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9

卷一 政区58

第一章 隶属 境域58

第一节 隶属58

第二节 境域59

第二章 行政区划59

第一节 宋至清代区划59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6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区划62

第三章 县城 乡镇71

第一节 县城71

第二节 乡镇72

卷二 自然地理76

第一章 地质76

第一节 构造76

第二节 地层77

第三节 矿藏77

第二章 地貌79

第一节 地貌变迁79

第二节 地貌类型80

第三章 气候85

第一节 四季特征85

第二节 气候区划86

第三节 气象要素87

附一、物候谚语90

附二、天气谚语91

第四章 水文94

第一节 地表水94

第二节 地下水95

第三节 潮汐96

第五章 土壤97

第一节 类型97

第二节 分布100

第三节 耕作层养分101

第六章 植被103

第一节 类型103

第二节 分布104

第七章 野生动植物105

第一节 动物105

第二节 植物106

附:野生药材106

第八章 自然灾害107

第一节 旱灾107

第二节 风水灾108

第三节 震灾112

第四节 寒害113

卷三 人口115

第一章 人口总量与变动115

第一节 人口总量115

第二节 人口变动116

第二章 人口分布与密度120

第一节 人口分布120

第二节 人口密度120

第三章 人口构成121

第一节 民族构成121

第二节 姓氏构成122

第三节 性别构成123

第四节 年龄构成123

第五节 文化构成125

第六节 职业构成126

第七节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构成127

附:残疾人构成调查128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128

第一节 婚姻128

第二节 家庭129

第五章 计划生育130

第一节 机构130

第二节 宣传教育130

第三节 政策措施131

第四节 晚婚晚育133

第五节 优生优育134

卷四 城乡建设137

第一章 城区建设137

第一节 城池137

第二节 街巷建设137

第三节 房屋建设138

第四节 公共设施139

第五节 园林绿化141

第六节 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142

第二章 镇村建设142

第一节 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建设142

第二节 村庄建设146

第三章 建筑业148

第一节 建筑队伍与企业148

第二节 建筑设计150

第三节 建筑技术151

第四节 主要建筑物151

第四章 环境保护153

第一节 污染监测153

第二节 污染治理154

第三节 环境卫生155

第五章 城乡建设管理1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6

第二节 规划管理157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157

第四节 房地产管理158

第五节 建筑质量与工程造价管理158

第六节 建设用地管理159

第七节 环境管理161

卷五 国民经济计划与统计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163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163

第二节 计划编制与执行164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168

第四节 商品流通计划管理169

第二章 经济结构170

第一节 社会生产结构170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173

第三节 农业内部结构173

第四节 工业内部结构174

第三章 国民经济统计177

第一节 统计管理体制177

第二节 统计业务178

第三节 统计调查178

第四节 统计服务与监督184

第四章 人民生活184

第一节 农民生活184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188

卷六 农业190

第一章 生产条件190

第一节 耕地190

第二节 劳动力191

第三节 畜力192

第四节 农业机具192

第五节 农业分区193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195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195

