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5年1-6月》求取 ⇩

一、史学理论研究(八十八篇)1

论历史研究的对象 刘大年1

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苏双碧2

评“借鉴之说”应当“放弃”说 尹湘豪3

关于历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答尹湘豪同志) 田昌五3

也淡历史研究的任务和目的问题 戚立煌4

历史与认识 翟林东5

历史出科学 严中平5

历史教育的重大意义 郭圣铭6

对历史研究未来的展望 葛承雍6

中国史学研究面临的重大转变 葛承雍7

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制高点 彭卫8

谈史学评论 翟林东9

史学评论(上、下) 海峰9

关于史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白寿彝11

加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研究 陈高华李祖德12

关于史学研究工作改革的一点想法 陈高华13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胡绳14

阶级分析不是唯一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石15

比较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鲍宗豪16

历史比较研究刍议(上、下) 范达人17

谈谈历史研究中的模式与类比问题 李桂海18

封建社会历史比较研究的几个问题 庞卓恒19

试论网络与层次分析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李桂海21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胡如雷23

积极开展数量史学的研究 续建宜23

历史研究应贯彻系统分析原则 董进泉24

历史个性研究与系统方法引进 王家范24

系统沦在史学选题、结构及方法上的运用 吴廷嘉26

谈我国历史资源的开发 何汝泉27

试论社会主义史德 胡如雷28

略论史学工作者的智力结构 刘志琴29

用现代思维科学武装历史研究工作(论史学概论的核心与时代使命) 姜义华30

浅谈历史家的创新精神 许凌云30

浅淡历史科学概论的对象和体系 葛懋春 项观奇31

略论“史学概论”的逻辑结构 江海波32

我对“史学概论”的一些看法 赵俪生33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初探 刘泽华34

史前农业研究的新道路 何兆雄35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 彭泽益36

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江涛37

试论经济史与经济科学、历史科学的关系 张永东38

史学与经学 刘家和39

民俗学和历史学 白寿彝39

如何应用与看待考据 来新夏41

要重视谱牒学的研究 白钢41

史学史和当前的历史研究 宋元强42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陈光崇42

中国通史应名副其实(少数民族的历史不容忽视) 司马卒43

提“劳动创造了人”一定突出自然界的作用吗? (与毕顺堂同志商榷) 周小庆43

再论“不应当简单地提‘劳动创造了人’”(答周小庆同志) 毕顺堂44

“正在形成中的人”与“劳动” 王海林44

自然环境:历史制约与制约历史 章清45

试论历史的暂时性、延续性和变异性 丁伟志46

历史发展的常规性和变异性的统一 佘树声47

历史的统一性、多样性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庞卓恒48

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确立(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确立“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说质疑) 宋敏49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本义 何兹全50

马克思理论中的生产力范畴 贾贵生5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其方法原则 徐伟新5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怎样分析让步这种历史现象的 谢天佑52

生产关系的“技术性方面”应引起注意 李明泉53

论历史尺度的总体化(兼与一种“对立论”商榷) 唐坤5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和恩格斯1884年的一条遗稿 日知55

试论婚姻家庭关系的本质 赵汝清56

原始社会中婚姻与家庭的演化 骆继光 江立华57

论血缘家庭在原始社会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类型 吕光天58

舅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初探 邝东59

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翟风6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黎澍同志商榷) 艾力农61

评价历史人物与价值观 吴量恺61

“历史人物学”浅议 谢本书62

试谈爱国主义的历史范畴 童显勋63

略论奴隶社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伍新福64

平均主义问题之我见 邵勤66

略论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历史形式 李文成67

社会的开放与社会进步 俞景玮68

开创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局面 孙祚民69

再谈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翁独健70

关于我国民族概念历史的初步考察(兼谈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辩证理解) 彭英明71

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再认识 祝马鑫72

民族发展的两类形态及其时代探讨 杜松74

民族气质初探 荣·苏赫75

试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及其在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赵连章 马凤龙75

试论民族气节 李树田 刁书仁76

风俗习惯不能列为民族构成要素 姜永兴76

试论原始民族的自然形成 贾东海77

从“城市雏形”谈起(与杜瑜同志商榷) 汪池78

关于中国初期“城市”这个概念 张光直79

二、通史研究(六十一篇)81

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 王震中81

论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林甘泉8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组织略考 程辑雍83

