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4年7-12月》求取 ⇩

目录1

一、通论1

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1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刘奔1

论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在唯物2

史观中的地位 张云勋2

试论社会制度“早产”与“难产”2

的交替规律 朱家骐2

历史发展合力论浅探 吴延嘉3

如何理解历史发展的合力 聂世明4

略论生产力的内在结构 张启波5

工具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韩民青6

略论工具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 孟庆琳7

论生产力系统中的“软件” 熊映梧 王 恺8

试论生产力结构及其历史变动——关于人口、地理环境在9

历史发展中作用的探索 杨利川9

从社会生产系统看精神生产的10

地位和作用 李树申 杨革吉10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的形成 张奎良11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12

在广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 余树声12

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占有”14

范畴的研究 王逸舟14

论人类社会生活的四种结构 张郧15

评历史公式“人—非人—人” 杨义银 陈玉德16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 黎澍17

问世一百周年而作 孙道天19

不应当简单地提“劳动创造了人” 毕顺堂19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典范——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9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基本理论20

原则初探 李景毅彭清深20

史学方法的意义和内容 陈光前22

史学研究方法改革刍议 陈育宁23

试论历史和现实在历史哲理上的统一 刘修明25

论历史的多层次研究 王正平26

论历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 丁伟志27

重视历史经验的研究 程应镠28

要注意对阶级矛盾缓和与历史28

发展关系的研究 孟祥才28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定量研究方法 严健29

社会调查和历史研究 瞿林东29

对历史科学理论体系的一点认识 祝马鑫30

“史学概论”与“史学史” 王也扬31

“史学概论”点滴谈 范达人32

借鉴·汲取·提高 彭卫32

研究历史人物不可忽视个人特点 余志森3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综合理论三探 贺克毅33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 颜泽贤34

什么是考古学 夏鼐35

论文明的起源 瓮其银36

试论文明的起源 杨一民37

论走上文明的历史过渡时期 陈炯光37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新探 姚政38

从考古学谈人类的早期文明 陈淳40

历史的统一性与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发展——答黄敏兰同志 余树声41

中国古代婚姻是家庭的行为 史凤仪41

谈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两种43

生产方式说 宋敏43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宋一夫44

封建等级制的特点及其作用 李桂海46

谈封建结构中其他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46

及其相互之间的斗争 李桂海46

子系统量的变化对封建结构的影响 李桂海47

漫谈中国古代改革家 李祖德49

略论乡里制度 白钢49

—兼论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关系 肖高洪50

我国历代“主玺”官职略考50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 林剑鸣51

论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 赵轶峰52

不能全盘否定封建社会的中小地主阶层 梁希哲53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54

历史命运的探讨 松龄林乾54

中国农民战争与封建赋役制度的变革 石丹林54

中国和西欧农民起义的特点55

原因之比较 唐任伍55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之管见 徐日辉56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史苏苑56

