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层评价技术》
作者 | 裘亦楠等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43 |
出版时间 | 1997(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212035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1918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篇 碎屑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1
第一章 岩石学研究2
第一节 基本要求2
第二节 研究内容4
第三节 成果4
第四节 部分鉴定资料的统计表格22
第二章 沉积相分析28
第一节 相标志研究28
第二节 剖面相分析39
第三节 成果51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53
第一节 储层实验室研究53
第二节 储层岩石性质研究54
第三节 储层的孔隙类型58
第四节 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标志59
第五节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成果64
第四章储层温度压力评价67
第一节 评价内容67
第二节 评价方法68
第三节 评价成果70
第一节 评价内容71
第五章 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评价71
第二节 评价方法75
第三节 评价成果79
第六章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80
第一节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内容80
第二节 评价方法81
第三节 评价成果87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90
第一节 评价内容90
第二节 综合分类评价方法92
第三节 测井多参数储层综合评价自动分析方法94
第四节 评价成果96
参考文献96
第二篇 碳酸盐岩单井储层评价技术97
第一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9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9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02
第三节 评价成果104
第四节 不同深井对岩性评价的要求104
第二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10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06
第三节 评价成果109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09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沉积相评价的要求11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11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11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15
第三节 评价成果115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能评价117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17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21
第三节 评价成果12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储集性能评价的要求126
第五章 储层含油、气性评价128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28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29
第三节 评价成果134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含油(气)性评价的要求134
第六章 储层伤害评价136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36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38
第三节 评价成果139
第二节 评价技术和方法141
第一节 评价内容和要求141
第七章 储层综合评价141
第三节 评价成果146
第四节 不同探井对储层综合评价的要求146
附录2-1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储层孔隙度147
附录2-2 利用全直径岩心测定孔、洞、缝岩样的孔隙度148
附录2-3 利用岩心揭片法统计计算裂缝渗透率(Kf)149
附录2-4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碳酸盐岩的总渗透率和每个孔喉区间对总渗透率的贡献值149
附录2-5 计算储层含油气饱和度方程150
附录2-6 储层伤害评价参数及指标151
参考文献153
第三篇 区域储层评价技术154
第一章 盆地区域地质背景155
第一节 基础资料155
第二节 盆地地质结构155
第三节 地层学研究基础157
第二章 沉积相和储集体研究160
第一节 基础资料160
第二节 研究技术160
第三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192
第一节 基础资料与测试技术192
第二节 成岩阶段划分及其标志196
第四章 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05
第一节 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05
第二节 碳酸盐岩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12
第三节 裂缝性储层储集性质研究214
第四节 火山岩储集体研究217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218
第一节 储层综合评价的任务218
第二节 储层综合评价因素的分析218
第三节 储层评价的具体方法221
参考文献222
第四篇 开发储层评价技术224
第一章 描述内容225
第一节 孔隙规模的描述225
第二节 样品规模的描述227
第三节 单层规模的描述229
第四节 砂体规模的描述231
第五节 层系规模的描述232
第二章 资料基础234
第一节 岩心及其实验分析234
第三节 油井测试235
第二节 测井及其解释参数235
第四节 开发地震236
第三章 各开发阶段储层评价内容237
第一节 油藏评价阶段237
第二节 开发设计阶段238
第三节 方案实施阶段238
第四节 管理调整阶段239
第四章 储层沉积相分析技术240
第一节 识别和划分微相240
第二节 岩石相或能量单元的划分及与储油物性的关系243
第四节 砂体连续性研究244
第三节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244
第五节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研究245
第六节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246
第五章 储层层组划分和对比248
第一节 层组划分的原则248
第二节 标准剖面和骨架网的建立249
第三节 标准层的确定249
第四节 单层对比250
第五节 储层层组划分及对比的主要成果253
第一节 “四性关系”255
第二节 各类岩石典型曲线的建立255
第六章 储层“四性关系”评价255
第三节 各类岩石储油物性的确定256
第四节 各类岩石含油性和各种含油级别的物性分析257
第五节 储层(渗透层)测井判别界线的确定258
第六节 影响渗透率的各种岩性因素260
第七节 测井解释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的建立261
第七章 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方法262
第一节 测井相——绘制相带分布图262
第二节 各类微相层内非均质特征262
第四节 砂体几何形态的确定及网块化264
第三节 低渗透夹层的分布264
第五节 网块参数的确定265
第六节 典型剖面的选择266
第八章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计算机技术269
第一节 储层静态数据库269
第二节 建立储层静态模型的工作流程270
第三节 井模型270
第四节 层模型271
第五节 三维模型271
第九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分类274
第一节 评价参数的选择274
第四节 综合得分分类275
第二节 单项参数评价分数的计算275
第三节 各项参数的“权”系数的确定275
附录4-1 估算水道型条带状砂体宽度的钻遇概率统计法278
附录4-2 层内具非渗透性夹层的砂层垂直渗透率计算方法279
第五篇 储层敏感性评价技术284
第一章 储层敏感性机理研究285
第一节 储层敏感性285
第二节 储层速敏性285
第三节 储层水敏性290
第四节 温度冲击产生的损害293
第五节 储层酸敏性294
第六节 储层碱敏性303
第七节 油田水结垢机理306
第八节 入井液对储层的污染308
第二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的实验技术310
第一节 评价程序311
第二节 评价方法311
第三节 评价指标328
第四节 防治措施的筛选336
参考文献339
符号说明342
1997《油气储层评价技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裘亦楠等编著 199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测井地层分析与油气评价 下
- 198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石油科技专辑 4 储层评价研究进展
- 1990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发展部
-
- 油气资源评价技术
- 199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套管井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价技术
- 199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胜利油区沉积储层与油气
- 199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油气藏评价
- 1982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华北油田保护油气层技术
- 1996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单井化学示踪剂法测井技术
- 1996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工业储量评价
- 198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 1986 北京:科学出版社
-
- 油气层保护与评价
- 198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储油岩热解地球化学录井评价技术
- 1993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 测井地层分析与油气评价 上
- 1987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