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 上》求取 ⇩

第一讲 中华民族(一)1

一、我国人种的由来2

二、氏族与封建制度4

三、古代国家的形象5

四、民本思想与嬴秦8

五、种族观念的建立10

六、胡汉宗族的杂处12

第二讲 中华民族(二)18

七、地域界线的突破18

八、戎蛮夷狄的评估20

九、辨别亲疏的姓氏22

十、民族愿望与特性23

十一、民族信心的召唤25

十二、民族的觉醒28

第三讲 周易29

一、周易的名义29

(甲)「周」字的意义29

(乙)「易」字的意义32

二、周易的内容33

(甲)卦——六十四卦34

(乙)经——卦辞、爻辞35

(丙)传——十翼36

三、周易的要旨37

(甲)天人合一的思想38

(乙)忧患的意识38

(丙)仁智的道理39

(丁)诚敬的教训39

(戊)伦理的教化40

(己)时中的原则42

(庚)进德的功效43

(辛)性命的学问44

第四讲 尚书46

一、尚书的名义47

二、尚书的时代和编集48

三、尚书的今古文和伪书49

(甲)今文尚书49

(乙)古文尚书50

(丙)伪古文尚书50

四、尚书的内容51

(甲)典51

(乙)谟52

(丙)训52

(丁)诰52

(己)命53

(戊)誓53

五、尚书的要旨55

(甲)德化政治55

(乙)民本政治56

(丙)伦理政治56

(丁)精一执中57

六、洪范的内容58

(甲)日用五行58

(乙)敬用五事59

(丙)众用八政59

(丁)和用五纪60

(戊)建用皇极60

(己)治用三德60

(1)向用五福61

(壬)五福六极61

(庚)明用稽疑61

(辛)念用庶徵61

(2)威用六极62

第五讲 诗经63

一、诗经的名义64

二、诗经的内容、时代、地域与作者66

(甲)诗经的内容66

(乙)诗经的时代66

(丙)诗经的地域67

(丁)诗经的作者68

三、诗经的四始和六义69

(甲)诗的四始69

(乙)诗的六义69

(2)雅70

(1)风70

(3)颂71

(4)赋71

(5)比73

(6)兴73

四、孔子论诗75

第六讲 三礼80

一、礼字的意义80

甲、礼是履的意思80

乙、礼是节的意思81

丙、礼是防的意思81

丁、礼是别的意思81

戊、礼是理的意思81

甲、周礼82

二、三礼的内容82

乙、仪礼84

丙、礼记84

三、礼记的要旨86

甲、大同政治86

(1)重视全体国民生活87

(2)重视人人互助合作87

(3)重视官吏的选举87

(4)重视国际的信义87

乙、教育意念88

(1)教育的重要88

(2)教育的推行88

(3)教育的七种原理88

(6)学生学行的考查89

(5)教师应有的修养89

(4)教育的四种方法89

(7)学校制度和系统90

丙、大学之道90

(1)大学的作者90

(2)大学的名义91

(3)大学的内容92

丁、中庸之德95

(1)中庸的作者95

(2)中庸的名义96

(3)中庸的内容96

第七讲 春秋、三传、论语99

一、春秋及三传99

甲、春秋的名义100

乙、孔子作春秋101

丙、春秋三传102

(一)春秋左传103

1.三传的作者103

(二)春秋公羊传104

(三)春秋谷梁传104

2.三传各有所长104

3.三传的起止之年106

丁、春秋的微言大义106

1.微言106

2.大义108

二、论语110

甲、论语的名义111

乙、论语的撰述与纂辑者112

丙、论语的种类112

丁、论语的内容113

一、孝经114

第八讲 孝经、尔雅、孟子114

甲、孝经的名义115

乙、孝经的作者116

丙、孝经的内容和体裁117

丁、孝经的要旨118

1.孝的项目(一)事亲,(二)事君,(三)立身118

2.孝的区分120

3.孝的重要121

4.孝的成效122

戊、孝经为六艺的总会122

二、尔雅123

甲、尔雅的名义123

乙、尔雅的作者124

丙、尔雅的内容124

三、孟子126

甲、孟子的名义127

乙、孟子的作者127

丙、孟子的大意127

1.道性善127

2.提倡民权128

3.注重民生128

4.重义轻利128

5.卫护正道128

第九讲 文字学129

一、语言与文字129

二、文字的起源与创造131

甲、文字的起源131

(1)结绳132

(2)八卦132

(3)图画133

乙、文字的创造134

(1)书契的意义134

(2)书契创造的时代135

三、文字形体的演变136

甲、图绘文字137

乙、古文137

(1)甲骨文137

(2)钟鼎文138

(3)科斗文138

丙、大篆139

丁、小篆139

戊、隶书140

己、草书140

四、中国文字的特性141

庚、行书141

甲、系统性142

乙、安定性142

丙、完整性142

丁、艺术性143

五、文字学的定义与功用143

六、六书概说145

甲、象形145

乙、指事145

丙、会意145

丁、形声146

戊、转注146

己、假借146

第十讲 二十五史148

一、史记148

二、汉书149

三、後汉书151

四、三国志151

五、晋书152

六、宋书153

七、南齐书153

八、梁书154

九、陈书154

十、南史155

十一、魏书155

十二、北齐书155

十三、周书156

十四、隋书156

十五、北史156

十七、新唐书157

十六、旧唐书157

十八、旧五代史158

十九、新五代史158

二十、宋史158

二十一、辽史159

二十二、金史159

二十三、元史159

二十四、新元史160

二十五、明史160

第十一讲 中国政治思想的流变(一)162

一、政治思想的根源与发?162

甲、创造封建制度在於监视小国164

乙、周代东迁与政治思想的拓展165

丙、晚周政治思想勃兴的原因165

二、政治思想的演变趋势168

甲、政治思想的渊源171

乙、秦汉以迄宋元皆步趋古代思想172

丙、思潮的冲激与转向的渡桥174

丁、外力的刺激是流变的助因175

戊、革故而不鼎新的明清思想176

己、革命思想旗帜的树立177

第十二讲 中国政治思想的流变(二)178

三、政治思想的历程与背景178

甲、封建兴於周代、衰於周代178

乙、秦汉至明清皆受专制思想的支配179

丙、封建与专制的共通与共同特徵181

丁、国人应树立现代化国家的观念183

戊、迎头赶上现代化的国家184

1985《中华文化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大络编 1985 中华函授学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第二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998 PDF版)
中国第二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1998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上( PDF版)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上
中华玉文化( PDF版)
中华玉文化
中华酒文化( PDF版)
中华酒文化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服饰文化( PDF版)
中华服饰文化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文化史  上  第2版( PDF版)
中华文化史 上 第2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文化  下(1984 PDF版)
中华文化 下
1984 中华函授学校
新中华化学  上( PDF版)
新中华化学 上
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中华文化图典  中(1998 PDF版)
中华文化图典 中
1998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化5000年  中(1998 PDF版)
中华文化5000年 中
1998 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1999 PDF版)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 上
1999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1973 PDF版)
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
1973 华欣文化事业中心
中华文化名城(1999 PDF版)
中华文化名城
1999 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中华文化名人传  上(1991 PDF版)
中华文化名人传 上
199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华茶文化(1994 PDF版)
中华茶文化
1994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