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求取 ⇩

绪论1

第一编艰难的拓荒(1905—1931)19

第一章概述19

(一)中国电影的萌芽20

(二)困顿与拓展27

(三)走向新生33

(四)主要成就及特点37

第二章理论与批评40

(一)“影戏”说40

(二)社会审美与商业经营的矛盾44

(三)为人生与为艺术的冲突47

(四)苏联电影理论的译介与影响51

第三章“旧派”:家庭伦理的通俗描写53

(一)“旧派”及其创作思想53

(二)“家庭伦理剧”模式及思想局限55

(三)类型化概念化形象及发展60

(四)直叙式、通俗化和趣味性62

第四章“新派”:社会问题的真实揭露65

(一)“新派”及其创作思想65

(二)现实揭示中的苦闷和忧伤67

(三)在心理刻画中凸现人物的个性71

(四)优美、清新与诗意抒情74

第五章导表演艺术78

(一)萌芽中的导演艺术78

(二)刚刚起步的表演艺术82

第二编走向成熟(1931—1949)85

第一章概述85

(一)左翼电影潮86

(二)抗战八年91

(三)奇峰突起96

(四)解放区的电影100

(五)主要成就与特点102

第二章理论与批评105

(一)左翼电影观105

(二)电影审美本质的新认识108

(三)“软性电影”的论争110

(四)电影批评114

第三章现实社会的多层面剖析118

(一)“要抓住现实而前进”118

(二)直面现实的爱与憎121

(三)“表现出群众的力量”125

(四)“素朴的写真”129

第四章铁蹄践踏下的怒吼与抗争132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33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35

(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39

(四)粗犷的激情与力的美143

第五章黑暗中憧憬黎明的曙光147

(一)电影艺术与政治激情的融合147

(二)战后中国现实的深刻揭示150

(三)从小人物的悲欢中透示出民族的危难155

(四)史诗性、悲剧性与喜剧性160

第六章解放区火热斗争的真实纪录164

(一)以纪录片为主的摄制方针164

(二)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切再现166

(三)战斗性、真实性与史诗风采169

第七章导表演艺术171

(一)导演的个人风格与流派风格171

(二)导演的时代风格(1):现实主义174

(三)导演的时代风格(2):民族化177

(四)自然纯朴的表演艺术181

第三编曲折中的发展(1949—1966)186

第一章概述186

(一)人民电影事业的初创187

(二)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前进(1)192

(三)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前进(2)198

(四)主要成就、特点及不足202

第二章理论与批评205

(一)从探索到深入205

(二)关于电影与电影特性的讨论209

(三)蒙太奇理论与技巧211

(四)电影批评:在政治与艺术的夹缝中214

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多视角展现218

(一)强调社会宣传与革命教育218

(二)中国革命战争的壮丽画卷220

(三)中华民族的群英谱224

(四)悲壮的激情与诗意的美228

第四章旧中国人生的深刻反映232

(一)悲愤的控诉与强烈的抗争232

(二)受压、觉醒与反抗的人们236

(三)激昂、深沉与诗意抒情239

(四)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242

第五章沸腾现实的真实写照246

(一)新生活的引吭放歌246

(二)新时代的新人物250

(三)激越的情调与浪漫的风采254

第六章新闻纪录片的蓬勃发展258

(一)电影事业与新闻事业的结合258

(二)新中国新生活的热情礼赞260

(三)真实性、艺术性与多样化263

第七章导表演艺术266

(一)导演个人风格的摇曳多姿266

(二)导演的流派风格与时代风格271

(三)著名电影演员及其表演风格276

(四)电影表演风格的时代特色280

第四编停滞与倒退(1966—1976)285

第一章 概述285

第二章 理论与批评291

第三章 走上银幕的“样板戏”297

第四章 现实主义的曲折发展305

第五章 导表演艺术309

第五编在探索中前进(1977—1989)311

第一章概述311

(一)艰难的回归及发展312

(二)“探索电影”与“主流电影”并进317

(三)“娱乐片主体”与“突出主旋律”324

(四)主要成就、特点及启示329

第二章理论与批评331

(一)电影美学观念的生成与嬗变331

(二)电影美学观念的形态阐释339

第三章从悲愤的控诉到深沉的反思344

(一)渐趋深入的历史反思344

(二)受害者与迫害者形象系列347

(三)电影艺术的自觉创新353

第四章探索电影的探索357

(一)探索电影的历史发展357

(二)“民族性”与“人”的深沉思索363

(三)情绪的形象载体与自然环境的人格化367

(四)意象美学与电影本体的追求370

第五章改革时代的绚丽篇章375

(一)真实美学与“向生活靠拢”375

(二)当代题材的深入开掘378

(三)走向人物的内心世界382

(四)素朴淡雅的抒情风格386

第六章现代名著的改编390

(一)忠实原著的改编原则390

(二)“灵魂的转生”392

(三)形象的银幕再现及风格395

(四)电影化399

第七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404

(一)时代呼唤出现历史巨片404

(二)灵性激活历史406

(三)“历史的主角”的形象刻画410

(四)迈向史诗风格412

第八章导表演艺术418

(一)“第四代导演”418

(二)“第五代导演”421

(三)电影表演的新探索424

(四)电影画面与音响的创新428

第六编台港电影(1949—1989)433

第一章概述433

(一)现实、人文的台湾电影433

(二)血气方刚的香港电影450

第二章台湾电影的文化属性与理论脉络459

(一)台湾电影的理论脉络459

(二)台湾影评种种及“金马奖”465

第三章家庭·伦理·婚姻·爱情471

(一)丝竹声中话乡情471

(二)道德范畴内的伦理亲情474

(三)转型期中的琼瑶片478

(四)对家庭婚姻爱情的反省481

第四章台港电影的武侠功夫世界485

(一)武侠片486

(二)功夫片490

(三)英雄片警匪片492

第五章台湾的乡土电影与寻根电影496

(一)台湾电影的乡土气息496

(二)乡土电影的发展阶段500

(三)乡土电影的硕果期507

第六章台港电影的导表演艺术525

(一)早期电影的导表演艺术525

(二)中期电影的导表演艺术527

(三)近期电影的导表演艺术535

后记542

1995《中国电影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星亮,张瑞麟主编 1995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