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4年1-6月)》求取 ⇩

一、通论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方国瑜1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要求 黎澍2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的点滴体会 胡如雷3

对史学研究的几点管见 韩国磐4

加强理论思维的教育 张岂之4

展望史学的未来 孔立5

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 谢本书5

历史科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郭圣铭6

关于历史科学的民族特色问题 瞿林东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科学和史学概论研究的关系 黄元起7

什么是历史科学理论 宁可9

浅谈马克思从社会系统中研究人的方法 周赵顺10

系统思维的历史概述 姚剑辉11

也要重视阶层分析 杨国宜12

文与史 李新12

说“文人修史” 宋衍申13

治史必须习文 韩国磐13

史学著述要深入浅出 田居俭14

历史论著应生动而有情趣 王思治*14++史学论文的引文及附注刍议 刘益安15

史学知识要不断更新 邱树森15

论自然科学对社会改革的促进作用 温元凯 李嘉曾15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巨大贡献 安作璋16

关于爱国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 梁禹祥17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邓广铭 张希清18

试论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 牛朴19

中国古代科技史与爱国主义教育 管成学20

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应该有所选择 陈克进21

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不应该有“避讳” 李桂海22

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董进泉23

论历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李植柑25

再谈历史的合力——答王启荣同志 孔立26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 吴秉元26

文明概念的历史演化 沈大德 吴廷嘉27

两种历史文明和文明遗产的两种继承方式 张弓28

历史科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下) 海鸣29

论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李澄30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王端林31

试论社会存在 焦凤贵32

生产力进步规律探讨 解书森 魏兴 陈冰33

工具论 韩民青3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庞卓恒34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探析 吴先逵*35++关于古代史的几个理论问题 何兹全37

学习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论断——读《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札记 方迫澜38

《马克思与东方学及其它》一文商榷 宋敏38

试论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魏金玉39

家庭定义应包含三大基本特征 徐吉升41

国家产生原因的再分析 黄英贤 吴少荣 郑淳42

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具有两重性 周琪 王沪宁43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王炳煜 陈凤荣43

民族形成理论再探 蒋至静44

论前资本主义民族有各种类型及否认其存在的危害性 王炳煜45

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管见——与牙含幸、杜玉亭两同志商榷 徐杰舜 彭英明46

也谈民族形成的上限问题 张祖国47

再谈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浩帆48

公社、氏族、家庭——三个相递出现的历史范畴 蔡俊生49

论原始社会分期的几个问题 陈国强49

“原始群说”辨疑 崔春华51

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 李春茂52

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及其成因 苏风捷53

秦至隋以前的社会是封建农奴制社会 郑凯堂53

《资本论》与王亚南的中国封建经济研究 陈克俭55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成华57

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再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程洪57

论封建结构瓦解的系统条件 李桂海59

关于地主制经济的性质 王赓唐60

西欧也有地主制经济阶段 毕道村60

中西封建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熊家利61

建国以来均田制研究综述 武建国62

试论中国古代农家综合型生产力 李躬圃63

小农经济不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 白钢64

论精耕细作和封建地主经济 席海鹰65

试论我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孙声如67

论我国绿肥的历史演变及其应用 焦彬68

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述评 江太新69

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比较之我见——与赵建民同志商榷 沈定平70

中国货币发展的基本特征 郭彦岗71

试论中国古代货币标准化 韩钊72

我国古代铜钱与通货膨胀 许树信74

我国古代省级建制之演变 林绍明75

论中国封建地主产生与再生道路及其生态特点 刘泽华76

论封建社会上半期地主阶级的统治阶层 简修炜77

论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在野派 谢刚78

论中国封建社会“强本抑末”政策产生的原因 沈定平79

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理论 刘运承80

回顾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谈学点史学发展史 谢天佑81

我国农民斗争的深化过程剖析 恽奇81

论农民战争的历史地位 白钢83

关于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历史使命的商榷 贺达84

农民战争历史作用问题之我见 李桂海85

正确评价农民战争的革命意义和历史功绩 范传贤86

“皇权主义”及其对农民战争的作用 黄佩瑾86

谈历史人物的研究 程应谬88

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彭体用89

中国民族学的发展 侯哲安89

于越历史概论 陈桥驿90

西域的羌族 钱伯泉91

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王可宾92

骆越非我国南方诸族先民考 潘雄93

山越非山民、宗部解 施光明94

试论壮族土兵的性质、作用及其社会影响 顾有识94

云南地方史导论 方国瑜96

关于福建奴隶制和封建制问题的讨论 蒋炳钊97

古代广西的粮食种植业 李炳东98

西安古代户口数目评议 李之勤99

河南浚县大任山西部古河道考 史念海100

江淮之间在东南地区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怀荃101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 温广益102

