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法》求取 ⇩

第1章教育研究概述(性质、特徵与相关概念)1

第一节 人类知识的来源2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性质6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意义与问题14

第四节 依目标区分的敎育研究类别22

第五节 依方法区分的教育研究类别37

第六节 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44

第壹篇 研究针画的准备及撰拟57

第2章研究问题的选择57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来源58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叙述65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评?72

第3章文献探讨77

第一节 文献探谢的性质78

第二节 资料的来源82

第三节 运用电脑查寻资料91

第四节 文献探讨的呈现98

第4章选择样本的方法101

第一节 抽样与母群体101

第二节 机率抽样的方法103

第三节 非机率抽样的方法111

第四节 样本数的大小与抽样误差的防范114

第5章工具的选用舆编制(一)121

第一节 心理测验的种类及良好测验的品质121

第二节 测验的信度129

第三节 测验的效度140

第四节 测验编制的方法146

第6章工具的选用舆编制(二)159

第一节 态度量表159

第二节 Q方法论191

第三节 社交测量法与猜人技术209

第7章研究计画的撰拟与评?217

第一节 量的研究计书大纲218

第二节 量的研究计书举隅232

第三节 质的研究计书大纲245

第四节 研究计书的评?252

第贰篇 主要的研究方法259

第8章历史研究法259

第一节 历史研究的性质与题材259

第二节 历史与科学262

第三节 史料的来源264

第四节 历史研究的步骤265

第五节 史料的?定举隅271

第六节 报告的撰拟275

第七节 历史研究的评?——历史研究的限制277

第9章调查研究法285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意义与类别285

第二节 执行调查的步骤292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295

第四节 访问调查法324

第五节 调查研究的统计分析338

第10章观察研究法347

第一节 观察研究的类别348

第二节 观察研究法的特徵、优点与限制354

第三节 观察行为的类别与策略356

第四节 观察者的训练366

第五节 观察者信度与效度369

第六节 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与观察研究法的比较371

第11章个案研究法377

第二节 个案研究的设计380

第三节 个案研究者的条件382

第四节 个案研究的步骤与类别385

第五节 个案研究的优、缺点与?隅390

第12章内容分析研究法411

第一节 内容分析的意义、目标与类别411

第二节 内容分析的步骤415

第三节 内容分析的优点与缺失421

第四节 内容分析的效度与信度423

第五节 次层次分析424

第13章人种志研究法435

第一节 人种志概述435

第二节 教育人种志的意义439

第三节 人种志研究的设计442

第四节 勾勒田野图与合目标抽样447

第五节 资料蒐集策略450

第六节 质的资料分析与提出463

第七节 人种志研究的信度与效度469

第八节 人种志研究的优缺点与问题472

第九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隅474

第14章相关研究法481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历程481

第二节 关系研究与预测研究487

第三节 双变项相关统计494

第四节 多变项相关统计分析501

第五节 相关研究易犯的错误521

第15章事后回溯研究法527

第一节 事后回溯研究的意义527

第二节 事后回溯研究的步骤530

第三节 事后回溯研究的范例537

第四节 事后回溯研究的优点与限制540

第16章实验研究法(一)545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意义与目标546

第二节 无关变项的控制547

第三节 实验控制550

第四节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552

第五节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557

第六节 前实验设计561

第七节 真正的实验设计567

第八节 多因子实验设计576

第九节 实验结果的解释583

第17章实验研究法(二)591

第一节 准实验设计591

第二节 单一受试者设计606

第三节 用人当实验对象的伦理问题620

第叁篇 资料分析与解释631

第18章叙述统计631

第一节 统计学及其相关概念631

第二节 资料的图示方法635

第三节 统计量数639

第四节 后设分析659

第19章推论统计671

第一节 统计推论672

第二节 母数检定(考验)675

第三节 司徒登分配684

第四节 相关系数的统计显著性693

第五节 百分比差异的显著性考验694

第六节 变异数分析696

第七节 共变数分析711

第八节 无母数检定718

第九节 电子计算机在资料分析上的运用732

第十节 研究桔果的解释739

第20章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749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格式750