第二节 土地改革195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197

第四节 农村人民公社198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1

第三章 粮食作物203

第一节 水稻203

第二节 小麦204

第三节 甘薯205

第四节 其他206

第四章 经济作物207

第一节 甘蔗207

第二节 花生208

第三节 蔬菜209

第四节 食用菌209

第五节 其他210

第五章 农技农艺210

第一节 耕作制度210

第二节 栽培技术211

第三节 良种推广212

第四节 肥料施用215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216

第六章 禽畜蜂饲养219

第一节 家禽饲养219

第二节 家畜饲养220

第三节 养蜂221

第四节 疫病防治222

第七章 开垦 围垦223

第一节 荒地开垦223

第二节 海滩围垦223

第八章 机构224

第一节 行政机构224

第二节 事业机构224

第三节 企业机构226

卷七 果茶胶228

第一章 水果生产228

第一节 种类 分布228

第二节 面积 产量232

第三节 主要果树栽培235

第四节 名果介绍236

第二章 茶叶生产238

第一节 面积 产量238

第二节 良种推广238

第三节 栽培管理240

第四节 基地241

第三章 橡胶生产242

第一节 面积 产量242

第二节 良种推广243

第三节 基地244

第四节 橡胶初加工245

卷八 林业247

第一章 森林资源247

第一节 面积 蓄积量247

第二节 林种248

第三节 树种251

第四节 林业产品252

第二章 山林权属253

第一节 林权改革253

第二节 林木入社254

第三节 林权调整254

第四节 林业“三定”254

第三章 林业生产256

第一节 采种育苗256

第二节 造林258

第三节 林木抚育261

第四节 林种基地263

第四章 森林保护263

第一节 护林队伍263

第二节 依法治林264

第三节 森林防火265

第四节 封山育林266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266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268

