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求取 ⇩

第一章土地经济问题1

土地与生产1

a 农业生产问题3

b 市地生产问题3

c 矿林开采问题4

d 水力问题4

土地与消费5

a 住地问题5

b 娱乐地问题6

c 坟墓问题6

d 饮水问题6

土地与分配7

a 土地公私有问题7

b 地租问题8

c 地税问题8

d 土地价值问题8

土地经济问题在我国之重要9

a 农业的10

b 都市的10

c 森矿的11

d 分配的12

第二章土地经济学与经济学原理15

在经济分析中所应注意之事实15

a 经济活动之动机与原因15

b 私产制度16

c 价格制度16

d 收入与费用之关系17

e 人类才力之不同18

经济学中之几项原则18

a 稀少的原则19

b 预测的原剧20

c 替代的原则20

d 比例相称的原则20

e 社会福利的原则21

第三章土地之特点及其分类25

土地之特点25

a 法律方面25

b 物质方面29

c 经济方面31

d 社会方面36

土地之分类38

a 分类之需要38

b 分类之标准39

c 土地分类举例40

d 我国历史上之土地分类42

第四章利用土地概观49

利用土地之目的49

a 个人的49

b 社会的50

土地利用之变迁52

a 人类欲望之变迁52

b 社会政策之变易53

c 习惯之难改54

土地利用之估量54

a 容力54

b 能率55

c 生产力55

d 纯收入56

e 四种估量单位之性质与功用56

土地利用之限制66

a物质的限制66

1 气候66

2 湿度67

3 地势67

4 肥性及其他68

5 面积68

b经济的限制69

1 利润69

2 运输69

3 竞争70

c社会的限制71

1 人口密度71

2 消费生产间之风俗习惯71

3 政府之政策71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之方法72

a 增加新土地72

b 改良现在利用之方法72

c 去除现在利用土地之障碍72

d 调剂消费使适应于土地之最能生产者72

我国利用土地概观76

a 全国土地物质上的分配76

b已垦地之面积81

1 历史的81

2 现时的85

c 人口与土地90

d 我国利用土地之方向92

e 美国之土地利用上之分配(附)98

第五章农地之利用101

农业之性质101

a 家庭生活101

b 天时关系之密切101

c 产量之控制力甚弱102

d 竞争性103

e 生产不足之危险104

f 小规模105

g 我国农业之特性108

大规模与小规模之经营108

a 大农经营与小农经营之优劣109

b大农经营与小农经营之批评110

1 自利用机器方面言110

2 自农地面积方面言111

3 自农业产物言111

4 自农业人民才力言112

农业人口与都市人口113

a农业人口与都市人口之比较113

1 伊利氏之意见114

2 我国儒者之意见115

3 李士特之意见116

b 我国之农民人口117

c 我国之农民生活121

b 我国农民之离村123

利用农地之经济的方法127

a 利用农地之经济的标准127

b利用农地之经济的方法128

1 除去荒废之原因128

2 增加现已利用的农地之生产力130

3 减少利用农地时之费用134

农地之推扩137

a 垦植地之选择137

b 垦植之方式139

c 垦植之人民139

d 垦地之面积141

e 垦地之金融142

f 垦植之利益142

附录 我国农产之分配 耕种方法143

第六章市地之利用149

绪言——都市人口统计149

都市兴起之根据156

a 人民何以愿集居于都市156

b 我国都市之性质——近代的与古代的159

c 人民何以有集居都市之可能159

市地与农地之关系161

a 二种关系162

b 从时间上考察二种关系之消长163

市地之特性164

a 位置165

b 利用集约165

c 运输165

d 利用固定166

e 面积之不重要166

f 设施之分离性166

g 择用市地之原则167

市地之分类168

a 分类168

b 各类土地所占之面积170

c 我国市地分配之臆测172

私人利用市地之经济的方法174

a 最适当位置问题175

b 地上设施与地价比例问题179

c 利用市地之时机问题181

公共利用市地之方针183

a 公共利用市地之目的183

b 公共利用地之设计185

c 私人利用地之设计189

e 都市设计之四原则195

七 市地之推扩195

第七章林地矿地及水力之利用199

林地之利用199

a 林地之特点199

b 利用林地之经济的原则201

c 森林之概观204

d 我国森林之观察207

e 我国林木滥伐之原因209

矿地之利用210

a 利用矿地之特点210

b 利用矿地之经济的考虑212

c 我国之矿地利用215

d 我国矿业不振 原因216

水之利用221

a 水之用途221

b 水之种类222

c水之利用的经济考虑222

1 用途就水源223

2 水源就用途224

3 水量与用途之调剂231

第八章地权概论235

一 地权性质235

二 地权公有之论辨245

三 地权私有之论辨245

四 决定土地公有或私有之四大原则247

第九章农地所有权249

农地应为公有?抑应为私有?249

a 私有农地之利249

b 私有农地之弊250

c 农地所有权之决定252

我国农地地之变迁255

a 共有期256

b 部落公有期257

c 私有期260

