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比较文论史 上古时期》求取 ⇩

引言1

第一编 中外文论的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15

第一章 中外文论纵向发展的基本脉络17

第一节 萌芽与发端18

一、人类文明的曙光18

二、世界文论的三大源头28

三、中西文论的奠基时期41

第二节 神学的婢女与经学的附庸52

一、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政治的成功与思想文化专制的加强53

二、两汉文论与古罗马文论--经学与神学统治下的文学理论60

三、基督教与儒教--宗教天国与伦理教化的分道杨镳70

四、《舞论》--印度文论的奠基之著75

第三节 战乱中的兴盛与消沉80

一、民族大迁徙与 五胡乱华 --刀光剑影的战乱时代80

二、西方文学的凋零衰颓与中、印文学的繁荣兴旺83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高峰92

第四节 亚洲的黄金时代97

一、印度文学理论的辉煌98

二、阿拉伯与波斯文学理论的崛起与繁荣105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持续发展111

四、日本文论的兴起与朝鲜文论的肇端118

第五节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122

一、文艺复兴与西方文学与文论的重新崛起123

二、中国思想反叛浪潮的涌起与文论的嬗变127

三、印度虔诚派运动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132

四、日本、阿拉伯、朝鲜文论的进展与越南文论的发轫135

第六节 现代曙光与末世夕照139

一、西方文论的高峰与现代曙光139

二、中国文学理论的总结与改道153

三、日本、朝鲜文论的发展与印度古典诗学的终结160

一、中外文论的可比性166

第一节 中外文论的可比性问题166

第二章 中外文论横向比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66

二、东西方文论的共同点168

第二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探讨180

一、什么是比较文学180

二、比较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186

第三节 跨文化研究:中外文学与文论比较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体系193

一、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194

二、阐发研究201

三、异同比较研究204

四、文化寻根研究209

五、对话研究212

六、整合与建构研究216

第四节 比较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21

一、海外及港台比较文论研究222

二、中国大陆比较文论研究230

三、比较文论发展的展望241

第五节 中外比较文论史研究的基本目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244

一、文化撞击与文化病态245

二、文化失范与文论失语251

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261

第三章 上古中外文化与文论的横向比较275

第一节 热爱智慧--中外哲学与文论276

一、哲学--文学理论的根基277

二、古希腊哲学的 爱智慧 及其文论的科学理性色彩282

三、中国哲学的 政治教化 特点与印度哲学的 求解脱 特点及其文论特色285

第二节 迷狂与觉悟--宗教与中外文论292

一、古希腊宗教、神话与文化294

二、中国道教、禅宗与文论的虚静妙悟299

三、印度宗教与文论的 味 与 韵304

第三节 节欲与顺性--伦理与中外文论308

一、伦理规范与欲望节制308

二、中国节欲观与礼节乐和论312

三、古希腊适当享乐观与文艺快感论316

四、印度的 断欲 与 纵欲 对文学与文论的影响322

第二编 中外文论的滥觞与奠基327

引言329

一、中外上古文论史的分期及其特征329

二、中西文论的共同起点与分道扬镳334

第一章 毕达哥拉斯、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和谐、道与逻各斯340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与 和谐341

一、生平与思想341

二、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论344

一、晏婴、老子、赫拉克利特、孔子等人的和谐论351

第二节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351

二、中西和谐论的简略比较360

第三节 老子与 道364

一、生平与思想364

二、老子的 道 及其对后世文论思想的启发367

第四节 赫拉克利特与 逻各斯373

一、生平与思想374

二、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及其文论思想375

第五节道 与 逻各斯 之比较380

一、 道 与 逻各斯 的相似之处380

二、 有 与 无386

三、可言与不可言391

第二章 孔子 儒家 解经 话语模式及其 依经立义 意义建构方式的奠定400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403

第二节 基本文论观点406

一、仁与诗、礼、乐406

二、兴、观、群、怨说413

三、文与质415

第三节 经典解读模式的建立与圣人地位的确立417

第四节 《易》的解读与 依经立义 的意义生成方式425

第五节 《春秋》笔法 与 微言大义435

第六节 从 抒情言志 到 比兴互陈443

第三章 德谟克利特与墨子--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转向457

第一节 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向社会哲学转变的先驱459

一、生平与思想459

二、文论观点462

第二节 智者派469

第三节 墨子-- 脱屣利禄 的哲人473

一、生平思想473

二、文论观点477

第四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善的追求与彼岸世界意义的建构482

一、生平与思想483

第一节 苏格拉底483

二、文论观点486

第二节 柏拉图的生平与思想489

第三节 柏拉图基本文论观点494

一、对文艺的谴责494

二、理念论与美本身500

三、迷狂说与柏拉图文论的内在矛盾507

第四节 柏拉图的话语解读模式及其彼岸世界意义的建构517

一、对文本的消解性解读518

二、对现实世界的消解524

三、柏拉图乌托邦的建立529

第五章 孟子、荀子、韩非子--性善与性恶之争536

第一节 孟子539

一、生平与思想539

二、充实之谓美546

三、知言养气说548

四、与民同乐552

五、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556

第二节 荀子561

一、生平与思想561

二、化性论568

三、礼乐论570

四、原道、征圣、宗经说的初创572

一、生平与思想575

第三节 韩非子575

二、文论观点576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科学理性解读模式和逻辑分析话语的奠定580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581

第二节 科学理性解读模式与逻辑分析方法的确立586

一、求知--解读中的发现与探寻587

二、观察--主客相分的旁观性解读方式596

三、追问--因果论理性思维的确立601

四、推论--形式逻辑分析方法的创建606

一、艺术的起源609

第三节 艺术起源论与艺术本质论609

二、艺术的真实性614

三、艺术的创造性620

四、艺术的和谐性628

第四节 悲剧论631

一、悲剧的定义632

二、悲剧的情节635

三、性格刻画640

四、悲剧人物643

五、悲剧结局与时间的限定646

六、悲剧与喜剧、史诗的比较649

第五节 艺术效果论652

一、悲剧效果与艺术效果653

二、化丑为美657

三、恶之花662

第七章 庄子--消解性话语解读模式及其 无中生有 意义建构方式的确立668

第一节 生平与思想668

第二节 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 无中生有 的意义建构方式671

一、对文本的消解性解读672

二、对人类自我的消解675

三、对社会文明的消解688

四、对宇宙万物的消解699

第三节 庄子基本文论观点及其艺术精神702

一、非乐702

二、自然707

三、目击道存716

第四节 中西生命悲剧意识比较727

一、中西悲剧观之争727

二、生命悲剧的解脱之道731

三、中国悲剧精神的基本特征737

附:参考书目741

后记761

1998《中外比较文论史 上古时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曹顺庆著 199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1988 PDF版)
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
1988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  下(1982 PDF版)
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 下
1982
中西文化比较  上( PDF版)
中西文化比较 上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课题组
比较文学论( PDF版)
比较文学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  下(1982 PDF版)
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 下
1982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下(1993 PDF版)
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 下
1993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英汉对照英语广告手册(1951 PDF版)
英汉对照英语广告手册
1951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1996 PDF版)
中外会计史比较研究
1996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比较文学史(1989 PDF版)
比较文学史
1989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比较文学史(1991 PDF版)
比较文学史
1991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古代卷(1997 PDF版)
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古代卷
1997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外比较教育史(1990 PDF版)
中外比较教育史
199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外文学比较史  1898-1949(1993 PDF版)
中外文学比较史 1898-1949
1993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外比较文学(1992 PDF版)
中外比较文学
1992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88 PDF版)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
1988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