第一节 机构268

第二节 林政管理270

卷九 渔业273

第一章 渔业资源273

第一节 水域滩涂273

第二节 水产品资源276

第二章 水产养殖276

第一节 种苗引进培育277

第二节 海水养殖278

第三节 淡水养殖281

第三章 海洋捕捞284

第一节 捕捞渔汛285

第二节 捕捞作业285

第四章 淡水捕捞293

第一节 溪河捕捞293

第二节 山塘与水库捕捞294

第五章 渔具改革295

第一节 机电装置295

第二节 渔网改造296

第三节 其他改革297

第六章 渔港与渔村297

第一节 渔港297

第二节 主要渔村299

第七章 管理300

第一节 机构300

第二节 渔政渔监管理300

卷十 水利水电303

第一章 水利工程303

第一节 引水工程303

第二节 蓄水工程304

第三节 提水工程308

第四节 排涝工程310

第五节 堤防工程310

第二章 抗旱抗洪312

第一节 抗旱312

第二节 抗洪313

第三章 水电开发315

第一节 主要电站315

第二节 小水电站317

第三节 供电与电网319

第四章 用电321

第一节 工业用电321

第二节 农业用电321

第三节 生活用电321

第五章 管理322

第一节 行政机构322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323

第三节 水利管理325

第四节 水电管理326

卷十一 工业329

第一章 所有制329

第一节 私营工业与个体手工业329

第二节 集体所有制工业329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330

第四节 “三资”工业331

第二章 门类331

第一节 食品331

第二节 建材337

第三节 陶瓷338

第四节 制鞋与塑胶制品339

第五节 造船340

第六节 化工341

第七节 机械五金341

第八节 木竹加工与雕刻343

第九节 造纸印刷344

第十节 针织服装345

第十一节 矿产346

第十二节 电力347

第三章 名优产品348

第一节 食品类348

第二节 机械类349

第三节 其他350

第四章 管理3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1

第二节 计划管理351

第三节 生产管理352

第四节 财务管理352

第五节 物资管理353

第六节 民主管理353

卷十二 乡镇企业354

第一章 经济类型354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354

第二节 村街办企业355

第三节 联户企业355

第四节 个体企业356

第五节 “三资”企业356

第二章 企业门类358

第一节 工业企业358

第二节 农业企业365

第三节 建筑企业366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367

第五节 商业与饮食服务企业367

第三章 企业与名优特产品选介368

第一节 企业选介368

第二节 名优特产品选介371

第四章 管理3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72

第二节 产供销管理372

第三节 生产责任制373

卷十三 交通374

第一章 陆路374

第一节 古道374

第二节 公路376

第三节 桥梁379

第二章 水路384

第一节 航道384

第二节 港口385

第三节 码头385

第四节 航标385

第五节 渡口386

第三章 运输386

第一节 货运386

第二节 客运388

第三节 装卸搬运389

第四节 运输企业390

第四章 管理3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392

第二节 运输管理392

第三节 航政管理393

第四节 路政管理394

第五节 交通监理395

第六节 安全管理396

卷十四 邮电397

第一章 机构397

第一节 县机构397

第二节 乡(镇)机构398

第二章 邮政398

第一节 邮路398

第二节 业务400

附:民信局402

第三章 电信403

第一节 电报403

第二节 无线通信404

第三节 电话404

第四章 管理405

第一节 劳动岗位管理405

第二节 业务技术管理406

第三节 计划统计管理407

第四节 财务管理407

卷十五 商业410

第一章 所有制410

第一节 个体与私营商业410

第二节 集体商业411

第三节 国有商业412

第四节 其他商业413

第二章 商业网点414

第一节 批零商业414

第二节 集市贸易417

第三节 省际边贸419

第三章 商品购销420

第一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420

第二节 农副产品购销424

第三节 专卖商品购销427

第四节 生产资料购销430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435

第一节 饮食业435

第二节 服务业436

第五章 商业管理438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438

第二节 计划管理439

第三节 财务管理440

第四节 票证管理441

第五节 储运管理443

卷十六 粮油经营446

第一章 粮油市场446

第一节 粮油集市贸易446

第二节 粮油议价调剂447

第三节 粮油市场价格447

第二章 粮油收购448

第一节 粮食统购448

第二节 粮食定购449

第三节 油料统购451

第四节 粮油议购453

第三章 粮油统销455

第一节 粮食供应455

第二节 食油供应458

第三节 供应网点460

第四章 储运461

第一节 粮食仓储461

第二节 粮食调运463

第五章 管理4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4

第二节 经营管理465

第三节 票证管理466

卷十七 供销合作468

第一章 机构设置468

第一节 苏区消费合作社468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合作社46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供销合作社469

第二章 购销业务473

第一节 生产资料供应474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应477

第三节 农副产品采购479

第四节 废旧物资回收480

第三章 扶持服务生产481

第一节 扶持生产481

第二节 多种经营483

第四章 管理484

第一节 民主管理484

第二节 财务管理486

第三节 培训教育487

第四节 股金与分红487

卷十八 对外与对港台经济贸易第一章 口岸489

第一节 通商口岸489

第二节 口岸监管490

第二章 贸易品类492

第一节 出口商品492

第二节 进口商品496

第三节 对台湾贸易商品498

第三章 经济技术合作498

第一节 “三来一补”业务498

第二节 “三资”企业501

第三节 技术援外506

第四节 劳务输出507

第五节 动植物种苗引进507

第四章 外向型开发508

第一节 建立创汇基地508

第二节 兴办经济小区510

第五章 管理510

第一节 管理机构510

第二节 进出口管理511

第三节 外汇管理512

卷十九 财政税务515

第一章 财税体制515

第一节 财政体制515

第二节 税务体制516

第二章 财政收支518

第一节 财政收入518

第二节 财政支出522

第三章 赋税526

第一节 用地与房地产税种526

第二节 流转、收益、资源税种528

第三节 特种行为与目的税种535

第四节 专项基金538

第四章 管理与监督540

第一节 管理机构540

第二节 财政管理542

第三节 税务管理544

第四节 审计监督548

卷二十 金融550

第一章 金融机构550

第一节 民间金融机构550

第二节 银行552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553

第四节 保险公司554

第二章 货币555

第一节 货币种类555

第二节 货币流通558

第三章 金融业务559

第一节 存款559

第二节 贷款564

第三节 外汇业务573

第四节 代理业务573

第五节 结算575

第四章 保险业务576

第一节 保险种类576

第二节 保费与理赔577

第三节 保险服务577

第五章 金融管理580

第一节 现金管理580

第二节 金融市场管理581

卷二十一 工商行政、物价、计量标准管理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584

第一节 市场管理584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590

第三节 商标管理593

第四节 广告管理597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598

第二章 物价管理599

第一节 物价变动599

第二节 商品定价602

第三节 商品比价607

第四节 商品差价608

第五节 监督检查609

第三章 计量标准化管理611

第一节 度量衡演变611

第二节 计量管理612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613

第四章 机构613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613

第二节 物价与计量管理机构614

第三节 其他管理机构615

卷二十二 政党61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诏安地方组织617

第一节 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及其活动61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机构620