第二节 撰写报告或论文的基本技巧758

第三节 附注与参考书目的形式762

第四节 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评?778

附录789

重要参考书目811

索引821

〔表1-1〕科学的与艺术的研究法之差异18

〔表1-2〕正式的教育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差异35

〔表1-3〕依研究程序而分的教育研究类别38

〔表1-4〕蒐集资料的技术42

〔表3-1〕选供广泛查寻用的漂示项94

〔表3-2〕选供缩小查寻用的标示项94

〔表4-1〕摘录的乱数表105

〔表4-2〕五种基本抽样方法相关的优缺点114

〔表5-1〕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属性之比较124

〔表5-2〕估量信度的统计方法137

〔表5-3〕预备与实施测验的双向细目表147

〔表6-1〕教师体罚态度量表(塞斯通式量表)165

〔表6-2〕二十五个非工业生产组织的科层体制特徵176

〔表6-3〕由二十个受试者填答四个陈述句的分析177

〔表6-4〕某受试者在五种概念、六个量尺上的话意区分资料186

〔表6-5〕两个语意空间类似之受试者的D矩阵187

〔表6-6〕第三位受试者的D矩阵188

〔表6-7〕九个等级的分类193

〔表6-8〕十一个等级的分类193

〔表6-9〕四人的Q分类值:小型Q分类195

〔表6-10〕依表6-9而来Q分类值的相关矩阵195

〔表6-11〕某保守人士双向结构Q分类的平均分数199

〔表6-12〕学校行政人员十二个压力因素的等级206

〔表6-13〕Q分类结果207

〔表9-1〕对徵收教育捐的态度338

〔表9-2(1)〕依教育程度区分对徵收教育捐的态度339

〔表9-2(2)〕依教育程度区分对徵收教育捐的态度340

〔表10-1〕傅兰德的交互作用分析类别表360

〔表10-2〕傅兰德交互作用分析类别观察记录表361

〔表10-3〕观察、访问与问卷方法的目标及其缺点373

〔表14--1〕计算两组分数(X与Y)的皮尔逊γ489

〔表14-2〕以原始分数计算积差相关系数490

〔表14-3〕计算雨组等级的相关系数491

〔表14-4〕适用不同变项形式的相关系数494

〔表14-5〕评分者评定等级的肯氏和谐系数496

〔表14-6〕小学二、三年级学生阅读测验的加权回归分析503

〔表14-7〕教师缺席研究中所有变项的相关矩阵510

〔表14-8〕12个课程领域GPA,中学GPA以及SATs的交互相关515

〔表14-9〕12个课程领域GPAs、中学GPA以及SATs的负荷量516

〔表15-1〕阅读准备度与「芝麻街」539

〔表16-1〕简单的多因子实验设计578

〔表16-2(1)〕多因子实验设计?隅579

〔表16-2(2)〕多因子实验设计?隅580

〔表17-1〕对抗平衡设计604

〔表17-2〕对抗平衡设计?隅605

〔表18-1〕测量量化的等级635

〔表18-2〕未经粗织的学生分数636

〔表18-3〕依表18-2而来的组距次数分配表636

〔表18-4〕依表18-2而来的等级分数次数分配表637

〔表18-5〕接受敎育统计学测验的105个学生成绩的中数641

〔表18-6〕常态分配分数的标准分数与百分等级657

〔表18-7〕检查练习对自尊影响的四种研究假设结果661

〔表18-8〕适用于计算结合考验的四种独立研究的结果662

〔表18-9〕四个独立研究的结果与效应大小664

〔表18-10〕假定个人所得与自尊相关的四个研究665

〔表19-1〕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错误677

〔表19-2〕不同教学方式对数学成绩的影响697

〔表19-3〕薛费法多重比较702

〔表19-4〕涂凯法多重比较704

〔表19-5〕纽曼—库两?法多重比较705

〔表19-6〕邓肯法多重比较706

〔表19-7〕教学方式、性别对数学成绩的影响708

〔表19-8〕有无家庭作业学生的数学前测后测成绩713

〔表19-9〕家庭社经地位与家庭生活的改善723

〔表19-10〕接受操纵测验的40个受试者的分数725

〔表19-11〕接受A法与B法阅读训练学生的分数727

〔表19-12〕分配在异质班级(H)与能力分组班级(A)之同卵双生子的创造力分数731

〔表20-1〕智能不足者在不同工作适应上的薛费考验761

〔图1-1〕基本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动机、目的和关系26

〔图1-2(1)〕(教育)研究与(教育)评?29

〔图1-2(2)〕(教育)研究与(教育)评?30

〔图1-3〕假定缺乏内在效度的研究架构45

〔图1-4〕假定缺乏外在效度的研究架构46

〔图1-5〕影响五年级成就之研究的各种变项51

〔图3-1〕取自教育资源的样张87

〔图3-2〕使用不同联结字结合标示项而得的相对的书目数量95

〔图3-3〕结合标示项的例子95

〔图3-4〕以标示项与桔合标示项显示的参考书目数96

〔图5-1〕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42

〔图6-1〕三年级十五个学生作第一次与等二次选择论成的社交关系图212

〔图7-1〕量的研究计画的一般大纲219

〔图7-2〕甘特图示拟进行的研究时间进度表231

〔图7-3〕拟进行研究的预算举隅232

〔图8-1〕历史研究的步骤266

〔图9-1〕3×2调查分类系统289

〔图9-2〕问卷传达予填答者的讯息294

〔图9-3〕问卷收回率与追踪次数的关系295

〔图9-4〕获致完整答案的问卷格式306

〔图9-5〕附带条件问题的样式311

〔图9-6〕复杂的附带条件问题311

〔图9-7〕指导跳题填答312

〔图9-8〕矩阵问题的样式312

〔图9-9〕结构性访问格式举隅336

〔图10-1〕依场所与结构区分的观察研究类型349

〔图10-2〕观察连续性行为记录单举隅358

〔图10-3〕连续观察的博多稿样张363

〔图10-4〕等级量表中一题的四种说法365

