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百科全书 8 交通警察》求取 ⇩

第一编交通警察实务1

第一章交通警察组织1

第一节公路警察1

一、公路警察的意义1

二、公路警察的沿革1

第二节交通警察4

一、交通警察的意义4

第三节交通警察之组织5

一、中央交通警察组织5

二、地方交通警察组织6

第四节 交通警察之职掌6

第五节交通警察之任务7

一、维持交通秩序7

二、确保道路交通顺畅与安全7

第六节交通警察之职权7

一、发布交通警察命令7

二、实施交通稽查8

三、举发交通违规8

四、执行交通指挥8

五、违规裁罚8

六、行政执行9

第七节 公路警察与行政警察职权划分9

第二章交通警察勤务11

第一节交通指挥11

一、手势指挥之时机11

二、手势指挥疏导之要领12

三、手控号志疏导时机12

四、手控号志疏导要领12

五、交通指挥基本手势12

第二节交通守望13

一、交叉路口守望13

二、收费站守望13

三、地磅站守望13

第三节交通稽查13

一、交通稽查之目的13

二、交通稽查应注意事项13

三、稽查时间之规划14

四、稽查地点之规划14

五、稽查项目与范围14

六、稽查之原则14

第四节轻微违规处理原则15

一、适度宽容兼顾情理15

二、对无心或不知情之违规行为,以劝导教育代替举发15

第五节拦车稽查之要领15

一、慎选攔车时地15

二、站在安全位置16

三、宽估安全距离16

四、要在远处16

五、要有拦车不停的心理准备16

六、攔车时应注意事项16

七、攔车不停实施追车16

八、拦车的步骤16

第六节交通管制17

一、交通管制之种类17

二、交通管制之原则17

三、交通管制之内涵17

第七节交通巡逻18

一、交通巡逻之任务18

二、交通巡逻之要求18

三、执行巡逻注意事项18

四、交通巡逻的种类18

五、以形式分类18

六、以巡逻编组分类19

第八节交通整理19

一、交通整理之意义19

二、交通整理之范围19

第三章交通警察业务21

第一节 交通安全管制设施规划21

第二节计程车驾驶人执业登记管理21

一、计程车执业驾驶之管理22

二、计程车成长现况22

三、个人计程车客运业者资格22

第三节路边停车场之规划与管理23

一、停车问题发生之原因24

二、路边停车收费管理24

三、依停车管理方式分类24

四、路边停车场管理24

五、路外停车管理25

第四节 道路交通安全会报25

第五节联合稽查工作26

一、违规游览车取缔26

二、自用小客车违规营业取缔26

第六节 交通助理人员管理26

第七节 交通义警民力运用27

第四章交通警察教育训练29

第一节交通警察教育训练内容29

一、一般科目训练29

二、交通专业训练29

第五章交通警察执法内涵31

第一节行车违规取缔31

一、行车违规之重点项目31

二、迳行举发32

三、不服稽查取缔之认定标准32

第二节继续违规、连续违规、俱发违规之处理33

一、继续违规33

二、连续违规33

三、俱发违规33

四、闯红灯取缔33

第三节 军人驾车违规者之移送裁处33

第四节选择性交通执法34

一、选择性交通执法的意义34

二、选择性交通执法之特性34

三、公路警察局交通执法策略34

第五节酒后驾车取缔37

一、酒后驾车的意义37

二、酒后驾车的影响37

第六节警察机关对酒醉驾车行为之执法作为40

一、酒醉驾车行为执勤要领40

第七节呼气酒精测定仪器操作要领40

一、呼气中酒精含量操作原理41

二、操作环境41

三、执行呼气测试之程序41

四、酒精测定仪器操作要领41

五、检测完成处置要领41

六、保护驾驶人(禁驶者)42

第八节 酒后驾车执法程序及步骤42

第九节美国各州酒醉驾车行为执法现况分析43

一、酒醉驾车防制办法44

二、美国各州的执法作为44

三、美国各州的处罚规定45

第十节 美国酒醉驾车行为执法者的教育训练46

第十一节行人违规取缔47

一、重点执行取缔项目暨法令依据47

二、勤务作为48

三、各单位协调配合事项48

四、行人违规行为48

第十二节道路障碍取缔48

一、道路障碍型态49

二、道路障碍之交通冲击分析49

三、单位权责划分51

四、警察局之作为51

五、工务局(课)之作为51

六、环保局之作为51

七、民政局之作为51

八、交通局(课)之作为51

九、新闻处(股)之作为51

第六章交通执法科学仪器53

第一节测速照相之仪器53

一、雷达测速器53

二、雷射测速器56

第二节闯红灯照相之仪器59

一、闯红灯照相机的使用原理59

二、使用时机60

三、其他注意事项60

第三节酒精测定之仪器60

一、酒精测定器之基本原理60

二、酒精测定器之种类及组成60

第四节取缔超载之仪器63

一、固定地磅63

二、活动地磅64

三、动态地磅64

四、地磅系统未来趋势65

第七章道路交通法规67

一、道路建设法67

二、道路运输法67

三、道路车辆法67

四、道路交通法67

第一节道路交通相关法规67

一、公路法67

二、道路交通管理处罚条例68

三、违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统一裁罚标准及处理细则69

四、道路交通案件处理办法69

五、道路交通安全规则69

六、高速公路交通管制规则69

七、道路交通安全讲习办法69

八、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70

第二节实体规定70

一、违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70

二、交通助理人员70

三、汽车70

四、驾驶执照71

五、行车执照72

六、执业登记证72

七、车辆牌照72

八、酒精浓度过量72

九、超载73

十、闯红灯74