第三节 党的代表大会626

第四节 县委主要活动628

第五节 党的建设635

第六节 宣传教育640

第七节 纪律检查643

第八节 统一战线646

第九节 来信来访64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诏安地方组织648

第一节 县党部组织沿革648

第二节 县党部主要活动649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诏安地方组织652

第三章 中国民主社会党诏安地方组织653

附:共和党、青年党在诏安活动情况653

卷二十三 人大 政府 政协第一章 明清县署655

第一节 机构设置655

第二节 主要政务660

附:县城议事会661

第二章 民国县政府与县参议会661

第一节 机构设置661

第二节 主要政务665

附一:十九路军的“诏安县人民政府”666

附二:省参议员与国大代表、立法委员选举666

第三章 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667

第一节 饶和埔诏县苏维埃代表大会667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67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668

第四节 县人大常委会673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676

第四章 人民政府677

第一节 饶和埔诏县革命委员会与饶和埔诏县苏维埃政府677

第二节 县人民政府677

第三节 基层行政机构683

第四节 政务纪要684

第五章 人民政协691

第一节 政协诏安县委员会691

第二节 职能机构694

第三节 主要活动694

卷二十四 群众团体699

第一章 工人组织699

第一节 民国时期工会69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工会700

第二章 农民组织705

第一节 农会705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706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706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706

第二节 青年联合会711

第三节 少年先锋队711

第四章 妇女组织713

第一节 妇女运动组织713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714

第五章 工商联合会721

第一节 商会721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721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723

第六章 其他群众团体724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724

第二节 台胞台属联谊会726

第三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727

第四节 科学技术协会728

第五节 卫生系统学(协)会731

第六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733

第七节 老龄工作委员会735

第八节 计划生育协会736

第九节 残疾人联合会737

卷二十五 民政741

第一章 拥军优抚741

第一节 拥军741

第二节 优待743

第三节 抚恤744

第四节 烈士褒扬745

第二章 救济扶持745

第一节 社会救济745

第二节 扶持贫困748

第三节 扶持老区749

第三章 社会福利751

第一节 孤老供养751

第二节 弃婴收养752

第三节 福利企业752

第四章 安置753

第一节 复退与离退休军人安置753

第二节 移民安置754

第五章 其他民政事务754

第一节 婚姻登记管理754

第二节 地名普查管理755

第三节 社团登记管理756

第四节 落实少数民族成分757

卷二十六 劳动人事758

第一章 工人管理758

第一节 劳动就业758

第二节 劳动调配762

第三节 工人培训763

第四节 劳动保护764

第五节 奖惩765

第六节 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监察766

第二章 干部管理767

第一节 干部编制767

第二节 干部来源768

第三节 干部调配与精简770

第四节 考核 任免 奖惩770

第五节 干部培训773

第六节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774

第三章 工资 福利 社保775

第一节 工资775

第二节 福利778

第三节 社会劳动保险779

第四章 离休 退休 退职783

第一节 工人退休退职783

第二节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784

第五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785

第一节 插队落户785

第二节 就业安置786

第六章 机构787

第一节 行政机构787

第二节 事业机构788

卷二十七 公安司法789

第一章 民国时期公安司法789

第一节 机构设置789

第二节 主要活动790

第二章 人民公安792

第一节 公安机构792

第二节 打击犯罪活动793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795

第四节 预审看守798

第五节 边防与出入境管理800

第六节 交通管理801

第七节 消防802

第三章 人民检察803

第一节 检察机构803

第二节 刑事检察803

第三节 法纪检察804

第四节 经济检察806

第五节 监所检察807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808

第四章 人民审判809

第一节 审判机构809

第二节 刑事审判809

第三节 民事审判810

第四节 经济审判811

第五节 行政审判812

第六节 案件复查812

第七节 执行工作813

第五章 司法行政814

第一节 司法机构814

第二节 法制宣传814

第三节 民事调解815

第四节 公证816

第五节 律师817

卷二十八 军事818

第一章 驻军818

第一节 唐至清驻军818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81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驻军819

第二章 地方军事机关与地方武装820

第一节 宋至清地方武装8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82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军事机关与武装820

第三章 兵役821

第一节 募兵制821

第二节 征兵制822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822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822

