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工程师指南》求取 ⇩

1导论1

1.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1

1.1.1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1

1.1.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1

目 次1

1.1.3世界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有长足发展2

1.1.4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乎衡加剧3

1.2世界科技发展趋势4

1.2.2科学技术产业的形成6

12.5总工程师的领导艺术 (116

1.2.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6

1.2.3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趋势9

1.2.4中国国情及科技发展战略10

1.3世界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2

1.3.1国外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2

1.3.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与未来16

2.1科学和技术20

2.1.1科学和技术的概念20

2科技进步概述20

第一篇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20

2.1.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1

2.1.3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22

2.1.4大科学和高新技术23

2.2科技进步24

2.2.1科技进步的概念24

2.2.2科技进步系统26

3.1.1我国科技事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29

3.1我国科技进步战略的制订原则29

3科技进步战略29

3.1.2制订科技进步战略的原则31

3.2科技进步战略的主要内容31

3.2.1战略与方针31

3.2.2发展重点32

3.2.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3

3.2.4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34

3.3主要政策措施35

3.3.1政治政策35

3.3.2经济政策35

4科技进步的动力36

4.1科技进步的社会因素36

4.1.1科技进步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6

4.1.2科技进步的经济环境37

4.1.3科技进步的政治环境37

4.2.2加强宏观计划指导38

4.1.4文化教育环境…………………………………………………………………………………………(37 )4.2强化我国科技进步的动力38

4.2.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8

4.2.3不断完善技术经济政策39

5.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40

5.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0

5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40

5.1.3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特殊属性41

5.1.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41

5.2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42

5.2.1技术开发链理论42

5.2.2技术转移理论43

5.2.3接口理论44

5.3 建立企业主导型技术开发体系44

5.3.1两种技术开发观44

5.3.2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5

6生产力发展的科技进步因素46

6.1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46

6.1.1科学研究46

6.1.2技术开发48

6.2技术改造51

6.2.1技术改造项目立项与实施的程序51

6.2.3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技术改造方案)53

6.2.2项目建议书53

6.2.4初步设计54

6.2.5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来源55

6.2.6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管理58

6.3.1技术推广59

6.3技术推广与技术交流59

6.3.2技术交流61

6.4科技管理与技术储备63

6.4.1科技管理63

6.4.2技术储备66

7.1.2资金来源及构成69

7科技资金的使用与管理69

7.1.1基本概念69

7.1科技资金概述69

7.1.3现状与展望70

7.2科技资金的使用72

7.2.1使用原则72

7.2.2功能与投向73

7.2.3科技资金管理的任务74

7.2.4科技投资的效益评价74

31.1 国内市场 (478

8.1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79

8技术创新79

8.1.1基本概念79

8.1.2世界技术创新79

8.1.3我国技术创新状况80

8.2.1技术创新的目标与任务81

8.2技术创新的目标与规划81

8.2.2技术创新规划83

8.2.3技术创新的项目选择84

8.3技术创新的组织与管理84

8.3.1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84

8.3.2技术创新的途径85

8.3.3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85

9技术贸易86

9.2技术引进86

9.1技术贸易概述86

9.2.1技术引进的程序87

9.2.2技术引进的注意事项92

9.2.3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92

9.3技术出口93

9.3.1技术出口与技术引进的关系93

9.3.2技术出口的工作程序94

9.3.3技术出口的途径与方法95

9.3.4技术出口的注意事项95