十一、肇事逃逸74

十二、减速慢行75

十三、争道行驶75

第三节法律程序75

一、交通稽查75

二、举发76

三、迳行举发76

四、迳行传唤76

五、裁决77

六、迳行裁决77

七、易处77

八、声明异议78

第四节处罚78

一、罚锾78

二、禁止驾驶78

三、禁止行驶78

四、责令改正79

五、扣留(牌照或执照或车辆)79

六、吊扣(牌照或执照)79

七、吊销(牌照或执照)79

八、注销(牌照或执照)80

九、记点80

十、汽车违规记录80

十一、没入80

十二、道路交通安全讲习81

参考文献81

第二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与鉴定83

第八章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规定83

第一节道路交通事故种类83

一、道路交通事故83

二、一般事故84

三、高速公路事故84

四、平交道事故84

五、A1级交通事故84

六、A2级交通事故84

七、A3级交通事故85

八、涉外事故85

九、轻微事故85

十、重大事故85

十一、重大交通事故通报规定85

十二、重大交通事故检讨报告书规定85

十三、交通事故死亡89

十四、交通事故受重伤89

第二节道路交通事故管辖89

一、交通事故处理管辖规定89

二、交通事故管辖判定90

第三节道路交通事故调查91

一、交通事故侦查之目的91

二、交通事故侦查层次91

三、多学门交通事故调查93

四、交通事故责任94

五、交通事故调查机关95

六、交通事故鉴定机关96

七、交通事故审判机关96

第四节道路交通事故型态97

一、依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区分97

二、依碰撞型态区分98

三、依交通事故相关对象区分100

第九章交通事故处理前置作业101

第一节现场处理行政支援准备101

一、由执勤警员自行处理之交通事故101

二、须刑事人员到场处理之交通事故101

三、单位主管(或职务代理人)到场处理之交通事故101

四、分局长(队长)到场处理之交通事故101

五、建立完整的现场支援系统之准备101

第二节交通事故现场侦查计画研拟102

一、先了解交通事故状况102

二、接近抵达交通事故现场103

三、交通事故现场各种紧急状况已得良好控制103

四、完成现场资料蒐证103

五、完成现场处理工作103

第三节受理报案与纪录104

一、受理报案询问事项104

二、受理报案应行注意事项104

三、报案人为肇事车辆驾驶人时104

四、交通事故报案纪录表研订104

第四节临赴事故现场技巧104

一、选取临场路线104

二、决定临场方式105

第五节交通事故处理准备106

一、交通事故处理箱106

二、交通事故现场装备106

第六节交通事故处理流程106

一、交通事故现场106

二、现行处理系统107

三、处理方式方面107

四、交通事故现场管制109

五、交通事故场管制作业111

六、交通事故现场管制器材111

七、交通事故现场管制范围112

八、交通事故之严重性113

九、邻近公路或街道系统113

十、干线管制方式113

十一、隧道内之管制方式114

十二、路口交通管制方式114

十三、现场通报122

十四、救护人员支援需求122

十五、危险状况支援需求122

第七节肇事逃逸调查123

一、肇事逃逸123

二、肇事逃逸侦查特性124

三、肇事逃逸法令规定124

四、肇事逃逸侦查流程127

五、肇事逃逸受理报案127

六、肇事逃逸现场处理128

七、肇事逃逸事后侦查129

第十章交通事故现场调查129

第一节 现场调查作业流程129

第二节交通事故现场摄影130

一、现场摄影130

二、现场摄影顺序130

三、现场拍摄装备131

四、现场摄影项目131

五、现场特定摄影项目132

六、现场摄影审核表133

七、现场摄影应注意事项133

第三节现场测绘136

一、现场测绘136

二、现场测绘流程137

三、决定测绘对象137

四、基准点138

五、基准线138

六、定位点138

七、测量线139

八、直角座标测量法139

九、三点定位测量法140

十、综合测量法141

十一、交通事故现场草图141

第四节车辆损坏检查142

一、肇事相关车辆调查142

二、车籍调查142

三、非支配性终止位置143

四、支配性终止位置144

五、接触性损坏144

六、感应性损坏144

七、强化玻璃144

八、胶合玻璃144

九、多次直接碰撞点144

十、重复直接碰撞区145

十一、撞击印痕145

十二、磨痕145

十三、挤压145

十四、挤压方向145

十五、车体迹证调查146

十六、机械性能检查146

十七、传统煞车系统146

十八、防锁死煞车痕146

第五节交通事故路面迹证147

一、路面迹证种类147

二、轮迹147

三、煞车滑痕147

四、间断煞车滑痕148

五、跳漏煞车滑痕148

六、偏向滑痕149

七、拖痕149

八、轮胎印痕149

九、擦拭痕150

十、隐迹150

十一、偏向拖痕150

十二、加速拖痕151

十三、扁平胎痕151

十四、路面轮胎判断151

十五、金属痕迹151

十六、路面损坏迹证辨识152

十七、散落物155

十八、液体散落物辨识155

十九、视线视碍勘查156

廿、天候不佳因素157

廿一、眩光影响因素158

廿二、肇事现场路面异常状态159

廿三、现场路面迹证处理步骤160

廿四、路面迹证取证时注意事项161

廿五、国内事故现场路面痕迹蒐证愿景161

第六节笔录询问162

一、交通事故笔录162

二、确认讯问对象162

三、笔录制作之要求162

四、讯问注意事项163

五、制作笔录格式164

六、格式化讯问笔录164

