 洪秀全的初期革命活动69
二 金田正号太平天国起义74
三 北上进军与定都天京76
第二节清政府抵制、镇压革命的措施79
一 提倡儒学与调整内部关系79
二 兴办团练与曾国藩创办湘军81
三 厘金制度的出现82
第三节农民革命高潮的形成83
一 北伐83
二 西征86
三 天京破围战87
四 响应太平天国的各地各族起义89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93
一 《天朝田亩制度》93
二 政权组织96
三 经济政策的实施97
四 文化教育政策98
五 妇女政策100
六 对外政策101
第四章第二次鸦片战争105
第一节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05
一 四十年代的中外贸易状况105
二 侵略者的“修约”交涉107
三 “马神甫案”与“亚罗号事件”109
四 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与广东人民的英勇斗争113
五 英法联军北犯与《天津条约》116
六 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120
第二节沙皇俄国乘机侵吞我国大片领土127
一 沙俄的武装进犯与《瑷珲条约》127
二 沙俄的外交讹诈与《中俄北京条约》129
三 《勘分西北界约记》130
四 人民群众的抗俄斗争132
第三节中外关系的变化134
一 总理衙门的设立134
二 祺祥政变138
三 侵略者的“中立”与清政府的“借师助剿”141
第五章太平天国的坚持斗争与失败144
第一节领导集团的分裂144
一 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发展144
二 天京事变与石达开出走146
三 分裂的严重危害148
第二节力挽危局的苦斗149
一 分裂后的战局149
二 整饬朝纲重建领导核心151
三 粉碎江北大营与三河大捷152
四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154
第三节太平天国的失败157
一 规取苏常与安庆保卫战157
二 江浙战场的瓦解161
三 天京破围战的失利163
四 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165
第四节捻军等各族人民的继续斗争168
一 江南太平军余部斗争的失败168
二 赖文光与捻军的联合169
三 西南少数民族的继续斗争与失败172
四 陕甘回民反清斗争的兴起与失败174
第六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社会177
第一节外国侵略的深入与反宗教侵略斗争177
一 外国侵华势力的扩大177
二 外国利用宗教进行侵华活动183
三 连绵不断的反宗教侵略斗争186
第二节外国经济侵略的扩大与商品经济的活跃189
一 外国经济侵略的深入189
二 手工业部门的衰落192
三 农业生产的趋向商品化194
第三节洋务运动196
一 洋务派的出现和洋务运动的产生196
二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用工业198
三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201
四 洋务派与近代国防206
第四节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产生209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出现及其特点209
二 早期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210
三 中国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与早期斗争213
四 早期的维新改良思想214
第七章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和中法战争221
第一节边疆危机的加深221
一 边疆危机的发生221
二 美、日对台湾的侵略222
三 阿古柏入侵新疆及其与英、俄的关系228
四 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伊犁交涉230
五 “马嘉理案”与《烟台条约》234
第二节中法战争238
一 法国侵略越南北部与黑旗军的助越抗法238
二 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态度242
三 战争的爆发与《天津简明条约》244
四 战事的再起与东南海疆之战246
五 镇南关谅山大捷与《中法会订越南条约》249
第八章甲午中日战争253
第一节日本蓄谋发动侵华战争253
一 日本政府的侵略政策与战争准备253
二 国际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与远东形势256
三 日本的利用东学道起义侵朝与清政府的谋求妥协258
第二节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与清政府的失败263
一 日本的不宣而战263
二 平壤和黄海之战266
三 日军侵入辽东地区272
四 胶东之战与北洋舰队的覆灭275
五 辽河下游与澎湖之战278
六 东北和山东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282
第三节《马关条约》与反割台斗争284
一 清政府的乞和284
二 《马关条约》288
三 “公车上书”与孙中山创立兴中会293
四 台湾军民反日军占领的斗争296
第九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303
第一节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303
一 沙俄与三国干涉还辽303
二 《中俄密约》的签订307
第二节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310
一 三次政治性大借款310
二 路矿权益的攫夺314
三 设厂投资高潮的出现315
四 商品输出的继续增长317
第三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318
一 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318
二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324
三 人民反帝反封建浪潮逐步高涨326
第十章戊戌维新运动331
第一节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获得初步发展与群众斗争331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短暂高涨331
二 帝党与后党334
三 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336
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338
一 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变法理论338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思想论战343
三 维新运动的高涨350
第三节百日维新353
一 光绪帝诏定国是353
二 百日维新的基本措施354
三 那拉氏剿杀变法维新357
四 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361
第十一章义和团运动366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66
一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斗争366
二 义和团的源流、组织及口号373
三 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376
四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378
第二节八国联军的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381
一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381
二 那拉氏的对外“宣战”与南方督抚的“东南互保”384
三 八国联军的暴行与沙俄强占我国东北地区388
