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概论》

序言1

第一章 绪论1

一、作物与作物学 1

二、作物之范围 1

目次1

三、作物之重要 2

四、作物之历史 2

五、农艺学 6

七、农艺学之价值 7

六、农艺学之目的 7

八、与农艺有关之科学 8

九、农艺学者应具备之条件 9

十、结语 10

第二章 作物之分类11

一、植物之分类及其命名 11

二、主要作物之名称 12

三、按植物学分类法 14

五、按特别用途分类法 16

四、按普通用途分类法 16

六、按生长习性分类法 17

七、作物普通分类法 17

第三章 农艺作物总说18

一、食用作物总说 18

二、禾谷类作物总说 18

三、豆菽类作物总说 23

四、根茎类作物总说 27

五、饲用类作物总说 28

六、特用类作物总说 29

第四章 世界作物之分布及产况31

一、作物在农产物中之位置 31

二、天然区域与作物之分布 31

三、作物分布之限制 32

四、作物主要产地 33

五、作物主要产国 34

六、世界作物栽培面积 34

七、世界作物产况 36

八、各国粮食自给率 38

二、气候区域与作物之分布 40

一、农情之重要 40

第五章 中国作物之分布及产况40

三、作物主要产区 41

四、作物面积 43

五、民食原料 47

六、消费情形 47

七、对外贸易 50

一、种子之构造及成分 52

二、种子之萌发 52

第六章 作物之生长52

三、植物体各部之功用 54

四、叶部之主要作用 54

五、贮藏食物 55

六、有性生殖 55

七、生长与适应问题 55

八、生长与气候关系 56

九、生长与荷尔蒙关系 58

十、日长作用与春化处理 60

十一、生长调节剂之研究与应用 63

一、引言 64

第七章 土壤与作物生长之关系64

二、土壤之种类 65

三、土壤之选择 66

四、土壤之养料及温度 67

五、三要素与作物生长之关系 68

六、碱性土壤 70

七、酸性土壤 73

八、土壤之石灰 74

九、土壤调查之需要 78

十、中国之土壤 79

十一、结语 81

第八章 水与作物生长之关系82

一、土中水之种类 82

二、土中之水量及其分布与移动情形 82

三、植体中水分及可燃物之含量 84

四、作物水分之吸收 85

五、作物之需水量 86

六、影响作物吸收水量之因子 87

七、土中水量过多或过少之处理 88

一、施肥之必要 90

二、肥料之种类 90

第九章 作物之肥料90

三、肥料之成分 96

四、肥料之配合 97

五、肥料之施用法 99

六、化学肥料问题 102

七、维持地力问题 103

第十章 作物之品种及种子107

一、品种之定义及由来 107

二、改良品种之命名 107

三、优良品种之条件 109

四、优良品种之实例 111

五、优良种子之条件 112

六、环境对于种子之影响 114

七、采用优良种子之利益 115

第十一章 作物之改良116

一、引言 116

二、作物繁殖法与育种之关系 116

三、作物育种之方法 117

五、选种 118

四、输种 118

六、杂交 120

七、环境处理 121

八、我国作物改良之主要成就 121

九、结论 121

第十二章 整地123

一、引言 123

二、耕地 124

三、耙地 128

四、镇压 129

五、作畦 130

第十三章 播种及移植131

一、种子之处理 131

二、播种期 133

三、播种法 133

四、播种深度 134

五、播种量 135

六、移植 136

一、间苗 137

二、中耕 137

第十四章 管理137

三、除草 139

四、去蘖与除枝 143

五、打尖与剥叶 143

第十五章 收获处理及贮藏145

一、收获过迟或过早之损失 145

二、收获之适当时期 145

三、收获之方法 147

四、每市亩产额 147

五、处理之方法 148

六、贮藏 149

七、贮藏时种子干缩之损失 150

八、露地贮藏及地窖贮藏 150

第十六章 良种之检定151

一、管理机构之组织及其职务 151

二、繁殖良种应履行之条件 151

三、申请检定须知之点 152

四、各级种子检定之标准 152

五、良种检定之表格 154

六、良种出售之规则 156

二、轮作之利益 158

第十七章 轮作制度158

一、引言 158

三、计划轮作制宜注意之点 160

四、轮作制之设计 161

五、轮作制之限制 162

第十八章 旱农制度163

一、旱农之意义与原理 163

二、旱农法应用之范围 163

三、雨量与旱农之关系 163

五、中国旱灾之损失 164

四、土壤与旱农之关系 164

六、美国之旱农区域 166

七、美国旱农区域发展之经过 166

八、美国旱农区域之风力冲刷问题 167

九、苏联防旱计划 168

十、旱农栽培法 170

十一、耐旱作物 173

十二、抗旱育种 173

十三、结论 174

参考文献175

1951《作物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翁德齐编著 1951 新农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物流学概论(1997 PDF版)
物流学概论
199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矿物物理学概论(1995 PDF版)
矿物物理学概论
1995
生物学概论(1984.11 PDF版)
生物学概论
1984.11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概论( PDF版)
物理学概论
河北大学教材科
物价学概论(1990 PDF版)
物价学概论
1990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物流学概论(1990 PDF版)
物流学概论
1990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生物学概论(1984 PDF版)
生物学概论
198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数学概论(1982 PDF版)
生物数学概论
1982 北京:科学出版社
写作学概论(1987 PDF版)
写作学概论
1987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物理学概论  下(1995 PDF版)
物理学概论 下
1995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物理学概论  上(1995 PDF版)
物理学概论 上
1995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博物馆学概论(1957 PDF版)
博物馆学概论
1957 北京:商务印书馆
物理学概论(1994 PDF版)
物理学概论
1994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物物理学概论(1983 PDF版)
生物物理学概论
1983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矿物物理学概论(1995 PDF版)
矿物物理学概论
1995 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