七、当事人165

八、肇事人165

九、见证人169

十、报案人169

十一、当事人身体状况侦查170

十二、酒类影响侦查170

十三、药物影响侦查171

十四、一氧化碳影响侦查171

十五、打瞌睡影响侦查171

十六、突发疾病影响172

十七、人体损伤调查172

第十一章交通事故处理后续作业173

第一节交通事故后续作业流程173

一、后续作业处理流程173

二、交通事故障碍物排除174

三、肇事人行政、刑事责任处理175

四、有价物品保管176

第二节整理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177

一、整理道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内容177

二、事故调查报告表177

三、现有表格填写要领177

第三节技术支援180

一、车辆机械性能检查180

二、迹证检验181

第十二章交通事故重建185

第一节 交通事故重建185

第二节交通事故发生过程分析186

一、交通事故发生前过程分析187

二、交通事故现场发生过程分析188

三、交通事故碰撞过程分析189

第三节交通事故事重建技术190

一、交通事故重建影响的因素190

二、交通事故重建的技术198

第四节交通事故重建流程204

一、交通事故重建之步骤204

二、肇事重建内容204

第五节 碰撞点之决定206

第六节车辆动能估算车速208

一、直线滑动208

二、旋转滑动208

三、撞前相位208

四、冲撞相位208

第七节交通事故重建软体比较211

一、我国肇事重建现况211

二、日本肇事重建特色211

三、德国及美国肇事重建特色211

第十三章交通事故现场还原技术213

第一节 一般摄影机(V8)的应用213

第二节方格透视法214

一、网格法214

二、标竿法214

第三节立体照相机的使用及原理216

一、立体照相机的原理及用途217

二、各式立体照相机的操作方法218

三、立体照相机之实用性及优劣218

第四节虚拟实境应用219

一、制作过程之步骤219

二、使用特性及实用限制220

三、各种特殊摄影技术比较220

第五节交通事故电脑绘图系统221

一、FOTOMASS发展沿革221

二、FOTOMASS特性221

三、FOTOMASS之作业流程223

第六节肇事自动侦测纪录系统224

一、系统原理224

二、系统组织224

三、系统预期效益225

第七节 现场重建方法评估225

第十四章交通事故鉴定229

第一节 交通事故鉴定之目的229

第二节 行车事故鉴定发展沿革229

第三节行车事故鉴定组织230

一、鉴定委员会之组成230

二、鉴定委员会之人力编制现况230

三、行车事故鉴定机关与司法机关设置情形230

第四节交通事故鉴定委员会232

一、行车事故覆议委员会233

第五节交通事故现场迹证分析233

一、现场迹证的种类233

二、现场迹证的价值234

第六节行车事故鉴定的原则与方法238

一、肇事责任鉴定原则238

二、肇事责任鉴定方法239

三、肇事责任等级分类239

第七节 车辆毁损与碰撞型态分析241

第八节 迹证蒐集与碰撞型态分析245

参考文献248

第三编交通工程251

第十五章用路者与车辆操作特性255

第一节用路者特性255

一、用路者与环境因素之关系255

二、用路者的心理因素255

三、用路者身体特性256

四、行人因素259

第二节车辆操作特性260

一、车辆静态特性260

二、车辆动态特性261

第十六章交通量特性269

第一节交通量调查269

一、目的269

二、功用269

第二节 交通量特性271

第三节交通量调查计划274

一、「点」的交通量调查274

二、「线」的交通量调查274

三、「面」的交通量调查274

四、交通量资料的表示法277

第四节 行人交通量调查279

第五节交通量调查的技术或方法279

一、人工调查法计数279

二、机械式计数器279

三、对向或游动车辆法279

第六节起迄点研究282

一、起讫点资料收集的方法283

二、都市大小与起讫研究型式的关系286

三、起讫点研究的规划286

四、起讫点资料分析286

五、抽样的精确性287

六、起讫点资料正确性的校核288

七、资料的表达288

八、起讫点资料的特性289

第十七章速率与延误特性之研究291

第一节现点速率研究291

一、现点速率研究的应用291

二、速率的定义292

三、研究现点速率地点的选择及其他考虑因素294

四、现点速率研究的方法与仪器294

五、现点速率资料的分析和表达298

六、车流现点速率的特性301

七、速率限制(简称速限)302

第二节行驶时间和延误研究303

一、定义303

二、发生延误的原因304

三、行驶时间、速率和延误数据的收集304

四、行驶时间与延误数据资料的分析和表达305

五、交叉路口延误之研究307

六、拥塞延误之研究311

七、铁路平交道延误研究311

第十八章驻(泊)车研究与特性313

第一节定义314

第二节 主要驻车调查314

第三节 局部目的驻车调查315

第四节 一般驻车特性318

第五节 街边驻车319

第六节 街外驻车322

第七节街(路)外驻车场的定位法327

第八节 被抑制驻车需求量的估定328

第十九章车流与交叉路口特性329

第一节车流特性329

一、车流的构成要素329

二、车辆的横向分布330

三、车辆的纵向分布330

四、车流的常态(自然)分布332

五、变换车道运行333

六、双车道双向车流的超车运行334

第二节交叉路口特性336

一、构成交叉路口运行作业的要素337

二、分流运行338

三、并流运行339

四、穿越(交叉穿越)运行340

五、交叉路口的运行作业342

第二十章交通肇事(事故)特性与分析345

第一节 交通肇事的原因346

