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诗史》
作者 | 洪子诚,刘登翰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50 |
出版时间 | 199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02001595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8127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引 言1
目录引 言1
第一节背景3
卷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第一章概述3
卷一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第一章概述3
第一节背景3
中国历史的新进程——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第二节诗人13
中国历史的新进程——对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和选择——诗的政治化倾向和伦理道德对诗的规范——对世界诗歌潮流的选择和排拒第二节诗人13
分类概念的依据——来自国统区的诗人——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青年诗人的构成——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从工农兵和少数民族中培养作者第三节过程及阶段特征19
分类概念的依据——来自国统区的诗人——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青年诗人的构成——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从工农兵和少数民族中培养作者第三节过程及阶段特征19
五十年代初的沉寂和初步活跃——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的确立——五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短暂的艺术探索热潮——“新民歌”运动——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文革”期间诗的危机和爆发第二章在新的时代面前36
五十年代初的沉寂和初步活跃——诗的题材和主题的转移——几种基本的抒情方式的确立——五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短暂的艺术探索热潮——“新民歌”运动——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文革”期间诗的危机和爆发第二章在新的时代面前36
第一节“老诗人”的艺术困境37
第一节“老诗人”的艺术困境37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袁水拍——“老诗人”普遍性的艺术困境第二节“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55
郭沫若——臧克家——冯至——卞之琳——何其芳——袁水拍——“老诗人”普遍性的艺术困境第二节“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55
“中国新诗”派的诗观和艺术实践——被冷落的际遇和短暂的复苏——“七月”诗派及其创作倾向——对胡风、阿垅的批判和“七月”诗派的覆没第三节艾青的“危机”和田间的“探索”67
“中国新诗”派的诗观和艺术实践——被冷落的际遇和短暂的复苏——“七月”诗派及其创作倾向——对胡风、阿垅的批判和“七月”诗派的覆没第三节艾青的“危机”和田间的“探索”67
“危机”问题的提出——艺术个性面临考验的艾青创作的低潮期——寻求突破困惑的努力——田间创作的表面丰收和潜隐的矛盾——《赶车传》“探索”的得失及其原因分析第四节在题材的转移中寻求突破80
“危机”问题的提出——艺术个性面临考验的艾青创作的低潮期——寻求突破困惑的努力——田间创作的表面丰收和潜隐的矛盾——《赶车传》“探索”的得失及其原因分析第四节在题材的转移中寻求突破80
经济建设题材对诗人的吸引——李季——阮章竞——张志民和戈壁舟等——徐迟、方纪和邹荻帆等第五节走向艺术的成熟和风格的分化95
经济建设题材对诗人的吸引——李季——阮章竞——张志民和戈壁舟等——徐迟、方纪和邹荻帆等第五节走向艺术的成熟和风格的分化95
第一节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111
成为五、六十年代诗坛中坚的另一批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闻捷——蔡其矫和严辰第三章 五十年代的青年诗人111
第一节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111
成为五、六十年代诗坛中坚的另一批来自解放区的诗人——闻捷——蔡其矫和严辰第三章 五十年代的青年诗人111
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准备——表现内容和诗人群体第二节战争和士兵的赞歌116
投身革命的知识青年——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文化素养和艺术准备——表现内容和诗人群体第二节战争和士兵的赞歌116
战争和军人生活与当代诗歌——李瑛——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第三节西南边疆的青年诗人群124
战争和军人生活与当代诗歌——李瑛——未央、张永枚、胡昭、韩笑第三节西南边疆的青年诗人群124
