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
作者 | 禹克坤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80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432031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798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上)1
1.中国诗歌的意象1
1.1意象释名1
1.2意象创造过程5
1.3意象的要素8
6.1诗语与常语16
1.4意象的类型19
2.中国诗歌的比兴原则40
2.1什么是比兴40
2.2比兴原则的形成及发展49
2.3比兴原则的范式57
3.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76
3.1意境与境界76
3.2王国维的意境理论82
3.3审美境界四维92
4.中国诗体与诗词格律106
4.1 诗体的发展及类别106
4.2诗词格律原理112
5.中国诗学的法式与性情129
5.1 法式与性情129
5.2法式论批判133
5.3性情论批判137
5.4 审美决策142
6.诗的语言美146
6.2诗语的节奏美152
6.3诗语的形容美158
6.4诗语的比况美165
6.5诗语的典故美170
6.6诗语的对称美179
7.1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187
7.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鸟瞰187
7.2魏晋隋唐文学批评190
7.3 宋辽金元文学批评194
7.4明代文学批评196
7.5清代及近代文学批评199
(下)204
8.老子与中国文学之魂204
8.1散韵意象与朦胧诗风205
8.2道法自然与桃源幻梦209
8.3 大音希声与现代主义217
9.十六国时期民族文学与《木兰辞》226
9.1匈奴族227
9.2羯族228
9.3鲜卑慕容部229
9.4鲜卑族230
9.5氐族231
9.6梁鼓角横吹曲234
9.7《木兰辞》236
10.1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240
10.唐代三大诗人240
10.2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253
10.3 白居易:欲开壅蔽达人情271
11.唐代边塞诗与民族问题286
11.1 问题的提出286
11.2战争性质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288
11.3边塞诗中的爱国问题291
11.4和平往来的踪迹296
12.《蜀道难》广论301
12.1《蜀道难》作于开元十八年301
12.2李白乐府的意象方式305
12.3《蜀道难》别无寓意312
13.论叶燮的《原诗》317
13.1诗贵独创318
13.2既要陈熟又要生新323
13.3虚名与定位328
14.评叶燮关于诗法的论述334
14.1诗法问题的由来334
14.2虚名之法337
14.3活法339
14.4诗法理论的局限342
15.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346
15.1 两部《原诗》的比较347
15.2 诗乃心声351
15.3 文艺发展观354
15.4 在文艺发展史上的地位357
16.论《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360
16.1 成吉思汗361
16.2 大骏马363
16.3 小骏马366
16.4 爱国主义368
1992《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禹克坤著 1992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诗歌的境界与情趣
- 1981 庄严出版社
-
- 现代美国诗歌
- 1949
-
- 中国诗歌美学
- 1986
-
- 新的歌 现代美国诗选
- 晨光出版公司
-
- 美国诗歌选读
-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 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
- 1998 长春:长春出版社
-
- 实用经济法学
- 1990 北京:蓝天出版社
-
- 新诗的审美特征
- 1988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 诗的审美
- 1990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 情诗与审美
-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 中国人的境界
- 1998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汉语语法学史稿
- 1990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 中国诗歌美学
- 198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诗歌鉴赏心理
- 1987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
- 1996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