第二节 肇事报告和记录系统348

第三节 肇事特性351

第四节 肇事记录之分析356

第五节 危险地点或路段之评定358

第六节 各种肇事型态和防止方法360

第七节 交通肇事研究363

第八节 街道照明364

第二十一章交通管制措施与设施365

第一节交通法令和条例365

一、制定交通法令的目的366

二、驾驶人管制366

三、道路使用规则369

四、车辆装备和检查370

五、统一交通法令370

六、修订现行交通法令370

第二节 交通管制设施371

第三节标志及标线372

一、标志的定义、作用与限制373

二、标志的分类与应用374

三、设置标志应考量的基本原则374

四、标志设计及设置时应注意之细节事项377

五、夜间可见性要件378

六、标线的定义、作用及其限制378

七、标线的分类及相关注意事项379

八、标线的应用386

第四节交通号志387

一、定义388

二、号志的功用及其优劣点389

三、号志的种类与一般特性390

四、号志设置的基本条件392

五、定时号志及其优劣点395

六、交通触动号志及其优劣点396

七、交通调整式及电子计算机控制式号志397

八、独立式号志时相和时制设计398

第五节交叉路口的槽化401

一、槽化的目的及适用范围402

二、槽化的原理406

三、槽化的设计法则407

四、槽化计划的拟定和注意事项411

五、各种型式交叉路口的槽化步骤412

六、槽化设计报告应有的内容413

第六节单行道系统及其管制措施414

一、定义及类别414

二、单行道系统的优劣点415

三、单行道的设置准则418

四、单行道的规划419

五、设立单行道所应具备的条件420

六、单行道的管制方法420

七、单行道系统的可行性研究421

八、调拨式单行道422

九、调拨式车道和偏重式车道管制措施423

十、调拨式车道管制措施之范例427

第七节交叉路口之设计和管制431

一、交叉路口的型式及冲突点数431

二、设计交叉路口的几何要素或条件433

三、未经槽化的交叉路口437

四、加以槽化的交叉路口437

五、环形交叉路口(圆环)442

六、立体交叉的适用范围与型式446

七、管制交叉路口的目的446

八、路权管制446

九、禁止转向运行之要件451

十、禁止转向运行所应考量之事实452

十一、禁止回转运行453

十二、特殊转向运行454

十三、重点交通管制或设限路口管制(俗称黄线网路口)455

十四、其他项目455

第八节行人管制456

一、工程管制途径456

二、行人教育途径462

三、执行(法)途径462

四、学校区附近斑马线或穿越道的保安措施462

第九节速限区段之设立和管制464

一、速率管制的目的465

二、管制方法465

三、速限区段的设立467

四、速限区段设立法468

五、交叉路口的安全视距469

六、其它速率控制方法472

七、速率法令的执行473

第十节街边驻车及管制474

一、管制街边驻车之目的475

二、街边驻车所引生的问题475

三、使用外侧车道的优先次序476

四、时间管制477

五、空间管制479

六、其它限制481

第二十二章容量分析483

第一节 名词定义483

第二节 容量和服务水准486

第三节 影响容量和服务水准的因素488

第四节 号志化交叉路口的容量491

第五节 号志化交叉路口容量的其他解法495

第六节 都市和近郊主要干道的分析法496

第七节 闹区街道500

第八节 无进出管制的多车道郊区公路501

第九节 无进出管制的双车道公路506

参考文献510

第四编交通控制515

第廿三章交通号志控制系统515

第一节交通号志515

一、交通控制515

二、号志515

三、号志的种类515

四、号志之灯箱、罩簷、杆柱516

五、号志镜面516

六、反眩光(多眼)镜片517

六、LED交通号志灯520

八、电脑化号志系统526

九、中央电脑控制系统527

第二节交通号志时制527

一、周期527

二、时段527

三、时比527

四、清道时段527

五、全红时段528

六、号志时差528

七、时制528

八、时相528

九、时空图528

十、二时相528

十一、绿灯早开529

十二、绿灯迟闭529

十三、三时相529

十四、四时相529

十五、左转时相529

十六、时制计画530

十七、最短绿灯时间530

十八、单位延伸时段530

十九、最长绿灯时间530

二十、通行带宽531

第三节交通参数531

一、容量531

二、饱和度531

三、饱和流(量)531

四、占有率532

五、车流密度532

六、车间空程(车距)532

七、行车间距532

八、流率532

九、交通流量532

十、服务水准532

十一、服务流量533

十二、延误533

十三、停等车队长度533

十四、起动延误533

十五、尖峰小时系数534

十六、速率534

十七、重现性拥挤534

十八、非重现性拥挤534

第廿四章交通号志控制器537

第一节 控制器537

第二节国内定时号志控制器功能537

一、微处理单元537

二、故障侦测单元538

三、灯号驱动单元538

四、通讯单元538

五、面板显示单元538

六、电源供应单元538

七、使用状况分析538

第三节国内现行各种交通号志控制器使用比较539

一、电源供应单元539

二、处理器单元539

三、灯号驱动单元541

四、故障侦测单元541

五、面板显示单元542

六、通讯单元544

第四节美国2070控制器544

一、处理器模组544

二、现场输出入模组545

三、前面板组成545

四、电源供应模组545

五、介面与箱体545

六、数据机模组545

七、通讯模组545

八、控制单元545

九、NEMA介面545

第五节美国NEMA TS2控制器545

一、控制单元546

二、故障管理单元546

三、汇流排介面单元546

