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求取 ⇩

序言1

第一编上古至唐代1

二 玩物丧志3

一 诗言志,歌永言3

《尚书》3

四 艺与德4

三 诗可以兴观群怨4

孔子4

一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

二 尽美尽善4

《国语》5

二 乐以安德5

《左传》5

一 惩恶劝善5

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6

《老子》6

一 伍举论美6

二 声一无听6

三 意与言7

二 真能动人7

《庄子》7

一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7

一 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8

荀子8

一 表演艺术的起源9

《吕氏春秋》9

二 论诗、书、礼、乐9

一 礼乐相成10

《礼记》10

五 致中和11

四 温柔敦厚11

二 贵人声11

三 刑禁11

二 乐施则移风易俗12

一 乐本感于物而后动12

《乐记》12

五 古乐与新乐13

四 乐者,天地之和也13

三 乐不可以为伪13

三 画者谨毛而失貌14

二 气与神14

《淮南子》14

一 至言不文14

王充15

一 谈言微中,可以解纷15

四 放意相物,写神愈舞15

司马迁15

四 各以所禀,自为佳好16

三 精诚由中,感动人深16

一 劝善惩恶16

二 不奇,言不用也16

三 正得失17

二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7

《毛诗序》17

一 风动教化17

一 听其声不如察其形18

傅毅18

四 下以风刺上18

一 众变尽,心酲醉19

张衡19

卫夫人20

一 九歌序20

王逸20

顾恺之21

二 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21

一 论书法之意21

王羲之21

一 意在笔前21

一 畅神22

宗炳22

一 传神写照在于神22

二 以形写神22

二 图绘以气韵为先23

一 神彩为上,形质次之23

王僧虔23

二 神与物游24

一 宗经六义24

刘勰24

一 正赏25

刘昼25

三 颇益讽诫25

一 非益于化,实损于民26

柳彧26

二 质美曲和,方能动目惊耳26

高彦休27

一 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27

李世民27

常非月28

一 踏谣娘28

一 谐戏应能托讽匡正28

崔令钦28

二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9

一 超以象外,意象欲生29

一 咏谈容娘29

司空图29

二 歌者,乐之声也30

一 乐可以移风变俗30

三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30

段安节30

二 神、气31

一 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31

三 论乐之作用31

荆浩31

一 画须形似气韵兼备32

欧阳炯32

三 得其形遗其气32

第二编宋代33

二 杂剧悦人35

一 传神之妙在于得人意思之所在35

苏轼35

一 言俚俗而尽其实36

王辟之36

三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36

四 戏之道36

二 万般尽被鬼神戏37

一 杂剧须打诨37

二 禁以先圣为戏37

黄庭坚37

叶梦得38

一 谈谐可谏人主,讥弊政38

马令38

一 打猛诨入,打猛诨出39

吕本中39

一 优戏以达下情39

朱彧39

一 俳优议正时事39

一 乐艺有两般40

吴处厚40

李攸40

一 优诨多以长官为笑40

一 弄影戏语41

张戒41

胡余学41

一 装戏要使人笑不休41

二 杂剧未合先王之制42

一 杂剧令人主和悦42

陈长方42

一 诨语忌再出42

陈旸42

二 杂剧以故事世务为滑稽43

一 真假相半,多虚少实43

三 唐代俗乐,盛传民间43

耐得翁43

范公偁44

一 杂剧因戏语而箴讽时政44

三 散乐以杂剧为正色44

洪迈44

二 工执艺事以谏45

一 南北风格之异45

一 伶人以长于谐俳称45

张端义45

一 词曲与乐府同流46

胡寅46

曾三异46

一 散乐即路歧人46

一 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47

王灼47

一 上傅寺丞论淫戏48

陈淳48

陈善49

二 上赵寺丞论淫祀49

严羽50

一 仿效者为杂剧50

一 打诨贵切题50

周南50

一 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51

王若虚51