谈古代爱国主义的评价标准 章 明寿58

主义问题 李桂海59

谈中国历史上民族斗争中的爱国59

关系问题 伍新福59

谈历史上“爱国”与“忠君”的59

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应该“有选择”、62

“有避讳” 张贡新62

论我国封建社会的人才问题 刘东昌62

关于研究中国封建地主经济的若干问题 胡寄窗63

论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兴衰的原因 李桂海63

略论我国封建社会赋税的66

经济作用 王佩苓孙文学66

中国田客制、部曲制与英国维兰制67

的比较研究 姜伯勤67

试论我国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 陈文华68

的产生与形成 宋超69

试论我国古代重农轻工商思想69

说中国有一个商业资本主义70

历史阶段是错误的 傅筑夫70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 刘景山71

中国朴素唯物史观的历史探索 彭大成73

中国古代礼治主义观念的发展 陈效鸿74

木的祭祀与木的崇拜 石声淮傅道彬75

“天下为公”原义新探 董楚平76

论《周易》对中国古代77

辩证法的影响 杨达荣77

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哲学基础 李景文78

关于历史上有无被压迫阶级的78

宗教及其他 纵瑞华78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 毛锐礼79

中国和欧洲古代史学比较试析 王晴佳80

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 田孔80

联系现实是我国历代史学领域81

的传统思想 李迺赓81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 瞿林东81

史书的体裁与内容 宋衍申82

编年体史书在传统史籍中地位82

的升降 王锦贵82

“通鉴学”的形成和展望 陈光崇83

要重视“佚史”领域的开拓和研究 罗秉英84

氏族、族谱和谱学、谱例 陈光贻84

墓志溯源 赵超85

互为补充的两种史家之长 童恩翼86

博闻强识疏通知远 瞿林东86

试论开展对文化史的总体研究 周积明87

中国古代文化史刍议 向仍旦88

中国文化史研究散论 朱维铮89

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在 朱维铮89

比较、交流、发展90

—文化史的比较研究浅谈 包遵信90

论中国敦煌学史91

的分期 林家平 宁强 罗华庆91

开阔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领域 孙毓棠92

应当开展中国管理史的研究 陈炳富93

要重视古代妇女史的研究 刘乃和94

中国古籍中的信息思维 王延龄94

历史地理学刍议 盛叙功95

试论我国古城形制的基本模式 马世之96

秦淮河在南京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郭黎安97

论所谓“江淮运河”及其引起的问题 黄盛璋97

川扬河古船结构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王正书98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99

布局及其演变 郭声波99

中国古代的百炼钢 韩汝玢柯俊100

所谓玉璿玑不会是天文仪器 夏 鼐100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学的伟大贡献 李绍明100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初探 宫蒲光101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评议 蔡靖夫102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坚持104

民族原则问题 薛虹104

华夏族形成问题初论 谢维扬106

试释汉族 李一氓107

区辨难 雷从云 杨 阳108

匈奴民族起源于鄂尔多斯地108

夫余源流辨析 孙正甲109

肃慎和挹娄的考古文化 戚玉箴孙进已110

渤海疆域变迁考略 魏国忠111

再论伊斯兰教与回回民族形成的关系 马汝邻112

“滇僰”刍议 刘小兵112

古代夜郎族属考113

—濮、僰、僚、仡佬说 王燕玉113

试论闽、越与畲族的关系 陈元煦113

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洋人种 张小华114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115

的深远影响 彭西斌115

播和影响 戴 禾张英莉116

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在日本的传116

“海上丝绸之路”应称为“瓷器之路” 王建辉117

中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和对外影响 杨泓117

历代政权和平移转的方式 张金鉴118

中国古代奴隶制与雇佣劳119

动制的特殊性 傅筑夫119

中国传统之专制政治体制121

与谏说谈论之士 思维121

保标考 陈国栋122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失蜡法和块范法123

铸造 万家保123

簋与盂124

—簋与其它粢盛器关系 陈芳妹124

中国政治哲学 邬昆如125

中国哲学与现代思潮 陈晓林126

对经的一些看法 高大威127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去瞭解儒家思想128

在人事体系上应变的准则 戴在松128

禅宗“棒喝”教化方式形成的130

历史背景 曹仕邦130

论我国文化与文化发展 刘亮131

中华文化之再提升 《孔孟月刊》132

中国史学略论 钱穆132

西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七)133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33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八)134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34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36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九)136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37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十)137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十一)138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38