第五节 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兵役制822

第六节 义务兵为主体兵役制823

第四章 民兵823

第一节 组织建设823

第二节 政治教育824

第三节 军事训练825

第四节 民兵代表大会826

第五章 防务828

第一节 海防828

第二节 防空829

第三节 军民联防829

第六章 兵事记略830

第一节 陈元光屯军南诏830

第二节 陈吊眼抗元830

第三节 嘉靖倭患与反海禁斗争830

第四节 郑芝龙海上抗荷斗争831

第五节 郑成功、郑经驻诏安沿海抗清831

第六节 太平军入诏832

第七节 抗击日本军队入侵832

第八节 乌山革命根据地军民抗击国民党军队833

第九节 解放诏安834

第十节 凤山歼灭国民党武装特务834

卷二十九 文化836

第一章 群众文化836

第一节 场所与设施836

第二节 文化艺术团体838

第三节 主要活动838

第二章 书画 美术840

第一节 书法840

第二节 绘画841

第三节 摄影843

第四节 工艺美术843

第五节 书画艺术之乡845

第三章 文学848

第一节 民间文学848

第二节 诗词849

第三节 散文与小说851

第四章 戏剧 音乐 舞蹈853

第一节 戏剧853

第二节 曲艺与杂艺856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858

第五章 广播 影视 音像861

第一节 广播861

第二节 电视862

第三节 电影863

第四节 音像865

第六章 报刊 报道865

第一节 报纸865

第二节 杂志867

第三节 新闻报道867

第七章 图书 档案868

第一节 图书868

第二节 档案869

第八章 史志编纂870

第一节 文史资料870

第二节 志书修纂871

第九章 管理872

第一节 管理机构872

第二节 管理项目873

卷三十 教育875

第一章 旧式教育875

第一节 私塾 书院 义学875

第二节 县学 社学876

第二章 幼儿教育876

第一节 园班设置876

第二节 幼儿教养877

第三章 小学教育878

第一节 学校设置878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883

第三节 思想教育与教学884

第四章 中学教育885

第一节 学校设置885

第二节 学制与课程889

第三节 教育与教学890

第五章 中等专业与职业教育891

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891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892

第六章 成人教育893

第一节 农民文化教育893

第二节 职工文化教育893

第三节 干部文化教育894

第四节 成人专业教育894

第七章 教师896

第一节 队伍896

第二节 待遇897

第三节 培训898

第八章 教育管理与设施899

第一节 管理体制899

第二节 人事管理900

第三节 经费管理900

第四节 教研组织902

第五节 设施设备903

第六节 勤工俭学904

卷三十一 科学技术906

第一章 科研组织与队伍906

第一节 科研单位906

第二节 学术团体907

第三节 四级农科网908

第四节 科技队伍909

第二章 科学普及910

第一节 科普宣传910

第二节 科技咨询911

第三节 学术交流912

第四节 科技培训913

第五节 青少年科普活动914

第三章 科研与推广914

第一节 科学研究914

第二节 获奖成果916

第三节 成果推广应用920

第四章 管理9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921

第二节 项目申报与课题评奖922

第三节 经费管理923

第四节 人才管理923

卷三十二 体育925

第一章 传统体育925

第一节 武术925

第二节 棋类926

第三节 弄狮与舞鸟927

第四节 龙舟竞渡927

第五节 信鸽竞翔928

第二章 群众体育928

第一节 农民体育928

第二节 职工体育929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929

第三章 学校体育930

第一节 幼儿体育930

第二节 中小学体育931

第三节 少年儿童业余体育933

第四章 体育竞赛935

第一节 参加国际竞赛935

第二节 参加全国竞赛935

第三节 参加省级竞赛936

第四节 参加市(专、地)级竞赛941

第五节 县内竞赛945

第五章 体育机构与设施946

第一节 机构946

第二节 设施947

卷三十三 医药卫生949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949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949

