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新理论 水稻叶龄模式》求取 ⇩

目 录1

水稻叶龄模式史略(代序)1

第一篇 水稻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11

第一章品种生育类型划分11

一、传统分类法12

(一)根据水稻品种的光温反应型①划分品种类型12

(二)根据水稻的栽培季节对品种分类12

(三)根据形态特征对品种分类12

(四)根据生理特性对品种分类13

二、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分类14

(一)比例型(普通型)15

(二)稳定型17

第二章叶的生长与叶龄19

一、叶的形态19

(一)叶的一般形态19

(二)叶片的形态与诊断21

(三)叶鞘的形态与功能24

二、叶的生长和叶龄27

(一)叶的分化、生长与出叶27

(二)叶的生长规则27

(三)叶龄及其应用31

三、不同叶位叶片对产量形成的作用37

(一)叶层更迭与各部器官建成的交替37

(二)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产物的流向39

(三)各叶位叶片对产量形成作用46

四、关于叶片的分组52

第三章壮秆的形成与叶龄进程56

一、茎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56

(一)茎秆形态、结构与节间单位56

(二)茎秆的结构性状与抗倒的关系59

(三)茎秆维管束数与穗部性状的关系61

二、茎秆的生长及各部性状的形成67

(一)节与节间的分化形成期68

(二)节间伸长长粗期68

(三)物质充实期69

(四)物质输出期71

三、茎秆各部性状形成的叶龄模式72

(一)基部节间组织分化的对应叶龄期72

(二)拔节叶龄期及地上部各节间伸长的对应叶龄期79

(三)基部节间充实的叶龄期81

(四)茎基部节间分化、拔节、充实的叶龄总通式81

(五)拔节叶龄期的叶形态辅助诊断82

第四章分蘖与叶龄进程83

一、分蘖的形成与生长规则83

(一)分蘖着生叶位及最大分蘖叶位数83

(二)叶蘖同伸规则84

(三)叶蘖的同分化规则85

(一)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形成与转化87

二、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87

(四)分蘖的养分供应87

(二)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89

(三)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分蘖发生的实际叶位91

(四)无效分蘖发生叶龄期与分蘖高峰期91

(五)“飘长叶”与最高分蘖期92

三、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验证93

(一)(N-n)叶龄期的茎蘖数与最后有效穗数93

(二)不同群体条件下,(N-n)叶龄期分蘖成穗的可靠性94

(三)(N-n)叶龄期够苗有利于获得高产96

四、分蘖的利用和分蘖成穗的环境条件96

一、穗的形态98

第五章穗的分化与叶龄进程98

二、稻穗分化两种叶龄诊断法——叶龄指数法与叶龄余数法100

(一)叶龄指数法101

(二)叶龄余数法102

三、叶龄余数法作为稻穗分化统一鉴定法的论证104

(一)不同品种穗分化开始的叶龄余数值106

(二)稻穗分化各期的叶龄余数值106

(三)全穗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时间112

(四)叶龄余数法的生理基础113

(五)叶龄指数法的进一步剖析116

四、稻穗分化进程的叶龄模式118

(一)稻穗分化时期的划分118

(一)飘长叶120

五、稻穗分化诊断的有关形态辅助特征120

(二)稻穗分化进程的叶龄模式120

(二)双零叶期121

(三)葫芦叶121

第六章根系生长与叶龄进程122

一、根系形态与结构122

(一)稻根形态122

(二)稻根结构124

(三)根色127

二、根系分化、发生、发展与分布127

(一)根的分化发生127

(二)根系发展与分布131

(二)上、下层根划分的依据135

三、上层根与下层根135

(一)上层根与下层根的划分135

(三)单株分蘖力与上、下层根组成的关系137

(四)上、下层根作用的评价138

四、根系生长的叶龄模式139

(一)节根的分化、发生、分枝与叶龄139

(二)不同生育类型品种根系生长的叶龄模式140

(三)不同生育类型品种抽穗后根系生理功能特点142

第七章不同生育类型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144

一、不同类型品种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144

(一)简易模式图的扼要说明145

(一)品种生育型的划分148

(二)根据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制定叶龄模式图148

二、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产量形成的叶龄模式148

(二)生育型与产量形成的叶龄模式149

参考文献156

第二篇 高产群体的特征和建立途径159

第一章提高群体抽穗后物质生产积累量159

一、经济产量主要决定于抽穗后群体的光合生产量160

(一)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稻谷产量的关系160

(二)抽穗至成熟期间的光合生产量对产量构成的直接影响164

二、抽穗期适量的物质积累量是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生产量的基础167

第二章高光效群体的特征171

(一)增加总颖花数是高产的基础172

一、具有大的库容(足够的总颖花数)172

(二)增加总颖花数对后期物质生产的促进174

二、具有较高的粒叶比177

(一)品种的产量演进与粒叶比的关系178