两汉至唐初的历史观念与意识(十二)140

—兼论其与史学成立的关系 雷家骥140

编年史研究 蔡学海141

论边疆民族与中原朝廷建国之关系 蒋武雄142

头曼单于以前之匈奴 张哲诚143

突厥系族的兵器 陈庆隆143

—中国青铜文化与西伯利亚青铜144

文化的比较研究 李亨求144

铜镜的源流144

中国历史上的汶莱 编辑部145

二、史前史研究146

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几个146

基本观点 陈启新146

关于人类起源及原始社会史的分期 陈国强147

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问题 秋浦 李清和148

试论原始社会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范志文149

再谈血缘婚和血缘家庭 龚佩华150

试论原始农业的经济地位 黄崇岳151

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 佟伟华152

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弓箭 贾兰坡153

试论大河村仰韶文化的分期及类型 郭引强赵清153

我国少数民族原始社会残余的研究 刘达成154

河南龙山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叶万松余扶危154

中国古代刑法渊源 李衡海155

《尚书·尧典》法律思想辨析156

—试论中国法律的起源 薛其辉156

辩证法思想萌芽始于原始社会 李启谦葛行举156

民族形成问题和新石器时代人们157

共同体的称谓 田继周157

三、先秦史研究159

王城岗城堡遗址分析 董琦159

关于登封王城岗遗址几个问题159

的探讨 贾峨159

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它 李先登160

夏虚、唐国与晋都之历史地理研究 黄盛璋161

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 晁福林162

从《尚书·盘庚》三篇 看商代政体 杨升南163

“六”为商之封国说 齐文心164

从商代无嫡妾制度说到它的165

生母入祀法 郑慧生165

殷周的外服及其演变 王冠英166

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詹子庆167

“商代无楚”析 张君168

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王宇信168

关于偃师商城的年代和性质问题 郑杰祥169

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 邹衡169

隞都在哪里 王法星170

论西周初年的监国制度 伍仕谦170

西周王朝公卿的官爵制度 杨宽171

西周监国制度考 耿铁华171

金文中所见西周世族的产生172

和世袭 王培真172

“有亡荒阅”——周人实行封建173

制度的先声 沈长云173

周公旦的当政及其东征考 王玉哲174

周公篡位考 李裕民175

周公政治思想简论 李元176

“三监”人物及其疆地176

一周公东征史实考证之一 顾颉刚176

试论周代家长制家庭公社存177

在的原因 赵世超177

周的家族公社 李西兴178

从岐山凤雏村房基遗址看西178

西周法制与西周社会性质 佘树声179

试论西周的“明德慎罚”政策 杨诚180

册命金文所见西周舆服制度 陈汉平181

西周社会经济结构试析 王德培181

金文所见西周王室经济 沈长云182

从金文中看西周土地王权所184

有制的变化 王明阁184

论畜牧和渔猎在西周社会经济184

中的地位 唐嘉弘184

周代的蚕桑业 刘方185

西周币制论 朱活185

关于周代使用货币的探索 郝本性186

之研究 叶万松187

我国西周前期青铜铸造工艺187

西周对待殷民的政策缕析 杨善群188

《尚书》所见殷人入周后之境遇 李民188

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 尹盛平任周芳189

论周礼的制订在历史上的190

进步作用 杨善群190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 刘洪涛191

西周都邑问题刍论 张红雁191

说“周行” “周道”192

—西周时期的交通初探 杨升南192

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 李向平193

春秋时期的“士” 吕文郁193

作用 黄中业194

论“智能之士”在战国变法中的194

《春秋》称人释义 赵光贤195

“窥宫者膑”释 传汉195

略论令尹子文 宋公文196

藉田、爰田、初税亩刍议 陈千钧黄宝权197

爰田与井田 李孟存常金仓197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牛耕说198

质疑 李福泉198

试论晋“作爰田”及其影响 史建群198

银雀山汉简齐国法律考析 吴九龙199

燕王铜戈研究 石永士200

春秋时代句吴社会经济初探 辛土成200

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 孙华201

试论楚国的宗族制及其特点 张君202

论楚国宗族制解体的历史原因 张君203

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 何浩204

荆楚国名问题 段渝205

楚国灭巴考 沈仲常孙华206

“荆尸”初探 张君206

略论江淮地区的古文化及其207

与吴楚文化的融合 杨国宜207

秦孝公在商鞅变法中的作用 王云度208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作用新探 李瑞兰208

商鞅变法性质之再探讨 于琨奇209

商鞅变法促进了奴隶制的211

发展 卞直甫冯庆余211

秦客卿制度简论 黄留珠212

《管子》货币思想中的两个问题 吴其敬213

先秦时代有爱国观念 李师金213

孔子为什么要恢复“周公之藉” 杨善群214

试论孔子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洪家义215

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实践 洪家义215

孔子法律思想评议 马南216

孔子“无讼”辨正 徐进217

谈孔子的富民思想 杨善群218

孔子“富民”思想辨析 魏易218

孔子管理心理学思想二题 陈宝铠219

孔子哲学性质辨析 杨凤麟219

试论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 陈景磐220

也谈孟轲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 黄中业221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述评 江荣海222

