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思想史》
作者 | 萧华荣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13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171374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1564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导言:中国诗学思想的逻辑发展1
一、小引1
二、文化思想与诗学思想2
上篇 情礼冲突(先秦——唐)3
先秦第一章 诗以言志3
一、题解3
二、通论:以用说《诗》与诗学之发生3
三、汉学与宋学6
四、情礼冲突与情理冲突8
三、从“诗言志”到“诗言道”9
五、诗骚之辨与唐宋之争11
四、从“断章取义”到“以意逆志”13
六、中唐与杜甫14
五、“比兴”观念的萌芽17
六、“天”:庄子的“潜诗学”22
七、骚人的创作自诉27
汉代第二章 主文谲谏29
一、题解29
二、通论:以“经”解《诗》与诗学之演进30
三、时世——情志——美刺35
四、“比兴”说40
五、《诗》“经”精神45
六、宗经辨骚(一)48
七、宗经辨赋51
魏晋南北朝第三章 缘情绮靡54
一、题解54
二、通论:庄老玄学的流行与诗学之突破55
三、生命悲感与感物兴情61
四、“缘情绮靡”说的提出与发展65
五、“兴”义的演化与缠夹69
六“神与物游”:创作构思论73
七、“穷情写物”:艺术传达论76
八、声律、对偶、用典80
九、古今之争与情礼冲突84
十、刘勰等人的调和折中89
十一、宗经辨骚(二)92
十二、从“清虚”到“清靡”95
隋唐第四章 复变之道100
一、题解100
二、通论:三教并行与诗学之分化101
三、“复”:政教意义的再强调106
1.“人文化成”与“六义比兴”107
2.宗经辨骚(三)110
3.“兴寄”与“风骨”115
4.乐府体貌,《诗》“经”精神118
四、“变”:诗美的新探讨122
1.“绮靡之功”与“文外之旨”123
2.“兴象”与“象外之象”125
3.“境”与“境生象外”128
4.“味”与“味外之旨”134
五、中唐诗学思想的异变139
1.从“尚情”到“尚意”139
2.杜甫的诗论及其诗作的示范意义142
3.“以文为诗”与韩愈的诗学思想146
4.“咏性不咏情”:白居易诗学思想的另一侧面149
下篇 情理冲突(宋——清)155
宋元第五章 技进于道155
一、题解155
二、通论:理学流行与诗学之转折157
三、江西诗学的准备期165
1.宋初非难“九僧”、“西昆”的角度165
2.“古淡”:宋代诗学基调的奠立168
3.崇陶尊杜:宋代诗学的两个支柱170
4.李杜优劣论175
四、江西诗学的流衍期178
1.苏轼:一个参照系统179
2.江西诗法的底蕴182
3.“活法”与“参悟”187
五、江西诗学的蜕变期192
1.江西诗学的自赎192
2.“工夫在诗外”:陆游、杨万里走出江西诗学的道路195
六、江西诗学的逆反期199
1.不绝如缕的非难者199
2.叶适与唐音的复倡203
3.严羽的意义208
七、江西诗学的余流期215
1.方回与江西诗学的余波215
2.元代诗学的宗唐趋向218
明代第六章 拟议变化223
一、题解223
二、通论:心学流行与诗学之深化225
三、一代诗学的逻辑起点232
1.从师古到盛唐高标的确立232
2.从以声论诗到“格调”说的奠定238
3.“拟议变化”说的初露端倪241
四、“拟议”下的“变化”243
1.“拟议变化”说的提出244
2.“筏喻”之争248
3.“四务”与“三会”250
4.“广其资”与“参其变”253
5.“悟”与“兴”255
6.“有物有则”与“无声无臭”260
五、“变化”而不离“拟议”263
1.穷态极变264
2.穷神知化266
3.“拟议变化”说的总结271
六、由“真性灵”求“真变态”274
1.异端思潮275
2.时与变279
3.“但抒性灵,不拘格套”281
4.趣284
七、“拟议变化”的新倾向287
1.“灵”与“厚”288
2.“兴”与“韵”291
清代第七章 祧唐祢宋297
一、题解297
二、通论:清代“实学”与古代诗学思想之终结299
三、“祢宋”诗学的滥觞312
1.对前代诗学思想的反拨312
2.主“变”:“祢宋”诗学的理论基础315
3.“万古之性情”320
4.理与识324
5.情意与比兴328
四、“神韵”与“格调”:康乾之际的“盛世雅音”334
1.“一代正宗”王士祯335
2.“神韵”说338
3.“格调”说343
4.“祢宋”诗学的发展347
五、潜移暗转:“性灵”与“肌理”350
1.从考据学说起351
2.“性灵”说352
3.“肌理”说359
六、今文经学的兴起与“祢宋”诗学的鼎盛365
1.今文经学与经世致用的诗学思想366
2.“祢宋”诗学的泛滥370
3.“宋诗派”的诗学思想375
4.刘熙载379
一、题解383
晚清第八章 接木移花383
二、通论:“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诗学之近代转化384
三、“更搜欧亚造新声”的“诗界革命”388
四、“诗界革命”与“祢宋”诗学的联系392
五、“同光体”的诗学思想395
六、早年鲁迅对“摩罗”诗魂的呼唤400
七、王国维的诗美学405
八、余论411
后记413
1996《中国诗学思想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萧华荣著 199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实学思想史 上
- 1994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1932
-
- 中国学术思想史
- 1932
-
- 中国思想史
- 1968 創文社
-
- 中国思想史
- 1975
-
- 中国哲学思想史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中国科学思想史 下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中国思想史论 中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1999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 中国儒学思想史
-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中国文学思想史
- 1985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
- 中国科学思想史
-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史学思想史
- 1996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新编中国宗教史 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 下
-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禅学思想史
- 1994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实学思想史 中
- 1994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