第二节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951

第三节 村卫生所951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952

第二章 医疗卫生队伍953

第一节 中医人员953

第二节 西医人员954

第三节 其他人员954

第三章 卫生防疫956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956

第二节 公共卫生957

第三节 疫病防治959

第四章 妇幼保健964

第一节 新法接生964

第二节 妇科病查治964

第三节 围产保健965

第四节 儿童保健965

第五章 医疗技术966

第一节 中医966

第二节 西医96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967

第四节 护理968

第六章 药材 药物968

第一节 地产药材968

第二节 中药加工969

第三节 西药969

第四节 药物制剂969

第七章 管理9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970

第二节 医政管理970

第三节 药政管理971

第四节 医疗制度972

卷三十四 侨胞与台港澳同胞第一章 侨胞973

第一节 出国973

第二节 分布974

第三节 业绩976

第四节 社团981

第五节 爱国爱乡984

第二章 台湾同胞989

第一节 东渡入台989

第二节 分布990

第三节 开发海岛992

第四节 亲缘关系993

第五节 关心桑梓建设995

第三章 香港与澳门同胞996

第一节 迁徙港澳创业996

第二节 援助家乡发展997

第四章 侨台港澳事务997

第一节 机构997

第二节 接待联谊998

第三节 安置救济999

第四节 落实政策1000

卷三十五 文物 名胜第一章 遗址1002

第一节 文化遗址1002

第二节 民居遗址1003

第三节 宋代窑址1003

第四节 城堡遗址1003

第五节 关寨遗址1005

第六节 革命遗址1005

第二章 墓葬1007

第一节 唐宋元墓1007

第二节 明墓1007

第三节 清墓1008

第三章 建筑1009

第一节 寺庙 庵 宫1009

第二节 亭塔 烟墩1017

第三节 石牌坊1018

第四节 古桥1019

第五节 民宅 书院1020

第六节 古井 古陂1023

第七节 革命纪念建筑1024

第四章 雕刻1025

第一节 石刻1025

第二节 木刻1028

第三节 雕像1028

第五章 馆藏文物1028

第一节 宋元明代文物1028

第二节 当代书画作品1031

第三节 革命遗物1032

第六章 文物管理1033

第一节 机构1033

第二节 普查 保护1034

第七章 名胜1036

第一节 湖内名胜点1036

第二节 梅岭名胜点1037

第三节 渐山名胜点1038

第四节 其他名胜点1038

卷三十六 风俗 宗教第一章 风俗1040

第一节 岁时节日1040

第二节 生产习俗1044

第三节 婚丧喜庆1045

第四节 生活习俗1048

第五节 民间信仰1051

第六节 道德风尚1052

第二章 宗教1053

第一节 佛教1053

第二节 道教1056

第三节 天主教 基督教1058

卷三十七 方言1062

第一章 诏安闽南方言音系1062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1062

第二节 连续变调1064

第二章 同音字表1065

第三章 诏安闽南话词汇语法与语料1080

第一节 词汇1080

第二节 语法1086

第三节 语料1088

第四章 诏安客话简介1089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1089

第二节 词汇与语法举例1091

卷三十八 人物1096

第一章 人物传1096

第二章 人物传略1130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1140

第四章 人物表1142

附录1161

一、奏书1161

二、旧志序选1165

三、重要文献选1168

本志编修始末1180

《诏安县志》编写单位和编写人员情况一览表1186

提供与核实资料主要人员名录1191

赞助《诏安县志》出版的单位和个人名录1193

1999《诏安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跃红,陈宝钧主编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安岳县志(1993 PDF版)
安岳县志
199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辑安县志( PDF版)
辑安县志
诏安县地名录(1982 PDF版)
诏安县地名录
1982
六安县志(1993 PDF版)
六安县志
1993 合肥:黄山书社
安县志(1991 PDF版)
安县志
1991 成都:巴蜀书社
瓮安县志(1995 PDF版)
瓮安县志
1995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庆安县志(1995 PDF版)
庆安县志
199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宁安县志(1989 PDF版)
宁安县志
198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安邑县志(1991 PDF版)
安邑县志
1991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武安县志(1990 PDF版)
武安县志
1990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成安县志(1996 PDF版)
成安县志
1996 北京:新华出版社
广安县志(1994 PDF版)
广安县志
1994 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安图县志(1993 PDF版)
安图县志
1993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公安县志(1990 PDF版)
公安县志
1990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集安县志(1987 PDF版)
集安县志
1987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