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资料选注》求取 ⇩

第一章商周奴隶社会宗教天命论与朴素唯物思想的产生1

一、概要1

二、资料5

(一)科学的萌芽与古代宗教观念的出现5

1.宇宙形成的神话5

2.古代发明创造的传说5

3.万物有灵论6

(二)祖先神崇拜与宗教天命论7

1.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教观念作为统治的工具7

2.殷代上帝的权威7

3.殷代祖先神的地位和宗教天命论8

4.西周的宗教天命论与德、孝和礼8

(三)商周之际在宗教天命论笼罩下透露出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思想10

1.朴素唯物论的五行10

2.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10

一、概要14

第二章奴隶制瓦解时期(春秋)宗教天命论的动摇与无神论和朴素唯物论的初步发展14

二、资料15

(一)怨天、骂天、疑天和宗教天命论的动摇与重民思想的抬头15

1.阶级矛盾激烈化15

2.怨天、骂天、疑天和宗教天命论的动摇16

3.怨祖、骂祖与奴隶制的走向崩溃17

4.“德”观念的动摇17

6.与宗教天命论相对立的无神论和重民思想18

5.“孝”的观念日趋淡薄动摇了血缘宗法关系18

(二)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思想的初步发展20

1.从宗教天命论开始摆脱出来的朴素唯物论20

2.辩证法思想的初步发展22

第三章孔子的唯心主义思想27

一、概要27

二、资料30

(一)鼓吹宗教天命观,不语“怪、力、乱、神”30

1.宣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宗教天命论30

2.不语“怪、力、乱、神”与朴素唯物辩证思想的因素31

(二)“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32

1.“过犹不及”的折中调和论32

2.以周礼作为折中调和的最高标准32

(三)“上智与下愚不移”和“性相近,习相远”33

1.宣扬奴隶主宗法等级制的人性论33

2.后天习染对人性的影响33

(四)提倡“克己复礼”、“天下归仁”33

1.“克己复礼”与忠恕之道33

2.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34

(五)“正名”、“德治”、“礼治”34

1.“正名”、“德治”就是“礼治”34

2.对人民要有“恩惠”,是为了“使人”35

(六)为维护奴隶制而办教育35

1.培养奴隶主阶级的接班人35

2.治学态度35

3.教学方法36

(七)战国秦汉学者对儒者的评价37

第四章春秋战国之际孔墨对立的墨翟思想41

一、概要41

二、资料44

(一)“兼爱”与“非攻”44

1.维护私有制和劳动者的利益44

2.“兼相爱,交相利”44

3.反对战争45

(二)“尚贤”与“尚同”46

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46

2.“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46

(三)“节用”、“非乐”与“节葬”47

1.反对奴隶主贵族奢侈浪费的“节用”和“非乐”47

2.反对周礼的厚葬久丧48

(四)“非命”与“天志”、“明鬼”48

1.反对宗教天命论的“非命”思想48

2.具有宗教色彩的“天志”、“明鬼”49

1.“取实予名”和“察类明故”50

(五)唯物的经验论的认识论50

2.经验论的认识论——“三表”51

(六)对儒者的批评51

(七)战国秦汉学者对墨者的评价52

第五章封建社会确立时期(战国)思想界的活跃58

一、概要58

二、资料62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割据诸侯争取统一的兼并战争62

(二)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64

第六章杨朱与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67

一、概要67

二、资料74

(一)杨朱“为我”的思想74

1.“为我”、“贵己”、“重己”74

(二)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75

1.具有浓厚墨家色彩的宋钘、尹文派75

2.“全性保真”的养生方法75

2.富有法家精神的彭蒙、田骈、慎到派76

第七章《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与朴素辩证法80

一、概要80

二、资料87

(一)“道法自然”的客观唯心主义87

1.“无为而无不为”87

1.“明道若昧,进道若退”88

(二)“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88

2.“道生之,德畜之”88

2.“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89

(三)“塞兑”、“闭门”的内心直观的认识论与养生方法90

1.“绝圣弃智”与“绝学无忧”90

2.“知足不辱”与“外其身而身存”90

3.“涤除玄览”的内心直观的修养方法91

(四)“小国寡民”的倒退社会观91

1.反对战争,反对剥削91

2.“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92

(五)秦汉学者对道家的评价93

第八章庄子的虚无主义与相对主义98

一、概要98

二、资料106

(一)“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唯心主义106

1.“无为无形”、“自本自根”106

2.“物得以生谓之德”107

(二)“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变”的辩证观点与相对主义107

1.“一盛一衰”,“一死一生”107

2.“万物莫不然”,“万物莫不非”108

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09

(三)“虚静恬淡,寂漠无为”的人生观与养生方法109

1.“无己”、“无功”、“无名”109

2.“虚而待物”、“离形去知”110

(四)“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的社会观112

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与“大道之序”112

2.“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112

3.“含哺而熙,鼓腹而游”113

一、概要117

第九章孙武、孙膑的唯物辩证的军事思想117

二、资料123

(一)孙武的唯物辩证的军事思想123

1. “知己知彼”、“知天知地”123

2.“攻其无备,出其不意”125

(二)孙膑的军事辩证思想125

第十章前期法家的法治思想128

一、概要128

二、资料135

(一)李悝、吴起和申不害的法治思想135

1.“尽地力之教”的李悝135

2.“明法审令”的吴起136

3.“明君慎令”的申不害136

(二)商鞅的法治思想137

1.重视“时变”的历史进化观137

2.“以战去战”、“以杀去杀”、“以刑去刑”139

3.“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139

一、概要142

第十一章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142

二、资料154

(一)尊崇孔子,是孔子的嫡传154

(二)宗教天命论和历史循环论155

1.“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155

2.“五百年必有王者兴”156

(三)性善论与修养方法157

1.“四心”和“四端”与“良知”和“良能”157

2“尽心”、“知性”、“知天”与修养方法157

3.“时”、“中”、“权”的处世之道158

4.“心之官则思”的认识论159

(四)民贵君轻论与仁政说160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60

2.“王何必曰利”与“以力假仁者霸”162

3.“制民之产”与“仁政必自经界始”162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63

一、概要167

第十二章名家惠施、公孙龙和后期墨家的名辩思想167

二、资料183

(一)惠施“合同异”的相对主义诡辩183

(二)公孙龙“离坚白”的绝对主义诡辩184

1.“离坚白”与“白马非马”184

2.“物莫非指而指非指”186

3.“不当而当”与“以当而当”186