述“社邑” 宁可84

围绕寺庙的邑、会、社(我国历史上一种民间组织) 陈述85

宗法公社管探 柯昌基86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法 张骨藩87

古代行政法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李铁88

论我国古代个体家庭的出现和早期特征 詹子庆89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王仲荦90

论中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的内聚性 王大华92

谈中国封建结构中惰性因素逐渐增强的原因 李桂海93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实质及其主要功能 武守志93

专制主义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魏承恩94

试论中国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演变 魏俊超95

论中国封建传统的特点,渊源和影响 黄万盛97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 李曙光98

中国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 史风仪99

关于封建新王朝政策分析 谢天佑100

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一个理论问题的商榷 彭年101

中国经济史上的三个转折 赵俪生101

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李桂海102

略淡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两种形式 孔经纬刘鲁亚103

试论中国封建工商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探讨) 张旭东104

中国封建社会的禁榷制度 王仙花105

封建制的淳滞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缓慢 钟肇鹏106

试论中国古代的反抑商思想 钟科财106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传播 吴维棠107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地域分布和环境制约 邹逸麟108

我国历代人口数初探 史实108

历代口粮、亩产量初探 韩铁铮109

中国古代农具史分期初探 荆三林 李趁有109

中国古代铜鼓的制作技术 吴坤仪 孙淑云110

中国炼丹术“金液”丹的模拟实验研究 孟乃昌 吕耀成 李小红111

中国古代盐井考 白广美111

中国古代军医院的设立 龚纯112

试论经学注释法对思想的禁锢 陆丙甫113

古代四川经济区的历史地位 刘方健 彭通湖113

重评理学 尹协理114

《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谢保成115

中国古代史学长期迟滞原因的管见 陶懋炳117

历史上人才的地理分布与阶级层次的转移 吴泽117

智囊七决(试析我国古代智囊的内在因素) 王步征118

如何看待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斗争 崔新民118

古代北方民族何以经常南下和西迁 王叔凯119

论中国历史上对甘青民族地区的特殊政治制度(从“因其故俗”到“因俗而治”) 旱一之120

试论少数民族在中外科技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杨玉121

早期鲜卑史初探 曹熙122

室韦的起源 孙进己123

关于勘证室韦、蒙兀室韦、蒙古的几点看法 叶幼泉 王填荣123

论古代羌人与藏族的历史渊源关系 格勒124

藏族的“藏”字源考 李玉成125

评主张壮族古代社会经过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几个论据 韦文宣126

从扶南和中国继承制的比较看古代扶南的社会性质 陈显泗126

越族的形成 江应?127

中亚文化与我国历史的关系 陈翰笙128

沟通东西文化的陶瓷之路 陈桥驿128

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 张鸿雁129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 俞伟超130

“岛夷”,“雕题”,“东鳃”非台湾早期名称 陈家麟132

中国方志的发展与前瞻 傅振伦133

三、史前史研究(二十七篇)134

论中国境内从猿到人的独自进化和发展系统 陈恩志134

论木器时代之存在 任凤阁阎端生134

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初探 张森水135

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相互关系 李壮伟 石金鸣136

猫猫洞的发掘成果及其意义 曹泽田136

贝加尔河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的文化关系(旧石器晚期至铜石并用时期) 吕光天137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中国新时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 佟柱臣138

论云南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 李昆声139

碳—14测定年代与陕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魏京武140

裴李岗文化的几个问题 赵世纲140

试论西樵山文化 杨式挺141

嫩江流域原始文化初论 张泰湘142

试论杨家圈遗存的文化性质 何德亮 竟放142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牛克成143

论鄂西大溪文化 卢德佩144

马家窑文化诸类型及其相关问题 谢瑞琚145

黄帝与夏商周 林祥庚146

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 王震中147

绍兴会稽与禹无涉(兼论於越源流) 林华东148

禹葬会稽考 刘宜均 赵鸣148

浅探上古杀虐长于之风的因由 龚维英149

我国早期种植水稻的氏族部落 吴汝祚149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起源问题 邹德秀150