广州蕃坊考 邓瑞本102

关于开展社会思潮史研究的若干设想 萧功秦103

略论中国哲学史上唯物史观的萌芽 周德丰104

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 李锦全105

春秋公羊学与中国封建社会 冯友兰106

略论古代思想家对封建经济思想“三大教条”的批判 裴倜107

“忠”的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 孟祥才 王瑞起108

“道”的历程 赵馥洁109

论中国地主阶级的刑法思想 李光灿110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源流管见 行月112

“经学”散札 邱汉生113

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蔡尚思114

应该重视文化史的研究 李倪115

需要注意文化史的研究 庞朴115

关于文化史研究的断想 包遵信116

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 祝明117

加强和推广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 胡道静117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文化交流 张维华 于化民118

试论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及其特点 林家平 宁强 罗华庆119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姜亮夫120

中原地区古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缩影——记登封告成地下古代文化遗存 安全槐121

论古代西南铜鼓与中原文化的关系 李先登121

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 张侍玺122

中国家具的演变及其相关礼习问题发 张采亮123

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刘隆有124

经学与史学 金景芳124

《年谱》起源与发展 陈光眙125

广谱目录学与历史研究 胡道静126

家谱、族谱与史学研究 韩大成126

“丝绸之路”始辟于何时 王云度127

丝绸之路述论 张英莉 戴禾128

游牧民族对古代东西交通的贡献——谈“草原之路” 芮传明129

北匈奴西迁考略 林干129

论我国古代航海和造船技术的成就——兼评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汶江130

中国和非洲国家最早建立的外交关系 沈福伟131

中柬关系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何养明132

略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由来和发展 张海瀛133

关于社会风俗史的研究 严昌洪134

二、史前史研究135

试论探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途径 乔晓勤135

母权制时期私有制问题的考察 张忠培136

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的产物——“不落夫家”等习俗剖析 林蔚文138

试论下川文化与小南海文化之间的关系 吴加安139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几个问题的探讨 张之恒139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对海东的影响 安志敏140

试论中国古代的军事民主制 李仰松142

禹居阳城与王成岗遗址 京浦143

登封王城岗与“禹都阳城” 杨宝成144

试论中国最早的城址 刘式今145

河南龙山、二里头与二里岗 方酉生146

二里头文化再探讨 殷玮璋147

有关岳石文化的几个问题 赵朝洪149

不能以“中原中心论”否定江南古文明 向一尊149

“炎帝神农氏”形成过程探考 龚维英150

神农、炎帝和黄帝的纠葛 屠武周151

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 李先登152

三、先秦史研究152

《诗·关睢》与古代抢婚制 王振铎153

谈谈先秦时代的“礼乐”制度 蒋孔阳153

古代“社”浅谈 夏宗禹154

说“士” 韩铁铮155

从“民”的本义看初夏的奴隶来源 江浦155

杀殉是“奴隶制的铁证”么?——《十批判书》质疑之三 詹剑峰156

民是奴隶吗?——《十批判书》质疑之四 詹剑峰156

“众”、“庶人”并非奴隶论补证 徐喜辰157

甲骨文金文所见商周工官工奴考 陈建敏159

中国古代的国族 柯昌济159

关于商族的起源 李民160

商族的来源地望试探 王玉哲161

殷周宗族探析发 程德祺162

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 黄石林 赵芝荃164

商代的别都制度 杨宽165

我国最早的改革家——祖甲 何新166

吕国的形成和迁徙 何光岳166

有关莒国史的几个问题 郭克煜167

古莱国初探 迟克俭168

郑州的商代文化 李民169

殷周“帝”“天”观念考索 张桂光170

从君政王政到贵族政治——《毛诗·魏风》所见中国古代社会 日知171

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 杨宽172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几个问题 杨善群174