一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51

二 诗者,吟咏情性也51

一 佐口吻,资笑谈52

周密52

岳珂52

一 俳语杂以经史52

吴自牧53

二 俳谐之言,可观而警绝53

张邦基53

一 语时近俳乃妙53

三 弄得如真无二,多虚少实54

二 杂剧务在滑稽54

一 散乐以杂剧为正色54

一 弹丝品竹,歌笑满堂中55

《张协状元》55

四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55

三 唱说不如敷演56

二 精奇古怪事堪观56

第三编元代57

一 乐音与政通,伎剧亦随时所尚而变59

胡祇遹59

三 优伶赵文益耻?尘烂,以新巧而易拙60

二 伎艺要日新而不袭故常60

一 忠孝补于世61

周德清61

四 谈谐一不中节,阖座而嗤笑61

五 九美既俱,当独步同流61

五 乐府贵在音律浏亮62

四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62

二 乐府须有文饰62

三 长篇要腰腹饱满,首尾相救62

罗宗信63

七 鄙猥小家而无大气象63

六 众星中显一月之孤明63

一 声必依律而后和64

虞集64

一 写曲必若通儒俊才,乃能造其妙也64

一 杂剧可以厚人伦、美风化65

夏庭芝65

钟嗣成66

一 元之世运中否,士失其业,故多以曲纾其愁66

朱经66

四 天地开辟,亘古迄今,自有不死之鬼在67

三 搜奇索古,使人感动咏叹67

一 和顺积中,风流蕴藉67

二 戒斧凿67

一 文采音节兼之者难68

杨维祯68

四 肆口而成者,情至也69

三 豪俊鄙野,随人品得之69

二 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惩69

八 台官不如伶官70

七 一谈一笑出于肝肺间70

五 俳优有关讽谏,非为一时耳目之玩也70

六 嬉笑怒骂而成剧70

一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71

高明71

燕南芝庵72

一 作剧六字之法72

二 传奇乐人易,动人难72

乔吉72

四 歌之格调73

三 歌之所忌73

一 三教所唱,各有所尚73

二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73

三 曲以意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74

二 曲要清空,不可质实74

五 声要圆熟,腔要彻满74

顾瑛74

一 本色语74

一 开言惊四座,打动五灵神75

柯丹丘75

四 淳朴旧变如浇风75

五 簸风弄月,乐而不淫75

六 情景交炼,得意言外75

一 按父子恩情、君臣忠直,休言打动众官人76

《赵氏孤儿报冤记》76

二 新编传奇真奇妙,留与人间教尔曹76

第四编明代77

一 杂剧者,太平之胜事79

朱权79

三 作乐府切忌有伤于音律80

二 “ 行家生活”与“戾家把戏”80

六 新定府体一十五家81

五 凡唱要出其自然81

四 道家、儒家与僧家之唱81

朱有燉82

一 曲亦诗,可以兴、观、群、怨83

贾仲明84

三 元杂剧清新可喜,为识者珍84

二 以文为戏,发其胸中藻思,可与《原道》同日而语84

一 评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仁甫85

邱濬86

三 用诗中有画品评戏曲作品86

二 戏曲作品要关目奇,曲调鲜,言辞俊,音律和谐86

一 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87

王守仁88

一 传奇莫作寻常看,识义由来可立身88

邵璨88

杨慎89

二 乐是心之本体89

一 无意中感激他良知,于风化有益89

魏良辅90

二 优孟为孙叔敖90

一 女乐本于巫觋90

二 曲要唱出各样曲名理趣91

一 腔有数样,为各方风气所限91

李开先92

四 唱曲三绝92

三 清唱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92

三 传奇应与人心风教俱有激劝感移之功93

二 赋税轻而衣食足,使曲盛于元93

一 元曲多不平之鸣93

六 南北曲均出于风土之自然,不可强而齐也94

五 曲尾须急并响亮,含有余不尽之意94

四 词宜明白而不难知94

何良俊95

八 风出谣口,真诗只在民间95

七 非笔端有造化而胸中备万物者,莫之擅场名家95

二 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96

一 词曲亦是淫哇之声,但不可废耳96

三 郑德辉之作,得词家三昧97

六 宁声叶而辞不工,无宁辞工而声不叶98

五 曲须有蒜酪98

四 《拜月亭》高出于《琵琵记》远甚98

一 南曲本无宫调,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99

徐渭99

三 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101