论荀子礼治思想的阶级基础 曹大中223

老子非文化观剖析 李超元224

《尹文子》哲学思想初探 周立升王德敏225

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226

的理论 刘泽华226

《吕氏春秋》的整体结构思想 刘长林227

驳“三正论” 闻南馨228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社会229

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鸿雁229

“马陵”究竟在何处 石波 甲书230

先秦时期运河考略 王育民230

从《穆天子传》和希罗多德《历史》看春秋231

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 莫任南231

汤、伊、高、傅合论 任卓宣232

商代的羌人 赵林233

《书经·武成》篇 之生霸死霸及武234

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 王保德234

西周年代新考235

—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235

周朝以前的宗教观试探 傅佩荣236

春秋列国间的惯例 郑均237

《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研究 傅佩荣238

《尚书》的思想体系 廖水锦239

《尚书》研究 高明239

《易经》的教育思想与《易经》蒙卦详解 徐芹庭240

三礼解题 孔德成240

《左传》、《国语》中的天概念研究 傅佩荣242

《国语》确为左丘明作辨 施之勉242

诸子与诸子学 华仲麐243

管子论“治人” 尹显亮243

孔子思想与世界大同 夏焕新244

孔子之生活气象 李绍户245

由孔孟荀三哲于礼的态度看246

时代演变 刘光义246

论墨子思想的根本观念 蔡明田247

析论墨子的非攻思想 蔡明田248

《荀子》真伪问题 龙宇纯249

荀子的财经思想 施铭灿250

《吕氏春秋》思想渊源 田凤台251

《吕氏春秋》中的思想 赵雅博252

探讨商鞅反对人文教化之原因 刘文起253

先秦楚文化试探 陈金木254

论上古的夷夏观 王明荪256

东夷与朝鲜的关系 桑秀云256

四、秦汉史研究258

论秦的兴亡及其知识分子258

政策 王涤武258

浅谈秦国发展中的重要因素259

—兼评人才的历史作用 夏子贤259

秦亡探源 魏文清259

秦国官吏法律责任述评 程维荣260

试论秦的徒刑是无期徒刑260

—兼论汉初有期徒刑的改革 栗劲 霍存福260

秦汉士伍异同考 秦进才261

和特征 张一中262

略谈秦地主阶级的形成发展262

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会计管理 李孝林263

关于秦代土地所有制的几个问题 杜绍顺263

关于蒙恬伐匈奴暴师于外及264

秦民与越人杂处的时间问题 田久川264

中国古代铜钱形制探源 俞进265

“三户”新释 龚维英265

“三户”非“三闾” 鲁歌265

汉代白马之盟初探 秦进才266

西汉的封侯制度 柳春藩267

楚汉诸侯疆域考 周振鹤268

汉代监察制度述论 刘修明268

论西汉酷吏的产生、职能和269

特点 马建石徐世虹269

—兼与两本统编教材中某些观点商榷 萧伯符270

《春秋》决狱初探270

略论汉代的弛刑徒 张鹤泉271

“谪戍制”考析 臧知非271

汉代豪强产生的原因 汪润元 勾利军272

西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和地位 柳维本273

从古代罪人收奴刑的变迁看274

“隶臣妾” “城旦春”的身份 徐鸿修274

秦简“隶臣妾”确为奴隶说274

—兼与林剑鸣先生商榷 高敏 刘汉东274

关于西汉农业劳动者的身份275

问题 孟明汉275

西汉的土地兼并与限田政策 窦连荣276

西汉商品经济的几个问题 尹湘豪277

汉代的“更赋”、 “赀算”与277

“户赋” 田泽滨277

重评西汉时期的重农抑商278

政策 谢天佑278

论西汉前期的商贾政策 于琨奇279

论秦汉至初唐间的中央财政280

管理机构 王三北280

再论桑弘羊与盐铁会议 许辉282

《盐铁论》和西汉社会 杨一民282

也谈西汉的钱币铸造 蔡永华283

论牛耕在秦汉封建社会中的284

作用 张春辉284

迁移 葛剑雄286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286

王昭君名氏异说 祁和晖287

扬雄评传 张岱年287

王充自然论剖析——评台湾学者对王充的研究 周桂钿289

秦汉文明发展的特点 林剑鸣289

论汉代的文献收藏和整理290

制度 王克奇290

隶节 不始于秦代 孙建国 徐勇291

秦简的出土开辟了秦史研究291

的新天地 王云度291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作者及其政治态度——兼与陈直、商庆夫同志商榷 杨剑虹292

