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求取 ⇩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绪言1

一、作物栽培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1

目录1

二、我国农业生产概况及今后的任务2

第二节 作物分类6

一、作物的概念6

二、作物的分类7

三、国内、外主要作物的分布和发展概况7

第三节 作物产量13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13

二、作物产量构成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4

三、作物生产潜力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15

第四节 种植制度16

一、种植制度和耕作制度的概念16

三、作物合理布局17

二、种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关系17

四、作物的轮作换茬20

五、复种——多熟种植23

六、间种、混作与套作25

第五节 土壤耕作29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和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29

二、土壤耕作与土壤的关系31

三、深耕34

四、表土耕作38

五、深松耕法40

六、免耕法41

第二章 水稻46

第一节 概述46

一、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46

二、水稻的生产概况46

三、我国水稻分布与区划47

第二节 稻的起源、分类和品种50

第三节 水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52

一、水稻的形态特征52

二、水稻的生长发育56

第四节 水稻高产栽培的土、肥、水条件67

一、水稻高产的土壤67

二、水稻对养分的要求73

三、水稻的需水规律及水分管理原则76

第五节 早稻栽培79

一、选用良种、合理布局和搭配79

二、培育早稻壮秧79

三、稻田整地与施基肥86

四、适时插植、合理密植87

五、早稻田间管理90

第六节 连作晚稻栽培103

一、连作晚稻的自然条件103

二、连作晚稻的生育特点104

三、品种的选择和搭配105

四、连作晚稻的主要栽培技术106

第七节 中稻栽培112

一、中稻生育特点112

二、中稻栽培要点112

第八节 翻秋稻栽培113

一、翻秋稻的栽培意义113

二、翻秋稻的生育特点114

三、翻秋稻栽培技术要点114

第九节 杂交稻栽培116

一、发展杂交稻的重要意义116

二、杂交稻的生物学特性116

三、目前推广的杂交组合120

四、杂交稻栽培技术122

第十节 直播稻的栽培125

一、直播稻的生产意义125

二、直播稻的生育特点126

三、直播稻的栽培技术128

第十一节 优质稻栽培130

一、种植优质稻的意义130

二、优质稻的标准和级别130

三、优质稻生育特点130

四、优质稻栽培技术要点131

五、优质稻品种简介132

第十二节 水稻特殊生理障碍及其诊断134

一、酸害134

二、盐(碱)害135

三、肥害与烟害136

第三章 小麦139

第一节 概述139

一、发展小麦生产的意义139

二、小麦生产发展的概况140

三、我国小麦分布与区划140

一、小麦的生育过程和生育日期142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42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143