二 北曲使人神气鹰扬,南曲使人飘然丧其所守101

五 贱相色,贵本色102

四 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102

七 《西厢》以模写为工103

六 散白尤宜俗宜真103

王世贞104

二 论曲三昧语105

一 曲者,词之变105

四 《琵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106

三 北曲当以《西厢》压卷106

李贽107

五 《拜月亭》之三短107

一 童心说108

二 化工与画工109

三 发愤著书说110

六 戏应似假似真,令人惝恍111

五 传奇可以兴、观、群、怨111

四 《拜月》与《西厢》不妨相追逐111

九 曲要巧,又不伤巧112

八 曲贵含蓄112

七 曲应繁简合宜112

张凤翼113

十一 有好题目,自有好文字113

十 《琵琶》曲妙在转处113

二 《西厢》,变风之滥觞者也114

一 曲之兴,发舒乎性情,节宣其欣戚者也114

屠隆115

二 有生则有情,有情则有结116

一 万缘皆假,戏又假中之假也116

二 遣词命意,贵在雅俗并陈117

一 凡曲忌陈腐,尤忌深晦;忌率易,尤忌牵涩117

陈所闻117

沈璟118

三 语忌深而意忌浅118

一 宁律协而词不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119

二 鄙意僻好本色121

汤显祖122

二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123

一 情之至,使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123

三 因情成梦,而梦成戏124

四 余之发乎情也,宴酣啸傲,可以以翱而以翔125

六 文以意趣神色为主126

五 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126

七 情缘所结,若见奇怪,实非奇怪128

十 通天地之化者在气机,夺天地之化者亦在气机129

九 诗之机趣,皆以若有若无为美129

八 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129

十二 文章之妙,全在借客形主130

十一 《西厢记》可称千古第一神物130

十三 填词皆尚真色131

十四 结构串插,可称传奇家从来第一132

潘之恒133

十五 曲尾有煞尾,有度尾133

二 能痴者而后能情,能情者而后能写其情134

一 以神求者,以神告134

三 演技应才、慧、致三者能兼135

四 演技难于度、思、步、呼、叹136

六 梁谿奏技,清贵之独尚者137

五 筠雪为剧,神凝志一137

八 为剧必自调音始138

七 以己技为技,非袭古而选技138

十一 音各有主,曲自有真139

十 音尚清而忌重139

九 曲先正字,而后取音139

沈际飞140

十二 曲精而百技随之140

二 《紫钗》笔笔实,笔笔浑成141

一 临川作词,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141

四 惟情至,可以造立世界;惟情尽,可以不坏虚空142

三 《邯郸梦》绘梦境为真境142

臧懋循143

二 戏曲之三难144

一 元曲妙在不工而工144

三 曲应使按拍者有绕梁遏云之奇,顾曲者有辍味忘倦之好145

六 《荆钗》搆调工而稳,运思婉而匝,用事雅而切,布格圆而整146

五 诗、词、曲之妙,总在可解不可解之间146

四 事必丽情,音必谐曲146

一 杂剧与戏文之变147

胡应麟147

七 评《琵琶》之不足147

四 《西厢》主韵度风神;《琵琶》主名理伦教148

三 《董西厢》精工巧丽,备极才情148

二 事欲谬悠而亡根,名欲颠倒而亡实148

二 戏与梦同149

一 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149

谢肇淛149

徐复祚150

三 小说、传奇皆寓言150

一 传奇皆是寓言,未有无所为者151

三 曲词愈藻丽,愈远本色152

二 传奇之体,要使田畯红女闻之趯然喜,悚然惧152

五 《浣纱记》不用春秋以后事153

四 《拜月》胜于《琵琶》之三长153

七 《红蕖》为法所拘,遂不条畅154

六 作曲必遵曲韵154

陈继儒155

八 《西厢》妙在〈草桥〉一梦,情尽而意无穷155

三 《拜月》曲都近自然,委是天造156

二 汤临川最称当行、本色156

一 曲者,曲尽人情也156

六 《琵琶》文之味、致、神,于淡中见之157

五 《琵琶》纯是一部嘲骂谱157

四 《红拂》奇肠落落、雄气勃勃,翻传奇之局157

七 绝妙传神,令人恍惚亲睹158

八 关目妙在不即不离间159

袁宏道160

四 《还魂》笔无不展之锋,文无不酣之兴161

三 《歌代啸》呼照曲折,直问王、关之鼎161

一 《西厢》妙在流丽晓畅161

二 《四声猿》意气豪达161

七 一切世事俱属梦境,《邯郸》与《南柯》可谓发泄殆尽162

六 凡传奇,词是肉,介是筋骨,白、诨是颜色162