10科技进步滞缓造成的危机97

10.1危机评价的预警系统97

10.1.1危机的征兆及表现97

10.1.2预警系统的建立98

10.1.3预警系统的运行100

10.2原因要素分析100

10.2.1观念障碍100

10.2.2体制、管理、政策方面的障碍101

10.2.3资金与基础条件等方面的障碍102

10.3预防与对策102

10.3.1预防程序与方法102

10.3.2对策制订103

1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组成105

11企业科技系统105

11.1.1企业科技系统的重要作用105

11.1 企业科技系统的作用、组成与运行特点105

第二篇 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105

11.1.3企业科技系统的运行特点106

11.2企业科技系统的管理107

11.2.1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任务与内容107

11.2.2企业科技系统管理的职能机构107

12.1 2企业科技进步的设计师108

12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108

12.1.1企业科技系统的指挥员108

12.1 总工程师在企业中的地位108

12.1.3企业向市场进军的开拓者109

12.2总工程师的工作职责109

12.2.1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决策109

12.2.2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110

12.2.4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工作110

12.2.3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110

12.2.5搞好企业内外公关工作111

12.3总工程师的权限112

12.3.1研究开发立项权112

12.3.2科技经费支配权112

12.3.3技术协议商定权113

12.3.4科技成果审定权113

12.3.5科技人员调配权114

12.4总工程师的素质115

12.4.1思想素质115

12.4.2业务素质115

12.4.3管理素质115

12.5.1运用权力的技巧116

12.5.2组织协调的技巧117

12.5.3识人用人的技巧118

12.5.5组织会议的技巧119

12.5.4处理公文的技巧119

12.5.6调查研究的技巧120

12.5.7检查总结的技巧121

13总工程师技术负责制工作体系122

13.1建立企业科技指挥体系122

13...1 由总工程师负责的科技指挥体系122

13.1.2配置副总工程师122

13.1.3设立总工程师办公室122

13.3.1政策支撑条件123

13.2.1总工程师与企业各行政领导人员间的关系123

13.2.2总工程师与下属机构的关系123

13.3企业外部支撑条件123

13.2企业内部工作关系123

13.3.2行政支撑条件124

13.3.3舆论支撑条件124

14总工程师与科技型企业126

14.1科技型企业的创建126

14.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126

14.1.2创建科技型企业的意义与作用127

14.2科技型企业的管理128

14.2.1科技型企业的管理特点128

14.2.2科技型企业的评价指标及程序129

14.2.4科技型企业的完善与发展130

14.2.3创建科技型企业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深刻变化130

14.3科技型企业与总工程师131

14.3.1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职责131

14.3.2科技型企业中总工程师的权利131

15.1科技信息系统基础134

15.1.1基本概念134

15科技信息系统134

第三篇 实用信息技术134

15.1.2科技信息系统的功能与类型137

15.2科技信息系统的建立139

15.2.1建立新科技信息系统前的系统分析139

15.2.2科技信息系统的设计142

1 5.2.3科技信息系统的实施144

16科技信息的搜集与整理147

16.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与程序147

16.1.1科技信息搜集的原则147

16.1.2科技信息搜集的程序148

16.2.1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149

16.2科技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149

16.2.2科技信息搜集的方法152

1 6.3科技信息的整理与贮存155

16.3.1科技文献的登录156

16.3.2科技文献的标引158

16.3.3科技文献的编目160

16.3.4科技信息的贮存161

17科技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163

17.1科技文献检索基础知识163

17.1.1科技文献概述163

17.1.2文献检索基础166

17.1.3检索语言常识169

17.2 中文科技文献的检索170

17.2.1国内科技文献的检索171

17.2.2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172

17.2.3中文检索工具使用方法173

17.3 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179

17.3.1综合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179

17.3.2专业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183

17.3.3特种科技文献的检索方法188

17.3.4专利及产品样本的检索192

18.1.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的基本构成198

18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计算机的应用198

18.1计算机情报检索服务系统198

18.1.2计算机情报检索技术201

18.2数据库206

18.2.1数据库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06

18.2.2数据库管理系统208

18.3国际联机检索209

18.3.1联机检索概述209

18.3.2联机情报检索的特点210

18.3.3联机情报检索系统终端的使用211

18.3.4主要国际联机检索系统213

19科技信息工作的经济效果214

19.1.1科技信息与生产技术现代化214

19.1科技信息与企业现代化214