四、电源供应单元546

五、环路线圈侦测器单元547

六、负载开关单元547

七、箱体547

第六节NEMA TS2与2070控制器功能比较547

第七节国内智慧型号志控制器548

一、规划背景548

二、国内ITC特色549

第廿五章交通号志通讯与侦测553

第一节有线通讯传输553

一、通讯传输系统553

二、集中式控制系统架构553

三、分散式控制系统架构553

四、通讯传输内容554

五、有线传输媒体555

六、有线通讯传输设备556

第二节无线通讯传输557

一、无线通讯技术557

二、展频无线通讯技术557

三、细胞网路通讯技术559

四、行动无线电561

五、行动数据网路562

六、无线区域网路563

第三节车辆定位技术563

一、警车定位技术563

二、展频无线电定位564

三、信号柱定位564

四、卫星无线定位566

五、差分全球卫星定位法567

六、航位推估法567

七、整合式定位系统567

第四节侦测技术568

一、侦测器568

二、感应式环路线圈侦测器569

三、压力式车辆侦测器570

四、压电式车辆侦测器570

五、主动式磁力侦测器571

六、被动式磁力侦测器572

七、微波式车辆侦测器572

八、无线电频率车辆侦测器572

九、超音波侦测器572

十、红外线侦测器573

十一、影像处理系统573

十二、被动式声纳侦测器576

第五节 侦测器交通资讯侦测功能比较576

第六节 常用侦测器使用特性评估576

第廿六章交通号志控制策略581

第一节交通号志控制型态581

一、定时控制时制581

二、动态计算时制581

三、动态查表时制581

四、定时号志581

五、触动号志581

六、半触动号志582

七、全触动号志582

八、美国NEMA全触动号志控制模式582

九、流量-密度全触动控制模式582

十、英国MOVA触动控制模式583

十一、澳洲AWA触动控制模式585

十二、模糊全触动控制模式586

十三、调整式号志586

十四、适应性号志587

第二节公车优先通行控制策略587

一、公车优先通行控制588

二、被动式公车优先控制策略588

三、主动式公车优先控制策略589

四、辅助式公车优先控制策略589

五、美国UTCS/BPS公车优先控制系统591

六、澳洲SCRAM公车优先控制系统591

七、义大利UTOPIA公车优先通行控制系统593

八、加拿大SPPORT公车优先控制系统593

九、台北市公车优先控制系统594

十、智慧型全触动公车优先控制系统595

第三节干道续进控制596

一、递亮式号志系统596

二、弹性续进号志系统596

三、单一续进号志系统596

四、同换号志系统596

五、连锁号志系统596

六、互换(亮)号志系统597

第四节特殊控制策略597

一、行人触动号志597

二、临界路口控制597

三、中央手动控制597

四、交通号志之路口手动控制597

五、特勤路线控制597

第廿七章都市交通控制时制软体599

第一节路口时制软体599

一、SOAP-84599

二、HCM94599

三、TEXAS603

第二节干道时制软体603

一、PASSER Ⅳ-96603

二、MAXBAND605

三、BANDTOP605

第三节网路时制软体605

一、SIGOP-Ⅲ606

二、TRANSYT-7F606

三、T7-T88606

四、NETFLO Level 1607

五、NETFLO Level 2607

六、TRAF-NETSIM607

第廿八章都市智慧型运输系统609

第一节 智慧型运输系统609

第二节 都会区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应用技术609

第三节国内都会区交通控制系统智慧化课题611

一、现行交通控制中心功能提昇611

二、建立完整的交通资讯系统612

三、发展智慧型交通管理策612

四、发展智慧型路口控制功能613

五、智慧型交通设施管理系统613

第四节都市停车管理智慧化613

一、路外停车管理智慧化614

二、路边停车管理系统智慧化614

三、停车管理服务系统智慧化614

第五节停车自动补缴设备614

一、人工停车费补缴615

二、自动停车费补缴615

第六节国内交通执法智慧化课题615

一、电子化交通执法615

二、肇事防范交通执法勤务规划系统616

三、效率化交通事故处理系统616

四、警车、消防车、救护车、计程车、公车定位系统616

第廿九章高速公路匝道仪控617

第一节匝道仪控设计617

一、高速公路控制617

二、入口匝道仪控617

三、入口匝道控制实施条件618

四、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组成619

五、出口匝道控制620

第二节汇入匝道控制621

一、汇入接受间距控制621

二、移动汇入控制621

第三节 定时仪控622

第四节 地区交通感应仪控622

第五节 整合交通感应式模式626

第六节 匝道仪控实施案例分析628

第七节 匝道仪控模式比较630

第卅章高速公路主线控制633

第一节 高速公路主线控制633

第二节主线速率控制633

一、天候不良速率限制特性634

二、交通拥塞速率限制策略634

三、施工区速率限制634

四、施工区主线速率控制方式636

五、品质管制可变速率模式639

六、模糊可变速率控制模式640

第三节高乘载车辆管理642

一、高乘载专用车道设置条件644

二、高乘载专用车道搭乘人数门槛值645

三、高乘载专用车道设置方式645

四、HOV专用道交通执法系统645

五、HOV专用道设置执法区条件647

第四节商用车辆管理系统647

一、台湾地区ITS/CVO之研究范畴648

二、行进间重测技术649

三、ITS与CVO主要技术内容650

第五节电子收费系统652

