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求取 ⇩

第一篇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的理论基础3

第一章大陆山链岩石圈及其流变学3

第一节岩石圈、大陆岩石圈3

一、岩石圈3

二、大陆山链岩石圈4

第二节流变学、大陆山链流变学6

一、流变学6

二、岩石圈流变剖面确定6

三、大陆岩石圈流变学8

四、大陆山链岩石圈流变学8

第三节岩石变形的物理条件及变形机制13

一、岩石变形的物理条件13

二、变形机制14

第四节大陆山链的几何学——构造指向、造山极性、科帕构造15

一、“陆陆碰撞型”科帕构造16

二、“非碰撞型”科帕构造16

第五节 大陆山链的三维运动及其转换观18

第六节 大陆山链的楔体构造及地壳增生18

第七节 “壳根”及“根”的消融19

第八节 微观构造到宏观构造(10-8cm→10+8cm)——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0

第二章大陆山链的韧性剪切带21

第一节 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21

第二节韧性剪切带的类型22

一、按“产状”分类23

二、按“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分类26

三、按“在岩石圈中所在部位”分类27

四、按板块作用阶段分类28

五、按形成的热动力条件分类29

第三节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动矢量——拉伸线理31

一、拉伸线理的不同形式31

二、拉伸线理的伴生构造32

三、拉伸线理的成因类型32

第四节剪切滑移体系的运动学33

一、变斑晶旋转与雪球构造34

二、不对称碎斑体系36

三、不对称压力影构造38

四、不对称布丁构造39

五、剪切层劈理及多米诺骨牌式旋转43

六、复杂情况下的剪切指向判断43

第五节韧性剪切带的矿物组构动力学46

一、中、上地壳韧性剪切带中矿物组构动力学46

二、下地壳韧性剪切带中斜长石的组构动力学53

第六节大陆山链大型韧性剪切带的研究意义54

一、大陆山链中的拉伸线理55

二、大陆山链的韧性剪切带及其动力学58

第三章剪切应变、流体作用及动态局部熔融62

第一节剪切应变中的流体作用62

一、流体的成分、性质及起源62

二、韧性剪切带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方式63

三、流体作用的研究方法64

四、流体对韧性剪切带变形作用的控制65

第二节动态部分熔融68

一、滑脱带内长英质脉体及侵位机制68

二、长英脉形成过程中的流体作用70

三、动态蠕英构造——部分动态重熔的交代标志71

第三节同构造花岗岩的侵位74

一、鲜水河韧性平移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74

二、长乐—南澳韧性平移剪切带同构造花岗岩76

三、丹巴高温韧性滑脱构造后缘(根部)的同构造花岗岩76

第四节脱硅作用及“剪切型”金矿的形成77

一、脱硅作用77

二、“剪切型”金矿的成因78

第五节岩石圈深层剪切和“铬铁矿床”的形成机制80

一、阿尔卑斯型铬铁矿床地质特征80

二、纯橄岩脉和纯橄岩异离体80

三、剪切应变场中铬离子的运移、富集机制81

四、深层剪切及铬铁矿成因82

第二篇大陆山链的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89

第四章大陆山链的收缩作用89

第一节收缩作用的构造标志——褶皱及推覆89

一、大陆山链的褶皱类型及收缩机制89

二、大陆山链的逆冲、推覆构造96

第二节陆陆碰撞前的聚敛收缩——初始收缩99

一、洋盆闭合动力学—洋内剪切收缩作用99

二、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动力学—洋陆聚敛收缩作用104

三、弧陆碰撞的收缩作用109

第三节陆陆碰撞及会聚造山过程中的收缩作用113

一、大陆山链的收缩性滑脱构造113

二、单向收缩119

三、双向收缩121

第五章大陆山链的伸展作用127

第一节 大陆裂谷区的伸展构造127

第二节大陆山链的伸展构造129

一、滞后伸展构造129

二、热隆伸展构造133

三、重力伸展构造136

四、拆离伸展与变质核杂岩构造137

第三节大陆山链中深部变质体的“折返”及上隆机制139

一、晚造山伸展与深部变质体上隆(以辽南金州隆起为例)140

二、平移—伸展作用与深部变质体的上隆(以欧洲华力西黑山中央轴部带为例)144

三、德国大陆科学钻探(KTB)所揭示的华力西变质地块上隆速率145

第六章大陆山链的平移作用150

第一节 平移构造的组合150

第二节 平移构造及应力场的确定151

第三节 平移构造的滑移量估算153

第四节离散板块边界之间的平移构造——转换断层153

一、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153

二、北比利牛斯转换断层154

第五节 板块俯冲—会聚边界的平移构造155

第六节陆内会聚造山过程中的平移构造156

一、鲜水河平移构造156

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系159

三、阿尔金断裂系的形成机制162

第七章大陆山链的造山阶段及造山机制转化的因素166

第一节大陆山链的造山阶段166

一、早造山阶段166

二、晚(后)造山阶段167

三、叠置造山作用及再造山阶段167

第二节造山过程中造山机制转化的因素169

一、热转化169

二、PTt轨迹的转化170

三、应力的转化175

第三篇大陆山链的类型及典型实例179

第八章大陆山链的类型179

第一节山链的成因类型179

一、按板块运动阶段划分山链的类型179