(二)品种内粒叶比对产量形成的影响179

三、具有大小适宜、配置合理的高光效叶系181

(一)单茎要保持较多的绿叶数181

(二)群体LAI规模适当(孕穗期合理的LAI)182

(三)抽穗前后叶层配置合理184

(四)叶姿挺拔189

四、具有粗壮的茎系191

(二)平均单茎活叶鞘数多193

(一)节间配置合理,充实度高193

(三)平均单茎茎鞘重量较大194

五、具有发展深广、活力旺盛的根系196

(一)上、下层根系与产量因素形成的关系197

(二)根系的分布与地上部光合功能及产量的关系205

(三)颖花根活量与地上部源库关系210

第三章“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栽培途径214

一、稳定适宜的穗数,主攻大穗215

(一)有利于改善稻体营养状况,协调群体中、后期的生长发育216

(二)有利于减少无效生长,提高粒叶比与总颖花数218

(三)有利于提高经济系数219

(四)关于适宜的穗数221

二、适当减少基本苗,依靠分蘖形成壮个体223

(一)充分发挥分蘖对壮株、增产的作用223

(二)改善群体叶蘖动态226

(三)增加有效源库与物质生产积累228

三、高光效群体的茎蘖动态叶龄模式231

(一)高产群体茎蘖动态叶龄模式的建立232

(二)高产群体茎蘖动态叶龄模式的验证232

参考文献239

第三篇 叶龄模式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43

第一章叶蘖同伸的适龄秧苗及其培育243

一、适宜播期的确定243

(二)后季稻的临界播期244

(一)早稻早播的临界期244

(三)最佳抽穗结实期与单季中、晚稻的最适播期245

二、适龄秧苗及最大秧龄限度249

三、壮秧的统一指标——叶蘖同伸252

四、秧田密度256

五、秧苗不同叶龄期的肥水管理原则258

(一)播种到2叶期258

(二)2叶期到4叶期259

(三)4叶期到移栽260

六、多效唑在培育叶蘖同伸秧苗上的应用262

(一)对叶蘖同伸壮秧的作用262

(二)施用技术264

第二章基本苗计算公式及其应用267

一、中、大苗移栽基本苗计算公式267

(一)基本苗计算公式267

(二)基本苗计算公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69

(三)基本苗计算公式的应用实例270

(四)几个参数的影响因素273

(五)基本苗计算公式在生产上的应用277

二、直播稻和机插小苗基本苗公式280

(一)直播稻和小苗栽插条件下稻株分蘖特点280

(二)基本苗计算公式的建立283

一、水稻氮、碳代谢特点与高产群体叶色变化的叶龄模式287

(一)氮、碳代谢与叶色287

第三章肥水运筹的叶龄模式287

(二)高产水稻叶色变化的基本模式290

(三)不同类型品种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291

二、按叶龄进程实施的两促施肥法295

(一)两促施肥法的主要原则与技术296

(二)两促施肥法的特点与增产效应305

三、不同叶龄期的灌溉技术308

(一)移栽至有效分蘖期以水层灌溉为主,促早发及时够苗309

(二)有效分蘖够苗时即进行搁田,无效分蘖期分次轻搁田,优化生育动态310

(三)穗分化形成叶龄期至抽穗期以间歇灌溉为主,促壮秆大穗形成313

(四)抽穗至成熟期以湿润灌溉为主,养根保叶促活熟314

(五)按叶龄灌溉法的增产效果315

一、以叶龄差确定父母本播期差的理论依据317

第四章叶龄模式在杂交稻制种上的应用317

二、播期差的确定319

(一)准确确定父本的播期319

(二)根据叶龄差确定母本的播期321

(三)根据穗分化形成期的叶龄进一步预测322

花期322

三、适宜基本苗的确定和父母本的配置325

四、肥水运筹技术326

(一)改进施肥技术326

(二)改进水浆管理技术327

五、改善授粉条件,提高结实率327

参考文献328

1994《稻作新理论 水稻叶龄模式》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凌启鸿等著 1994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水稻(1962 PDF版)
水稻
1962 上海市科学技术编译馆
水稻(1965年07月第1版 PDF版)
水稻
1965年07月第1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水稻亩产700公斤栽培模式(1990 PDF版)
水稻亩产700公斤栽培模式
1990
水稻生理论文集(1987 PDF版)
水稻生理论文集
1987
水稻模式高产栽培(1990 PDF版)
水稻模式高产栽培
1990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水稻叶龄模式的应用(1995 PDF版)
水稻叶龄模式的应用
1995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水稻(1958 PDF版)
水稻
195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水稻(1956 PDF版)
水稻
1956 新知识出版社
水稻(1959 PDF版)
水稻
1959 科学技术出版社
水稻(1960 PDF版)
水稻
196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水稻白叶枯病(1961 PDF版)
水稻白叶枯病
1961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水稻新品种(1979 PDF版)
水稻新品种
1979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水稻(1981 PDF版)
水稻
1981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水稻(1982 PDF版)
水稻
1982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水稻(1978 PDF版)
水稻
1978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