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争辩与发展》求取 ⇩

壹、明初道衍的反排佛论及其净土思想1

前言1

一、生平2

(一)出家前的道衍禅师2

(二)出家后的道衍禅师6

二、《道馀录》的反排佛论思想12

(一)《道馀录》的出版疑点12

(二)荒木见悟的解说13

(三)《道馀录》的内容分析14

(四)《道馀录》对明代排佛思想的冲击24

三、道衍禅师的净土思想27

(一)《净土简要录》的编辑目的和序中疑问28

(二)《净土简要录》的思想倾向29

(三)《诸上善人咏》的著述动机31

(四)《诸上善人咏》的内容特色及其意义33

(五)道衍禅师净土著作在日本的回响38

四、结论39

贰、明初佛教史料新发现——《三悟真诠》55

一、解说55

二、史料原文63

参、晚明佛教丛林衰微原因析论81

一、研究视角:世俗化的诠释取向82

二、《慨古录》所见的晚明丛林诸问题86

三、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一——政经交互逆转的积累病源93

(一)宗教政策的性格转变与度牒泛滥95

(二)寺田获益条件的削弱与丛林衰微102

四、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二——社会变迁与异教竞争并至108

(一)社会风气转型与伦常混乱108

(二)罗教的兴起与教徒争夺112

(三)天主教的传播与教理冲突118

五、晚明丛林问题恶化的背景解析之三——禅学的形式主义化及其影响122

(一)关于明代禅学衰微的两种评价122

(二)从「公案禅」到「看话禅」的变革124

(三)「看话禅」的逐渐形式化及其对晚明禅学的影响127

六、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取向130

(一)改革的必要性130

(二)新资源的获取131

(三)旧资源的恢复132

(四)实证性和普及性的增强132

肆、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上篇)——异议者镇澄的佛学思想分析163

一、德清与镇澄和《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64

(一)德清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64

(二)镇澄与《物不迁论》争辩的关联性168

二、异议者镇澄的观点分析170

(一)镇澄产生疑惑的原因171

(二)镇澄对「宗似」与「因非」的批评172

(三)镇澄对「性空」与「不迁」的考察174

(四)镇澄对「性住」非「不迁」的质疑与自辩177

(五)镇澄对「佛性」与「性空」的层别180

(六)澄观与镇澄思想异同之分析183

(七)镇澄对《法华经》之「法住」思想的诠释190

三、结论——镇澄异议观点的思想特质194

(一)重视经典「圣言」的高度取向194

(二)以「如来藏」思想为诠释的核心195

(三)问题的解析奠基于文献学的考察196

(四)使用「因明」为思辨工具196

伍、晚明《物不迁论》的争辩(下篇)——诸家的意见与空印镇澄的答辩215

前言215

一、前期反镇澄的诸家意见及其自辩的内容考察216

(一)镇澄与「近世异解师」的争辩216

(二)镇澄与无名尊者的争辩218

(三)密藏道开的质疑与镇澄的回应220

(四)海印大士(德清)的商榷与镇澄的答辩223

(五)一幻道人的转述意见与镇澄的反驳226

(六)云栖袾宏的辩正与镇澄的反对228

二、后期争论诸家意见的考察230

(一)道衡《物不迁正量论证》的探讨231

(二)龙池幻有与镇澄的长期争辩238

(三)真界《物不迁论辩解》探讨242

(四)紫柏真可对双方争论的批评246

(五)云栖祩宏的最后态度247

(六)德清的探讨249

三、结论——《物不迁论》争辩对晚明丛林253

(一)改革的意义253

(一)根源性的追寻与经典原义的再确认254

(二)理智治学与直观洞识的认知冲突257

(三)传统佛学的最后光辉258

(四)世俗化发展应有的趋势277

陆、晚明憨山德清中兴曹溪祖庭及其周边问题277

一、问题的提出278

二、改革理念「曹溪之愿」的由来——返归禅源与德清和紫柏的悲愿281

三、德清流戍岭南卻拥有改革实力的原因282

(一)对一般社会大众的作法282

(二)对阳明学派的官僚或一般儒生的作法283

(三)对远地久别的僧俗友人的作法284

四、曹溪中兴所需的威权与经济问题286

五、曹溪祖庭中兴的十大改革及其成就289

(一)培祖龙以完风气290

(二)新祖庭以尊瞻仰292

(三)选僧行以养人材292

(四)驱流棍以洗腥秽293

(五)严斋戒以励清修296

(六)清租课以裨常住296

(七)免虚粮以苏赔累297

(八)复祖山以杜侵占299

(九)开禅堂以固根本301

六、德清改革引发的冲突与官司缠身问题303

七、结语307

柒、李卓吾与晚明佛教思想以及对其「狂禅」的批评323

前言323

一、李卓吾早年生活与佛教的关系——四十岁前思想转向的探索325

二、李卓吾的泰州渊源与佛教的关系——四十岁以后的师友交游和晚年的出家、死亡336

三、李卓吾的佛学著作345

四、李卓吾的禅学思想——如来藏系?般若系?349

五、李卓吾的净土思想——自力解脱?他力解脱?359

六、关于李卓吾的「狂禅」问题及其招致批评的原因363

七、晚明佛教界对李卓吾的看法378

八、结论381

捌、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兴起的背景401

一、明清以来传统佛教的衰微401

(一)禅宗的没落402

(二)宗教政策的不当403

(三)太平天国的摧残403

二、庙产兴学政策对佛教的影响405

三、杨仁山佛教事业的重大影响408

玖、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417

前言417