d历来对于私有农地之反响263

1 根本的反响 王田 均田264

2 治标的反响 限田 移垦 官田 减税 清丈268

自耕农271

a 自耕农之优点272

b 我国之自耕农——统计与归纳272

c鼓励自耕种之方法278

1 经济的278

2 财政的278

3 法律的279

4 金融的280

5 教育的280

佃租制281

a 佃租制发生之原因 主因 副因281

b佃租制关系人之分析284

1 自时间言285

2 自性质言286

3 自身分言287

c佃租制之种类288

1自佃租制之时期言288

a 永佃制288

b 定期佃制290

c 不定期佃制291

2自佃租所纳之种类言292

a 纳役制292

b 纳谷制293

c 纳金制293

d 我国情形294

3自佃租分配之方式言295

a 包租制296

b 分租制298

c 二者之比较——我国之情形299

4自佃租之形式言307

a 直租307

b 转租307

c 部分租307

d 佃租制应否有存在之必要308

e 佃租制应如何改革310

五 公有之农地312

第十章市地所有权317

市地应为私有 抑为公有?317

a 市地私有之利与弊——平议317

b市地公有320

1 完全的公有322

2部分的公有324

a 以市地一部完全化为公有324

b 限制市地上之私有权 限制使用权 限制收益权 限制处分权—土地登记—地产业条例324

c 市地公私有之定夺328

住宅问题自有租户制337

a 决定自有住宅与租户之分子338

b自有住宅之优点与鼓励之办法343

1政治的——住宅政策344

a 现存不良住宅之改善344

b 小住宅建筑之奖励345

2 经济的345

3 教育的346

4 交通的347

c租户制度之必要与其解决347

1 租户制度必要之原因348

2 私有租户制度之弊端348

3 解决租户制度之办法351

工商用地所有权353

a 工商用地所有权之特点354

b 工商用地公私有之考虑355

四 结论356

第十一章森林矿地水上及坟墓所有权359

森林所有权359

a 森林应公有359

b 林权概观——我国之林观362

c 森林公有之方法365

d森林所有权之限制366

1 属于林产者367

2 属于分配者367

e 森林分租368

矿地所有权369

a 矿地应公有?369

b 矿地所有权之沿革——我国之矿权372

c 私有矿权之限制376

d 租矿制度378

水上所有权379

a 水上所有权之特点379

b 消费水量之所有权380

c 海洋及沿岸之所有权381

b 湖及湖岸之所有权381

e 河溪之所有权381

f 水方之所有权382

g 灌溉水之所有权382

h 渔权384

墓地问题384

a 墓地之沿革384

b 我国墓地制度之利弊385

c墓地问题之解决386

1 限制私有墓地权及提倡公墓387

2 改良营葬方法389

第十二章土地之收入与价值393

土地之收入——地租393

a 地租之意义393

b 地租之种类393

c地租之特性395

1 比较性的395

2 自然吝啬之结果399

d 地租之起因400

e地租之与土地利用之关系402

1 利用方法与地租403

2 利用者与地租403

f地租与价格之关系405

1 地租与土地产物之价格之关系406

2 地租与土地价值之关系407

土地价值与其收入之关系408

a从土地收入得土地价值408

1 公式409

2变化之种类410

a 年收之变化411

b 利率之变化415

c 购买年416

b土地价值与土地收入以外之分子418

1 虚荣心418

2 希望将来土地增价之心理418

3 需要住宅之心理419

c土地收入还原时之条件420

1 风俗习惯421

2 政府处置421

d 自住宅地之价值422

土地收入或价值增减之原因或决定地价上下之分子422

a偏于需要方面之分子422

1 人口之增加或减少426

2 工商业426

3 人民购买力与其生活程度427

4 社会习尚430

b偏于供给方面之分子431

1 肥性431

2 运输及运输费用433

3 位置——位置之比较价值434

4 公共设施之质量443

5 面积444

6 租税444

7 富源445

c 土地价值举例——上海地价图445

四 土地价值之社会的意义447

第十三章土地信用453

土地信用之意义453

a 信用之意义453

b 信用之基础454

c 土地信用方式之分类456

d 土地信用之工具456

农民之信用461

a我国之农业信用462

1 短期的 质当 借粮 借钱 押乾租 预卖作物 青苗钱 借耕牛462

2 中期及期及长期信用 契约押款 典地 做会465

b 我国农业信用之缺点467

c 农业信用不振之原因469

d农业信用之改良470

1 信用合作471

2 农民及农业银行474

市地之信用及其他480

a 市地信用之特点480

b 私人的市地信用481

c 公家的市地信用484

d 林地与矿地的信用486

第十四章地税489

租税之意义与原则489

a 意义与原则490

b 系统与趋势492

单一地税495

a 单一税之种类496

b 单一地税之批评499

c 单一地税之实例501

复税制下之地税504

a普遍性的地税505

1 以面积为课税标准506

2 以收入为课税标准513

3以土地价格为课税标准——地价税515

a 土地原价税实例516

b 土地原价税之优点517

c 施行地价税之困难520

d 特殊的地价税521

4普遍地税的演进之趋势522

a 归并入所得税522

b 施行地价税523