特殊的生活背景——云康箴的自然风情与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公刘——白桦——顾工、高平、周良沛第四节经济建设的歌手136
特殊的生活背景——云康箴的自然风情与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公刘——白桦——顾工、高平、周良沛第四节经济建设的歌手136
建设的年代哺育了歌唱建设的年青歌手——邵燕祥——四川的青年诗人群:雁翼、梁上泉、傅仇、孙静轩、流沙河——魏钢焰和周纲——工人诗人——严阵和王书怀等第五节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153
建设的年代哺育了歌唱建设的年青歌手——邵燕祥——四川的青年诗人群:雁翼、梁上泉、傅仇、孙静轩、流沙河——魏钢焰和周纲——工人诗人——严阵和王书怀等第五节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153
第一节“大跃进”新民歌运动163
第一节“大跃进”新民歌运动163
老一辈的少数民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库尔班·阿里——傣族的民间歌手: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的成长——巴·布林贝赫和查干——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金哲——西南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包163
老一辈的少数民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和库尔班·阿里——傣族的民间歌手:波玉温、康朗英、康朗甩——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的成长——巴·布林贝赫和查干——铁依甫江和克里木·霍加——金哲——西南的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包163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性质——给子当代诗歌的影响——在新民歌运动中走上诗坛的工农诗人第二节诗歌发展道路的论争172
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发展过程和性质——给子当代诗歌的影响——在新民歌运动中走上诗坛的工农诗人第二节诗歌发展道路的论争172
第一节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及其特征185
“开一代诗风”的提出——对新诗“根本性缺陷”的历史性清算——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的主张——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论争——对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诗歌观点的批评第五章政治抒情诗的潮流185
第一节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及其特征185
“开一代诗风”的提出——对新诗“根本性缺陷”的历史性清算——在民歌和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新诗的主张——新诗发展道路问题的论争——对何其芳、卞之琳、力扬诗歌观点的批评第五章政治抒情诗的潮流185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诗体确立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渊源——“政治”对政治抒情诗的检验第二节感应时代风云的歌唱192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诗体确立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渊源——“政治”对政治抒情诗的检验第二节感应时代风云的歌唱192
郭小川——贺敬之第三节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212
郭小川——贺敬之第三节六十年代诗风的嬗变212
第一节 诗坛的表面沉寂和地火运行222
第一节 诗坛的表面沉寂和地火运行222
政治对诗的取代——艺术构思和诗体形式的趋同——改变风格投入政治抒情诗热潮的诗人:张志民、严阵——沙白和陆棨——六十年代的工人诗歌第六章诗坛的窒息与爆发222
政治对诗的取代——艺术构思和诗体形式的趋同——改变风格投入政治抒情诗热潮的诗人:张志民、严阵——沙白和陆棨——六十年代的工人诗歌第六章诗坛的窒息与爆发222
诗的窒息——1972年以后在政治严格控制下的公开诗坛——演绎概念和空疏欺瞒的诗歌模式——流传于民间的另一个诗坛第二节天安门诗歌运动228
诗的窒息——1972年以后在政治严格控制下的公开诗坛——演绎概念和空疏欺瞒的诗歌模式——流传于民间的另一个诗坛第二节天安门诗歌运动228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的历史进程237
天安门“四·五运动”与诗——天安门诗歌的搜集、出版——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卷二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第七章概述237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的历史进程237
天安门“四·五运动”与诗——天安门诗歌的搜集、出版——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卷二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第七章概述237