蒙古高原史前“围墙”岩画新解 盖山林150

我国史前时期的墓葬 曾祺151

华夏族起源考论 邹君孟151

从越族图腾崇拜看夏越民族的关系 吴绵吉152

马克思主义关于奴隶制社会的科学概念与中国古代史分期 金景芳154

开创先秦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昌五154

四、先秦史研究(九十三篇)154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乔伟156

论先秦所谓姓及其相关问题 杨希枚157

耦耕新探 李则呜158

解井田制之谜 田昌五158

秦以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初步估计 郑绍昌160

古币续谈(谈我国先秦货币中的铜币) 朱活160

关于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时代与源流 黄盛璋161

《中原找锡论》质疑 童恩正魏启鹏 范勇161

中国古代认识论之发轫 夏乃儒162

先秦“百家争鸣”的一些弱点和影响 吴信明162

先秦华夏和南方土著关系刍议 朱俊明163

关于上古至秦汉时期东北疆域的几个问题 陈芳芝 郑必俊164

略论先秦时期城市发展的几个问题 曲英杰165

夏代国家起源初探 尹振环 尹彦166

《禹贡》、《豫州》与夏文化探索(兼探夏代的中心区域) 李民167

商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位置 王贵民168

先商文化探源 蔺新建169

关于商代称王的封国君长的探讨 齐文心170

从方国联盟发展看殷都屡迁原因 晁福林171

商代的“井方”与“祖乙迁于邢”考 杨文山171

游农与殷人迁居再探 杲鸿孝173

试论贝币的职能与殷商时期的商品经济 卫斯173

古代越人的纺织业 林蔚文174

殷墟非殷都考 秦文生174

偃师商城年代可定论 董琦174

偃师尸乡沟商城与登封王城岗 李先登175

略论周先祖在北?的创业活动及南迁 穆长青176

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人骨的初步研究 焦南峰176

西周分封制度是国家政体说 黄中业177

西周春秋时期的国野制与部族国家形态 胡新生178

试论西周金文中的“周” 宗德生179

论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 李学勤179

众人和庶民 何兹全180

要实事求是地估价周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赵世超180

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 罗西章181

鲁方彝与西周商贾 李学勤182

《周礼》的商业管理思想 张守军182

先秦“敬”德研究 赵伯雄183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 何新183

周原出土陶文研究 陈全方184

《帝告》佚文在今《皋陶谟》中考 金德建184

西周陶文试释 徐锡台185

周时的民族和民族政策 田继周185

“疆以周索”和“疆以戎索”异议 庄福林186

?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 尹盛平187

论“康宫” 何幼琦188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央官制及其演变 韩连琪188

试论名田制与军功爵制的关系 朱绍侯189

春秋时期国人、奴隶反抗斗争作用刍议 冯庆余191

牛耕始于春秋说质疑 王益强191

齿刃铜镰初论 云翔192

也谈如何认识儒法两家的思想(再向罗世烈同志请教) 李绵全193

儒、道学派同源说 徐西华194

儒家的传统思想与日本的经济发展 方延明194

论子产及其改革 李宝金195

“立谤政”解(读《左传》献疑之一) 张文质196

邓析之死初探 顾盂武196

“铸刑鼎”辨正 庆明197

晋作州兵探析 张玉勤198

《伐檀》、《硕鼠》与“履亩税” 卢文辉199

晋“和戎狄”评议 赵世超199

试论楚国的君位继承制 何浩 张君200

春秋战国时楚国土地制的演变 殷崇浩201

白公胜“革命”论质疑 孟祥才201

吴越文化特征初探 陈剩勇202

《越绝书》研究 李泉203

“越为禹后说”溯源 陈桥驿204

孔子在封建社会前期政治地位的变化 李启谦 黄金山204

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 赵光贤205

论孔子的“无为”思想 蔡世骥206

孔子义利统一的思想 李甦206

略论孔于思想体系的矛盾性 陈卫平207

从“复礼”看孔子的法律思想 王振安207

墨子的义利观 黄伟合208

管子学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牛力达209

晋宁石寨山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比较研究 张增祺210

“合纵、连横”辨析 周鹏飞211

从战国秦汉地主经济的发展看封建经济结构的形成 崔春华 廖德清212

战国时代国家授田制的由来、特征及作用 李瑞兰213

贵池东周钢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钢的一个线索) 张敬国 李仲达215

秦国授田制的几点辨析 罗镇岳215

中山国城邦制度论 张殿吉216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解(兼评《“三户”新议》一文) 张国光216