一、道路定价652

二、电子票证653

三、公路电子收费653

四、车上单元653

五、路侧单元653

六、电子收费与隐私权653

七、电子收费的影响因子654

八、电子收费技术测试与评估655

九、电子收费的未来与相关研究课题657

第六节闭路电视系统657

一、闭路电视监测系统组成657

二、闭路电视设置需求658

三、闭路电视系统技术658

第七节车辆辨识系统659

一、自动车辆辨识的基本架构659

二、技术种类660

三、各式自动车辆辨识技术优缺点分析663

第八节动态资讯标志668

一、动态资讯系统组成668

二、发光体显示器单元668

三、非发光体显示器单元669

四、常用动态资讯标志比较669

第九节 行车纪录器669

第卅一章高速公路意外事件管理671

第一节高速公路意外事件管理之内涵671

一、意外事件管理功能要求671

二、意外事件管理流程671

三、意外事件管理主要工作项目672

第二节 意外事件侦测模式673

第三节现行国内高速公路意外事故救援体系673

一、意外事故通报系统现况673

二、意外事故救援体系现况674

第四节意外事故救援路线与交通管制策略675

一、动态交通警力派遣指挥管制系统678

二、地理资讯系统与勤务指挥中心之整合模式679

第卅二章高速公路控制模拟软体681

第一节巨观模拟软体681

一、FREQ系列681

二、CORFLO681

三、FREFLO模式682

第二节 中观模拟模式682

第三节微观模拟模式683

一、INTRAS模拟软体683

二、FRESIM模拟软体683

三、CORSIM684

第四节 高速路公路模拟模式之比较685

第卅三章高速公路智慧化之整体架构687

第一节 国内高速公路智慧化规划原则687

第二节国内高速公路智慧化之需求688

一、高速公路拥塞分析688

二、服务水准欠佳之影响688

三、用路人行车需求688

四、传统的高速公路管理系统689

五、高速公路智慧化需求689

六、国内高速公路智慧化政策691

第三节高速公路智慧化之目标692

一、增进交通安全692

二、降低交通拥挤692

三、提昇经济生产力692

四、降低环境冲击692

五、提昇能源使用效率692

六、促进相关产业发展692

七、满足区域整合693

第四节高速公路智慧化之架构规划693

一、硬体695

二、软体695

参考文献697

第五编交通管理应用705

第卅四章交通运输系统705

第一节交通运输总论705

一、运销学705

二、运输成本705

三、运输政策706

四、运输管制706

五、运输补贴707

六、运输经济学707

七、拥挤708

八、通信709

九、货柜化709

十、可及性710

十一、机动性710

第二节大众运输系统710

一、大众运输710

二、副大众运输711

三、公共运输712

四、大众捷运712

五、通勤铁路712

六、接运系统713

七、新运输系统713

第三节道路系统714

一、公路分类714

二、高速公路714

三、快速道路714

四、主要道路714

五、集汇道路714

六、地方道路715

第四节旅运特性715

一、旅次715

二、旅次表715

三、大众运输固有使用者715

四、旅次发生716

五、旅次分布716

六、路网指派716

七、旅运需求716

八、衍生需求717

九、旅运需求模式717

十、交通区717

第五节运输规划程序718

一、可行性研究718

二、经济可行性分析718

三、运输规划718

四、规划程序719

五、不确定性719

六、非运输的解决方法719

第六节计画评估720

一、成本效益分析720

二、成本效果分析720

三、益本比720

四、内生报酬率721

五、净现值721

六、时间价值721

七、环境影响评估722

八、道路交通冲击722

第卅五章都市交通管理725

第一节都市与都市计画725

一、都市化725

二、都会区725

三、邻里单元726

四、都市计画726

五、新市镇727

六、卫星都市727

七、通盘检讨728

八、分期分区发展计画728

九、都市更新728

十、都市设计729

十一、都市意象729

十二、土地使用型态729

十三、土地使用分区管制731

十四、公共设施732

十五、国民住宅732

十六、基地计划732

十七、土地重划733

十八、区段徵收733

十九、都市经济学733

二十、土地开发734

二十一、经济基础分析734

二十二、中心商业区735

二十三、联合开发735

二十四、基础设施735

二十五、人口特性736

二十六、住户736

第二节都市交通问题737

一、常见之都市交通问题737

二、都市交通问题发生之原因738

三、降低尖峰交通需求之原理738

第三节基本交通管理策略738

一、小汽车管制区738

二、高乘载车辆车道739

三、车辆共乘计画739

四、穿梭公车739

五、公车专用道739

六、弹性工作时间740

七、运输需求管理740

八、减速丘741

第四节运输系统管理741

一、运输系统管理之意义741

二、运输系统管理之特性741

三、高速公路走廊TSM方法741

四、市区干道走廊TSM方法742

五、都市中心商业区TSM方法742

六、都会区TSM方法742

七、住宅区TSM方法742

八、主要就业地点TSM方法743

九、外围商业中心TSM方法743

十、主要活动中心TSM方法743

十一、转运站TSM方法743

十二、TSM策略成功要件743

第五节停车问题与管理744

一、停车问题744

二、都市停车问题发生主要成因744

三、停车问题严重指标744

四、停车场之种类745

五、「停车场法」重要规定745

六、影响停车场车位使用率因素745

七、都市停车管理之目标745

八、改善都市停车供需之措施746

九、常见之停车管理策略746