19.1.2科技信息与企业组织管理现代化215

19.1.3科技信息与企业职工素质现代化215

19.2 日本企业经济腾飞的奥秘216

19.2.1善于引进和综合国外的科技成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216

19.2.2重视科技信息工作是日本经济腾飞的根本保证217

20.1.2决策与决策分析221

20.1.1预测与估计221

20预测与决策技术基础221

20.1 引言221

第四篇 预测与决策技术221

20.2最小二乘法223

20.2.1最小二乘模型223

20.1.4决策与运筹223

20.1.3预测与决策223

20.2.2最小二乘的求法224

20.2.3最小二乘的应用225

20.3估计227

20.3.1基本概念与方法227

20.3.2最小二乘估计及其扩展227

20.3.3最大似然估计230

20.4假设检验231

20.4.1问题的提出231

20.4.2正态总体参数检验232

20.4.3两类错误234

20.4.4一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234

20.4.5多元线性模型的参数检验235

20.5抽样236

20.5.1 问题的提出236

20.5.2统计量的分析237

20.5.3样本大小的确定238

20.5.4抽样方法239

20.6.1条件概率与贝叶斯公式241

20.6 贝叶斯分析241

20.6.2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242

20.6.3贝叶斯风险243

20.6.4贝叶斯估计与决策规则244

21预测系统、决策系统及其组织246

21.1预测系统及其组织246

21.1.1预测的前提246

21.1.2预测的原则247

21.1.3预测的程序248

21.1.4预测的分类251

21.1.5预测的方法252

21.1.6预测的机构和人员254

21.2决策系统及其组织254

21.2.1决策的定义与类型254

21.2.2决策的前提与要素255

21.2.3决策的原则258

21 2.4决策的程序259

21.2.5决策行动与追踪决策262

21.2.6决策组织263

22预测方法及其选择265

22.1 直观性预测方法265

22.1.1研究判断预测法265

22.1.2专家预测法267

22.1.3特尔斐法268

22.2探索性预测方法270

22.2.1类推法270

22.2.2时间序列预测法272

22.2.3趋势外推法276

22.2.4回归预测分析280

22.3 预测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的选择286

22.3.1预测的基本步骤286

22.3.2影响预测方法的因素287

22.3.3预测对象的性质和特点288

22.3.4预测的外部环境289

22.3.5预测结果的应用289

23决策方法及其选择291

23.1 确定型决策方法291

23.1.1运筹学方法291

23.1.2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法292

23.1.3成本效益分析法293

23.1.4比较分析法295

23.2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296

23.2.1最大最小收益值法296

23.2.2最大最大收益值法297

23.2.3最大平均收益值法297

23.2.4最大调整收益值法298

23.2.5最小最大后悔值法298

23.3概率决策方法299

23.3.1单级概率型决策方法299

23.2.6几种方法的比较299

23.3.2多级概率型决策方法300

23.3.3敏感度分析302

23.3.4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计量305

23.3.5效用和效用曲线307

23.4多目标决策方法309

23.4.1特点309

23.4.2评价分析方法310

23.4.3 目标重要程度的有序化及权数确定312

23.4.4多目标决策的线性规划法316

23.4.5方案排序法318

24预测决策方法成功实例322

24.1 预测成功实例选322

24.1.1用回归直线分析法预测收音机生产量322

24.1.2普通车床更新需求预测分析323

24.2.1运用决策技术进行设备改造,提高工厂经济效益327

24.2决策成功实例选327

24.2.2决策树法在选择最优技改方案中的应用329

25.1科技进步规划的涵义及分类333

第五篇 科技进步规划333

25科技进步规划的编制333

25.2规划方法及其适用范围334

25.3编制规划的组织工作335

25.4规划工作程序335

25.5 编制行业、企业科技规划应注意的问题335

26科技进步规划的计划调控337

26.1计划指南的作用及编制337

26.2科技计划的编制337

27实施科技进步规划的保障体系339

27.1保障体系的含义与范围339

27.2组织内部结构及其职能339

27.3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342

27.4组织结构的自我调节343

27.5政府调节343

27.6实例分析343

第六篇 系统工程与运筹技术346

28系统工程概论346

28.1 系统346

28.1.1系统的概念346

28.1.2系统的基本属性347

28.1.3系统的分类347

28.2 系统工程348

28.2.1 系统工程的定义348

28.2.2系统工程的起源和发展349

28.2.3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350

28.2.4系统工程的体系结构框架351

28.2.6系统工程有广阔的应用范围352

28.2.5系统工程是跨多学科的领域352

28.3 系统工程的方法论353

28.3.1系统工程工作方法概述353

28.3.2霍尔方法论354

28.3.3詹金斯方法论355

28.3.4切克兰德方法论356

28.4 系统分析357

28.4.1系统分析概述357

28.4.2系统的目标360

28.4.3系统设计362

28.4.4系统评价364

29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367

29.1 系统工程中的基本方法概述367

29.2 系统建模369

29.2.1模型的基本概念369

29.2.2系统建模的一般步骤370

29.2.3系统的结构模型和结构建模373

29.2.4系统建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376

29.3 系统参数估计382

29.3.1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3

29.3.2广义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3

29.3.3增广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84

29.3.4最大似然估计方法385