四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与《辛丑条约》391
第三节义和团运动中资产阶级各派系的活动394
一 改良派的自立军起事394
二 兴中会的惠州起义396
第十二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399
第一节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程度的加深399
一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399
二 那拉氏的“变法”400
三 列强加紧攫夺侵略权益403
四 日俄战争与英国侵略西藏405
第二节爱国运动的兴起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409
一 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409
二 西学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411
三 爱国运动的勃兴417
四 群众斗争的持续422
五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424
第十三章同盟会的建立与革命形势的发展428
第一节同盟会的建立428
一 孙中山的组党活动428
二 同盟会的成立430
三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432
第二节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的斗争435
一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35
二 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441
三 革命党人在各地的组织发动工作446
第三节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448
一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448
二 载沣摄政与袁世凯的罢黜449
三 立宪派的请愿活动451
四 皇族内阁的成立与伪立宪的破产454
第四节辛亥革命前夜的群众斗争和保路运动456
一 群众自发斗争的高涨456
二 收回利权运动与保路风潮458
第十四章辛亥革命463
第一节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463
一 湖北首义时机的成熟463
二 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467
三 各省响应与立宪派旧官僚的篡权471
四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475
第二节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与辛亥革命的失败478
一 中外反动派的内外夹攻478
二 清帝逊位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485
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489
第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与为挽救共和国的斗争495
第一节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建立495
一 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开始与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组合495
二 “二次革命”499
三 袁世凯解散国会与制定袁记约法502
第二节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与袁世凯的帝制自为504
一 列强的攫取特权与分裂边疆地区的阴谋活动504
二 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509
三 袁世凯的帝制自为511
第三节护国战争与洪宪帝制的破灭514
一 白朗起义与群众的反袁斗争514
二 反袁联合战线的形成516
三 护国军的反袁斗争518
四 洪宪帝制的破产520
第四节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523
一 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523
二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524
三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527
第十六章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533
第一节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533
一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533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对华经济侵略的扩大537
三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发展的特点539
第二节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540
一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540
二 发展中的工人运动545
第三节“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548
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548
二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550
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557
第十七章近代的科学文化563
第一节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华文化侵略563
一 传教士的布道活动563
二 外国在华设立医院及“慈善事业”566
三 外国教会在华设置的文化教育机构568
第二节哲学、史地学、文学573
一 哲学573
二 历史学与地理学579
三 文学584
第三节科学技术590
一 自然科学的介绍与学习590
二 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与成就595
1986《中国近代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荣华,关捷主编 1986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近代史 上下
- 1974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中国近代史 (上册)
- 1974
-
- 中国近代史 上册
- 贵阳师范学院
-
-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上
- 1976
-
- 高中本国近代史 上
- 三联书店
-
- 中国近代史 上
- 1990
-
- 中国近代史 上
- 新华书店
-
- 中国近代史 上
- 1929
-
- 中国近代史 (上册)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近代史教程 上
- 1989.01 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近代史常识 上
- 1982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中国近代史学史 上
- 1989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
- 中国近代史 上
- 1947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近代哲学史 上
-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