五 词家最忌逐出填去,漫无结构162

一 《西厢》始迷终悟,梦而觉也163

徐奋鹏163

程巨源164

二 《西厢》之格律,不应争其不差豪末164

一 《西厢记》为杂剧绝唱165

一 凡意之所可至,必事之所已至也166

茅元仪166

一 文与律,二者合则并美,离则两伤167

茅暎167

王思任168

三 《西厢》每于尾声作佳语,唯临川得之也168

二 《牡丹亭》寻常学问,用来都趣168

一 若士传奇,散活尖酸,史因子用,笔笔风来,层层空到169

二 《西厢》精于思170

四 天下惟情可认真,惟文章不可不错171

三 《琵琶》传孝子贤妻之事,其文质朴,难于动人171

孙矿172

五 从受想行识构词,如何不高妙172

冯梦龙173

一 衡传奇之“十要”173

一 曲以悦性达情,其抑扬清浊,音律本于自然174

三 传奇之衮钺何减春秋笔哉175

二 忠孝志节具备,有关风化;律叶韵严,此填词家法175

五 传奇最忌支离176

四 作曲应掀翻窠臼,令观者耳目一新176

八 《邯郸梦》因情入道,即幻悟真177

七 思路不幻则少趣177

六 传奇曲需明白条畅177

十一 北音幸而衰,南音不幸而盛178

十 演人物,要描出当时一段光景178

九 若当场写出情人生面,定令四座泣下178

十二 天下知度曲之难,而后之芜词可以勿制179

吕天成180

十四 当行与本色180

十三 词学三法180

一 论杂剧与传奇181

二 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182

四 《香囊》存之可师,学焉则套183

三 《琵琶》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183

六 沈璟乃乐府之匠石,词坛之庖丁184

五 《伍伦》近腐,造捏不新184

七 汤显祖绝代奇才,冠世博学,才思万端,似挟灵气185

八 守词隐之矩矱,运清远之才情,则合之双美186

十 炼局谨严,裁制新异,是传奇之体187

九 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187

十二 传奇可以风世188

十一 全守韵律,词调俱工,一胜百矣188

王骥德189

二 快人情者,毋过于曲190

一 戏曲应为有关世教文字190

五 纯用本色,易觉寂寥;纯用文调,复伤雕镂191

四 曲与诗词原是两肠191

三 作曲高手,持一“情”字,摸索洗发,挹之不尽,写之不穷191

八 论戏剧192

七 曲之本色,在能入众192

六 当行本色之说,始于严沧浪之说诗192

九 古戏于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193

十二 戏剧用事,要明事暗使,隐事显使194

十一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用之贵虚194

十 作曲,尤造宫室者然194

十四 套曲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句字之外195

十三 不贵说体,只贵说用,不即不离,是相非相195

十六 句法,宜自然不宜生造196

十五 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俚196

十八 宾白须情意宛转,音调铿锵,要美听197

十七 引子,须以己之肾肠,代他人之口吻197

二二 小曲山歌,有妙入神品者198

二一 小令要言简而趣味无穷198

十九 俳谐之曲,须以俗为雅198

二十 插科打诨,应不动声色,令人绝倒198

二六 作曲应是读书人,不用书中一个字199

二五 入曲三昧,在“巧”之一字199

二三 作曲如美人,须色色妍丽,事事衬副199

二四 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199

二七 曲之律,变极必反之元200

二九 曲之美听,在于识声调201

二八 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201

三 三元以词为尚,故盛极一时202

三二 曲喉易得,而曲才不易得202

三十 北调沉雄,南调柔婉202

三一 筐格在曲,色泽在唱202

三 五《西厢》、《琵琶》当离为双美,不得合为联璧203

三 四元曲以摹绘神理,殚极才情,足抉宇壤之秘203

三 六《西厢》之妙,以神以韵;《琵琶》之妙,以情以理204

三 九词隐持法,可学而知;临川修词;不可勉而能205

三 八《四声猿》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205

三 七实甫以描写,远摄风神;汉卿以雕镂,深次骨貌205

四 一不废绳检,兼妙神情206

四 十汤显祖之曲,尽是案头异书206

凌濛初207

四 二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207

一 曲贵当行,不贵藻丽208

二 曲白应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无不了然快意210