当代诗歌的历史性转变——对诗歌发展过程的审思——诗人的构成——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节诗与现实关系的调整247
当代诗歌的历史性转变——对诗歌发展过程的审思——诗人的构成——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二节诗与现实关系的调整247
恢复诗的真实性的努力——批判意识的重新提出——“反思”主题的深化——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感情世界的重视——对人自身及其存在环境的探索第三节不可遏止的艺术革新潮流257
恢复诗的真实性的努力——批判意识的重新提出——“反思”主题的深化——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感情世界的重视——对人自身及其存在环境的探索第三节不可遏止的艺术革新潮流257
推动艺术革新潮流的要素——审美特征的个性化方式——创造诗人独特感受的“诗的世界”——“象征”与“意象”——诗体结构、语言等的变革第八章 “复出”的诗人267
第一节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267
第一节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267
推动艺术革新潮流的要素——审美特征的个性化方式——创造诗人独特感受的“诗的世界”——“象征”与“意象”——诗体结构、语言等的变革第八章 “复出”的诗人267
“复出”的诗人的几种情况——凝聚在人生体验中的历史沧桑——从对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入反思——艺术个性和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第二节重新归来的歌唱273
“复出”的诗人的几种情况——凝聚在人生体验中的历史沧桑——从对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入反思——艺术个性和独创性的重新肯定和追求第二节重新归来的歌唱273
艾青的重新归来——艺术个性的延续与发展——一个“智者”仍难回避的艺术难题——公木、吕剑、苏金伞等的创作第三节“青春历劫、壮岁归来”的一群285
艾青的重新归来——艺术个性的延续与发展——一个“智者”仍难回避的艺术难题——公木、吕剑、苏金伞等的创作第三节“青春历劫、壮岁归来”的一群285
总体的特征——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胡昭、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第四节“七月”诗人群311
总体的特征——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胡昭、周良沛、孙静轩——梁南——昌耀——林希、赵恺第四节“七月”诗人群311
以人生的苦难去把握苦难的时代——绿原——曾卓——牛汉——鲁藜、彭燕郊等第五节“中国新诗”诗人群323
以人生的苦难去把握苦难的时代——绿原——曾卓——牛汉——鲁藜、彭燕郊等第五节“中国新诗”诗人群323
迟了三十多年的承认——辛笛——穆旦——杜运燮——郑敏——陈敬容——唐湜——唐祈第九章在新的艺术起点上324
迟了三十多年的承认——辛笛——穆旦——杜运燮——郑敏——陈敬容——唐湜——唐祈第九章在新的艺术起点上324
第一节连接两个时期的诗人343
第一节连接两个时期的诗人343
当代诗歌发展的连续性——李瑛——张志民及其他诗人第二节在积蓄中喷发351
当代诗歌发展的连续性——李瑛——张志民及其他诗人第二节在积蓄中喷发351
积蓄深厚的喷发——蔡其矫——黄永玉第三节“迟到”的诗人362
积蓄深厚的喷发——蔡其矫——黄永玉第三节“迟到”的诗人362
类型的提出和特征——刘湛秋——刘祖慈——林子第十章 崛起的诗群(上)369
类型的提出和特征——刘湛秋——刘祖慈——林子第十章 崛起的诗群(上)369
第一节青年诗人的崛起369
第一节青年诗人的崛起369
“青年”概念的特殊性——历史、文化背景——个性意识和艺术革新的使命感——互异的艺术走向第二节“传统”的延伸与深化374
“青年”概念的特殊性——历史、文化背景——个性意识和艺术革新的使命感——互异的艺术走向第二节“传统”的延伸与深化374
与“传统”的联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李钢、高伐林、陈所巨、叶延滨第三节西部的“新边塞诗”388
与“传统”的联系——雷抒雁——曲有源、熊召政——张学梦——骆耕野——傅天琳——李钢、高伐林、陈所巨、叶延滨第三节西部的“新边塞诗”388
“新边塞诗”的创作实践与审美特征——周涛——杨牧——章德益第十一章崛起的诗群(下)401
“新边塞诗”的创作实践与审美特征——周涛——杨牧——章德益第十一章崛起的诗群(下)401
第一节作为运动的新诗潮401
第一节作为运动的新诗潮401
新诗潮的酝酿与准备——艺术上的反叛和由个人而及民族的思考——从潜在的状况到走向社会——理论的介入与论争——“新生代”的涌起——贡献和不足第二节新诗潮的前卫诗人413
新诗潮的酝酿与准备——艺术上的反叛和由个人而及民族的思考——从潜在的状况到走向社会——理论的介入与论争——“新生代”的涌起——贡献和不足第二节新诗潮的前卫诗人413
围绕《今天》的集结——舒婷——顾城——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等第三节新诗潮的“新生代”430
围绕《今天》的集结——舒婷——顾城——杨炼——梁小斌、王小妮等第三节新诗潮的“新生代”430
第一节背景451
“更年轻的一代”——旗号纷立的诗歌团体和“流派”——“新生代”诗歌运动的几个特征——“新生代”的诗人卷三台湾诗歌第十二章 台湾诗歌发展的背景和进程451
第一节背景451
“更年轻的一代”——旗号纷立的诗歌团体和“流派”——“新生代”诗歌运动的几个特征——“新生代”的诗人卷三台湾诗歌第十二章 台湾诗歌发展的背景和进程451
