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蜀学研究》
作者 | 胡昭曦等著 编者 |
---|---|
出版 | 成都:巴蜀书社 |
参考页数 | 396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523796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2357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一释“蜀学”1
二 蜀学发展概略6
第一章宋代蜀学的萌芽与草创(宋初至仁宗嘉祐元年,公元960—1056年)11
一 陈抟及其图南学派14
1、阆中陈氏之传15
2、张咏之传16
3、周敦颐之传17
4、邵雍之传18
二 乐安学派19
三 龙昌期的“异端”思想21
1、龙昌期生平事略21
2、龙昌期的学术思想23
第二章宋代蜀学的形成与初盛(仁宗嘉祐二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057—1101年)26
一 苏氏蜀学的崛起29
1、苏氏蜀学的形成30
2、苏氏蜀学的传播39
二 苏氏蜀学和洛学的异同43
1、二学的主体及对佛老的态度43
2、二学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结构47
3、二学的学风及道统54
三 范氏蜀学56
1、范氏蜀学的演进56
2、范祖禹学术与洛学、苏学的异同60
四 吕陶、鲜于侁的学术思想65
1、吕陶的学术思想65
2、鲜于侁的学术思想68
五 濂洛理学入蜀70
1、石介之学入蜀71
2、周敦颐濂学入蜀72
3、二程洛学入蜀73
第三章宋代蜀学的低谷与转型(徽宗崇宁元年至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02—1155年)75
一 谯定及其涪陵学派78
二 李石的学术思想86
三 员兴宗、李焘的学术思想94
1、员兴宗的学术思想94
2、李焘的学术思想97
第四章宋代蜀学的定型与鼎盛(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至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156—1233年)(上)101
一 论“洛蜀会同”104
1、洛蜀党争与学术之争105
2、洛学与苏学的逐渐融合111
二 张栻的学术思想116
1、张栻的生平与师承116
2、张栻的著作与思想120
三 张栻与朱熹的学术联系125
四 张栻学说返传回蜀134
一 魏了翁的学术思想及其两次转变143
第五章宋代蜀学的定型与鼎盛(下)143
二 魏了翁倡崇与传播理学151
三 井研“四李”的学术贡献163
四 刘光祖、度正等人在四川传播理学173
1、朱熹“同调”刘光祖173
2、朱熹门人度正、?渊、宋之源177
第六章宋代蜀学的转移与衰落(理宗端平元年至宋亡,公元1234—1279年)182
一 阳枋的学术思想185
1、阳枋生平事略186
2、阳枋学术思想的形成187
3、阳枋学术思想的特色189
二 宋代蜀学的转移与衰落192
1、闻名东南的牟氏祖孙194
2、学承于蜀的赵景纬和史蒙卿196
3、流寓东南的张?、王申子、黄泽和虞集198
第七章宋代蜀学与易学211
一 “易学在蜀”的提出及其含义214
二 宋代四川地区易学研究的成就217
三 邵雍、朱熹易学在四川的传播235
1、邵雍易学的传播236
2、朱熹易学的传播242
第八章宋代蜀学与史学247
一 “西蜀史学”248
二 苏洵对经史关系的认识252
三 苏辙、范祖禹、张栻的以理入史256
1、苏辙《古史》256
2、范祖禹《唐鉴》258
3、张栻的以理入史263
四 “以史为鉴”,经世致用267
第九章宋代蜀学与家族271
1、眉州地区272
一 主要家族的学术概况272
2、成都府地区283
3、隆州地区290
4、汉州地区293
5、邛州地区295
6、普州地区299
7、合州地区300
二 家族来源与地域分布300
1、学术家族的两个主要来源301
2、分布集中与家族间的学术联系304
第十章宋代蜀学兴衰的原因308
一 政治的长期稳定和蒙古破蜀309
二 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晚宋经济衰败314
三 外来移民的涌入和蜀士东移317
四 教育事业的发达和教育条件的丧失324
结语宋代蜀学的特色、地位和影响330
宋代四川科学技术的发展336
〔附论〕宋代四川的科学技术336
一天文学和地学、数学337
1、天文学337
2、地学339
3、数学341
二 医学342
三 工程技术344
1、建筑技术345
2、水利建设346
3、市政建设349
四 工业技术350
1、井盐开采技术350
2、造纸与印刷术352
3、纺织业354
4、陶瓷业355
5、其他356
五 农林业技术357
峨眉山宋代普贤铜像361
一 峨眉山铜佛的建造361
1、关于铸造地点362
2、关于铸像时间363
3、关于铸造方式366
4、“大阁”等附属建筑367
二 峨眉山铜佛在冶金史上的地位369
集本草学大成之作——唐慎微的《证类本草》371
一 唐慎微《证类本草》的药学知识渊源371
二 《证类本草》的撰写、内容与流传374
三 《证类本草》的杰出贡献379
秦九韶及其数学成就382
一 秦九韶其人382
二 秦九韶数学渊源、《数书九章》的写作及流传385
三 《数书九章》的内容及其贡献389
后记394
1997《宋代蜀学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昭曦等著 1997 成都:巴蜀书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4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社会研究
- 1983
-
- 宋詞研究:唐五代北宋篇
- 1976.03 創文社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7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8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9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2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3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6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5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0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1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宋代文学研究丛刊 卷15
- 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