29.3.5对模型结构参数的估计方法386

29.4系统仿真386

29.4.1概述386

29.4.2仿真原理388

29.4.3随机数发生器391

29.4.4仿真输出数据的分析394

29.4.5值得注意的问题397

29.5大系统的分解与协调技术397

29.5.1什么是大系统397

29.5.2大系统的递阶结构398

29.5.3分解与协调398

29.5.4关联平衡法401

29.5.5关联预估法404

29.6 网络计划技术406

29.6.1网络计划技术研究简况406

29.6.2网络图的绘制407

29.6.3关键线路法CPM408

29.6.4计划评审技术PERT411

29.6.5其他网络计划方法简介414

29.7集成系统及综合集成化技术416

29.7.1集成化研究概论416

29.7.2集成系统的开发步骤417

29.7.3软件工程方法419

30运筹技术及其应用423

30.1运筹技术引言423

30.1.1运筹与运筹学423

30.1.3总工程师与运筹学424

30.1.2运筹学的方法体系424

30.2线性规划技术与应用425

30.2.1线性规划问题的提出425

30.2.2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426

30.2.3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定理427

30.2.4旋转运算429

30.2.5线性规划的单纯形算法431

30.2.6对偶性原理及其应用435

30.3非线性规划438

30.3.1非线性规划概述438

30.3.2一维搜索439

30.3.3无约束极值问题的数值解法441

30.3.4线性约束极值问题445

30.3.5乘子法与罚函数法448

30.3.6非线性规划计算方法的选择和使用451

30.4.2多阶段决策问题453

30.4.1动态规划引言453

30.4动态规划453

30.4.3动态规划模型与最优性原理455

30.4.4动态规划方法456

30.5 随机模型460

30.5.1随机模型引言460

30.5.2随机服务系统460

30.5.3 BCMP网络462

30.6管理中的运筹方法467

30.6.1一般管理过程中的网络模型467

30.6.2三种接口技术468

30.6.3递阶生产计划模型与企业管理470

30.6.4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475

第七篇 生产工程478

31市场与产品478

31.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78

31.1.2市场体系480

31.1.3市场研究484

31.2国际市场488

31.2.1 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488

31.2.2国际市场的分类489

31.2.3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490

31.3产品492

31.3.1产品的概念492

31.3.2产品生命周期493

31.3.3用户意识495

31.3.4 新产品开发497

32现代设计方法501

32.1现代设计方法概述501

32.1.1推广应用现代设计方法的意义501

32.1.2现代设计方法的内容和特点501

32.2.1 CAD系统的组成502

32.2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502

32.2.2智能CAD512

32.3优化设计517

32.3.1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求解思想517

32.3.2优化方法的计算机程序523

32.4计算机分析与仿真529

32.4.1有限元分析529

32.4.2计算机仿真531

32.5可靠性设计533

32.5.1可靠性设计的内容533

32.5.2产品固有可靠性设计535

32.5.3结构件的可靠性设计536

33制造工程542

33.1连续型生产系统542

33.1.1连续型生产系统的特点542

33.1.2计算机控制的应用543

33.2 离散型生产系统545

33.2.1少品种大批量制造系统545

33.2.2多品种小批量制造系统561

33.3 工艺技术574

33.3.1现代制造技术574

33.3.2质量观578

33.3.3人的因素对生产系统的影响580

33.3.4制造系统的形态学模式585

33.3.5误差预防与误差补偿591

33.3.6误差预算593

33.3.7复杂形状零件的CAD/CAM一体化595

33.3.8计算机辅助检测/制造(CAT/CAM)一体化596

33.3.9智能制造技术599

33.3.10超精密加工技术601

33.3.11特种加工技术604

34.1 国外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产生和发展609

34制造系统工程概论609

34.2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611

34.3制造系统工程内涵和特点612

34.3.1制造系统工程的内涵612

34.3.2制造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特点613

34.3.3制造系统工程学科的知识基础和学科支撑体系614

34.4我国制造系统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615

34.4.1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615

34.4.2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对象616

34.4.3制造系统工程的人才培养方式616

34.4.4制造系统工程的课程设置617

34.5制造系统工程与现有工程学科的关系617

34.5.1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专业性工程学科的关系617

34.5.2制造系统工程和现有复合型学科的关系617

35.1.1工业工程的定义与发展620

35.1工业工程概述620

35工业工程620

35.1.2工业工程的特点622

35.1.3工业工程的基本职能623

35.1.4工业工程的活动内容623

35.1.5工业工程的技术方法625

35.2时间研究626

35.2.1时间研究的定义626

35.2.2时间研究的目的与用途627

35.2.3时间研究的方法627

35.3动作研究629

35.3.1动作研究的定义629

35.3.2动作研究的步骤630

35.3.3动作研究的方法630

35.4流程研究634

35.4.1流程研究概述634

35.4.2产品流程分析634

35.4.4事务流程分析635

35.4.3作业流程分析635

35.4.5联合流程分析636

35.5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与应用637