战国中期中山国的经济 路洪昌217

孟子思想研究(上、下) 刘蔚华218

孟子对墨子思想的吸收与改造 孙以楷218

荀子的财政思想 张劲涛219

庄子与儒家 徐克谦220

邹衍及其学说简论 赵玉瑾220

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 王焕春221

《海经》新探 何幼琦221

五、秦汉史研究(六十四篇)223

秦汉之际地主阶级对统治思想的探索 张洪波223

秦汉封建地主阶级构成的演变 安作璋逢振镐224

秦汉游侠的形成与演变 刘修明 乔宗传225

试论秦汉至两宋的乡村雇佣劳动 张泽成 王曾渝226

秦汉末业税问题的探讨 黄今言227

秦汉邮传制度考略 高敏227

秦代徙民述论 童晰纲229

秦统一前后的李斯 徐勇230

秦刑徒刑期辨正 李力230

读秦筒牍发微 张平辙230

试论秦始皇对祭祀制度的统一 黄留珠231

秦统一后在河套地区修筑的长城 严宾231

“闾左”为“里佐”说 王子今232

秦王子婴非二世兄子辨 胡澍232

秦尚水德无可置疑 林剑鸣233

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陈景元234

秦俑坑年代考辨(与陈景元同志商榷) 张占民 何欣云235

秦俑坑的主人究竟是谁 刘修明236

两汉谒者官制初探 魏向东236

汉婚律初探 彭卫238

地主经济与汉代社会经济结构 李大生239

论两汉的“公田” 张荣芳240

两汉大铁犁研究 张传玺241

《九章算术》记载的汉代徭役制度 宋杰241

指南针是汉代发明的 刘洪涛242

两汉“经学”的发展与影响 臧云浦242

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 蒙默243

汉族南迁与岭南百越地区的早期开发 吕名中244

南越国“和辑百粤”民族政策初探 余天炽245

丝路古迹杂考(长城、玉门关、天马) 李凌245

汉代令居塞的地理位置 王宗维246

分封是刘邦战胜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胡一华 毕英春247

论汉初的分封制 杨伟立247

汉初“郡国并行”政体刍议 李孔怀248

汉武帝“独尊儒术”考实 苏诚鉴249

董仲舒对策在元朔五年议 苏诚鉴250

董仲舒的宗天政治学及其理论渊源 柯兆利251

张汤评传 林剑鸣252

论汉代“假民公田”制的两种类型 高敏253

汉代封君衣食租税制蠡测 朱绍侯254

对晁错上书所记西汉亩产数据之存疑 王忠全255

入栗拜爵与重农抑商 汪锡鹏255

西汉货币职能研究 张南256

摩钱取镕与五铢钱 黄仕忠257

黄老思想初探(读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佚书《黄帝四经》) 余光明258

论汉代中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金春峰259

崇高的人格,创新的精神(纪念司马迁诞辰二千一百三十周年) 张大可259

论《史记》及《屈原列传》的史源(兼及“屈原否定论”) 吕培成260

《西京杂记》非“同名异书” 石凌261

试论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 王学松261

匈奴诸王考述 王宗维262

“瓯脱”释 刘文胜263

浅评李广利伐大宛在中西交通史上的作用(读《史记·大宛列传》) 赵汝清264

从民族关系看南越相吕嘉的抗汉行动 杨盛让264

西汉时期闽越社会经济的探索 辛土成265

西汉西域都护所辖诸国考 周振鹤266

试论王莽的王田私属制 程有为267

刘秀是反新莽起义的地主领袖(与高景新同志商榷) 林正根267

黄巾口号之谜 刘九生268

东汉时期荆扬二州经济的发展 孔祥宏269

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铸遗址再探讨 赵青云李京华 韩汝玢 丘亮辉 柯俊270

洛阳坩埚附着钢的初步研究 何堂坤 林育炼271

试论荀悦撰写《汉纪》的政治目的 刘隆有271

关于东汉时期羌汉战争的性质问题(与张大可同志商榷) 何湟272

六、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十一篇)273

魏晋南北朝的农奴制人身依附关系 黄佩瑾273

魏晋南北朝“佃客”辨 严耀中274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方式及农业生产水平试探 黄惠贤275

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 牟世金276

六朝时期儒道释三教异同论 孙述圻277

魏晋思潮与皇甫谧 魏明安278

论曹魏道教与西晋政局 龙显昭279

魏晋南北朝史学繁荣探源 顾奎相280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的几个理论问题 黄烈280