五 尾声,大都以词意俱若不尽者为上211

四 戏曲搭架不妥,则全传可憎211

三 词忌组练而晦,白忌堆积骈偶而宽211

七 沈璟审于律而短于才212

六 汤显祖才足以逞而律实未谙212

九 曲分三籁213

八 以自然之见,律作者、讴者,当两无所逃213

张琦214

十 南曲用韵者渐多,皆沈璟之力214

一 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215

三 谱曲,期畅血气心知之性,而发喜怒哀乐之常216

二 曲之义,缘于心曲之微216

四 情痴寤言217

五 南北曲各有三昧,难以浅窥218

一 北曲衰南曲兴,乃气运使然219

沈宠绥219

三 曲难于雅俗惬心220

二 声籁皆本天然220

袁晋221

三 杂剧,词场之短兵也222

二 传信者贵真,传奇者贵幻222

一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222

五 曲词,句可长短,调不可出入;字可增减,板不可参差223

四 惟以七情求风气,以风气求律吕,则声教明223

八 《焚香记》真文情之纡曲者224

七 评汤显祖《四梦》224

六 当行与本色224

一 《琵琵》、《西厢》于布、帛、菽、粟之中,自有许多滋味225

张岱225

二 目莲戏,真是以戏说法226

四 彭天锡串戏出出皆有传头227

三 阮圆海家优讲关目、情理、筋节227

六 朱楚生性命于戏,下全力为之228

五 刘晖吉为戏,境界神奇228

陈洪绶229

七 唱曲演戏,皆借此一口生气229

一 孟子塞所著所选皆以情而出于正者230

孟称舜231

二 今人所以不及古人者,其气味厚薄不同故也231

一 曲之妙,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232

二 词无定格,要以摹写情态,令人展卷而魂动魄化者为上234

三 词曲之雄爽和婉丽两派,安可以优劣分乎235

五 元曲家的不同美学风格236

四 曲辞以足达情者为最,而协律者次之236

六 元曲固不可及,其宾白妙处更不可及237

七 美生于所尚238

八 天下之贞女,必天下之情女239

祁彪佳240

九 情与性本之乎诚,则无适而非正也240

一 天下之可兴、可观、可群、可怨者,莫过于曲241

三 文人往往以其牢骚感慨,寄之词曲242

二 曲可借优孟衣冠,开历史人物之生面,使村野妇竖皆知242

四 品曲应音律、词华并重243

五 气昌词畅,真吞吐古今之笔;气格卑下,焉得有佳词佳境244

六 词以淡为真,境以幻为实;词不刻不爽,境不刻不现247

七 传情者,需在想象间;能动人者,惟在真切249

八 构局之妙,令人且惊且疑;一转再转,每于想穷意尽之后见奇251

九 词时出本色,令人会心;以工丽见长,已属第二义254

卓人月257

二 哀与乐、死与生互相依倚258

一 风莫大乎使人超然于悲欢而泊然于生死258

三 情之为物,宛转幻化,而非一端而已259

四 有所甚伤于此,则有所甚憾于彼260

六 并存词曲委曲、雄肆二种,使之各相救261

五 大才大情之人,则大愆大谬之所集261

沈德符262

二 《西厢》到底不过描写情感,北剧尽有高出其上者263

一 填词有寓意讥讪者263

四 《牡丹亭记》真是一种奇文264

三 《拜月》字字稳贴,与弹?胶黏,固为高手264

七 家常口头语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265

六 《玉玦》、《玉合》尽用骈语典故,缺乏生动之色265

五 沈璟独恪守词家三尺,可称度曲申韩265

何璧266

八 民间小曲,沁人心肺,真可骇叹266

一 《西厢》者,字字皆尽开情窍,刮出情肠267

梅孝己268

一 词曲以本色、当行为主268

张大复268

一 词曲非小道也269

敬一子269

一 传奇之事,何取其真,亦传者之情耳269

王光鲁270

一 认假成真,因梦得觉270

梦梦生270

一 情自我生,境由他转271

一 传近事与传昔人之难易不只十倍272

洪九畴272

第五编清代至民初273

一 曲则何罪而讳之275

沈自晋275

一 词有三难276

丁耀亢276

二 曲律合于自然,乃词家三昧276

三 度曲之当行手笔276

三 词有七要277

二 词有十忌277

五 作曲以音调为正,妙在辞达其意278

四 词有六反278

金圣叹279

二 《西厢记》所写事,全是《国风》所写事280

一 《西厢记》乃是天地妙文280

三 作《西厢记》者,以鸿钧为心,造化为手281

六 《西厢记》只写得三个人:双文,张生、红娘283

五 巧借古人古事,传道其胸中之委折283

四 《西厢记》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之宝283

九 《西厢》之文,谓之一篇可也286

八 字字写景,字字是人286

七 情理固一,其人心则各不同286

十 从来文章家无实写之法288

十一 极微存,不可以不察也289

十二 那辗则气平,气平则心细,心细则眼到291

十三 《西厢记》狮子滚球、烘云托月之法292

吴伟业293

二 曲亦有道也294