司马迁生年考292

——兼及司马迁入仕考 施丁292

论司马迁的历史观 张大可293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王明信294

读《史记·贷殖列传》 陈泊微295

论司马迁之“爱奇” 刘振东296

《礼记》的成书年代及其297

史料价值 徐喜辰297

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297

历史意义 谷芭297

试谈两汉时期西域诸国的国298

家形态 何芳川298

碣石考 刘起釪299

象郡考 周振鹤300

汉代乌孙居地考 苏北海301

新秦中地望考 鲁人勇301

上古西域诸国也是奴隶制302

城邦 吴平凡302

秦汉时期北方与岭南交通的发303

展变化 邢丙彦303

论秦汉时期鄂尔多斯地区的经303

济开发 陈育宁303

犍为巴蜀墓的发掘与蜀人的304

南迁 王有鹏304

对西汉时中印交通的一点看法 吕昭义304

王莽改制依经初考 周作明305

历史地位 高景新307

浅谈并州白波黄巾起义 孙石月 高贵锁307

也评刘秀在西汉农民起义中的307

东汉庄园经济说质疑 白文固308

东汉碑刻与谶纬神学 吕宗力309

论郑玄《三礼注》 杨天宇310

《汉书》材料来源考 王利器311

试为《汉书·五行志》拭尘 彭曦312

“蔡伦造纸”争议刍议 彭曦313

《徐福研究》序 杨家骆314

“徐福即日本神武天皇”问题 穆超315

秦汉漆文铨次 潘约316

《史记·孔子世家》的疏虞 陈香317

析论韩信不造反 蔡信发317

淮南王两世谋反研议 陈丽桂317

《淮南子》对先秦法家之法之批判 李增319

《盐铁论》引述《孟子》考 林平和320

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321

曹操评价中的两个问题 高光复321

重评刘备东征 林成西322

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 黎虎322

诸葛亮再评价 闵传超323

论诸葛亮出师 张大可324

试论诸葛亮的用人取才 沈敖大325

山越在东吴立国中的作用 吕锡生326

魏晋南朝游移发展中的三省制 陈琳国326

吴姓门阀士族集团形成试探 方北辰327

晋武帝“悉去州郡兵”辨疑 杨光辉328

东晋王教之乱再探讨 薛军力328

制度辨析 高敏329

《晋书·傅玄传》中所见军屯329

西晋课田法新议 赵向群330

十六国官制初探 冯君实331

试论十六国时期社会经济的332

缓慢发展 柯友根332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爱国主义333

的历史特点 柯友根333

拓跋鲜卑的南迁及其在我国334

历史上的作用 舒顺林334

论拓跋焘与北魏政权的汉化 漆泽邦335

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述论 简修炜 张耕华336

论拓跋珪的历史功绩 李凭336

鲜卑族封建化的意义 张维训337

北魏官禄制度的确立及其对337

北魏均田制中的经济思想 刘枫338

述论北周武帝——宇文邕 陈作梁 丁柏传338

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 陈勇339

范镇以后唯物主义形神论为340

何停滞不前? 陈士强340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中的341

民族问题 刘隆有341

说《华阳国志》 刘重来342

裴松之《三国志注》 张孟伦343

孙盛史学初探 李颖科343

裴秀及其对我国地图学的344

贡献 赵前进344

著作《水经注》 陈桥驿345

爱国主义者郦道元与爱国主义345

《南方草木状》的诸伪迹 缪启愉346

东晋侨置州郡与土断 李则芬346

北魏帝王之弘扬佛法 戴朴庵347

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 刘淑芬348

六、随唐史研究350

隋文帝政治思想研究 赵云旗350

隋文帝吏治述评 沙宪如351