35.5.1 工业工程的工作步骤637

35.5.2 工业工程在中国的应用638

35.5.3工业工程在美国的应用640

35.5.4工业工程的应用实例641

36设备综合工程643

36.1设备综合工程概述643

36.1.1 国际《设备综合工程学》简介643

36.1.2我国的设备管理工程和设备综合管理644

36.1.3企业设备综合管理的主要任务及目标644

36.2.1设备综合管理与技术进步645

36.2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645

36.2.2设备综合管理与生产发展646

36.2.3预防为主的方针646

36.3设计、制造和使用相结合646

36.3.1设备的前期管理646

36.3.2自制设备的管理647

36.3.3国外设备订货的管理648

36.4 维护和计划检修相结合648

36.4.1 设备的维护648

36.4.2设备的ABC分类管理649

36.4.3设备的故障及事故650

36.4.4设备的润滑651

36.4.5设备的修理653

36.4.6设备维修的规章制度653

36.6修理、更新与改造相结合654

36.5.3设备维修工作的专业化协作及社会化654

36.6.1设备的寿命评价654

36.5.1设备的专业管理654

36.5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654

36.5.2设备的群众管理654

36.6.2设备的报废及更新655

36.6.3设备的技术改造655

36.7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657

36.7.1设备的技术管理657

36.7.2设备的经济管理657

36.7.4设备的租赁及调剂659

36.7.3备件及其费用管理659

36.8设备的诊断技术及修复技术661

36.8.1设备的状态监测方式661

36.8.2 设备的诊断技术661

36.8.3近期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的进展662

36.8.4 设备的修复技术662

36.9 国外设备管理维修体制简介663

36.9.4预防维修及维修预防664

36.9.3 日本的全员生产维修664

36.9.2英国的第三代维修管理664

36.9.1原苏联的计划预修制度664

37劳动安全666

37.1安全生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666

37.1.1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地位666

37.1.2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666

37.2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知识667

37.2.1安全生产方针和任务667

37.2.2安全生产法规668

37.3.1事故的特性与要素669

37.3事故发生的原理及其预防669

37.3.2事故发生的原理670

37.3.3事故预防原则671

37.3.4事故预防的措施672

37.4 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及管理673

37.4.1企业总工程师的安全生产职责673

37.4.2技术方面的安金管理674

37.5.2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676

37.5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676

37.5.1什么是安全性评价676

38环境保护679

38.1环境保护概述679

38.2环境保护机构总工程师的职责680

38.2.1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职责680

38.2.2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职责680

38.3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681

38.3.1“三同时”制度681

38.3.2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681

38.3.3排污收费制度681

38.3.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682

38.3.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82

38.3.6污染集中控制制度682

38.4.1 主要工业部门的环境规划与要术683

38.4工业环境管理683

38.3.8限期治理污染制度683

38.3.7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683

38.4.2工业污染控制指标和控制方法684

38.4.3企业环境技术管理687

38.5企业环境监测689

38.5.1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和管理689

38.5.2企业环境监测内容689

38.5.3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690

38.6污染治理技术691

38.6.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691

38.6.2工业有害气体的人工净化技术693

38.6.3废水治理技术696

38.7开展企业污染防治科学研究702

38.7.1企业污染防治的方法及内容702

38.7.2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管理702

39.1.1产品质量705

39.1质量705

第八篇 质量工程705

39质量工程概论705

39.1.2过程质量706

39.1.3服务质量706

39.1.4工作质量706

39.2 质量管理707

39.3全面质量管理708

39.3.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708

39.3.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708

39.4质量保证体系709

39.4.1质量保证709

39.4.2质量保证体系709

39.5质量控制711

39.6质量诊断711

39.6.2工序质量诊断712

39.6.3质量管理工作的诊断712

39.6.1产品质量诊断712

39.7质量方针与质量计划714

39.7.1质量方针714

39.7.2质量计划714

39.8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715

39.8.1标准化工作715

39.8.2计量工作716