五胡考释 孙仲汇282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 张大可282

曹操思想浅淡 董克昌283

关羽和吕蒙的卒年 潘名中283

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 吴荣政284

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黎虎285

释曹魏屯田制中的“分田之术” 施光明286

“三顾茅庐”新探 王振忠286

试论诸葛亮的治蜀思想 段培勋287

论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的屯田 林成西288

孙吴奉邑制考略 高敏288

孙吴的兵制 何兹全290

略论“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汪征鲁291

“太平百钱”的铸行问题 管维良291

东晋南朝浙江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述议 王志邦292

东晋南朝地方财政收支述论 严耀中293

论晋代的南方民族 吴永章294

论祖逖北伐 杨德炳294

要全面地评价刘琨 庞思纯295

论王导 施光明296

葛洪社会政治思想探析 许杭生296

关于王隐《晋书》的评价问题 罗宋英297

论王俭 乔好勤298

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及桓玄代晋之性质 祝总斌298

北朝胡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刘驰299

兵部尚书的设置始于何时 冯君实300

试论北魏前期尚书制度的特点 陈前进300

北魏末年关陇起义始末论略 施光明300

淡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田雨301

说《魏书》非“秽史” 翟林东301

拓跋珪与雁北的开发 李凭302

杨愔与北朝政治 赵俪生303

隋唐职官制度渊源小议 李光霁304

隋唐儒家哲学的变化趋势 尹协理304

七、隋唐五代史研究(六十六篇)304

从隋代官制改革看专制主义政治的加强 齐陈骏305

隋代宰相制度 赵和平306

隋朝法律改革述评 陆庆夫307

隋代殷富原因 赵云旗308

论隋王朝的经济政策及其灭亡 魏承恩309

隋末荥阳战役瓦岗军伏兵地点及其今地 王兴亚309

李密洛口政权兴衰述评 黄惠贤310

隋朝鄂尔多斯的建置和人口 孟广耀310

义宁二年唐出师东都议 盛奇秀311

关于李渊集团入居关中的两个问题 方亚光311

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原因辨析 郭绍林312

略论唐太平公主的政治倾向 宁志新312

唐中叶的削藩措置及其作用 齐勇锋313

说玄宗削藩与安史之乱 黄新亚314

论唐代方镇“进奉” 陈明光315

略论唐代宦官(兼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 牛志平315

唐代宰相制度初探 刘希为316

《政事堂制度辨证》质疑 陈振318

唐代俸料钱与内外宫轻重的变化 刘海峰318

进士科起源试探 庄昭319

论唐代官员俸料钱的变动 刘海峰319

唐代执法三司初探 李治安320

《唐律》实施问题辨析 马长林321

关于沈家本的《官司出入人罪唐明律比较说》(评沈家本著《寄栘文存》卷三第五篇论文) 李光灿322

唐代的公验与过所 程喜霖322

唐代两件申请过所的文书 侯灿323

唐后期士族是“腐朽落后的政治势力”吗? 彭池323

唐代部曲奴婢等级的变化及其原因 李伯重324

唐代的户等与田产 杨际平325

唐代定户等赀中包括土地 李晓路326

有关唐朝均田制内容的几个问题 宋家钰327

唐代前期土地所有制结构分析(上、下) 峻江328

唐代前期的屯田 黄正建329

唐代吐鲁番文书“部田”“常田”名义释疑 赵吕甫329