隋文帝并省州县说辨误 张连生351

论隋炀帝评价中的几个问题 赵云旗352

论隋代速亡的原因 赵云旗353

重评隋朝短祚的原因 罗嗣忠353

隋代均田制研究 翁俊雄354

与“课种桑五十根” 李伯重356

略论均田令中的“桑田二十亩”356

北周与隋代的租额——隋文帝“重租政策”论质疑 胡戟357

重用人才的唐贞观盛世 黎仁凯357

谈唐肃宗以灵武为兴复基地的358

问题 马俊民358

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期长期割据的原因 张国刚358

唐朝的谏官制度 姚澄宇359

略谈唐朝的节 度使制度 高风林360

唐代制举初探 刘恩惠361

唐科举研究 盛奇秀362

论唐代进士的出身及唐代科举取士362

中寒士与子弟之争 傅璇琮362

唐后期进士和显宦构成简论 何灿浩363

《唐律》债法初探 何勤华364

唐代“南选”及其产生的364

社会前提 张泽咸364

唐律与礼的密切关系例述 刘俊文365

试论长孙皇后 骆啸声 彭池366

唐代的贱民 试建国367

唐代关中人民的赋税负担 杨希义367

唐代安史乱后漕粮年运量骤368

降原因初探 王朝中368

昙鸾与净土宗 张育英369

义净籍贯考辨及其它 王邦维370

唐修《晋书》时间考 赵俊371

《晋书》研究(上、下) 李培栋371

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 瞿林东373

唐碎叶建置诠索 薛宗正374

唐轮台位置续考 钱伯泉375

隋唐时期北方民族与中原的375

关系 吕光天古清尧375

少数民族助唐平乱的历史考察 崔明德376

西突厥的形成、属部及其他377

有关问题 杨建新377

“特勒”非误辨 冯永轩378

四方万国 回纥最亲——略论唐朝与回纥的和亲 鲁琏378

论庞特勤为回鹘共主——兼论回鹘史上的衰奔时期 高自厚379

高昌回鹘王国政治经济文化史略 程溯洛380

?氏高昌王国官制研究 侯灿380

略论松赞干布的武功及其内381

外策略 郑铁巨381

唐代吐番赞普的族属新探 唐嘉弘382

陈元光与漳州番族——兼谈陈元光启漳的影响 陈元煦383

日本遣唐使者初探 陈志贵383

《武士彟事迹另探》的几点384

商榷 张荣芳384

隋唐时代农业水利事业经营385

的历史意义 黄耀能385

朱梁时曹仁贵继张氏为沙州387

归义军节 度使说 苏莹辉387

七、宋辽金之史研究388

也评“澶渊之盟” 杨世彝388

试论两宋党争 罗家祥388

宋朝添差官制度初探 刘坤太389

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 俞宗宪391

宋朝宣抚使等的属官体制 王曾瑜392

北宋的致仕制度和冗官冗费 景北记393

谈北宋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393

神 顾全芳393

司马光的政治思想 顾全芳394

王安石变法与木兰陂 陈长城蒋维锬395

荆公温公同异论——治军、用兵与弃地问题 季平395

岳飞的《满江红》词与爱国396

主义 赵勤轩396

岳飞《满江红》词今天应当397

避讳 熊锡元397

谢枋得是如何处理“忠君”397

与“爱国”关系的 俞兆鹏397

“淮南盗”析疑 周璧398

川峡地区反宋起义的原因 张执让398

关于杨么的评价问题 郑国弼399

从《碛砂藏》刻印看宋元印400

刷工人的几个问题 杨绳信400

宋代人口浅谈 王曾瑜400

关于宋代客户和佃农的数量401

问题 赵华富401

和籴制度溯源 杨际平402

宋代买扑制度略论 裴汝诚许沛藻403

宋代纺织业中的“包买商” 郭正忠404

四川交子的产生 姚朔民404

宋朝的产钱 王曾瑜405

熙丰变法经济措施之再评价 胡昭曦406

关于“占城稻” 陆志一407

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产407

量的探讨 闵宗殿407

宋代军事家陈规事迹考 王锦光 闻人军408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火箭武器——谈一一六一年采石战役中的霹雳炮 潘吉星409