39.8.3质量信息的管理工作716

39.8.4质量责任制717

39.8.5质量教育工作718

39.9质量成本718

39.9.1质量成本的结构718

39.9.2质量成本分析718

40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720

40.1直方图法720

40.2数据分层法722

40.4.2因果图的分类723

40.4.1 因果图的主要内容723

40.3排列图法723

40.4 因果分析图法723

40.5调查表法724

40.6散布图法724

40.6.1相关与回归分析724

40.6.2散布图726

40.7控制图法727

40.7.1工序能力727

40.7.2控制图原理729

40.7.3常用控制图730

40.7.4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的准则740

40.8新七种方法740

40.8.1关系图法……………………………………………………………………………………………(740 )740

40.8.2 KJ法740

40.8.3系统图法741

40.8.5矩阵数据分析法742

40.8.4矩阵图法742

40.8.6过程决策程序图法743

40.8.7矢线图法744

41质量检验745

41.1 基本概念745

41.1.1检验的定义与职能745

41.1.2检验的分类745

41.2.1抽检主要形式746

41.2抽样检验746

41.1.3检验的组织形式746

41.2.2抽检特性曲线748

41.3计数抽样检验749

41.3.1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749

41.3.2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751

41.3.3计数序贯抽样检验755

41.4计量抽样检验761

41.4.1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761

41.4.2平均值的计量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766

42产品质量设计772

42.1正交试验设计772

42.1.1正交表772

42.1.2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773

42.2产品设计777

42.2.1系统设计778

42.2.2参数设计778

42.2.3容差设计778

43可靠性780

43.1可靠性概念780

43.2可靠性的定量化指标780

43.3故障率的基本类型781

43.4 可靠性中常用分布782

43.5可靠性试验783

43.5.1可靠性故障分布的检验783

43.5.2统计寿命试验设计786

43.5.3加速寿命试验791

44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794

44.1 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794

44.2微机控制三级质量管理794

44.2.1分级质量管理的层次与功能794

44.2.2三级质量管理的实施797

45标准化799

45.1标准799

45.1.1标准的分级799

45.1.2标准的分类800

45.1.3标准体系801

45.2标准化802

45.2.1标准化的对象803

45.2.2标准化的目的和作用803

45.2.3标准化的原理804

45.3.1优先数和优先数系806

45.3数值分级法806

45.3.2 E数系809

45.3.3模数810

45.4标准化对象参数最佳化810

45.5标准的制定与修订814

45.5.1制定、修订标准的原则814

45.5.2标准的编写814

45.6 产品质量的监督与认证816

45.6.1产品质量监督816

45.6.2产品质量认证818

45.7企业标准化819

45.7.1 企业标准化的基本任务819

45.7.2企业标准化的组织机构819

45.7.3企业标准体系819

45.7.4产品设计的标准化823

45.7.6原材料标准化825

45.7.5工艺及工艺装备标准化825

45.8标准化的经济效果826

45.8.1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有关概念和术语826

45.8.2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827

45.8.3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因素827

45.8.4标准化效果的论证方法829

46.1.2经济效果832

46.1.1技术经济的内涵832

46.1经济分析原理832

46技术经济分析基础832

第九篇技术经济分析832

46.1.3资金的时间价值834

46.1.4现金流量图与现金流量计算表834

46.1.5利息、利率、单利法和复利法835

46.1.6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836

46.1.7复利计算基本公式836

46.2.1投资839

46.2技术经济分析基本要素839

46.2.2成本840

46.2.3销售收入、利润和税收841

46.3投资方案经济效果评价方法842

46.3.1净现值法842

46.3.2费用现值(PVC)法843

46.3.3内部收益率法843

46.3.4静态投资收益率845

46.3.5净年值法845

46.3.6年成本(AC)法845

46.3.7静态投资回收期法846

46.3.8动态投资回收期法846

46.3.9追加投资回收期法847

46.4不确定性分析848

46.4.1盈亏平衡分析848

46.4.2敏感性分析851

46.4.3风险分析853

47财务评价856

47.1财务评价方法856

47.1.1 财务评价的目标和作用856

47.1.2财务评价方法856

47.13财务评价的基本要素856

47.1.4财务评价指标858

47.2 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862

47.2.1资金筹措862

47.2.2资金成本863

47.3财务结构分析865

47.3.1财务结构与财务风险865

47.3.2财务结构评价方法866

48.1.3投资内容以设备改造为主,以土建工程为辅868

48.1.2改造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的868

48.1技术改造项目的特点868

48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分析868

48.1.1 以固定资产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868

48.1.4资金来源必须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资金运用效果是增量带动存量869