唐代义仓研究 沈孝伟330

唐代和籴制度述论 李雪华331

从敦煌文书看唐代前期的和籴制度 杨际平331

关于唐中期户税的税额税率和计征的一些认识 王珠文332

唐代“除陌”释论 陈明光333

论唐代中期以后商贾势力的膨胀 张邻334

唐中后期淮南农业经济的发展 颜亚玉334

开皇天宝之间人口的分布与变迁 胡道修335

我国古代对五星近日点黄经及其进动值的测算 陈美东336

唐代史学的通史撰述(兼论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翟林东337

唐太宗“大阐文教”述论 周怀宇338

论渤海国的疆域 陈显昌339

渤海“旧国”诹议 刘晓东339

突厥、回纥与唐朝关系之比较研究(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崔明德340

阿史那弥射生平析疑 薛宗正341

沙州政权与回鹘扩张 杨圣敏342

吐蕃的形成、发展及其和唐的关系 金宝祥343

唐代前期唐、蕃在西域的争夺与唐安西四镇的弃置 郭锋344

桑耶寺的创建与佛教在西藏的传播 效若345

论南诏天宝之战与安史之乱的关系 赵鸿昌346

阁罗风世系考 单文346

岭南少数民族与黄巢义军 郭正忠347

唐代来长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动和学习 戴禾348

唐代河西陇右的战略地位 钮海燕349

王建是怎样走上割据道路的? 罗开玉349

五代政权递嬗之考察(兼评周世宗的整军) 张其凡350

五代十国的杂税 郊学檬351

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耶律德光事略 王振科郑毅352

五代北宋初期西凉府族帐考 顾吉辰353

《旧五代史·党项传》族姓蕃名考 苏乾英353

八、宋辽夏金元史研究(九十四篇)355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漆侠355

试论宋代的恩荫制度 金旭东356

论宋代相权 王瑞来356

左右金吾街使司正名 龚廷明358

宋代就粮军简析 姜锡东358

宋朝“明法”“新科明法”及“试刑法”考 莫家齐359

“以敕代律”说质疑 江必新莫家齐360

宋代农民起义的主因并非土地问题 夏露360

论宋代土地私有制的特征及其在法律上的体现 穆朝庆361

《宋代户口》稽疑 王育民362

宋代市舶抽解制度 漆侠363

宋代包买商人的考察 郭正忠364

宋代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命运(关于“筒井风波”的考察) 郭正忠365

宋代四川的农村商品生产 贾大泉367

宋代四川盐业中的所有制转化 张学君367

论耀州窑的历史地位 杨东晨368

宋元以来我国渔民对南沙群岛的开发和经营 吴凤斌369

宋代疑经思潮与理学的形成 曹锦清370

明刻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述略 陈智超371

宋代海外贸易和东南亚各国关系 卢苇372

宋元时期广东瑶族分布考略 李默372

宋代开封的拐子城 李孝聪373

北宋的兴衰与北宋中央集权 鲁尧贤373

太宗所称“内患”析(评宋史研究中的一个观点) 严文儒374

宋初名相赵普 田居俭375

论北宋开国功臣赵普 吴宝琪375

包拯与改革 周宝琪376

王安石变法纵探 周良霄376

评王安石变法 顾全芳378

司马光、王安石德才异同论 罗家祥379

对元祐更化应重新评价 刘文瑞 拓荒380

论谏官司马光 顾奎相381

司马光对时局的认识 季平382

略论司马光的守常与变通 叶坦383

司马光诞生地考 胡昭曦383

关于《宋史·司马光传》的几个问题 叶坦383

试论《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 张利群384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均贫富”的口号是否存在 顾吉辰385