第六节行人交通管理746

一、行人特性746

二、行人设施之功能分类747

三、都市行人系统747

四、行人系统之容量设计所须考虑之主要因素747

五、人行道服务品质747

六、都市行人交通之改善748

七、徒步区之意义748

第七节都市货运管理749

一、货物运输系统749

二、货运业之分类749

三、零担货运之运送型态749

四、整车货运业之运送型态749

五、常见之都市货车行驶限制749

六、都市货运对都市之影响749

七、问题发生地点750

八、改善都市货运问题之方法750

第八节交通环境管理751

一、交通环境问题751

二、交通对环境之影响关系751

三、影响交通环境污染相关因素751

四、交通环境影响之特性751

五、交通环境防制对策研拟程序752

六、污染源对策752

七、传播对策753

八、受害者对策753

第卅六章交通安全设施755

第一节安全道路之意义755

一、安全道路755

二、公路事故特徵755

三、最佳与最低公路设计标准755

四、行车安全改善计画756

第二节安全设计概念756

一、驾驶期望756

二、设计驾驶人757

三、公路设计的调和性757

四、路面防滑设计概念757

五、路旁各要素之基本设计758

六、路边净空观念758

七、净空区观念的应用759

第三节交通安全设施概论760

一、交通安全设施之类别及功能760

二、交通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准则760

三、选择防护设施之考虑因素760

四、防护设施布设原则761

五、维护防护设施之基本要求761

第四节路侧护栏761

一、路侧护栏之设置目的761

二、路侧护栏之设置时机761

三、绩效标准与安全特性762

四、路侧护栏型式与优缺点762

五、渐变段764

六、路侧护栏之选择764

七、路侧护栏查验一览表764

第五节中央护栏764

一、中央护栏设置准则764

二、选择中央护栏之考虑事项765

三、中央护栏之布设原则765

四、端末处理766

第六节碰撞缓冲设施766

一、碰撞缓冲垫766

二、碰撞缓冲设施之基本原理766

三、碰撞缓冲设施之种类767

四、碰撞缓冲设施之设置时机768

五、碰撞缓冲设施之布设原则768

六、选择碰撞缓冲设施考虑事项769

第七节防眩设施与防护网769

一、防眩设施之类别769

二、防眩设施设置准则770

三、防眩设施基本要求770

四、防眩设施型式之选择770

五、防护网设置目的与准则771

第卅七章交通行为773

第一节反应行为特性773

一、反应过程774

二、反应行为之影响因素775

三、反应行为特性775

第二节生理特性776

一、视觉776

二、听觉781

三、稳定感782

第三节心理特性782

一、行旅需求782

二、非行旅需求782

三、学习特性783

第四节个别差异785

一、性别785

二、年龄787

三、驾驶年资791

四、人格特质791

五、驾驶机能暂时性障碍792

第五节驾驶适性794

一、事故倾向性794

二、驾驶适性796

三、驾驶适性检测796

四、检测问题与应用800

第六节行人特性802

一、行人事故特性802

二、儿童行人特性802

三、年老行人特性804

第卅八章交通统计805

第一节统计学之内涵805

一、何谓统计学805

二、统计学的发展805

三、现代统计学的种类808

第二节统计调查809

一、普查809

二、抽样调查810

三、试探调查811

第三节铁路运输统计811

一、列车公里811

二、列车次数812

三、营业里程812

四、路线里程812

五、客运人数812

六、客(货)运收入812

七、延日行驶列车数812

八、客座利用效率812

九、每旅客平均运程812

十、平均每日客运列车次数812

十一、每客运列车公里平均收入812

十二、每客运列车平均载客人数813

十三、每客运列车每日平均行驶里程813

十四、货运吨数813

十五、平均每日货运列车次数813

十六、每公吨货物平均运程813

十七、每货运列车公里平均收入813

十八、每货运列车平均载货吨数813

十九、每货运列车每日平均行驶里程813

二十、延人公里814

二十一、延吨公里814

二十二、每客运列车公里平均载客密度814

二十三、每货运列车公里平均载货密度814

第四节公路运输统计814

一、公路里程814

二、公路密度814

三、行车次数815

四、营业车辆数815

五、车辆使用率815

六、行驶延日车数815

七、停驶延日车数815

八、一日平均交通量815

九、年平均每日交通量815

十、每万辆车肇事次数815

十一、客(货)车行驶里程815

十二、每实动车辆每日平均行驶里程815

十三、每营业车辆每日平均行驶里程816

十四、客座公里816

十五、每车次客运密度816

十六、每车公里客运密度816

十七、每延人公里平均收入816

十八、每客车公里平均收入816

十九、每旅客平均客票收入816

二十、每车公里货运密度816

二十一、每公吨货物平均收入817

二十二、每延吨公里平均收入817

二十三、出车率817

二十四、尖峰日流量817

二十五、客车运输率817

二十六、车辆登记数817

第五节航空运输统计817

一、可容座公里817

二、可容吨公里817

三、载客率818

四、载货率818

第六节水上运输统计818

一、艘次818

二、货物吨数818

三、货物装卸量818

四、旅客人数818

五、延人工时818

六、延人海里818

七、延吨海里819

八、延机工时819

九、货物装卸效率819

十、货柜化比率819

第七节一般统计名词819

一、叙述统计819

二、推论统计819

三、全体820

四、样本820

五、抽样820

六、误差820

七、可靠度820

