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 上 第2版》求取 ⇩

题记1

导论1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1

目录1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3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3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3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度和深刻度拓展的概念3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与环境对人的制约4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学结合的产物7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8

五、中华民族族在古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10

三、文化的实质性内蕴13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14

四、文化结构15

第二章 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17

第一节 地理环境:文化创造的自然基础17

一、在地理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两种极端之论18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失误21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22

三、历史的及文化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地理环境的考察23

四、物质生产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24

五、地理环境为文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人文因素是转变为现实性的选择动力26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28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28

二、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流域繁复32

三、复杂的地理形势是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空间条件33

四、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文化中心转移提供纵深腹地36

第三节 中化文化圈的周边环境42

一、东亚陆海关系的特点42

二、东西方海洋观比较46

三、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成就与局限50

四、明清“海禁”及其在近代的突破54

五、东亚内陆方向的地理障壁55

第四节 东亚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59

一、文化传播的功能59

二、东亚大陆的地理独立性与中华文化发生期的独自完成及其双重意义64

三、中国人突破隔绝状态的努力74

第三章 中华文化植根的经济土壤78

第一节 农耕与游牧:东亚大陆的两种经济类型78

一、东亚农耕区80

二、东亚游牧区86

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88

四、长城:东亚农耕经济区的人工屏障92

五、农耕人的“世界主义”98

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补与融汇99

第二节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态101

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及公社所有,集体劳作102

的自然经济阶段102

二、东周、秦汉至明清——土地私有、个体劳作的自然经济阶段105

三、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113

四、生活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比例的周期性失调116

五、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120

第三节 中华农业文明的若干特征134

一、务实精神135

二、循环论·恒久意识·变易观136

三、中庸之道与注重自然节奏140

四、尚农·重农141

五、专制主义与民本主义相反相成144

六、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149

第四章 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152

第一节 宗法社会153

一、宗法制度的由来: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153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156

三、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159

第二节 专制政体167

一、欧亚专制政体的差异167

二、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169

三、中国“封建制度”辨析179

第三节 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183

一、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宗法伦理型范式184

二、社会结构的宗法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193

三、内圣与外王: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架构201

余论208

一、文化圈的网络关系208

二、文化生态诸层面组成生态综合体,共同提供文化发展的基础210

三、中华文化内外结构的和谐性及结构与功能的统一212

四、中华文化史分期刍议215

一、盘古和女娲的传说225

第一节 “人猿相揖别”225

第一章 上古: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225

下编 中华文化历程225

二、中国人起源226

第二节 草莽开辟228

一、“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229

二、生命之火229

三、艰难创物230

第三节 质朴的精神之花233

一、原始艺术233

二、原始宗教234

第四节 “群之可聚,相与利之237

一、群:人的社会化特征237

二、从母系氏族到父系家庭238

三、私有制与国家起源240

第五节 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242

一、满天星斗:考古学依据242

二、混血的龙244

第二章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248

第一节 巫史勃兴249

一、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249

二、巫史文化的影响252

第二节 文字创制254

一、陶符:文字起源254

二、甲骨文与“六书”256

三、钟鼎文259

第三节 青铜时代260

一、技艺与器用261

二、从制式纹样看时代精神263

第四节 宗天、尚鬼、嗜酒264

一、神鬼震慑下的殷人264

二、嗜酒风习267

第五节 “天命靡常”,敬德保民268

一、殷鉴之下268

二、“宜民宜人”之为“德”269

三、宗法建构271

一、占筮与八卦272

第六节 神奇的八卦与《周易》272

二、《周易》——“神秘的殿堂”275

第三章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277

第一节 士的崛起278

一、时代的孕育278

二、众星璀璨280

三、群体品格282

第二节 学的转移286

一、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286

二、私学繁荣的象征——稷下学宫288

第三节 民本思潮289

一、“天道远,人道迩”290

二、“民为贵,君为轻”295

第四节 百家争鸣298

一、儒的醇厚299

二、墨的谨严303

三、道的超逸306

四、法的冷峻311

五、阴阳的流转315

六、“和而不同”318

第五节 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324

一、齐鲁文化324

二、楚文化326

三、吴越文化329

四、巴蜀文化331

五、秦文化333

六、三晋文化336

第四章 秦汉:统一的帝国与一统的文化340

第一节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形成340

一、“达其志,通其欲”的漫长历程340

二、统治思想与思想统治342

三、一统的文化345

第二节 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348

一、新的抉择348

二、黄老学说的盛衰349

三、尊儒兴学,制度教化352

四、独尊与独创354

第三节 礼文化的完善358

一、“礼”文化理论359

二、“礼”文化制度361

第四节 经学与谶纬366

一、儒学的经学化366

二、经学的谶纬化370

三、“疾虚妄”的清新之风371

四、“无可奈何花落去”373

第五节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形成375

一、佛陀东来376

二、道教创立379

第六节 闳阔的文化精神381

一、气势恢宏的建筑与雕塑382

二、壁画与帛画383

三、“铺采摛文”、“夸丽风骇”的汉赋384

四、“史家之绝唱”386

五、文化典籍的整理387

六、农、医、天、算传统科技的成熟388

七、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390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394

第一节 动乱时世394

一、儒的裂变396

第二节 分化中的生长396

二、仙道丕显412

三、佛光流照417

四、多元激荡426

第三节 胡汉文化的碰撞429

一、文化类型冲突429

二、无法抗拒的化合431

第四节 文化的自觉437

一、文学的自我发现437

二、史与经的分途440

三、科技的非实用趋向441

《中华文化史 上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第2卷(1998 PDF版)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 第2卷
199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外国文化史   第2版( PDF版)
外国文化史 第2版
中外饮食文化  第2版( PDF版)
中外饮食文化 第2版
文化杂志  中文版  第2期( PDF版)
文化杂志 中文版 第2期
澳门文化学会
中华文化史  下(1990 PDF版)
中华文化史 下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上  第2版(1997 PDF版)
世界上古中古史 上 第2版
199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  第2版  上(1986 PDF版)
中国古代史 第2版 上
198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第二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1998 PDF版)
中国第二届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1998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1990 PDF版)
中华民国文化史 上
1990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化工原理  上  第2版(1991 PDF版)
化工原理 上 第2版
1991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华文化5000年  上(1998 PDF版)
中华文化5000年 上
1998 北京:九州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断想  第2版(1998 PDF版)
中国文化史断想 第2版
1998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1985 PDF版)
无机化学 第2版 上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工基础  上  第2版(1989 PDF版)
化工基础 上 第2版
198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文化论丛  第2辑(1999 PDF版)
中华文化论丛 第2辑
1999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