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求取 ⇩

引言1

第一章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生平与教育活动1

一、朱熹的生平1

(一)家学渊源1

(二)从学建安三先生3

(三)初登仕途与师事李侗5

(四)上书被拒与读书讲学10

(五)从南康到浙东11

(六)最后的十年12

二、朱熹与地方官学和社会教化13

(一)朱熹与地方官学14

(二)朱熹与社会教化16

三、朱熹与儿童教育19

(一)儿童教育观20

(二)编写儿童教材和读物20

(三)编写童蒙训规21

四、朱熹与书院教育22

(一)北宋时期书院兴衰述略22

(二)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复兴24

(三)从《朱子语类》看朱熹的教育风格32

第二章朱熹的教育思想体系(上)39

一、心性论与教育39

(一)“心统性情”与人的主体性问题39

(二)“觉”“效”统一的逆觉主义教育本质论46

(三)存理灭欲的教育价值论56

二、礼论与教育内容论63

(一)礼的实质及其构成64

(二)礼的泛化与教育内容的扩大化68

(三)《仪礼经传通解》:朱熹组织教育内容的基本思路70

(四)《学礼》:小学与大学教育内容间的连续性72

(五)主要教材分析74

(六)经、史、文之教育价值论82

第三章朱熹的教育思想体系(中)93

三、自我修养论93

(一)“为学之序”93

(二)自我修养原则论102

(三)“持敬”:自修过程的超越工夫113

四、教与学124

(一)教学方式:修导式124

(二)读书论:理论与方法129

第四章朱熹的教育思想体系(下)145

五、“明人伦”与圣贤人格论145

(一)“明人伦”145

(二)“天人合一”的境界观148

六、朱熹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156

(一)理气分合:朱熹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156

(二)“觉”“效”统一:朱熹教育思想的逻辑展开159

第五章朱熹与湖湘学派163

一、湖湘学派的源流163

二、胡宏的教育思想165

(一)“性无善恶”的人性论与教育功能论165

(二)“先察识,后存养”的修养方法论167

(三)“有疑”、“有见”的学习法168

三、张栻的教育思想169

(一)论教育的功能169

(二)论道德教育170

(三)论学习方法173

四、朱熹与张栻等湖湘学者的学术交流175

(一)关于“中和”的讨论176

(二)关于《知言》的讨论179

(三)关于“仁说”的讨论182

五、朱熹与湖湘学派教育思想之差异186

第六章朱熹与金华学派192

一、金华学派概述192

二、吕祖谦的教育思想193

(一)“修实德,育实材”的育材观193

(二)论自我修养196

(三)学习方法论197

(四)论历史的学习198

三、朱熹与吕祖谦的学术交往与思想异同199

(一)朱熹与吕祖谦的学术交往199

(二)朱、吕教育思想之异同201

第七章朱熹与象山学派208

一、象山学派的源流208

二、朱、陆学术交游与论争210

三、朱、陆教育思想之结构异同216

(一)“理气分合”与“道器一体”216

(二)“觉效统一”与“扩充良知”219

四、杨简的教育思想及陆门后学的式微227

(一)从“心即理”到“心之精神是谓圣”的跨跃227

(二)论“不教之教”、“不习之习”229

(三)“六经皆心学”的教育内容论233

(四)朱熹对于杨简思想的评论234

第八章朱熹与南宋事功学派239

一、南宋事功学派述略239

二、朱熹与永康之学242

三、朱熹与永嘉之学253

四、朱熹与南宋事功学派的根本分歧255

(一)道德理想主义与集体功利主义:价值观上的分歧255

(二)“做人”与“做事”:成人之道上的分歧257

(三)经与史:教育内容上的不同选择259

(四)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方法论上的差异260

第九章朱熹教育思想的历史命运265

一、宋元时期朱熹教育思想的传承265

(一)南宋后期的朱子后学265

(二)《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理学教育规划282

二、朱熹与明代心学教育思想285

三、明末清初教育家心目中的朱熹教育思想288

(一)从“尊德性”到“道问学”290

(二)从“醇儒”到“英雄豪杰”291

(三)从“理欲对立”到“理欲统一”293

四、朱熹教育思想在近代的命运293

五、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295

(一)理学教育思想的理论本质295

(二)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298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310

后记316

1996《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于述胜著 1996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