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简明教程》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哲学具有阶级性3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4

哲学基本问题4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

哲学的党性原则6

哲学基本问题与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斗争之间的关系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7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9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11

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说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1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9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1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21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论2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3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2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26

第一节 物质26

哲学物质观是发展的27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27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成就和缺陷28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29

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31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32

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正确性33

第二节 运动34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34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符合现代科学36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7

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性38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39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39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40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41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41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含义43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关系43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4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44

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45

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4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发展证明46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哲学论证48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49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49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51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51

从自身中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52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5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54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55

意识起源理论的意义56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57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57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58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60

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60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62

人脑的某些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模拟63

意识同“机器思维”的本质区别64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65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统一65

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66

客观规律68

主观能动性69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70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7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72

辩证联系的含义73

联系的客观性73

联系的普遍性73

联系的多样性74

联系的条件性76

辩证联系的观点与科学的发展76

辩证联系的观点与系统观点的关系78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79

联系和运动的关系80

运动和变化80

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81

各种运动形式的联系和转化82

在运动问题上形而上学观点的错误82

运动形式关系原理的意义83

发展的实质83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84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普遍规律8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6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86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87

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的对立88

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构成89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90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91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94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94

矛盾94

同一性95

斗争性96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97

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97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98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98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99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推动事物的发展100

内因和外因101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101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02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03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3

矛盾的普遍性104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05

矛盾的特殊性105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06

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107

矛盾和矛盾双方地位的不平衡性108

学习矛盾和矛盾双方地位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09

解决矛盾的形式的多样性109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11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1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12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115

第一节 质量度115

事物的质115

质和属性116

如何认识事物的质117

认识和把握事物质的意义118

事物的量118

认识和把握事物量的意义119

事物的度120

认识和把握事物度的意义12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22

量变122

质变122

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123

量转化为质123

质转化为量124

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125

形而上学割裂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125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126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127

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127

质量互变规律的复杂性128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28

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29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131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31

质变过程中量的特征132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3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3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134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135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136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137

辩证的否定观的意义138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39

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139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40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4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践意义14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45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45

否定之否定规律起作用的特点及进一步理解这一规律的普遍性146

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中理解其普遍性147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147

否定之否定规律特殊性原理的意义148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151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51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51

“在此之后”与“因此之故”152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152

互为因果153

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154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155

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156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56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57

必然性、偶然性与因果性的关系157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57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58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60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60

现实性和可能性的含义161

区分各种可能性161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63

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意义164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64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65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65

形式和内容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68

第五节 现象和本质168

现象和本质的含义168

本质和现象的区别169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170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170

割裂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171

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72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74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74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175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176

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178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80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81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作用182

实践及其特点183

实践的基本形式184

实践基本形式之间的关系185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85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186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87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188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88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188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188

感性认识189

理性认识18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90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92

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193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194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95

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的过程196

认识运动的无限发展196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7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198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199

归纳和演绎的含义199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200

分析和综合的含义201

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202

抽象和具体的含义203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204

第十章 真理207

第一节 客观真理207

真理的含义208

真理的客观性208

唯心主义真理观是错误的210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211

真理发展的规律21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1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21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19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220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221

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22

要辩证地把握实践标准223

逻辑证明的作用225

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26

第四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227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统一228

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的关系228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229

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意义231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234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234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35

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237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23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40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241

第二节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统一242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42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243

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意义244

劳动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246

劳动发展史与社会发展史的关系247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48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48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250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2

人口决定论是错误的254

正确认识人口作用的意义255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56

认识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意义257

第四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258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258

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关系260

正确认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相互关系原理的意义261

社会发展规律的类型262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262

第十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65

第一节 生产力265

生产力的定义266

生产力的构成266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268

生产力的性质271

生产力的水平272

第二节 生产关系272

生产关系的定义272

生产关系的构成273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275

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特点275

私有制生产关系的根本特点275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76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和形式277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278

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279

第十三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283

经济基础范畴284

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284

上层建筑的含义285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286

社会形态的含义288

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28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90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290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29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93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的规律294

认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意义295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296

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296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97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的特点30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30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的状况30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状况306

第十四章 阶级 国家 革命30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08

阶级的产生309

阶级的实质310

列宁关于阶级定义的意义311

社会的阶级结构312

阶级斗争的含义314

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315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7

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319

正确进行阶级分析321

第二节 国家322

国家的产生322

国家的实质325

国家的对内职能326

国家的对外职能328

国家的类型328

国家的形式329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330

第三节 社会革命331

社会革命的实质332

社会革命的作用333

社会革命和改良的关系334

社会革命产生的根源335

社会革命的条件336

社会革命的类型337

社会革命的形式339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340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性质341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342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344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长期存在的原因346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意义348

阶级消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348

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350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35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53

社会意识的含义353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354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356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356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59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362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含义362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之间的关系363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含义364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365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66

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67

第三节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68

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368

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370

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372

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373

哲学的特点及其作用374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374

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375

第四节 社会的精神文明376

社会文明的含义376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377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77

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意义379

第十六章 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381

第一节 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381

社会进步的含义382

社会总是不断进步的383

人的本质的含义384

人的价值的含义388

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的关系390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92

英雄史观392

群众史观394

人民群众的含义39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94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397

党的群众观点399

党的群众路线400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400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01

历史物人的含义401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02

历史人物产生的条件403

历史人物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404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405

无产阶级领袖的含义406

无产阶级领袖作用的表现407

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之间的关系408

正确处理领袖和群众关系的意义410

第四节 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共产主义411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411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412

共产主义的含义415

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实践相统一原理的意义415

1991《哲学简明教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肖明,董永俊著 1991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毛泽东手迹(1993 PDF版)
毛泽东手迹
1993 沈阳:沈阳出版社
哲学笔记简明教程( PDF版)
哲学笔记简明教程
哲学简明教程(1991 PDF版)
哲学简明教程
1991
哲学简明教程(1984.06 PDF版)
哲学简明教程
1984.06 广东人民出版社
简明中国哲学史教程(1990 PDF版)
简明中国哲学史教程
1990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1995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1986 PDF版)
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1986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现代西方哲学简明教程(1988 PDF版)
现代西方哲学简明教程
1988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976 PDF版)
学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976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1981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1985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简明哲学(1985 PDF版)
简明哲学
1985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简明教程(1995 PDF版)
西方哲学简明教程
1995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1989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
1993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