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方》求取 ⇩

第一章 沉思世界史:早期传统论1

1—1 希腊神话透露的信息1

1—2 航海民族的性格 3

1—3 早期传统对文明发展的定式6

1—4 请正视传统14

第二章 走出黄河心理16

2—1 黄河,一个象征16

2—2 二元归一19

2—3 黄河心理的透析 22

2—4 两种选择30

2—5 历史·民族·“图腾物” 33

2—6 环境保护与文明的未来37

第三章 文明的毁灭41

3—1 文明是会死的 (?)43

3—2 对《三国志》的两层分析43

3—3 文化人和他们的主人46

3—4 文明是怎样瓦解掉的50

3—5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试验家53

3—6 文明死,哲学生55

4—1 哲学不是文明的福音59

第四章 哲学的痉挛:乌托邦之兴废59

4—2 大过渡时代的哲学家61

4—3 反乌托邦主义66

4—4 使命感与“德交汇”70

4—5 天道的神秘75

4—6 “德”先于“道” 79

4—7 哲学家和哲学研究家83

5—1 文身是生活信念的标志86

第五章 集团化是异化之源86

5—2 信念与语言88

5—3 符号化是集团化的结果90

5—4 “符号人”的来历 93

第六章 人与文明的方舟96

6—1 挪亚的方舟 96

6—2 洪水与方舟:文化的第一功能98

6—3 方舟与共济者:文化的第二功能100

6—4 共济者群体,挪亚与上帝102

6—5 群体生活是文化的本质104

6—6 文化发生的机制107

6—7 文化传播的机制 109

6—8 文化的“功”与“过” 110

第七章 文化的隔离与文化圈114

7—1 隔离是一种命运114

7—2 种族与语言117

7—3 乌托邦是文化的公敌121

7—4 现代化的传统之根122

7—5 不存在抽象的“人类文化”124

7—6 隔离中的文化126

 7—7 文化圈散论128

第八章 代与代文化的冲突136

8—1 宇宙生命的节律:“代”136

8—2 代与代的隔离、幽闭140

8—3 体制加剧了代文化的冲突147

8—4 人类的优越性152

第九章 文学的文化哲学概念158

9—1 什么是“文化哲学”158

9—2 文学的感性:文学不是人学160

9—3 文学的理性:官本位文学观分析168

9—4 文学的时代性:代沟中的心178

第十章 艺术的民族性与真实性之消解188

10—1 寻根的神话:艺术的民族性188

10—2 一个悖论:艺术的真实性197

第十一章 艺术统制论207

11—1 官方的智慧207

11—2 读《周礼》,东西方思想的相遇208

11—3 对艺术的统制212

11—4 官方的理想艺术220

11—5 艺术之死的碑记229

第十二章 现代人的感情232

12—1 现代人的感情232

12—2 表演意识233

12—3 自信237

12—4 生活的本位观239

12—5 两种生活态度:宿命论与自然论241

12—6 个人的信仰与集体的信仰245

12—7 物质主义与心灵主义的不同功能 250

1996《向东方》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疏野著 1996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