宋江投降与从征方腊史实考辨 汉白386

北宋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千步方田法” 乌廷玉386

关于北宋前期的粮价 何忠礼387

论北宋财政的特点与积贫的假象 程民生388

先天图与二进制巧合的秘密 施忠连390

毕昇身份及活字材料考辨 吴式超390

官僚政治下的三代理想(张载社会政治思想概述) 刘昶391

从二程评孟子看二程思想 张建392

欧阳修著述考 陈尚君393

老泉非苏洵考 曾枣庄394

论赵估的书画艺术 姜澄清394

关于宋金“海上之盟”的几个史实问题 赵永春395

北宋联金复燕之议始于何时? 赵永春395

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 何炳棣396

钟相、杨么起义各据点探索 何光岳396

铁钱与纸币的起因(关于交子起源的研究) 郭正忠398

论火箭的起源 潘吉星399

岳飞愚忠思想的危害 黄君萍399

朱熹理气观的形成和演变 陈来400

魏了翁与宋代理学 贾顺先 蔡方鹿400

吕祖谦史学思想初探 孙方明401

保护版权始于何时何国 邹身城402

关于元吴领导的反宋战争性质的探讨(宋夏战争研究之三) 汤开健403

西夏天文学初探 汤开健403

辽金两朝对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的统治 吕光天 古清尧404

辽金时期的黄头室韦 冯继钦405

辽太祖阿保机“以家代国”的斗争 赵政海406

辽代懽州、顺州考 冯永谦407

女真与奴隶制(“从少数民族史看初始阶级社会的非奴隶制性质”专题研究之九) 张广志407

曷苏馆熟女真探源 刘炳愉 陈福林408

关于东夏几个问题的探讨 李健才408

关于金代交钞的产生和演变的初步探讨 穆鸿利409

赵秉文及其思想 张博泉410

元好问与史学 张博泉410

《海陵庶人实录》的得失及其对《金史》的影响 赵保寓 赵光远411

关于元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杨志玖412

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周良霄412

元代蒙古诸汗国间的约和及窝阔台汗国的灭亡 刘迎胜413

成吉思汗的“临终遗言”及其军事思想 穆鸿利414

忽必烈削弱宗藩实行中央集权 李治安415

元朝法律制度述略 石磊416

元代大法医学家王与生平著述考略 杨奉琨416

兀良合台自滇入蜀事迹考述 陈世松417

元代的“驱军”和“军驱” 姚家积418

元代的商品经济 李干419

元代科技文化发展管窥 郭建荥420

十三世纪初蒙古族宗教世界观浅论 乌思421

元《王祯农书》成书年代考 郝时远421

元上都的宗教 叶新民422

《查干·图和》的作者与成书年代考 哈日赤422

元代回回政治家兼学者赡思 马启成423

五投下的遗民(兼说“塔布囊”一词) 贾敬颜423

元代罗罗斯总府建置考 杜玉亭425

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 李世宇425

西藏差巴型庄园初探 刘忠426

十三世纪末蒙元征日事件考议 李遭赓427

论朱元璋的治国思想 陈梧桐428

九、明史研究(五十四篇)428

明代的宗藩 李国华429

明初著名政治家?广孝 商传430

明代的改革家张居正 昊量恺431

试论王廷相的政治思想 葛荣晋432

明末“三案”究竟 商鸿逵433

四十天与一百年(论明清两王朝交替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李洵434

论李白成的“均田”纲领口号的时代意义 李文治435

试析明末农民战争的流寇主义 陈新权436

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浅析 姜秀琴437

“大顺农民革命政权”质疑(与顾诚同志商榷) 许垣437

李自成农民军汝州战役研究 智夫成438

李自成偃城屠城考辨 丘菊贤438

论大顺政权在军事方面的严重失误(兼论山海关之战重大战略意义) 王岸茂439

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考 黎时忠曾步贤 李英生 胡正民439

李岩无其人说存疑 王兴亚440

大顺、大西军“联明抗清”考 许晚秋 尹承琳440

关于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顾诚441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民屯 张忠民442

“桑争稻田”与明清江南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二) 李伯重443

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翰香444

略论明代中后期北方地区的重役 杨学涯445

明末财政危机与三饷加派 杨涛446

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 张海鹏 唐力行446

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之探索) 陈学文447

明清时代的濮院镇 樊树志448

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 李伯重449

徐光启对中世纪自然科学传统方法的批判 许苏民450

朱?和他的《救荒本草》 罗桂环451

刘基思想论析 唐宇元452

中国明代的水雷(世界水雷的鼻祖) 李崇州452

明清之间中国史学思潮的变迁 葛兆光453

李贽史学新探 陶懋炳455

有关徐霞客的两个问题 杨文衡 唐锡仁456

论袁崇焕的民族思想 何溥滢 谢肇华456

明代女真族的分布与发展 吕光天 古清尧457

论建州女真渊流与南迁(兼考历史上斡朵里城与开元城的位置) 张泰湘458

试述明朝对所辖境内蒙古人的政策 宝日吉根459

评十五世纪也先对蒙古的统一及其与明朝的关系 薄音湖459

图门汗法典初探 奇格460

从《和鄂尔勒克史》看四卫拉特联盟 金峰460

浅析和硕特蒙古进据青藏地区的原因 安应民461

论黄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原因 邢洁晨462

浅谈十七世纪蒙古编年史的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宝力高463

准噶尔的畜牧业(准噶尔社会经济初探之一) 蔡家艺463

明代回族政治家海瑞治兴业绩述评 黄君萍464

明代的通海思潮 毛佩琦464

明清时期澳门对外贸易的兴衰 黄启臣 邓开颂465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李惠铨466