48.2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和效益869

48.2.1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869

48.2.2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871

48.3技术改造项目经济效果评价方法872

48.3.1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872

48.3.2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876

49技术引进的经济评价878

49.1技术引进的概念和内容878

49.2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878

49.2.1许可证贸易878

49.2.5技术咨询服务880

49.3.1技术供应方的定价原则880

49.3技术价格与支付方式880

49.2.4补偿贸易880

49.2.3合作生产880

49.2.2合资经营880

49.3.2技术引进方的作价原则881

49.3.3利润分成率的确定881

49.3.4技术付费方式881

49.4技术引进的经济分析883

49.5 引进项目的工作程序和步骤884

50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886

50.1设备的磨损与补偿886

50.1.1有形磨损886

50.1.2无形磨损887

50.1.3综合磨损887

50.1.4设备的补偿887

50.2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方法889

50.2.1设备的退役889

50.2.2设备的更换892

50.2.3旧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894

50.2.4设备更新紧迫性的度量896

51可行性研究898

51.1项目周期898

51.1.1投资前期898

51.1.2投资实施期899

51.1.3投产经营期899

51.2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899

51.2.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900

51.2.2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步骤900

51.3 需求预测901

51.3.1市场需求分析901

51.3.2市场预测的内容和方法902

51.3.3生产规模研究902

51.4.1技术选择903

51.4技术研究903

51.4.2工艺选择904

51.4.3设备选择905

51.5财务经济评价906

51.5.1财务评价906

51.5.2经济评价906

52.1.1新技术革命910

52.1 新技术革命与高技术910

52高新技术概述910

第十篇 高新技术产业化910

52.1.2高技术范畴、特点、主要领域912

52.2世界高新技术开发计划919

53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25

53.1 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925

53.2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变化926

53.2.1产业结构变化927

53.2.2就业结构的变化929

53.3 高新技术发展与经济国际化930

5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2

54.1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商品化与产业化932

54.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火炬”计划934

54.2.1“火炬”计划的宗旨934

54.2.2“火炬”计划的方针政策935

54.2.3“火炬”计划的主要任务935

54.2.4“火炬”计划的发展战略936

54.3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3.1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3.2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937