〔图10-5〕计算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信度举隅370

〔图11-1〕个案研究设计的基本形式380

〔图11-2〕组型匹配举隅383

〔图13-1〕以社会交互作用为例说明三角交叉法468

〔图14-1〕相关系数分布图484

〔图14-2〕单位大小与工作制度相依性对敎师缺席的路径分析511

〔图14-3〕确认不足以及确认周全的路径分析514

〔图15-1〕基本的事后回溯研究设计531

〔图16-1〕统计回归解说554

〔图16-2〕影响前实验设计的内在与外在效度的因素566

〔图16-3〕包括三个实验组以及一个控制组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570

〔图16-4〕包括雨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的仅为后测的控制组设计572

〔图16-5〕索罗门四组设计574

〔图16-6〕影响真正的实验设计的内在与外在效度的因素576

〔图16-7(1)〕方法与智商层次交互作用图解580

〔图16-7(2)〕方法与智商层次未发生交互作用图解581

〔图16-8〕2×3多因子设计举隅582

〔图17-1〕以两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执行的不等的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594

〔图17-2〕时间系列可能的结果模式596

〔图17-3〕基本时间系列设计的变异598

〔图17-4〕两个实验组与一个控制组的多组时间系列设计599

〔图17-5〕有增强与无增强条件期间动作攻击行为、非动作攻击行为以及全部攻击行为的次数601

〔图17-6〕影响准实验设计内在与外在效度的因素606

〔图17-7〕单一受试者A-B设计的第一种结果型式609

〔图17-8〕单一受试者A-B-A设计的第一种结果型式611

〔图17-9〕单一受试者A-B-A-B设计的第一种结果型式613

〔图17-10〕单一受试者A-B-A-B设计的第二种结果型式614

〔图17-11〕跨行为的多基准线设计616

〔图17-12〕跨情境的多基准线设计的结果型式617

〔图17-13〕假设比数A与B处理的替代处理设计举隅620

〔图18-1〕测量量尺633

〔图18-2〕依表18-4而来的分数直方图638

〔图18-3〕依表18-4而来的次数多边图638

〔图18-4〕常态分配的集中量数643

〔图18-5〕偏态分配的集中量数643

〔图18-6〕常态分配中落在平均数与某标准差距离内次数百分比650

〔图18-7〕在平均数与±1.00z之间的常态曲线所包含的面积651

〔图18-8〕非常态分配653

〔图18-9〕三种标准分数之比较657

〔图19-1〕样本=36时个别分数与样本平均数的常态分配673

〔图19-2〕样本大小与抽样误差量间的关系674

〔图19-3〕在.05水准的双侧考验680

〔图19-4〕在.05水准的单侧考验681

〔圃19-5〕大样本与小样本平均数的分配685

〔图20-1〕博士论文章节名称的安排751

〔图20-2(1)〕论文篇名页横排格式752

〔圃20-2(2)〕论文篇名页直排格式752

1990《教育研究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文科著 1990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教育研究法(1934 PDF版)
教育研究法
1934 正中书局
教育研究( PDF版)
教育研究
教育法の研究( PDF版)
教育法の研究
法律文化社
道徳教育研究法(1964.04 PDF版)
道徳教育研究法
1964.04 理想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86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86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95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995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法(1981 PDF版)
教育研究法
1981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
化学(1989 PDF版)
化学
1989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论(1989 PDF版)
教育研究方法论
1989 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教育研究法(1991 PDF版)
教育研究法
1991 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2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2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教育科学研究法(1998 PDF版)
教育科学研究法
1998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教育研究法  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际(1986 PDF版)
教育研究法 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际
1986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教育研究法(1983 PDF版)
教育研究法
1983 复文图书出版社
教育研究(1977 PDF版)
教育研究
1977 台湾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