一 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294

尤侗295

三 戏曲之三美兼之者,百之一二耳295

一 词曲夺人酒杯,浇己块垒,嬉笑怒骂,纵横肆出296

四 诗之至者在乎道性情297

三 性情一也:有性无情,是气非性;有情无性,是欲非情297

二 声色者,才人之寄旅文章者297

七 才人之作至传奇末矣298

六 近日词家之二病298

五 形似者拟,神似者真;时似者拟,恒似者真298

八 声音之运,以时而迁299

万树300

九 声色之道,千变万化,天下文章莫大乎是矣300

一 《西厢》,意在西来也301

潘廷章301

一 不通乎音,不能歌;不通乎情,不能作;理则贯乎二者之间301

毛纶302

二 《西厢》情胜,《琵琶》文胜303

一 《琵琶》描绘天性之亲,无不逼真曲致303

四 《琵琶》妙在平淡之中有至文304

三 善文者,必处处提照章旨304

七 文心之曲最妙305

六 正笔闲笔无不描头画角,色色入妙305

五 白描之文难攻305

九 不离本题,愈转愈妙306

八 疑合忽离,疑离忽合306

一 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307

洪昇307

二 义取崇雅,情在写真308

三 论《牡丹亭》309

二 《长生殿》写生死深情,各极其致310

一 真语、隽语、快语、本色语310

徐麟310

一 剧技与真实311

罗万藻311

睿水生311

一 纪实与翻空311

二 作者无忧患,决不能形容其真气311

吴仪一312

一 戏与真312

刘达生312

二 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313

一 目《西厢》为淫书者,皆忮刻之论313

四 《牡丹亭》妙在神情之际314

三 若士言情,以为情见于人伦,始于夫妇314

六 笔有化工315

五 曲可兴可观,可廉顽立懦315

九 《西厢》之文机活趣316

八 令人无从下圈点,方是本色当行316

七 侧笔衬写,皆于虚处传神316

二 元词本色317

一 外极其象,内极其意317

毛奇龄317

五 才人自摅其情,往往借之以传318

四 评《西厢》之惊梦318

三 词家重顿挫318

孔尚任319

二 事不奇则不传320

一 传奇虽小道,无体不备320

三 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321

八 化腐为新,易板为活322

七 制曲必有旨趣322

四 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322

五 词必新警,不袭人牙后一字322

六 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322

十二 不即不离,能写其神323

十一 白描人物,须眉毕现,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323

九 宁不通俗,不肯伤雅323

十 以词意明亮为主323

十五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324

十四 有始有卒,气足神完324

十三 褒讥之妙用324

十七 曲完而意不尽325

十六 结穴与关纽325

张潮326

一 忧患与脱悟326

刘凡326

一 《桃花扇》奇而真,趣而正326

颂花326

二 腔因时以为好327

一 用曲合情论327

一 善歌则不必对谱327

查继佐327

李渔328

三 汤显祖遣思入神,往往破古328

一 填词非末技:“运”行至斯遂盛329

三 化境330

二 谈真易,说梦难330

五 传奇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331

四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331

六 脱窠臼332

七 减头绪,易其事而不易其人333

八 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334

九 审虚实335

十一 重机趣336

十 传奇贵显浅336

十二 即景生情,舍景言情337

十四 手则握笔,口却登场339

十三 语求肖似,勿雷同339

十五 辞意新奇,足以移人340

十六 唱曲宜解明曲意341

十八 科诨乃看戏之人参汤也342

十七 科诨贵自然342

二十 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343

十九 科诨之妙,在于近俗343

二十三 开卷当以奇句夺目,终篇当以媚语摄魂344

二十二 作诗词不可表里如一344

二十一 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344

二十五 剂冷热345

二十四 作词当一气如话345

二十七 变旧成新346

二十六 变则新,不变则腐346

二十九 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348