三、小麦的形态特征144

四、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49

第三节 小麦的栽培技术164

一、创造小麦高产稳产的土、肥、水条件164

二、选用良种171

三、合理密植172

四、适时播种与提高播种质量173

五、加强田间管理与适时收获180

第四章 玉米189

第一节 概述189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意义189

二、玉米的起源与传播189

三、玉米的生产概况190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91

一、玉米的特征特性和生长发育191

件的关系201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201

第三节 玉米的栽培技术203

一、类型与良种203

二、间作套作204

三、改土深耕205

四、适当密植206

五、播种方法208

六、合理施肥210

七、加强管理211

八、收获贮藏213

第五章 甘薯215

第一节 概述215

一、甘薯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意义215

二、甘薯的起源、分布及生产概况215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16

一、甘薯的形态特征216

二、甘薯的生物学特性219

第三节 甘薯的栽培技术226

一、选用良种226

二、培育壮苗226

三、实行轮栽232

四、深耕作垅233

五、密植方法233

六、科学施肥236

七、合理用水240

八、加强管理241

九、收获贮藏242

第六章 大豆247

第一节 概述247

一、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意义247

二、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247

三、我国大豆的栽培历史和产区划分248

二、大豆品种分类249

一、大豆的种249

第二节 大豆的种与品种分类249

第三节 大豆的生物学特性251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251

一、轮作、间套种和隙地种植252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254

三、大豆生长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258

四、大豆的光周期特性260

五、大豆的产量261

第四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262

二、深耕整地263

三、选用良种263

四、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265

五、加强田间管理267

六、大豆留种、收获与贮藏269

二、世界各国甘蔗生产和蔗糖产量情况271

一、发展甘蔗生产的重要意义271

第七章 甘蔗271

第一节 概述271

第二节 甘蔗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73

一、甘蔗的植物学特性273

二、甘蔗的生物学特性276

第三节 甘蔗的分类和品种286

一、甘蔗的分类286

二、我国主要的甘蔗栽培品种287

一、甘蔗产量的构成290

第四节 甘蔗的栽培技术290

二、甘蔗田的耕作291

三、种苗的准备292

四、下种294

五、甘蔗的营养与施肥297

六、甘蔗的排灌299

七、田间管理300

二、宿根蔗的低产原因306

第五节 宿根甘蔗栽培技术306

一、宿根蔗的意义306

三、宿根蔗的生育特点307

四、宿根蔗的栽培要点308

第六节 秋植蔗的栽培技术311

一、秋植蔗的环境条件311

二、秋植蔗的生长特点312

三、秋植蔗的栽培要点312

第七节 冬植蔗的栽培技术317

一、冬植蔗的栽培意义317

二、冬植蔗的栽培要点318

第八节 甘蔗的轮作和间、套种319

一、轮作319

二、间、套种319

二、花生的原产地和分布322

一、发展花生生产的重要意义322

第一节 概述322

第八章 花生322

三、我国花生栽培简史和生产发展概况323

第二节 花生栽培的生物学基础324

一、花生的类型324

二、花生的植物学特征325

三、花生的生长发育333

一、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345

第三节 春花生的栽培技术345

二、适时早播,选用良种,确保全苗壮苗348

三、合理密植353

四、合理施肥354

五、植物生长激素在花生生产上的应用358

六、加强田间管理358

七、合理排灌360

八、收获与贮藏363

第四节 秋花生的栽培技术363

二、秋花生的栽培要点364

一、秋花生的生育环境和特点364

高产花生经验简介365

第九章 油菜368

第一节 概述368

一、油菜在油料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意义368

二、油菜栽培简史369

三、国内外油菜生产概况369

四、我国油菜产区的分布370

五、油菜增产途径370

第二节 油菜的类型及其对温光的反应特性371

一、油菜的类型371

二、油菜对温光的反应特性372

第三节 油菜的形态特征与生育特性373

一、形态特征373

二、生育特性378

第四节 栽培技术388

一、油菜对土、肥、水的要求及其管理技术389

二、油菜的轮作和间(混)套作396

三、选用良种,合理搭配397

四、油菜育苗移栽397

五、油菜直播404

六、油菜的田间管理405

七、油菜的成熟、收获及留种411

第十章 棉花414

第一节 概述414

一、发展棉花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414

二、棉花栽培简史415

三、我国棉花分布及产区划分415

四、国内外棉花生产概况和今后发展棉花生产途径417

第二节 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419

一、棉花的种和栽培种419

二、棉花的生育期和生长期420

三、棉花的形态与发育422

四、棉花蕾铃脱落与防治436

五、棉花生长发育的特性439

第三节 棉花栽培技术442

一、棉花的栽培制度442

二、棉花高产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及耕地整地446

三、棉花的合理施肥447

四、棉花的灌溉与排水451

五、棉花的育苗移栽和直播453

六、棉花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简介458

七、棉花的合理密植459

八、棉花整枝和单株造型460

九、棉花各生育期的管理461

十、棉花的收获467

第四节 棉花副产品的综合利用467

第五节 杂交棉花468

一、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简况468

二、杂交棉花的主要栽培技术469

二、烟草的经济价值471

一、烟草起源及我国烟草栽培简史471

第十一章 烟草471

第一节 概述471

三、国内外烟草生产的概况472

第二节 烟草的生物学基础473

一、烟草的类型及植物学特征特性476

二、烟草的生长与外界环境的关系476

三、烟草的化学成分与质量关系478

第三节 烟草的栽培技术481

一、烟草的育苗481

二、烟草的大田栽培和管理483

第四节 烟草的收获与初步加工492

一、烟草成熟的主要特征492

二、烟草的采收493

三、烟草的初步加工494

四、烤房的建筑497

五、烟叶的分级498

1986《作物栽培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局主编 1986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