西山鹤山合论 姜广辉409

李觏的政治和法治思想 姜国柱410

李觏经济思想简论 朱盛昌411

宋代史学及其在中国史学史412

上的地位 高国抗412

宋人文集的史料价值 王瑞明413

欧阳修晚年政治态度之我见 谈敏414

再谈欧阳修晚年的政治态度 郭预衡414

关于宋代重修《唐书》的问题 张孟伦415

从历史观和经济观看新旧416

《唐书·食货志》 甘重民416

宋缜与《新唐书纠谬》 蔡崇榜416

《资治通鉴》编撰论略——为《资治通鉴》成书九百417

周年而作 周征松417

司马光长编法与李焘《长编》 裴汝诚418

路振与《九国志》 李绍平419

略谈郑樵对史学的贡献 傅玉璋420

《大金国志》新征 崔文印421

宋代的地方志 黄燕生422

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422

价问题 谭其骧422

宋元和明初的马球 陈高华423

谈谈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 陶雪424

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原因 纪宗安424

肖太后考评——兼论“澶渊之盟” 孟广耀425

辽朝回鹘族女杰述律月里尕 苏北海426

儒家思想对契丹族意识形态426

之影响 赵振海426

《虏廷杂记》与契丹史学 李锡厚427

辽代宾、祥、益、威四州428

考 李健才 陈相伟428

略论辽朝与五代的关系 任崇岳428

略论夏国创建人——赵元吴 吴光耀429

党项与奴隶制——“从少数民族史看初始阶段社会的非奴隶制性质”专题研究之八 张广志430

济史中的地位 白振声431

西夏钱币辨证 牛达生431

西夏社会经济及其在中国经431

论金完颜亮迁都燕京 李晓菊432

浅谈金代的窖藏铜钱及货币433

制度 王禹浪433

女真源流考 孙进己434

论元代的吏员出职制度 许凡435

略述元代土司制度中的几个436

问题 李幹436

关于元初罗罗斯土官宣慰使436

的设置问题 何耀华金钧436

十六世纪蒙古土默特万户十437

二部考 奥登437

论赛典赤治滇 方铁438

浙江惰民小考 英高 裘士雄438

从《为政忠告》看张养浩的439

吏治思想 王同策439

从元朝的法令看当时的土地440

制度 杨国宜440

元代徽州地契 刘和惠441

元代河南江北行省的屯田 周继中442

论元代史学的成就 穆德全442

元代石家庄史学家苏天爵在443

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 穆德全443

刘基和他的《郁离子》 邱树森443

郭守敬的水利思想 陈瑞平444

日本的传播和研究 孙国珍445

元代中日文化交流及宋学在445

范仲淹与庆历改革 蒋君章446

宋代官员数的统计 李弘祺447

宋人对胥吏管理的看法 刘子健448

程明道思想中的“一本” 张德麟449

象山思想临终同于朱子——孙应时与朱子陆象山往来书信系年 黄彰健450

元明时代晋江地区回裔陈江450

丁姓族人的汉化 丁昆健450

八、明史研究 …452

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张士诚452

的经过和原因 陈梧桐452

革的斗争 王世华453

略论张居正的改革 刘益安453

庆历、万历初年改革与反改453

明初行省制度考略 萧少秋454

略论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其演变 吴奈夫455

关于明代军屯制度破坏过程456

中的几个问题 衣保中456

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 暴鸿昌456

云南土司制度源流 曹相457

谈对广西土官制及改土归流458

的评价问题 韦文宣458

试论人心向背与明末辽东战局 王廷元459

论民族英雄袁崇焕 黄国强460

袁崇焕死因试析 颜广文461

干问题 孙祚民462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若462

试论明末东南诸省的抗、欠租462

与铺仓 (日)滨岛敦俊462

关于李自成败亡若干史实的澄清——答韩长耕、向祥海同志 童恩翼464

九官山牺牲与“夹山为僧”辨证——五探李自成之死 童恩翼465

试揭李自成隐终夹山之谜——隐事析疑与隐语破译(上、下) 穆长青466

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是确凿无疑的吗?——和姚雪垠同志商榷………………………………鞠盛(467 )李岩不是“子虚乌有”的人物 蒋祖缘468

宋献策被俘不屈遇害说辨析 王兴亚469

试论明代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470

历史作用 许大龄470

明清以来家族制度对社会生产471

的阻滞 徐扬杰471

明代的农田水利 何荣昌472

明代江南赋重问题析 郭厚安472

和人口增长 李中清473

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473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何荣昌474

明清时期景德镇城市经济的特点 梁森泰475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人资本的475

