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求取 ⇩

第一编总论19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9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21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22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23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因素25

(一)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6

(二)邓小平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27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30

(一)邓小平理论酝酿、萌芽和形成主题阶段31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基本轮廓阶段33

(三)邓小平理论趋向成熟、形成体系阶段35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立论基础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8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8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42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46

(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6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50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56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60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6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62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两条主线62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64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贡献67

(四)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条主线69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71

(一)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形成71

(二)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主要内容73

(三)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79

(四)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又一条主线82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85

第二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85

第四章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85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88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92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92

(二)抓住机遇,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94

三、“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97

(一)“三个有利于”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97

(二)“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99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是统一的100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1

四、振兴科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101

(二)立足实际,振兴科技104

第五章 科学确立和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107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及其意义107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107

(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意义110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112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特点113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115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大关系123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123

(二)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124

(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26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12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12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133

二、市场经济的含义和特征136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137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41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45

(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145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48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152

第七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关系的理论152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52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58

(三)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63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应有多种实现形式168

(一)所有制形式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168

(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171

第八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177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77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177

(二)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186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分配中的重大关系191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92

(二)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196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199

第九章 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20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2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2

(二)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203

(三)中国的发展必须面向世界205

二、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206

(一)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207

(二)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208

(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210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210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渠道的对外开放211

(三)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214

四、兴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创举216

(一)经济特区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216

(二)兴办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战略意义217

五、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20

(一)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20

(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223

第十章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关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22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25

(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要求226

(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26

(三)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客观要求227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229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的需要229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230

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232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232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236

四、保持中央在宏观调控中的权威242

(一)在宏观调控中中央要有权威242

(二)在宏观调控中保持中央权威的途径244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47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247

第三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理论247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248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251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治制度255

(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55

(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58

(三)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60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63

(一)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263

(二)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265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269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69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271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273

(四)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74

第十二章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276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276

(一)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着民族问题276

(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意义278

二、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279

(一)坚持民族平等279

(二)增强民族团结281

(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282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287

三、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87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290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91

第十三章 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关于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295

一、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295

(一)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296

(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298

(三)军队建设要坚持积极防卸的军事战略方针302

二、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304

(一)以革命化建设为根本,确保我军在政治上永远合格304

(二)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确保我军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308

(三)以正规化建设为基础,确保军队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311

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13

(一)坚持战斗力标准,全面加强质量建设313

(二)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315

第十四章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31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客观依据31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318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客观依据321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325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32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330

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33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339

第十五章 培育“四有”公民,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33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34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34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346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346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34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349

(一)思想道德建设349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53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56

(一)重在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356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58

(三)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文化359

第十六章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关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361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36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36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364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66

(一)改善党的领导的必要性366

(二)改善党的领导的具体措施368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把党建设好371

(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371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374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375

1998《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白书祥,赵子良主编 1998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994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994 长沙:湖南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998 北京:西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概论(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概论
198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当代马克思主义动力论-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1993 PDF版)
当代马克思主义动力论-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
1993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的演变(1998 PDF版)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当代中国经济理论的演变
1998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98 北京:学习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9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9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1995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995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1994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1994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4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94 北京市:中国青年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5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5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范畴论(1996.06 PDF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范畴论
1996.06 东营市:石油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1997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1997 北京市:国防大学出版社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9 PDF版)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99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98 PDF版)
邓小平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99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