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旗帜·支柱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导读》
作者 | 张军显主编 编者 |
---|---|
出版 |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27 |
出版时间 | 199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24050504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410903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绪论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10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18
二、邓小平理论是当代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科学指南27
三、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邓小平理论32
(一)要下功夫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原著33
(二)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34
(三)要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上35
(四)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同学习十五大报告结合起来36
四、思考讨论题目36
第一章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理论38
一、历史背景38
二、重要论点阐释3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9
(二)“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概括和重大贡献4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5
(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48
(五)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49
(六)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52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3
(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53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和我国全面改革的进行55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56
四、选读篇目简介58
五、思考讨论题目62
第二章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的理论64
一、历史背景64
二、重要论点阐释65
(一)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65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动摇68
(三)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本质70
(四)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74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6
(六)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81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83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83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为我们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86
(三)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88
四、选读篇目简介90
五、思考讨论题目93
第三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95
一、历史背景95
二、重要论点阐释96
(一)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96
(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99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2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历史进程105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09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113
(二)正确认识国情,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114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为反“左”和反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115
四、选读篇目简介116
五、思考讨论题目120
第四章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121
一、历史背景121
二、重要论点阐释122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122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24
(三)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127
(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129
(五)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科技现代化134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36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也抓住了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136
(二)只有牢牢抓住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139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一系列论述,为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迎接21世纪的挑战,指明了努力方向141
四、选读篇目简介142
五、思考讨论题目146
第五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理论147
一、历史背景147
二、重要论点阐释148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148
(二)突出重点,带动经济全面发展151
(三)战略发展的运行模式——“台阶式”发展的思想154
(四)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56
(五)从大局出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159
(六)实现战略目标的条件和保证161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65
(一)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战略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制定长期规划和远景目标的理论基础165
(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激发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热情,体现了我国人民的雄心壮志167
(三)我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道路,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68
四、选读篇目简介170
五、思考讨论题目173
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175
一、历史背景175
二、重要论点阐释176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176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全面的改革179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181
(四)“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85
(五)改革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依靠人民群众188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91
(一)邓小平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既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191
(二)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194
(三)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于人们从姓“社”姓“资”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具有重大的意义196
四、选读篇目简介199
五、思考讨论题目203
第七章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204
一、历史背景204
二、重要论点阐释205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必要条件205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正确把握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结果208
(三)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个伟大创举211
(四)大胆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212
(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的立足点214
(六)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15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18
(一)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218
(二)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220
(三)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22
四、选读篇目简介224
五、思考讨论题目228
第八章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229
一、历史背景229
二、重要论点阐释230
(一)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30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十多年理论探索的重大成果23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235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39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42
(六)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245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47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247
(二)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249
(三)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51
四、选读篇目简介252
五、思考讨论题目257
第九章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258
一、历史背景258
二、重要论点阐释259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奋斗目标259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内容263
(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效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各种权利268
(四)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270
(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272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75
(一)邓小平同志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为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贡献275
(二)只有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277
(三)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79
四、选读篇目简介281
五、思考讨论题目286
第十章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287
一、历史背景287
二、重要论点阐释28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8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292
(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296
(四)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298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300
(六)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302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04
(一)邓小平同志的精神文明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304
(二)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306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的重要途径308
四、选读篇目简介311
五、思考讨论题目315
第十一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317
一、历史背景317
二、重要论点阐释318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318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323
(三)建设和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328
(四)新的实践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内容332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37
(一)邓小平同志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337
(二)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339
(三)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41
四、选读篇目简介342
五、思考讨论题目347
第十二章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348
一、历史背景348
二、重要论点阐释349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349
(二)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352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准则354
(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358
(五)处理我党与各国政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360
(六)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我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362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64
(一)邓小平同志根据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发展的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时代问题的理论364
(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了我国外交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外交理论366
(三)在邓小平同志外交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367
四、选读篇目简介368
五、思考讨论题目372
第十三章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373
一、历史背景373
二、重要论点阐释374
(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374
(二)“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376
(三)“一国两制”是一个新事物380
(四)我国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原则和立场382
(五)我国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针385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89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389
(二)“一国两制”的构想,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是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392
(三)“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将对世界和平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393
四、选读篇目简介395
五、思考讨论题目399
第十四章关于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的理论400
一、历史背景400
二、重要论点阐释401
(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401
(二)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403
(三)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生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406
(四)我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408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412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416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19
(一)邓小平同志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观点,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419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政治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将大大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421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思想及一系列重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把我们党的统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424
四、选读篇目简介426
五、思考讨论题目431
第十五章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432
一、历史背景432
二、重要论点阐释433
(一)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转变433
(二)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精兵之路437
(三)适应现代技术和条件下战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军队的防卫作战能力440
(四)牢牢把握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积极推进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444
(五)适应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需要,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448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51
(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是实现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的理论指南451
(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军的宝贵财富,对我军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452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思想,为国防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军队的指导思想454
四、选读篇目简介457
五、思考讨论题目462
第十六章关于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理论463
一、历史背景463
二、重要论点阐释46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64
(二)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467
(三)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469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472
(五)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75
(六)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477
(七)加强党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制度建设479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80
(一)邓小平同志的党建理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80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是新形势下搞好党建工作的理论指导481
(三)邓小平同志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思想,是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的指导方针,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484
四、选读篇目简介486
五、思考讨论题目492
第十七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493
一、历史背景493
二、重要论点阐释494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494
(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499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501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04
(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507
(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511
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13
(一)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513
(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要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世纪,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518
(三)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和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针和目标519
四、选读篇目简介521
五、思考讨论题目525
主要参考文献526
1999《科学·旗帜·支柱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导读》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军显主编 199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学习邓小平理论大家谈
- 199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 大旗帜:邓小平理论二十年
- 1998
-
- 邓小平理论导读
- 1999.01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学习指导全书 中
- 199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伟大的旗帜:邓小平理论学习指导全书 下
- 1999.04 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
- 1999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 1997 北京:红旗出版社
-
- 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二十年
- 1998 北京:改革出版社
-
- 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二十年 下 改革旗帜
- 1998 北京:改革出版社
-
- 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辅导
- 1997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导读
- 1998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邓小平理论概论》学习指导
- 199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