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求取 ⇩

概论1

一、《伤寒论》简介1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2

三、伤寒的涵义3

四、六经的概念3

五、《伤寒论》的辨证方法4

六、学习方法10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1

概说11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12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2

二、太阳病分类13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18

四、辨传变及欲解时21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26

一、中风表虚证26

(一)桂枝汤证26

(二)桂枝汤禁例38

(三)兼证40

1.桂枝加葛根汤证40

2.桂枝厚朴杏子汤证41

3.桂枝加附子汤证42

4.桂枝去芍药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44

5.桂枝新加汤证44

二、伤寒表实证45

(一)麻黄汤证45

(二)麻黄汤禁例53

(三)兼证57

1.葛根汤证57

2.太青龙汤证59

3.小青龙汤证63

三、表郁轻证68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68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70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71

(四)太阳与阳明并病73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76

一、变证治则76

二、辨虚证实证77

三、?热真假79

四、辨汗下先后84

五、热证87

(一)栀子豉汤类证87

1.栀子豉汤证87

2.栀子厚朴汤证89

3.栀子干姜汤证90

4.栀子豉汤禁例91

(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92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95

(四)葛根黄芩黄连汤证96

(五)黄芩汤证及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99

六、虚寒证100

(一)心阳虚证100

1.桂枝甘草汤证100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102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103

4.桂枝加桂汤证105

(二)阳虚兼水气证108

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108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108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110

(三)脾虚证113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113

2.小建中汤证114

3.桂枝人参汤证115

(四)肾阳虚证117

1.干姜附子汤证117

2.茯苓四逆汤证119

3.真武汤证121

七、阴阳两虚证123

(一)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123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证126

(三)炙甘草汤证127

八、蓄水证131

(一)五苓散证131

(二)茯苓甘草汤证135

(三)文蛤散证137

九、蓄血证138

(一)桃核承气汤证139

(二)抵当汤证141

(三)抵当丸证144

十、结胸证146

(一)大陷胸汤证146

(二)大陷胸丸证154

(三)小陷胸汤证158

(四)三物白散证160

十一、脏结证161

十二、痞证163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63

(二)附子泻心汤证165

(三)半夏泻心汤证167

(四)生姜泻心汤证169

(五)甘草泻心汤证170

(六)五苓散证173

(七)旋复代赭汤证173

(八)痞利证的辨治举例175

十三、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177

十四、火逆证178

(一)火邪迫血变证178

(二)误灸变证及预后180

(三)误熨变证及自愈机转182

(四)火逆坏证的预后185

(五)温病误火的变证187

十五、欲愈证188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192

一、十枣汤证192

二、瓜蒂散证194

三、肝乘脾证196

四、肝乘肺证196

附:备考原文198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11

概说211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215

一、阳明病提纲215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215

三、阳明病脉证2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224

一、阳明热证224

(一)栀子豉汤证224

(二)白虎汤证227

(三)白虎加人参汤证232

(四)猪苓汤证237

二、阳明实证240

(一)承气汤证240

1.调胃承气汤证240

2.小承气汤证242

3.大承气汤证246

(二)润导法263

(三)下法辨证266

(四)下法禁例273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277

一、发黄证277

(一)湿热发黄277

1.成因与条件277

2.茵陈蒿汤证279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81

4、栀子柏皮汤证283

(二)寒湿发黄284

二、血热证287

(一)阳明衄血证287

(二)阳明下血证288

(三)阳明蓄血证289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292

一、辨中风中寒292

二、辨虚证实证299

附:备考原文304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310

概说310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311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315

一、小柴胡汤证315

二、小柴胡汤禁例331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334

一、变证治则334

二、柴胡桂枝汤证335

三、大柴胡汤证336

四、柴胡加芒硝汤证341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证342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344

七、传变及预后346

附:热入血室348

附:备考原文351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353

概说353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355

一、太阴病提纲355

二、太阴病欲愈候357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357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358

一、太阴病兼表证358

二、太阴病腹痛证治360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364

第五章 辩少阴病脉证并治367

概说367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368

一、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脉证368

二、少阴病治禁373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374

一、少阴病寒化证374

(一)四逆汤证374

(二)通脉四逆汤证379

(三)白通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82

(四)真武汤证387

(五)附子汤证389

(六)吴茱萸汤证392

(七)桃花汤证394

(八)刺灸法396

(九)预后399

1.阳回自愈与可治证399

2.阳不回不治证401

二、少阴热化证406

(一)黄连阿胶汤证406

(二)猪苓汤证408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410

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410

二、少阴三急下证413

三、四逆散证417

四、热移膀胱证423

五、伤津动血证424

第四节 咽痛证427

一、猪肤汤证427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429

三、苦酒汤证430

四、半夏散及汤证432

附:备考原文434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437

概说437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439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440

一、乌梅丸证440

二、干姜黄芩黄连汤证443

三、麻黄升麻汤证445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448

第四节 辨厥455

一、厥证的病理机制与证候特点455

二、热厥457

三、寒厥461

(一)阳虚寒盛致厥461

(二)血虚寒凝致厥463

(三)下焦冷结致厥466

(四)厥证灸法467

四、其他厥证467

(一)痰厥467

(二)水厥468

五、厥证治禁470

第五节 辨下利472

第六节 辨呕哕482

一、辨呕482

二、辨哕486

第七节 预后488

一、厥阴寒证愈候辨488

二、厥阴虚寒证死候辨491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497

附:备考原文500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503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520

附:备考原文531

附录:一、课时分配表533

二、原文索引535

三、方剂索引543

1983《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亦人主编 1983 南京中医学院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