一、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背景418

二、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内涵420

三、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实践423

(一)提示念佛方法423

(二)以存心立品助净业424

(三)劝兼念观音424

四、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评价425

拾、民国五四时期的太虚大师429

前言429

一、前进又倒退,入世又退隐的改革事业430

二、革命思潮的冲击431

三、闭关普陀山与出关432

四、五四运动时期的太虚大师433

五、寺产的归属问题与改革434

六、唯识思想与中国文化435

七、结论436

拾壹、太虚大师建构僧伽改革理论的背景和思想内涵——以第二期改革的《整理僧伽制度论》为中心439

一、太虚大师到普陀山闭关前的困境分析440

(一)初期改革运动遗留的课题440

(二)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组织的困境所在442

(三)新思想体系铸造的必要性444

二、闭关的生活与思想的融铸450

(一)闭关前的准备450

(二)闭关生活与思想的改造453

三、僧伽改革理论的建构455

(一)理论体系的复杂性455

(二)《整理僧伽制度论》的提出456

四、结论465

拾贰、从「世界佛教联合会」到「东亚佛教联合会」——论太虚大师推展佛化运动的本质及其影响473

一、「世界佛教联合会」创立的原因473

二、成立的经过478

三、相关活动及其衍生的问题484

(一)日本对「支那内学院」的高度肯定484

(二)日方眼中的太虚佛教事业及其衍生的「佛化运动」问题485

四、太虚组团赴日的成就及其影响490

(一)赴日前的佛教策略检讨490

(二)赴日活动的成就及其内容分析491

五、结语496

拾参、胡适禅学研究的开展与诤辩——第一阶段(一九二五—一九三五)的分析503

前言503

一、胡适第一阶段的禅学研究与忽滑谷快天505

二、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在中国学者间的回应状况——以汤用彤和陈寅恪的两个个案为例517

(一)汤用彤的回应(一九二七—一九三八)517

(二)陈寅恪的回应(一九三二—一九三三)521

三、胡适禅学研究第一阶段问题点的再检讨525

四、结论533

拾肆、欧阳竟无批评天台学说之检讨543

前言543

一、欧阳竟无批评观点之检讨544

二、对欧阳质疑点的反驳548

三、结论551

拾伍、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553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553

二、研究史概述555

三、争辩背景的考察557

(一)争辩的导火线557

(二)熊对欧阳积存已久的不满因素558

(三)吕澂维护师门的心理因素559

(四)双方思想葛藤的渊源561

四、争辩的内容569

(一)吕澂对熊致梁信稿的质疑569

(二)熊十力的初次答辩571

(三)吕澂的反驳578

(四)熊十力的再次答辩582

(五)吕澂对前信的补充说明586

(六)熊十力对吕澂补充说明的酬答588

(七)吕澂对熊氏近两次答辩的再澄清589

(八)熊十力对吕澂澄清信稿的异议590

(九)吕澂驳熊氏视本体与法性为一的看法591

(十)熊十力回信谈辩论书信的处理问题594

(十一)吕澂不同意熊十力的作法594

(十二)熊十力对吕澂指责意见的申辩595

(十三)吕澂最后的批评597

(十四)熊十力最后的答辩601

五、争辩的时代意义602

六、结论606

拾陆、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诤辩与发展619

前言619

一、有关探讨《净土新论》的使用材料说明622

二、关于净土思想渊源的检讨问题625

(一)杨白衣先生的观点625

(二)印顺法师的观点626

(三)印、杨两人的观点分析627

三、对传统西方净土念佛往生的检讨问题627

(一)印顺法师的观点627

(二)张澄基先生的观点629

(三)杨白衣先生和圣严法师的观点631

四、《净土新论》所涉及的时代意识与印顺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变迁之关系633

(一)从《印度之佛教》到《净土新论》的思想发展633

(二)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的思想转变635

五、《净土新论》发表后的冲击与检讨641

六、结论644

附录一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读后651

附录二为李炳南居士辩白656

拾柒、从《袈裟尘缘》看大陆新佛教文学的创作659

前言659

一、作者郭青小传661

二、《袈裟尘缘》的创作主题及其情节内容663

三、《袈裟尘缘》一书所涉及的相关时代背景和佛教理念668

四、《袈裟尘缘》在中国近代佛教小说之定位672

五、结论674

书评一江灿腾先生的《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略评683

书评二 坚实而富于创新的学术追求——评《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689

1998《中国近代佛教思想的争辩与发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灿腾著 1998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