特殊的历史命运——传统精神、本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纠葛——台湾新诗的历史回顾第二节当代新诗的进程和特点458
特殊的历史命运——传统精神、本土意识和现代观念的纠葛——台湾新诗的历史回顾第二节当代新诗的进程和特点458
新诗发展的四个阶段——诗人的构成——诗社的作用——思潮的冲突和转换——在中国新诗整体格局中的位置第十三章现代主义诗潮及其诗人463
第一节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及其论争463
第一节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及其论争463
新诗发展的四个阶段——诗人的构成——诗社的作用——思潮的冲突和转换——在中国新诗整体格局中的位置第十三章现代主义诗潮及其诗人463
光复初期诗坛的复苏与沉寂——现代主义诗潮涌动的历史原因——现代诗的第一次高潮——“现代派”及其“信条”——蓝星诗社的抒情倾向——创世纪诗社和现代诗的第二次高潮——现代诗内部的论争——苏雪林、言曦、寒爵对现代诗的批评——关杰明的批评和“唐480
光复初期诗坛的复苏与沉寂——现代主义诗潮涌动的历史原因——现代诗的第一次高潮——“现代派”及其“信条”——蓝星诗社的抒情倾向——创世纪诗社和现代诗的第二次高潮——现代诗内部的论争——苏雪林、言曦、寒爵对现代诗的批评——关杰明的批评和“唐480
纪弦——杨唤——方思——郑愁予——林泠——羊令野第三节“蓝星”的诗人群492
纪弦——杨唤——方思——郑愁予——林泠——羊令野第三节“蓝星”的诗人群492
覃子豪——余光中——蓉子——罗门——周梦蝶——杨牧第四节“创世纪”的诗人群510
覃子豪——余光中——蓉子——罗门——周梦蝶——杨牧第四节“创世纪”的诗人群510
洛夫——痖弦——张默——商禽——叶维廉第十四章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和诗歌艺术的多元并立523
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523
第一节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523
洛夫——痖弦——张默——商禽——叶维廉第十四章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和诗歌艺术的多元并立523
台湾诗歌发展的转折时期——葡萄园诗社—一提倡现实主义和人生批评的笠诗社——青年诗社竞立的繁荣局面——“龙族”、“主流”、“大地”、“草根”等诗社的艺术主张第二节笠诗社的诗人群527
台湾诗歌发展的转折时期——葡萄园诗社—一提倡现实主义和人生批评的笠诗社——青年诗社竞立的繁荣局面——“龙族”、“主流”、“大地”、“草根”等诗社的艺术主张第二节笠诗社的诗人群527
“笠”诗人的三个世代——巫永福、吴瀛涛、詹冰、林亨泰、桓夫——白荻、李魁贤、赵天仪、杜国清、非马——郑炯明、陈明台、李敏勇、庄金国、郭成义等第三节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536
“笠”诗人的三个世代——巫永福、吴瀛涛、詹冰、林亨泰、桓夫——白荻、李魁贤、赵天仪、杜国清、非马——郑炯明、陈明台、李敏勇、庄金国、郭成义等第三节七十年代的青年诗人536
青年诗社和诗刊——青年诗人的特点——吴晟——罗青——向阳——沙穗、苏绍连、渡也等后 记546
青年诗社和诗刊——青年诗人的特点——吴晟——罗青——向阳——沙穗、苏绍连、渡也等后 记546
1993《中国当代新诗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洪子诚,刘登翰著 1993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当代实验诗选
- 198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
- 中国当代短诗选
- 1989年05月第1版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史学
- 龙门书店
-
- 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 下
- 1993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 中国当代史
- 1988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当代新疆诗选
- 1985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当代史
- 1996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
- 1985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 中国当代女诗人诗选
- 1984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当代新诗潮论
- 1998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
- 中国当代少年诗选
- 1987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中国当代诗歌精品
- 1994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
- 当代中国史
- 1994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当代哲理诗选
- 1987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中国当代诗词选
- 1986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