《明史·日本传》中永乐宣德要约辨误 杨翰球467

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政策的演变 张维华 孙西468

叶赫古城考辨 张云樵469

明代固原州志及其史料价值 牛春生 牛达生469

呼和浩特城(归化)建城年代重考 薄音湖470

十、清史研究(八十二篇)471

论清史分期问题 许曾重471

论明清战争与清代社会矛盾 王思治李鸿彬472

满族祖籍小考 李鸿彬472

清始祖所居鄂多哩城考 范垂城 弓满473

试谈努尔哈赤创业立国的方略 张继红473

舒尔哈齐死因新探 冯牟臻473

论清太宗在清史中的地位 李治亭474

清朝开国勋臣费英东简论 关嘉录475

“巴图鲁王子”考释 刘建新476

清代官制多元性浅论 张晓堂476

康熙以后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杜家骥477

清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邢早忠478

试论汉儒在皇太极改革中的作用 张立凡 刘艳萍479

论范文程对清初历史的贡献 伍贻业479

刘泽清之死的疑案以及他与闻香教的关系等问题 何龄修480

年羹尧与文字狱 李世愉480

发出维新呼声的法式善 陈金陵481

论清朝的旗饷政策及其影响 郑川水482

八旗生计问题述略 李乔483

试论乌兰布通战争的结局 洪用斌484

略论清朝初期桂林的抗清斗争 覃延欢484

《天地会盟书誓词》辨正 赫治清485

清代旗地制度始末 刘景泉486

清前期满旗族地经营方式的考察 何溥滢487

从乾隆刑科题本看东北旗地的经营方式 何溥滢 谢肇华488

清代屯田探讨 马东玉489

清前期军屯概述 刘景屏489

清初的垦荒问题 李燕光490

评说清代内蒙古地区垦殖的得失 况浩林491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数字的定性问题 滕泽之492

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 冯元魁492

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 何本方493

雍正帝与耗羡归公的财政改革 萧国亮494

会考府考略 江桥495

从档案史料的记载看清代典当业 宋秀元496

乾隆时内府典当业概述 叶志如496

试论清代前期商业利润不能普遍地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原因 萧国亮497

试论清代商业资本的发展趋势 刘敏498

关于清代嘉道年间的漕粮海运问题 易升运499

清代的量器和量法 郭松义500

清代山西平阳大商人亢百万(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三) 李华501

清代前期福建地主经济的若干特点 林祥瑞501

郑成功西法铸银元质疑 余也非502

试论蓝鼎元对清初台湾开发的贡献 李非503

清代台湾大小租的产生及其社会条件 邓孔昭503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所述之折射 王冰504

对《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的质疑 蒋国保504

商品经济观念与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 潘起造505

黄宗羲和盂德思鸠思想异同片论 涂文学506

谈迁《国榷》成书于何年 徐凯507

黄宗羲《思旧录》考略 吴光507

《明夷待访录》略考 吴光507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寓禁于征” 吕坚508

略论马?的史学成就 陈其泰509

郑成功家世资料《郑氏宗谱》和《郑氏家谱》的新发现 张宗洽509

试论努尔哈赤的满汉一体化政策 朱诚如510

试论康熙乾隆的民族政策 李国梁 布尼阿林511

赫哲族向清王朝纳贡、收贡与停“赏乌绫”的发展过程 刘忠波511

撤满“珍珠”的草原(读史漫笔) 袁森坡512

承德溥仁寺的建立与康熙的对蒙策 黄崇文512

鄂齐尔图车臣汗卒年与殂地小议 蔡志纯513

略论清代驻藏大臣的设置、职权及有关问题 张云侠514

试谈雍正“癸卯之乱”的历史渊源 蒲文成514

康熙对西藏佛教的政策 阎清 张羽新515

第五辈达赖喇嘛朝清述论 孟庆芬516

清代前期迁居北京的大小金川藏族 张羽新517

清代广西的改土归流 覃树冠517

清黔湘苗区屯政之比较 潘洪钢518

清代贵州古州苗民起义 王慧琴518

台湾番族与林爽文起义(兼论清政府对番族的政策) 立孔519

韦朝元、王囊仙领导的黔西南布依族农民起义 陈元煦520

关于赵金龙起义几个问题的商榷 杨奕青520

论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张光灿521

十七世纪东方外交与西方殖民主义 张之毅522

汤若望与顺治帝 林铁钧522

康熙初年荷兰舰队来华目的 胡又环523

从朝鲜李朝文献看郑氏集团的海外贸易 陈柯云524

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梁碧莹525

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 丛佩远526

消代前期新疆历史地位的提高与清政府的筹边措施 张羽新527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测绘考略 冯宝林527

章学诚《亳州志》质疑 晁文壁 宫之为528

台湾早期志书杂考 李乘乾528

1986《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5年1-6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赖长扬等编 1986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