1.“合古今旦暮”与“蒙东西南北”187

(四)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论的名辩思想187

(三)辩者“二十一事”187

2.“生,刑(形)与知处也”188

3.“知:闻、说、亲、名、实、合、为”188

4.“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189

5.对诡辩学说的批判191

6.后期墨家的政治伦理思想193

第十三章《易传》、《洪范》和阴阳家邹衍的思想199

一、概要199

1.仰观俯察与观象制器216

二、资料216

(一)《易传》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216

2.“生生之谓易”与“反复其道”217

3.“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20

(二)《洪范》的五行说及其神学政治观220

(三)邹衍的“大九州”的地理观与“五德终始”的历史观221

第十四章荀子的朴素唯物论思想226

一、概要226

1.“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251

(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251

二、资料251

2.“人妖则可畏也”与“若环之无端”252

(二)“可以知,物之理也”的认识论253

1.“天官意物”与“心有征知”253

2.“解蔽”、“兼权”与“虚一而静”254

3.“学至于行而止矣”255

4.“制名以指实”与“稽实定数”255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257

(三)性恶论的人性论257

2.“化性起伪”与“注错习俗”258

3.“涂之人可以为禹”260

(四)“隆礼重法”的政治论260

1.“人能群”与“明分使群”260

2.“法后王”与“以德兼人”261

3.“乐合同,礼别异”262

4.“礼者,法之大分”264

5.“君者,国之隆也”与“天之立君,以为民也”265

6.“节用裕民”与“务本禁末”266

第十五章面临大一统局面的儒家思想271

一、概要271

二、资料286

(一)以“诚”为本体的中庸思想286

1.“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286

2.“尊德性而道问学”287

3.“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288

(二)由“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289

1.《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289

2.“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89

(三)以“孝”作为社会政治的基础290

(四)礼、乐和教育的再强调291

1.“大同”与“小康”291

2.“礼、义以为纪”291

3.“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292

4.“化民成俗,必由学乎”293

第十六章《管子》一书所体现的道法学派和礼法学派的思想296

一、概要296

二、资料315

(一)道法结合的道法学派315

1.“万物赖水以生,赖地以长”315

2.“生者以其气”与“精也者,气之精者也”315

4.“静因之道”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316

3.“以其形,因为之名”316

5.“礼者,谓有理也”与“事督(察)乎法”317

(二)礼法并重的礼法学派318

1.“天道人情”与“为国之本”318

2.“民体(礼)以为国”与“赏罚以为君”319

3.“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与“先王畏民”321

4.“利民”、“富民”与“取于民有度”322

5.“士、农、工、商,国之石民也”与“禁末作文巧”322

一、概要325

第十七章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法治”思想325

二、资料352

(一)“道者万物之始”的宇宙观352

1.“宇内之物,恃之以成”352

2.“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353

3.“若天若地,孰疏孰亲”与“隐栝之道”353

4.“龟?鬼神,不足举胜”354

1.“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355

2.“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与“因参验而审言辞”355

(二)“得事理则必成功”的认识论355

3.“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356

4.“见微可以知萌(明),见端可以知末”357

(三)“古今异俗,新政异备”的社会历史观358

1.“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358

2.“不期修(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治,因为之备”359

(四)“利之所在,皆为贲、诸”的人性论359

1.“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与“以刑去刑”361

(五)“不务德而务法”的政治论361

2.“术者,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与“二柄者,刑、德也”362

3.“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与“生而在上位”和“抱法处势”363

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64

5.“富国以农,距敌恃卒”与“趋本务而外末作”364

6.“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65

第十八章杂家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的思想368

一、概要368

1.“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与“道也者,至精也”400

(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的宇宙观400

二、资料400

2.“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天下”401

(二)“感而必知”的认识论401

1.“凡物之然也必有故”401

2.“人必别宥而后知”与“染不可不慎也”402

(三)“察今”与“古今前后一也”的社会历史观403

1.“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与“君道立,则利出于群也”403

3.“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与“凡为治必先定分”404

2.“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404

(四)“必同法令”与“正名审分”的政治观405

1.“乱莫大于无天子”与“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405

2.“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406

3.“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407

4.“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407

5.“治其身而天下治”与“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409

6.“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409

7.“是故先王以俭节葬死也,非爱其费也,非恶其劳也,以为死者虑也”410

8.“宗庙之本在于民”与“先王之使民,若御良马”410

1990《先秦思想史概要及资料选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丘陶常著 1990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