5 广州市之地价税524

b特殊性的地税526

1宅地税526

a 宅地税之沿革528

b 与宅地税相近之屋税529

2 地产税530

3 林税530

4 矿税——我国之矿税531

c土地增价税535

1 土地增价税实例535

2 土地增价税之批评543

3 我国施行土地增价税应注意之点543

4 广州市之土地增价税——批评546

5 复归税548

d享益税系统之地税548

1 契税548

2 验契及土地登记费550

3 特别估税 我国之特别估税551

e 地方与中央的地税之决定553

我国之田赋554

a税制555

1 田制555

2 税率555

3 征收手续555

4 征收内容556

b缺点557

1 名色驳杂557

2 单位不一558

3 税率芜杂558

4 征收弊多558

5 逃税田亩太多560

c改良办法560

1 清丈田地560

2 改革税率561

3 归并所得税内561

4 改良税务行政561

d 田赋对于人民之负担563

五 结论564

第十五章土地政策之性质571

土地政策之种类571

a 以土地之种类为标准572

b 以经济学之学理为标准572

c 以政策施行之方向为标准573

施行土地政策之方法576

a 经济的方法576

b 学术的方法576

c法律的方法577

1 创设限制性的法律577

2 圈地权——我国之土地收用法578

d革命的办法580

1 全部的充公581

2 部分的充公581

e 财政的方法581

f 施行土地政策时所应注意之原则582

第一编总则585

第一章 法例及施行585

第二章 土地所有权585

第三章 土地重划589

第四章 土地测量589

第五章 地政机关及土地裁判所590

第二编土地登记591

第一章 通则591

第二章 登记簿册及登记地图593

第三章登记程序595

第一节 通则595

第二节 第一次土地登记程序602

第三节 所有权登记程序607

第四节 所有权以外权利登记程序609

第五节 涂销登记612

第四章 登记费612

第五章 土地权利书状614

第三编土地使用617

第一章 通则617

第二章市地618

第一节 使用限制618

第二节 房屋救济620

第三章农地622

第一节 耕地租用622

第二节 荒地使用625

第四章 土地重划程序630

第四编土地税635

第一章 通则635

第二章 地价之申报及估计636

第三章 改良物价值之估计639

第四章 地价册641

第五章 税地区别642

第六章 土地税征收644

第七章 改良物征税648

第八章 欠税649

第九章 土地税之减免650

第十章 不在地主税651

第五编土地征收653

第一章 通则653

第二章 征收准备657

第三章 征收程序658

第四章 补偿地价660

第五章 迁移费662

第六章 诉愿与公断663

第七章 罚则663

参考书总目677

1934《土地经济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章植著 1934 黎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地经济学(1981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81 国立编译馆
土地经济学原理(1947 PDF版)
土地经济学原理
1947
土地经济学  上( PDF版)
土地经济学 上
北京:商务印书馆
城市土地经济学(1990 PDF版)
城市土地经济学
1990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93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87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8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培训教材(1990 PDF版)
农村牧区基层干部培训教材
1990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城市土地经济学(1998 PDF版)
城市土地经济学
1998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97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土地经济学(1992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92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91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91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96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1989 PDF版)
土地经济学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地经济学原理(1982 PDF版)
土地经济学原理
1982 北京:商务印书馆
土地经济(1994 PDF版)
土地经济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