二十八 三籁齐鸣,以肉为主348

一 文章贵创不贵因349

樗道人349

三十 传奇三美:情、文、有稗风教349

一 制曲乃最下之文字,最上之工力350

黄周星350

五 雅俗共赏、专以趣胜351

四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351

二 于规矩准绳中见长351

三 忌生吞活剥351

一 《芝龛记》以曲为史352

黄叔琳352

六 可歌可舞者,皆可愤可涕者也352

七 欲流传久远,非词曲不可352

一 庸中之奇,其奇可传353

夏纶353

二 作词者必具才、学、识三长353

二 以想造情,以情造境354

一 惟情不失其正,故可以风354

张坚354

一 元曲用笔特点355

徐大椿355

三 词贵清真355

三 曲以情为重356

二 曲以清朗为主356

一 戏剧扮演古事,唐时已有357

平步青357

四 曲之变,乃风气自然之变357

黄图珌358

二 史与戏358

三 情景相生,曲有含情359

二 字须婉丽、含蓄359

一 词若时花美女,乃为神品359

七 毋失古法,而不为古法所拘360

六 画工与化工360

四 华而不浮,丽而不淫,诚为化工之笔360

五 言有尽而意无穷360

十 以一朝幻想,构成幻境361

九 词宜化俗361

八 曲之难,实有与词倍焉361

一 心心在一艺362

纪昀362

一 情字包罗天地363

蒋士铨363

三 字存褒贬,意属劝惩364

二 以情关正疆界,使言情者弗敢私越364

李调元365

五 谈笑把贤愚肝肺毫端穿过365

四 予但为梦中人说梦365

一 曲之为道,达乎情而止乎礼义者也366

四 以藻缋为曲,多见其不类367

三 作曲最忌出情理之外367

二 体贴人情,且有裨风教367

七 古今一戏场也368

六 其人心术既坏,惟觉淫词可憎368

五 曲贵真语368

一 借一家之衣钵,拓千古之心胸369

吴锡麒369

八 以鄙俚俗情,为我羯鼓解秽369

一 选时艺以训士子谓之八集370

钱泳370

金兆燕370

一 填词最忌出情理之外370

汤大奎371

二 词曲足以发扬徽美而歌咏太平371

二 雅俗首肯方妙372

一 思路一新,可化臭腐为神奇372

一 戏曲须既宜传演,又耐吟讽372

笠阁渔翁372

三 情者,传奇何必讳言之373

二 借子虚之事,写独至之情373

张衢373

一 文章莫大于传奇373

二 作家品评374

一 传奇至今,于前贤关风化劝惩之旨,悖焉相左374

高奕374

二 工尺须从律吕求,纤儿学语亦能讴376

一 若使硁硁征史传,元人格律逐飞蓬376

凌廷堪376

三 试将杂剧标新异,莫作诗词一例看377

五 一自青藤开别派,更谁乐府继诚斋378

四 谁凿人间曲海源,诗余一变更销魂378

二 丑以科诨见长,闻者绝倒379

一 声音气局,必极其盛379

李斗379

铁桥仙人等380

三 声如撒米,裂帛破竹380

三 体贴入微,摹仿传神381

二 戏无真,情难假381

一 演戏必缘情写意381

六 涤去浓华,独标隽雅383

五 做半面而得全神383

四 不假雕饰,能自合度383

十 有意无意之间,最为入妙384

九 会得曲中意外之意,方能摹出神外之神384

七 戏有从淡中取致者384

八 能于空处传神384

二 熔铸浑成,不见斧凿痕迹385

一 街谈巷语,亦化神奇385

焦循385

五 观剧如久病顿甦,心融意畅386

四 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也386

三 花部其事动人,其词直质,其音慷慨386

七 论史与剧387

六 忠、孝、志、节俱备,可为传奇之式387

梁廷枏389

八 改编贵创新,贱因袭389

二 满纸浮词,令人生厌390

一 写景写情,当行出色390

三 浓淡疏密相间而出391

四 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斯为妙谛392

五 发千古不平于嬉笑怒骂中393

七 曲有情、理、音394

六 事切情真,可歌可泣394

九 梦境皆真境395

八 极错综变化之妙,故称神技395

一 妆何等人,即当作何等人自居396

黄旛绰396

三 艺病十种397

二 演戏直如真事397

四 宝山集八则398

一 度曲得失400

王德辉徐沅澂400

二 度曲八法401

一 兴会所至,托以见意,何拘定式402

刘廷玑402

三 学曲六戒402

三 论人物403

二 《琵琶》语语至情,天真一片403

陈栋404

一 传奇为子虚乌有者,十之七八404

姚燮404

三 曲子必须从天分带来405

二 四海赏心,雅俗尽欢405

一 本色语不可离趣,矜丽语不可入深405

一 诗、词、曲皆有自然之节奏406

彭翊406

四 笠翁填词实非当行406

五 运笔奥而劲,使事典而巧406

三 填词佳处,全在白描407

二 制曲之妙407

五 元人百种曲,填词家权舆也408

四 《琵琶》曲而能达,俚而能雅,隽宕之气寓于浑厚中408

八 《西楼记》、《燕子笺》气力薄弱,时运使然409

七 李日华洵造冰起雷手409

六 《桃花扇》精神结聚处409