八、偏误820

九、随机抽样820

十、分层随机抽样法820

十一、集团随机抽样法821

十二、两段随机抽样法821

十三、系统抽样法821

十四、面积抽样法821

十五、立意选样821

十六、普查821

十七、抽样调查821

十八、统计量821

十九、参数822

二十、统计表徵数822

二十一、平均数822

二十二、算术平均数822

二十三、中位数822

二十四、四分位数822

二十五、众数823

二十六、几何平均数823

二十七、调和平均数823

二十八、加权算术平均数823

二十九、离差823

三十、全距823

三十一、四分位差823

三十二、平均差824

三十三、标准差824

三十四、均互差824

三十五、相对离差824

三十六、动差824

三十七、偏态825

三十八、偏态系数825

三十九、峰度825

四十、峰度系数825

四十一、指数825

四十二、物价指数826

四十三、物量指数826

四十四、物值指数826

四十五、随机变数826

四十六、机率分配826

四十七、机率密度826

四十八、机率密度函数827

四十九、二项分配827

五十、点二项分配827

五十一、波氏分配827

五十二、超几何分配827

五十三、多项分配827

五十四、点多项分配828

五十五、均等分配828

五十六、单位均等分配828

五十七、常态分配828

五十八、标准常态分配828

五十九、甘马分配828

六十、贝他分配828

六十一、指数分配829

六十二、多元常态分配829

六十三、拓拔契夫不等式829

六十四、大数法则829

六十五、中央极限定理829

六十六、抽样分配829

六十七、期望数830

六十八、变异数830

六十九、标准误830

七十、卡方分配830

七十一、自由度830

七十二、F分配831

七十三、t分配831

七十四、估计831

七十五、点估计831

七十六、不偏性831

七十七、一致性831

七十八、简单一致性831

七十九、平方误差一致性832

八十、渐近有效性832

八十一、平方误差渐近有效性832

八十二、最佳渐近常态性832

八十三、充分性832

八十四、区间估计833

八十五、机率区间833

八十六、信赖区间833

八十七、信赖系数833

八十八、虚无假设833

八十九、对立假设833

九十、检定834

九十一、弃卻域834

九十二、两型误差834

九十三、显著水准834

九十四、单尾检定835

九十五、两尾检定835

九十六、相关835

九十七、相关系数835

九十八、回归分析835

九十九、回归系数836

一○○、判定系数836

第卅九章汽车监理837

第一节汽车监理之内涵837

一、汽车监理制度之沿革837

二、汽车监理业务之范畴838

第二节车辆管理与检验839

一、汽车839

二、车辆登记839

三、车辆牌照841

四、车辆号牌悬挂位置842

五、汽车检验842

六、汽车委托检验843

七、车辆检验项目及标准845

八、行车执照内容与攜带846

九、车辆加漆标识与位置847

第三节汽车驾驶人考验与管理847

一、汽车驾驶执照类别847

二、汽车驾驶执照换发848

三、汽车驾驶执照审验848

四、汽车驾驶执照换领及签证848

五、汽车驾驶执照考验849

六、汽车驾驶人体格检查及体能测验851

七、汽车驾驶执照考验852

八、营业小客车驾驶人执业管理853

第四节汽车运输业管理854

一、汽车运输业分类854

二、汽车运输业申请筹设855

三、汽车运输业申请审核855

四、汽车运输业营运856

五、汽车运输业监督857

六、游览车客运业857

七、计程车客运业858

第五节汽车装载行驶与危险物品运送860

一、客货车装载通则860

二、客车之运载860

三、货车之装载860

四、联结车辆之装载860

五、拖架之装载860

六、整体物品之装载860

七、危险物品运送861

第六节税、费徵收862

一、车辆使用牌照税862

二、汽车燃料使用费863

三、监理规费864

参考文献866

索引869

1999《警察百科全书 8 交通警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苏志强编 1999 中央警察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警察学(1990 PDF版)
警察学
1990 重庆:重庆出版社
警察学( PDF版)
警察学
警察法(1978.05 PDF版)
警察法
1978.05
警察——人民警察(1950 PDF版)
警察——人民警察
1950
警察(1985.06 PDF版)
警察
1985.06 ぎょうせい
警察庁(1974.07 PDF版)
警察庁
1974.07 教育社
警察(1958.08 PDF版)
警察
1958.08 有斐閣
警察族の恶德全书(1989年10月第1版 PDF版)
警察族の恶德全书
1989年10月第1版 (株)青年书馆
人民警察  第8期(1957 PDF版)
人民警察 第8期
1957
人民警察  第8期(1959 PDF版)
人民警察 第8期
1959
人民警察  第8期(1958 PDF版)
人民警察 第8期
1958
警察法( PDF版)
警察法
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1948 PDF版)
刑事警察科学知识全书
1948
警察实用百科全书  第4卷( PDF版)
警察实用百科全书 第4卷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卫生警察  最新警察全书之五(1932 PDF版)
卫生警察 最新警察全书之五
1932 上海世界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