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求取 ⇩

第一章学科的逻辑基础及学科概述1

一、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1

二、地质科学和地球物理科学1

三、传统构造地质学原理1

四、基础内部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发现2

五、对实在物的培根推理法和波普推理法3

第二章地震和地震探测5

一、构造地震,断层5

二、诱发地震,火山地震等6

三、强震:地震区的烈度7

四、地震发生时散失的能量和地震波的传播8

五、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9

六、地震仪11

七、无限均匀(或层状)介质中的P波和S波12

八、地震勘探原理15

九、地壳和莫霍面15

十、地幔和地核16

十一、面波18

十二、震源机制18

一、定义,定律和单位23

第三章地磁场23

二、地磁场绝对测量仪器25

三、相对测量仪器,磁变仪26

四、地磁场随时间的波动27

五、内磁场28

六、地磁势的球谐分析29

七、地磁场的长期变化30

第四章岩石的剩余磁化33

一、岩石磁化的测定33

二、磁滞回线和等温剩余磁化(ARI)34

三、磁性矿物学35

四、热剩余磁化(ATR)36

五、化学剩余磁化(ARC)和碎屑剩余磁化(ARD)37

六、考古地磁学37

七、地磁极倒转38

八、四百万年前的古地磁40

第五章洋脊和海底扩张42

一、海洋探测42

二、大陆边缘42

三、大洋盆地43

四、洋中脊44

五、磁异常条带48

六、转换断层50

七、古地磁年代表时间上的延长52

八、洋中脊的位置变化52

第六章俯冲带55

一、和达-贝尼奥夫面55

二、大洋板块间的俯冲60

三、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的俯冲62

四、大陆进入到俯冲带内:东印度岛弧66

五、高地热流的来源和边缘海盆的演化69

六、陆内俯冲带70

第七章现代板块的相对运动73

一、在一平面内的固体运动学73

二、在一球面上的刚性板块运动学74

三、岩石圈板块瞬时旋转的确定75

四、板块在百年内的运动和地震预报78

五、利用观测站记录数据直接测定板块间的运动81

六、空间大地测量新方法83

第八章板块在历史上的运动85

一、大陆漂移85

二、借助磁异常推断联合古陆的解体情况88

三、双重点或三重点的稳定性92

四、利用岩石古磁学推断大陆以前的位置:方法原理93

五、古磁方法的利用95

六、欧美古陆及加里东造山带的形成97

七、联合古陆的形成及其在三叠纪的转变98

八、对太平洋边缘海盆扩张年代的测定101

九、伊比利亚半岛在白垩纪时期的反时针旋转102

十、其它微型大陆的旋转105

第九章地壳和上地幔的性质107

一、主要的无水硅酸盐矿物107

三、主要结晶岩108

二、主要的含水硅酸盐矿物108

四、各类玄武岩110

五、变质岩110

六、蓝闪石岩相,榴辉岩相112

七、大洋型地壳112

八、上地幔的性质113

九、蛇绿岩114

十、深成岩体的侵位116

十一、大陆型地壳116

十二、中性地壳和“镁铁岩化”(地幔底辟作用)117

十三、壳幔混合物118

一、重力场120

第十章地壳均衡,低速带和地热流120

二、自由空气异常和大地水准面波动121

三、布格异常122

四、地壳均衡模式122

五、低速带123

六、热扩散必需的时间127

七、地热流测量130

八、大洋板块的冷却和加厚130

九、大陆岩石的放射性和地热流133

十、古大陆下的岩石圈厚度135

十一、地球内部的热平衡136

第十一章垂直运动138

一、板块冷却造成的沉陷138

二、被动大陆边缘的特殊沉陷141

三、山脉的造陆隆升142

四、高原的造陆隆升142

五、板块的局部隆升,迁移波动143

六、大陆的大范围隆升与分裂144

七、西藏高原的形成148

八、中亚新构造运动151

一、应力153

第十二章弹性和塑性变形,断裂153

二、平衡方程155

三、形变和形变速率156

四、弹性158

五、塑性159

六、理想塑性体161

七、诺顿-霍夫体164

八、岩石的性态律165

九、牛顿粘滞性168

十、断裂限169

二、地壳内应力171

第十三章板块和地幔的力学性质171

一、使用的流变模式171

三、俯冲带内大洋板块的挠曲173

四、板块的展直问题175

五、火山重力造成的岩石圈凹陷176

六、中亚地球动力学模拟178

七、冰川性均衡抬升180

八、冰川性均衡资料分析184

第十四章下地幔的性质,地壳分凝和热点189

一、地幔内的压力和温度189

二、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190

三、如何求得地幔的密度191

四、橄榄石和尖晶石间的相互转换191

五、尖晶石-尖晶石后转变和下地幔的性质193

六、大洋型地壳的再循环193

七、地球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194

八、大陆型地壳的现代循环195

九、大陆型地壳分凝197

十、前寒武纪的对流和造山运动199

十一、热点的概念199

十二、热点参考系201

十三、磁极游移和大陆漂移202

第十五章板块驱动机制204

一、热对流分析研究204

二、室内实验206

三、对流的数字模拟207

四、地球内热对流的深度211

五、不同的对流模式213

六、板块的驱动力215

七、各种动力机制的相对重要性216

八、全球范围内的浅部最小对流217

二、不同的构造层次:节理,褶曲,劈理219

一、几个定义219

第十六章构造机制219

三、褶曲的成因和演化221

四、掩冲推覆体223

五、重力推覆体提出的问题224

六、碰撞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25

七、阿尔卑斯山脉的深部构造225

八、变形时温度是否急增?231

九、陆缘山脉:安第斯山脉234

十、安第斯山脉垂直运动的原因236

一、地槽概念239

第十七章造山运动阶段239

二、造山带的特征沉积物240

三、造山期的概念241

四、造山旋回的新定义242

五、特提斯海自三叠纪到始新世的演化史243

六、地中海的形成248

七、地中海的成盐期250

八、地中海海盆扩展的原因251

九、造山运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253

地质年代表255

有关名词对照表258

1986《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法)利布特里(LliBoutry,L.)著;孙坦译 198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地球形状  理论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1992 PDF版)
地球形状 理论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
1992 北京:测绘出版社
地球物理学(1966.04 PDF版)
地球物理学
1966.04 岩波書店
地球物理学(1994.08 PDF版)
地球物理学
1994.08 科学出版社
构造地质及地质力学(1979 PDF版)
构造地质及地质力学
1979 北京:地质出版社
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文集(1990 PDF版)
塑性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文集
199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球动力学原理(1977 PDF版)
地球动力学原理
1977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地球动力学原理(1986 PDF版)
地球动力学原理
1986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球活动构造解说(1993 PDF版)
地球活动构造解说
1993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球物理学(1981 PDF版)
地球物理学
1981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导论(1981 PDF版)
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导论
1981 北京:海洋出版社
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1996 PDF版)
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
1996 北京:气象出版社
大地构造地球化学(1996 PDF版)
大地构造地球化学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旋转地球动力学(1997 PDF版)
旋转地球动力学
1997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球物理学(1988 PDF版)
地球物理学
1988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地球物理学(1977 PDF版)
地球物理学
1977 朝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