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求取 ⇩

第一章 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1

一、孔隙度1

二、渗透率5

三、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关系8

四、饱和度12

五、岩石的比表面15

六、相渗透率17

第二章 储集岩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模型21

一、孔隙结构的基本概念21

二、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23

(一)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类型23

(二)砂岩储集岩的孔隙和喉道29

三、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31

(一)碳酸盐岩的储集性与砂岩的比较31

(二)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32

(三)孔隙喉道及孔隙结构类型37

四、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模型40

(一)毛细管束模型40

(二)管子网络模型40

(三)球形孔隙段节(SPS)模型42

(四)普通的段节(GPS)模型43

五、我国各主要油气区孔隙空间结构研究的实际资料43

第三章 储油(气)层毛细管压力的基本概念和测定方法50

一、表面张力和表面能50

(一)流体的极性51

(二)温度和压力对表面张力的影响51

(三)吸附与表面张力52

(四)矿物表面不均一性的影响52

二、润湿性53

三、毛细管压力的基本概念57

四、理想介质中的毛细管压力59

五、饱和顺序对毛细管压力的影响61

六、毛细管压力的测定方法62

(一)半渗透隔板法63

(二)离心机法68

(三)水银注入法70

(四)动力毛细管压力法76

(五)蒸气压力法78

第四章 毛细管压力曲线的解释和应用80

一、毛细管压力-饱和度曲线80

二、毛管压力曲线的形态分析81

三、毛细管压力用液柱高度表示的方法82

四、储油层中的毛管压力-水饱和度关系84

五、毛管压力曲线的定量特征85

(一)排驱压力85

(二)饱和度中值毛管压力87

(三)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89

六、平均毛管压力和“J”函数曲线90

七、应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渗透率92

八、应用毛管压力资料计算相渗透率98

九、碳酸盐岩的毛管压力和孔喉宽度103

十、应用毛管压力-饱和度曲线确定岩样的孔隙喉道大小和分布106

十一、正态概率曲线及用图解法求特征值109

十二、地质混合经验分布及用矩法确定特征值114

十三、水银退出曲线和重新注入曲线124

十四、应用毛管压力资料确定储油岩石的润湿性129

十五、应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孔隙的表面积132

十六、应用注入和退出曲线确定平均孔-喉体积比133

十七、压汞资料的多元统计法134

十八、实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137

一、概论140

第五章 岩石孔隙空间的复制技术及其地质应用140

二、制备孔隙铸体的浸染剂142

三、岩样准备及浸染剂注入方法146

四、岩样孔隙铸体的制备150

附录1 砂岩岩样的另一种制备方法(Weinbrandt和Fatt 1969)151

附录2 几种特殊的孔隙铸体技术151

五、岩石孔隙铸体的地质应用152

第六章 毛管力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157

一、找油中的工程概念157

二、毛细管作用在石油运移和屏障中的论点160

(一)毛细管过滤作用160

(二)油气是从高能地区向低能地区流动161

(三)关于临界喉道的论述161

(一)石油的运移162

三、毛管力在石油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162

(二)石油的捕集165

(三)水动力的影响166

(四)计算参数的估计167

(五)小结169

四、油田应用实例169

(一)海湾沙坝砂岩169

(二)河道砂岩171

(三)河流三角洲砂岩173

(四)水动力的地层圈闭175

(五)断层圈闭176

四、在水湿碳酸盐岩中石油运移的最低条件176

五、孔隙几何特征在勘探上的应用180

六、二次烃类运移和捕集机理的总结182

一、砂岩储集岩的分类评价方法198

(一)按岩石表面结构和毛管压力特征的分类评价方法198

第七章 应用孔隙结构参数对储集岩分类和评价198

(二)根据砂岩的孔隙类型和毛管压力特征的分类评价方法201

二、碳酸盐储集岩的分类评价方法206

(一)stout的分类评价方法206

(二)按岩石表面结构和毛管压力特征的分类210

(三)根据孔隙结构与岩石类型相互关系的分类评价方法213

(四)成都地质学院储层组按岩石学特征和毛管压力参数的分类评价方法215

(五)小结220

三、储集岩下限的确定方法220

(一)用孔隙度来划分储层下限221

(二)用渗透率来划分储层的下限222

(三)综合下限指标223

(四)根据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参数来划分储层下限224

一、毛管力和石油采收率226

第八章 孔隙结构和石油采收率226

二、残余油在孔隙内的微观捕集机理227

(一)各相流体在孔隙内的微观捕集机理228

(二)残油特征229

(三)改善石油采收率需要考虑的因素230

三、空气-油的吸入试验法231

四、结构难度和石油采收率233

五、某些砂岩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和石油采收率236

六、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结构对石油采收率的影响240

七、毛细管数码、孔分布与驱油效率的关系244

八、孔隙结构对水驱油机理的影响247

九、孔隙结构系数和驱油效率248

十、均质系数与驱油效率249

十一、小结251

参考文献252

图版256

1986《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罗蛰潭,王允诚编 1986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