54.4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探讨938

55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940

55.1 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机制940

55.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941

55.2.1企业国际化进程与衡量标准941

55.2.2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动力与要素944

55.2.3企业国际化策略945

55.3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对策958

第十一篇 科技人才使用与管理961

56总工程师的人才意识与科技人才管理961

56.1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961

56.1.1 人才961

56.1.2知识分子962

56.1.3科技人才964

56.2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965

56.2.1科技人才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作用965

56.2.2科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966

56.3科技人才意识与管理意识968

56.3.1科技人才管理的意义和内容968

56.3.2科技人才管理意识969

57.1科技人才开发971

57.1.1科技人才开发的意义971

57科技人才开发与使用971

57.1.2科技人才开发的主要内容972

57.2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973

57.2.1宽松的政治环境973

57.2.2和谐的心态环境973

57.2.3平等的竞争环境974

57.2.4良好的工作条件974

57.2.5舒适的生活环境974

57.3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的主要环节974

57.3.1预测和规划974

57.3.2企业科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977

57.3.3企业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养980

57.3.4企业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及奖惩982

58.1.1灵活性原则987

58.1.2民主原则987

58科技人才管理987

58.1科技人才的管理原则987

58.1.3能级原则988

58.1.4协调原则988

58.1.5动态原则988

58.1.6动力原则989

58.2科技人才的管理方法990

58.2.1系统管理方法990

58.1.7效能原则990

58.2.2弹性管理方法991

58.2.3激励管理方法991

58.2.4运用信息的方法管理993

58.2.5运用法规的方法管理993

59科技管理人才995

59.1科技管理人才的意义995

59.1.1科技管理人才的含义995

59.1.2科技管理人才的分类995

59.1.4科技管理人才的地位和作用996

59.1.3科技管理人才的性质996

59.2.1科技管理人才的品德997

59.2科技管理人才的基本素质997

59.2.2科技管理人才的知识素质998

59.2.3科技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998

59.2.4科技管理人才的身体素质999

第十二篇 科技进步的法律保障1001

60科技进步与科技法1001

60.1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法律机制1001

60.1.1法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机制1001

60.1.2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社会主义法律的强大保障1001

60.1.3 科技法律机制的内容和作用1001

60.1.4科技人员应当充分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1002

60.2科技法的概念及特征1002

60.2.1科技法的概念1002

60.3科技法律关系1003

60.3.1科技法律关系的概念1003

60.2.3在人类历史上,对科学技术进行法律调整,由来已久1003

60.2.4现代意义的科技法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1003

60.2.2我国科技法的特点1003

60.3.2科技法律关系的类型1004

60.3.3科技法律关系的构成1004

60.4科技法的制订1005

60.4.1科技法的制订概念和意义1005

60.4.2科技法制订应当遵循的原则1005

60.4.3科技法的制订程序1006

60.5科技法的地位1006

61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1007

61.1科技管理体制1007

61.1.1科技管理体制的涵义1007

61.1.2建立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原则1007

61.1.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1008

61.2.1最高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1009

61.2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1009

61.2.2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1010

61.3科技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1011

61.3.1科技计划管理制度1011

61.3.2科技组织和人才管理制度1011

61.3.3科技财税管理制度1012

61.3.4科技成果管理制度1014

61.3.5科技奖励制度1015

61.3.6技术监督制度1016

62科技产权法律制度1017

62.1科技产权概述1017

62.1.1科技产权的概念和特征1017

62.1.2科技产权与知识产权的关系1018

62.1.3科技产权的法律保护1018

62.2.1专利法概述1019

62.2.2专利申请人和专利权人1019

62.2专利法1019

62.2.3发明专利的条件1020

62.2.4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审批程序1020

62.2.5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1021

62.2.8专利权的法律保护1022

62.3商标法1022

62.3.1商标法概述1022

62.2.7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1022

62.2.6专利发明的实施1022

62.3.2商标注册制度和商标注册条件1023

62.3.3商标注册程序1023

62.3.4商标专用权及其保护1024

62.3.5商标管理1024

62.4著作权法1024

62.4.1著作权法概述1024

62.4.2著作权客体、归属及内容1024

62.4.4侵犯著作权的法律责任1026

62.4.3著作权的限制、期限及许可使用1026

62.4.5著作权管理1027

63技术合同法1028

63.1技术合同概述1028

63.1.1技术合同的特征1028

63.1.2技术合同的种类1029

63.2技术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1030

63.2.1技术合同的主体1030

63.2.2订立技术合同的原则1030

63.2.3订立技术合同的程序1031

63.2.4技术合同的主要条款1031

63.2.5技术合同的变更和解除1032

63.3技术合同的内容1032

63.3.1技术开发合同1032

63.3.2技术转让合同1034

63.3.4技术咨询合同1035

63.3.3技术服务合同1035

64部门科技进步的法律制度1036

64.1企业科技进步法律制度1036

64.2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法律制度1038

64.2.1高新技术立法概述1038

64.2.2我国高新技术立法要点1038

64.2.3高新技术开发区法律制度1039

64.3基础科学研究法律制度1040

64.3.1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法律调整1040

64.3.2基础性研究的法律制度建议1041

65科技法律责任1043

65.1法律责任的概述1043

65.1.1法律责任的概念1043

65.1.2民事责任1043

65.1.3行政责任1044

65.2.1侵犯版权的行为1045

65.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1045

65.1.4刑事责任1045

65.2.2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1046

65.3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1047

65.3.1侵犯专利权的行为1047

65.3.2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1047

65.4侵犯商标权的法律责任1048

65.4.1侵犯商标权的行为1048

65.4.2侵犯商标专用权的法律责任1048

65.5违反技术合同的法律责任1049

65.5.1违反技术开发合同的责任1049

65.5.2违反技术转让合同的责任1049

65.5.3违反技术咨询合同的责任1050

65.5.4违反技术服务合同的责任1050

66.1仲裁与诉讼概述1051

66.1.1仲裁的基本制度1051

66科技纠纷的仲裁与诉讼1051

66.1.2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1052

66.2科技行政争议的复议与诉讼1053

66.2.1行政复议制度1053

66.2.2行政诉讼制度1053

66.3科技合同争议的仲裁与诉讼1054

66.3.1技术合同争议的仲裁1054

66.4.1专利行政复审1055

66.4专利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1055

66.3.2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1055

66.4.2专利权益争议的诉讼1056

66.5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与诉讼1057

66.5.1商标权益争议的复审1057

66.5.2商标权益争议的诉讼1057

66.6 国际技术贸易争议的仲裁1058

参考文献1060

后记1066

1993《中国总工程师指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光柏主编;《中国总工程师指南》编审委员会编著 1993 武汉:武汉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表面改性技术工程师指南(1992 PDF版)
表面改性技术工程师指南
1992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土木工程指南  第2版(1993 PDF版)
中国土木工程指南 第2版
1993 北京:科学出版社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注译(1998 PDF版)
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 注译
199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工厂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节能指南(1987 PDF版)
工厂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节能指南
1987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电工基础》教师指南(1989 PDF版)
《电工基础》教师指南
198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南(1996 PDF版)
全国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指南
1996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当代新技术(1988 PDF版)
当代新技术
1988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工程师英语应试指南  高级(1995 PDF版)
工程师英语应试指南 高级
199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软件工程指南(1985 PDF版)
软件工程指南
1985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上(1988 PDF版)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上
1988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中  VOLUMEⅡ(1990 PDF版)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中 VOLUMEⅡ
1990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下 VOLUMEⅢ(1991 PDF版)
煤矿总工程师工作指南 下 VOLUMEⅢ
1991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高校师训工作指南(1991 PDF版)
高校师训工作指南
1991 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机械工程师考试指南(1983 PDF版)
机械工程师考试指南
1983 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
NOVELL工程师指南(1997 PDF版)
NOVELL工程师指南
1997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