发展 黄启臣475

从马市中几类商品看明中后期江476

南与塞北的经济联系及作用 李漪云476

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 陈学文477

明末清初的人道主义思想477

萌芽 高峰杨雪骋477

李贽“人人平等”社会观发478

现新证 王稼冬478

李时珍在哲学上的贡献 钟晨发479

焦玉的真实身份和他的《火攻书》 成东480

试论明末清初中国科学技术落后480

的原因 解学东 张纯成480

试述“百夷”含义的历史演变 胡绍华481

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 吴钟达481

明初对外政策和郑和下西洋 洪焕椿482

明初的物质文明与郑和下西洋 张华483

关于郑和的家世和生平——兼谈新发现的南京郑和家谱首叙 沈福伟484

郑和先世与郑和 邱树森485

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 范金民486

明代中期中日贸易简论 朱亚非488

明嘉靖至崇祯间澳门对外贸易489

的发展 黄启臣 邓开颂489

十六、七世纪中国的一个地权问题:490

福建省漳州府的一田三主制 张彬村490

的时间考 林文照 郭永芳490

佛郎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490

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三)——捐纳政策 颜杏真492

明律上的费用受寄财产罪 巨焕武493

明代判决书的格式及其记载方法 巨焕武494

从高景逸“为学次第”探究宋明494

理学真相 林继平494

论罗整庵的哲学慧境——兼述对程朱学的贡献 林继平496

《明史…贵州土司传》记霭翠奢498

香事失实辨 黄彰健498

晚明科学风气之普及 陈进传499

女真(满洲)民族社会组织的研究——析论明代初期女真民族社会组499

织形态之演变与经过 李学智499

之研究 徐玉虎500

明成祖时代与琉球三王国关系500

明武宗时代与琉球王国关系之501

研究 徐玉虎501

九、清史研究502

试论广宁之战 李鸿彬502

皇太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王思治502

皇太极嗣位与诸大贝勒的矛盾 王思治503

论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 白新良504

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 李尚英504

关于雍正西南改土归流的几506

个问题 张捷夫506

曾静反清案与清世宗胤禛统506

治全国的大政方针 许曾重506

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权 季士家507

清朝太监制度 王树卿508

清代题奏制度沿革考释 季士家509

清顺治年间的吏治 蒋祖缘510

论康熙的人才观 邓中绵511

评嘉庆帝 关文发512

郑成功家世考 张宗洽513

郑芝龙的一生 陈碧笙514

论郑成功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祥瑞515

略论郑成功为建立和巩固厦516

门根据地的斗争 邓华祥516

郑成功兵额与军粮问题 杨彦杰516

李自成·多尔衮·郑成功——历史的“合力”之一例 孔立 李强517

关于台湾郑氏政权兴亡之我见 许良国518

论施琅的历史功绩 黄志中519

历史地评价郑克塽率台归清问题 徐扬杰520

郑经治理台湾的历史作用 王一侬520

试评郑经的历史功521

过 黄天柱廖渊泉蔡长溪521

试论洪承畴在清初统一过程522

中的历史作用 李鸿彬522

洪承畴述评 李新达522

论鳌拜辅政 周远廉赵世瑜523

安坤述论 张捷夫524

岳钟琪论 徐凯525

论天地会的起源 赫治清525

清代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流迁 郭松义526

获鹿县编审册初步研究 潘喆唐世儒527

“摊丁入地”的由来与发展 樊树志528

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 薛瑞录529

清代徽州田面权考察——兼论田面权的性质 刘和惠530

略论清代伊犁回屯——从“塔兰奇”谈起 蒋其祥531

关于清代打牲乌拉东珠采捕业532

的几个问题 赵雄532

清初关内官庄建立情况和性质533

的探讨 刘守诒533

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534

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 黄冕堂534

清代前期小农经济的再生产 方行535

清代前期的实物分租制 周远廉谢肇华537

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 陈支平538

清代前期的土地买卖 周远廉539

试论清前期的蠲免539

政策 胡春帆花瑜黄十庆温奇539

清初的山东运司盐政 林永匡540

清初的两广运司盐政 林永匡541

清初四榷关地点和贸易量的考察 彭泽益542

清顺治十三年前编审人丁年限考 陈桦542

康熙朝盛京内务府皇庄简述 魏鉴勋 关嘉录543

试论雍正“提耗羡设养廉”543

的财政改革 陈东林543

清初三大思想家爱国主义544

辨识 魏鉴勋 袁闾琨544

黄宗羲、顾炎武合论 陈祖武545

论明清之际经学的复兴 黄绍海546

傅山思想试析 姜广辉547

发扬傅山的优良学术传统 侯外庐547

雍正帝的祥瑞观与天人感应548

说辨析 杨乃济 冯佐哲548

颜李学派的功利论及其549

历史地位 姜广辉549

颜李后学程廷祚 姜广辉550

万斯同史学浅论 方祖猷551

全祖望治史述论 李向军552

吴任臣和《十国春秋》 朱仲玉552

戴名世史论初探 许总553

章 学诚的史学 张孟伦554

《续资治通鉴》成书初探 王继光555

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张云樵556

叶赫研究(上)——叶赫的崛起及其为争夺女真556

叶赫研究(下)——叶赫在争夺统一女真诸部斗争557

中的失败及灭亡 张云樵557

简论清初甘肃回民起义 唐景绅557

试论理藩院与蒙古 王钟翰558

厄鲁特蒙古历史变迁中的一559

些问题 郭蕴华559

清朝统治蒙古经济政策管探 赵云田560

清代东北蒙地的租佃及其向561

民地的转化 田志和561

清代台湾高山族社会的经济发展 周力农562

清代顺康雍时期对外政策论略 王永曾562

噶尔丹的东方政策 江波563

清朝前期准噶尔与内地的贸易关系 蔡家艺564

浅论康熙时期的对外贸易 郭蕴静565

清代名臣张廷玉之晚节 沈景鸿566

清代大政治家陈榕门先生 牟甲铢567

清代清茶门教的传布及其思想567

信仰 庄吉发567

论章 学诚的谱学 盛清沂568

《四库全书》的性质与编纂及影印569

的经过 蒋复?569

清代学者对《水经注》的贡献与570

胡适重审全赵戴公案 吴天任570

清初征粮朝鲜始末 刘家驹571

附录(一):收编报刊杂志目录573

附录(二):收编港台杂志目录576

附录(三):收编论文集目录577

1986《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4年7-12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国史研究文摘编辑委员会 1986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