一 教化两大敌论410

余治410

九 《题曲》文心静细,音调凄清410

十 《活捉》沉博绝丽,无堆砌痕410

十一 以哀艳清新之笔,写苍凉沉郁之词410

二 化导乡愚,彰善瘅恶,此为最捷411

二 金圣叹评《西厢》,微者显之,浅者深之412

一 作文之法,其妙悉寓于传奇412

张雍敬412

二 曲以“破有”、“破空”为至上之品413

一 曲妙在借俗写雅413

刘熙载413

五 曲之无益风化,君子不为也414

四 曲中扬抑之道414

三 宫调宜与神理吻合414

一 剧始自金元415

徐珂415

六 曲可补词之不足415

七 南曲得北曲神味415

四 昆曲与皮黄比较416

三 戏剧之变迁416

二 今剧之兴,本由乡鄙416

六 武剧、趣剧、秽剧417

五 秦腔为治世之音417

八 做工之能事,无穷尽418

七 皮黄偏重忠孝,秦腔推而广之418

一 评《桃花扇》与《长生殿》419

李慈铭419

九 台步亦因戏而异419

十 戏之难,必有技方能胜任419

十一 京剧重神到意会419

杨恩寿420

二 无定而有定,有定仍无定421

一 诗词曲界限愈严,本真愈失421

四 结尾若黄鹄举飞,千古犹响422

三 曲之务头,天籁也422

七 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可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423

六 戏曲忌纤亵轻佻之病423

五 愈热闹,愈凄凉423

九 《千钟禄》神情之合,令人叹绝424

八 《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424

十 填词一道,为苦亦乐425

十二 起伏照应,用意钩联426

十一 《琵琶记》排场关目多疏漏荒唐426

惰园主人427

十三 美人之美,第一在风致427

叶德辉428

一 声音之道,随时变迁428

梁启超429

一 声音之道与世运相转移429

一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430

二 剧诗胜于他体诗之四端431

五 《桃花扇》首尾之格,前此未有432

四 《桃花扇》为蟠天际地之杰构432

三 《桃花扇》为人心写照432

七 史与剧433

六 其外愈达观者,实其内愈哀痛、愈辛酸之表征433

王季烈434

八 《小忽雷》纯任自然,无一饾饤之句434

二 典雅须出于超妙之笔435

一 总须设身处地,而后可以下笔435

一 曲之演变,虽关时运,亦缘地理436

姚华436

二 戏须事极荒唐,旨衷情理,乃可为美437

四 曲之作,言弥近,象弥亲438

三 情因事以纠纷,事因物而结构438

六 曲准情以供状,实人欲之谱牒439

五 曲之托体,在语、意、情、义439

七 假于事类,道其俗情,曲为兴替之源440

九 曲以至诚尽性,为民执简441

八 事与情相生,文与笔互足441

十一 滑稽者,文学之绝谊也442

十 其俗处正元曲本色442

王国维443

一 戏曲当自巫、优二者出444

二 论宋金杂剧445

四 元剧为最自然之文学446

三 真戏剧自元剧始446

五 元剧之意境447

七 元剧之语言449

六 元剧有悲剧449

八 元剧作家的风格450

九 元剧发达之因451

十 论南戏452

十二 形象与角色行当453

十一 穷品性之纤微,极遭遇之变化453

十三 悲剧为壮美455

十四 眩惑与优美、壮美相反对456

十六 论喜剧和悲剧之欣赏457

十五 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457

吴梅458

三 剧之妙处,在一真字459

二 意境务求其曲459

一 曲之唯一宗旨,在于美之一字459

四 曲重风趣、机趣460

六 曲之胜场,在于本色461

五 借彼笔底之烟霞,吐我胸中之云梦461

七 结构谨严,线索自晰,斯为美464

八 传奇以自出心裁为主465

九 起伏照应,不着一针线痕迹,方是妙文466

十 实则实到底,虚则虚到底467

十一 雅则宜浅显,俗则宜蕴藉469

十二 词家首重入情入理470

十三 做那等人说那等话472

十五 短剧之难474

十四 科诨须避淫亵语474

十七 有明曲家,不出吴江、临川、昆山三家475

十六 元人剧词,约分三类475

十八 论临川四梦476

二十 曲要耐唱477

十九 论清代戏曲477

二一 有戏有曲与无戏无曲478

二 道故事以写今忧,借旁人而呼肤痛479

一 戏曲其词俚,其情真,哓譬而讽喻479

陈去病479

一 梨园革命军480

柳亚子480

三 戏剧含两大计划于其中480

一 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481

陈独秀481

二 戏剧改良所有事481

二 论戏剧改良482

主要引用书目483

1992《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隗芾,吴毓华编 1992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