二、按“构造造型”划分山链类型179

三、按“热结构”划分山链类型181

第二节大陆复合山链的类型182

一、“增生型”复合山链182

二、“双向型”复合山链183

三、“叠置型”复合山链183

四、造山复合体184

第九章“增生型”秦岭—大别复合山链185

第一节山链的结构及类型185

一、结构与几何学185

二、“山链”造型186

第二节古板块体制及构造单元186

一、商丹俯冲带及俯冲体系186

二、南大别俯冲带187

第三节基本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188

一、“北秦岭—北准阳”古生代“推覆—逆冲”叠置岩片188

二、“南秦岭—南大别”印支“滑脱—逆冲”叠置岩片191

三、大别楔形岩片191

四、前陆及后陆逆冲体系192

第四节秦岭—大别山链早造山期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193

一、秦岭主造山期的造山过程及动力学193

二、大别山主造山期的造山过程195

第五节 晚造山期的山体隆升及动力学196

第十章“双向型”“松甘—巴颜喀拉”大陆复合山链198

第一节古板块体制198

一、劳亚板块(昆—祁地体)198

二、唐古拉—羌塘微板块(地体)199

三、扬子板块201

第二节 双向造山极性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201

第三节造山过程204

一、古特提斯造山过程(印支—燕山阶段)205

二、新特提斯造山事件207

第十一章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209

第一节 概述209

第二节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210

一、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的组成210

二、喜马拉雅前陆逆冲叠覆体构造演化213

第三节青藏高原腹地215

一、新生代变形215

二、青藏高原的隆升特征216

第四节青藏高原隆升的后陆效应217

一、后陆盆地的形成及变形217

二、后陆逆冲带219

第五节 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的岩石圈组构220

第六节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的隆升222

一、陆壳增厚和隆升的动力学模式—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模式222

二、陆陆碰撞后造山期岩石圈热构造作用—“回流”作用226

三、岩石圈深层热隆扩展的力学模型验证226

结束语230

图版说明231

参考文献241

1996《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许志琴等著 1996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1992 PDF版)
中国大陆构造论文集
1992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PDF版)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高等动力学(1991 PDF版)
高等动力学
1991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链条传动及制造(1989 PDF版)
链条传动及制造
1989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地震工作手册(1990 PDF版)
地震工作手册
1990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1984 PDF版)
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构造形迹地质力学分析图示(1974 PDF版)
构造形迹地质力学分析图示
197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集  1  造山带、盆地、环太平洋构造(1990 PDF版)
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集 1 造山带、盆地、环太平洋构造
1990 北京:地质出版社
船体构造变形的矫正(1960 PDF版)
船体构造变形的矫正
1960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1997 PDF版)
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大陆层控构造导论(1996 PDF版)
大陆层控构造导论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塑性大应变微结构力学(1993 PDF版)
塑性大应变微结构力学
1993 北京:科学出版社
嵩山构造变形  重力构造、构造解析(1981 PDF版)
嵩山构造变形 重力构造、构造解析
1981 北京:地质出版社
西藏他念他翁山链构造变形及其演化(1996 PDF版)
西藏他念他翁山链构造变形及其演化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国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4号  大陆大地构造学(1985 PDF版)
国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4号 大陆大地构造学
1985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