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求取 ⇩

绪言1

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和肥力的发展1

三、土壤科学的发展2

四、土壤学的基本任务5

第一章 土壤母质及矿物质7

第一节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7

一、主要成土矿物及性质7

二、成土的主要岩石及性质8

第二节 岩石矿物的风化与母质的形成10

一、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10

二、土壤母质12

第三节 土壤矿物质组成及特性14

一、土壤粒级14

二、土壤质地17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24

第一节 自然土壤形成过程24

一、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24

二、大小循环矛盾统一是自然土壤形成的本质26

三、生物在自然成土因素中的主导作用26

四、土壤统一形成学说28

五、自然土壤的土体构造29

第二节 农业土壤的形成过程30

一、农业土壤形成的实质30

二、农业土壤形成的特点31

三、农业土壤的土体构造32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34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34

一、有机质的来源、类型、成分及对肥力的影响34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36

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38

第二节 土壤腐殖质38

二、腐殖质的种类和性质39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42

一、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42

二、有机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43

三、腐殖质调节土壤化学性质的作用43

四、有机质促进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43

五、有机质对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43

六、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43

七、腐殖质在植物营养中的间接作用43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45

第一节 土壤孔性45

一、土壤比重、容重与孔隙度45

二、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47

三、土壤松紧和孔隙状况与作物生长49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50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51

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52

三、团粒结构的形成54

四、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56

五、不良结构的改造58

第三节 土壤耕性59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59

二、影响土壤耕性的因素60

三、注意土壤耕作,改良土壤耕性63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66

第一节 土壤水分状况66

一、土壤水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66

二、土壤水分类型与性质66

三、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69

四、土壤水分能量观点发展简介71

五、土壤水分运动73

六、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及其调节79

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82

第二节 土壤空气84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特点84

二、土壤空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过程84

三、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87

四、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87

五、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88

第三节 土壤热状况88

一、土壤热来源89

二、土壤的热特性89

三、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条件91

四、土壤温度状况91

五、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92

六、土壤温度状况的调节93

一、土壤中的各种胶体94

第一节 土壤胶体94

第六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吸收性能94

二、土壤胶体的表面积和电性101

第二节 土壤吸收性能107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107

二、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性能108

第七章 土壤的供肥性116

第一节 土壤的供肥能力116

一、土壤中各种速效养分的数量116

二、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的速率119

三、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120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121

一、土壤中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过程121

二、土壤胶体吸附离子的有效化过程124

第三节 影响土壤供肥的化学条件125

一、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125

二、土壤的酸碱反应126

三、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131

第四节 土壤供肥性的调节132

一、增施有机和无机肥料,提高供肥性能132

二、加强耕作和合理灌排,促进养分的转化供应133

三、消除有毒物质,改善养分的供应状况134

第八章 土壤培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136

第一节 土壤肥力是土壤属性的综合表现136

一、土壤肥力概念的发展136

二、目前对肥力的认识138

第二节 肥沃土壤的标志138

一、判断肥瘦的基本依据138

二、肥土的标志140

第三节 土壤培肥的基本途径155

一、开展农田基本建设155

二、利用生物改土157

三、建立合理的轮作制158

四、增肥改土159

五、耕作改土160

六、客土改土161

第九章 土壤的分布和分类163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163

一、自然因素163

二、人为因素168

第二节 成土过程168

一、有机质聚积过程169

二、粘化过程169

三、钙化过程169

四、盐化过程170

五、碱化过程170

六、白浆化过程170

十、沼泽化过程171

九、草甸化过程171

七、潜育化过程171

八、潴育化过程171

十一、旱耕熟化过程172

十二、水耕熟化过程172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172

一、水平地带性173

二、垂直地带性174

三、区域性分布174

第四节 土壤分类175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175

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175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原则176

第十章 东北地区土壤182

第一节 黑土182

一、黑土的成土条件182

三、黑土的特征特性183

二、黑土的形成和分类183

四、黑土的利用和改良186

第二节 黑钙土188

一、黑钙土的成土条件188

二、黑钙土的形成和分类189

三、黑钙土的特征特性189

四、黑钙土的利用改良191

第三节 白浆土192

一、白浆土的形成条件192

二、白浆土的形成和分类193

三、白浆土的特征和特性194

四、白浆土利用改良196

第四节 草甸土198

一、草甸土的成土条件198

二、草甸土的形成和分类198

三、草甸土特征特性199

四、草甸土利用改良201

第五节 沼泽土201

一、沼泽土成土条件201

二、沼泽土的形成和分类202

三、沼泽土的特征特性202

四、沼泽土的利用改良203

第十一章 华北地区土壤205

第一节 潮土205

一、黄潮土的成土条件和形成过程205

二、黄潮土的基本性质207

三、黄潮土的利用改良途径208

第二节 棕壤208

一、棕壤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成土条件208

二、棕壤形成过程的特点209

三、棕壤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生产性状210

四、棕壤的类型212

五、棕壤的利用改良213

第三节 褐土213

一、褐土的自然成土条件213

二、褐土形成过程的特点214

三、褐土的基本特征及生产性状215

四、褐土的类型217

五、褐土的利用和改良218

第四节 黄绵土218

一、黄绵土的母质特征219

二、黄绵土的剖面特征219

三、黄绵土理化性质220

四、黄绵土培肥的途径221

第十二章 西北地区的土壤223

第一节 ?土223

一、?土的分布223

二、?土的发生及其特征223

三、?土类别及其特性225

四、?土的利用及改良229

第二节 栗钙土229

一、栗钙土的分布229

二、栗钙土的形成230

三、栗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30

四、栗钙土的分类231

五、栗钙土的利用改良232

第三节 棕钙土232

一、棕钙土的成土条件232

二、棕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33

三、棕钙土的分类234

四、棕钙土的利用改良234

第四节 灰钙土235

一、灰钙土的形成235

二、灰钙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36

三、灰钙土的分类237

第五节 灰漠土238

一、灰漠土的形成238

二、灰漠土的剖面特征及一般性状239

三、灰漠土的分类239

四、灰漠土的利用改良240

第六节 棕漠土241

一、棕漠土的形成241

二、棕漠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42

三、棕漠土的分类243

四、棕漠土的利用改良244

第七节 灌淤土244

一、灌淤土的形成244

二、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46

三、灌淤土的分类247

四、灌淤主的利用改良249

一、板土的形成250

第八节 板土250

二、板土的剖面特征和一般性状252

三、板土的分类255

四、板土的改良利用256

第十三章 水稻土257

第一节 水稻土的分布257

第二节 水稻土的形成257

一、水稻土形成的基本条件257

二、水稻土形成过程的特点258

第三节 水稻土特性的发展259

一、有机质分解缓慢259

二、水稻土化学特性的发展259

第四节 水稻土的类型及其肥力状况260

一、水稻土的层次特征261

二、水稻土的分类261

一、低产稻田的改良262

第五节 水稻土肥力的培育262

二、北方水稻土地区的关键问题263

三、北方水稻土地区现存问题265

第十四章 盐渍土及其改良利用267

第一节 盐渍土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267

一、我国盐渍土的地理分布267

二、盐渍土对农业生产的危害267

一、盐渍土形成的自然条件268

第二节 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及水盐运行规律268

二、人类活动对盐渍土发生发育的影响——次生盐渍土的形成271

三、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271

第三节 盐渍土的特征和分类273

一、盐化土壤与盐土273

二、碱化土壤与碱土275

第四节 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276

一、综合治理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方针277

二、盐渍土利用改良的主要措施277

1983《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 土壤学 北方本》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成谷主编 1983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