西周和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 吴浩坤174

名与实——再与杨宽教授商榷 李家骥175

略论西周的选士制度 乔卫平176

“周人尊夏“辨析 葛志毅177

西周的“国人”与“彘之乱” 郝铁川178

“共和探新” 李西兴178

西周营建成周考辨 史为乐179

宗周与成周——兼探《何尊》“佳王初?宅于成周”的含义 刘葱孙180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辨 刘家钰181

西周中期土地财富观念的变化 张持平181

周代村社土地制度的演变 曹革成182

西周关中农业 李风岐183

春秋战国分野年代述论 解恒谦184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的变化 韩连琪184

关于春秋鲁三桓分公室的几个问题 朱凤瀚185

关于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几个问题 马开樑186

试论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 王兰仲187

春秋时期的“皂隶牧圉”属于平民阶层说 黄中业188

春秋后期人口新证 尚志发189

试论春秋前期和中期的道德 吕绍纲190

从吴越战争看春秋时期的血亲复仇遗存 孙香兰191

唐改国号一解 李孟存 常金仓191

晋作爰田探讨 张玉勤192

论战国时狄族所建立之中山国 梁祚腾193

战国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历史检讨 余天炽193

关于秦封建化的几个问题 胡炳权194

秦置相邦丞相考异 聂新民 刘云辉195

试说商鞅的信教 郭志坤196

楚国经济发展脉络 舒之梅196

楚国农业考辨四题 郭仁成197

浅谈元代的女真人 杨保隆198

楚国商业初探 郭仁成199

春秋时楚国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及所受的限制 程涛干200

商代无楚 王光镐201

荆楚族源通议 张正明202

试论立国江汉地区的楚人来自东方 徐使203

春秋时期楚国异族人的来源及其处境 张胜琳204

楚连尹为主车之官说 骆瑞鹤205

楚国金属货币的币材 赵德馨205

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述略 朱贻庭206

战国百年争鸣考 曾宪东206

无神论向理论形态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 王友三207

论西周的礼和孔子的仁 罗祖基208

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 唐嘉弘209

孔子“道不行”后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吗 尹建章210

论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 赵吉惠211

我国第一个史学家——孔子 骆承烈212

“有教无类”辨析 罗佐才213

伏尔泰与孔子——东风西渐小议 程方平213

孟子“仁政”思想新探 黄朴民214

孟子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 裴大洋215

论孟子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王兴业216

走出孔门独树一帜的墨翟——关于墨翟的从新探索 王越217

墨子科学思想探讨 金秋鹏218

论先秦道家三派的自然观——与冯友兰先生商榷 胡瑞昌219

弭兵时代和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滕复220

杨朱思想探源 徐克谦221

《尹文子》与稷下黄老学派发 胡家聪221

田齐法家法制理论的主要特点 胡家聪222

从荀子论秦看两种不同的“统一观”——兼论荀子政治思想的特色与历史地位 朱大昀223

评韩非的君主独裁思想 陈哲夫225

“势治”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发端和归旨 吴亚东226

穆王西征与《穆天子传》 孙致中226

《吴越春秋》及其记载的吴、越史料 陈桥驿227

祝融氏和九黎的来源与变迁——论苗族的一支主要先民 何光岳228

我国古代北方诸族与中原华夏的关系 舒振邦230

《山海经》与先秦时期的南方民族 陈天俊231

论戎族 杨建新233

于越族源探索 辛土成 严晓辉234

四、豪汉史研究236

《中国通史》秦汉部分读后献疑 徐扬杰236

从秦汉大帝国解体到隋唐大帝国出现 鲁尧贤237

重用人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东晨238

秦汉“禁民二业”政策浅析 朱绍侯238

秦律货罚甲盾与统一战争 石子政239

秦汉边郡牧师苑的兴衰及其影响 余华青240

秦汉博士官的设置及其演变 张汉东240

论秦汉的学吏制度 张金光241

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 何兹全242

秦汉土地制度与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 逄振镐243

“隶臣妾”是带有奴隶残余属性的刑徒 王占通 栗劲244

“隶臣妾”的身分复议 施伟青245

秦律和罪刑法定主义 栗劲246

秦末农民大起义与秦汉之际的地主阶级 邹贤俊247

吴广军是否攻占荥阳? 樊琪248

试谈“死国”的解释 李超元248

秦是夷人的一支 马神武249

试论秦汉时期岭南越族与汉族的关系 周宗贤249

秦汉时期岭南与岭北的交通举要 余天炽250

秦汉车制杂议 武伯纶251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的比较分析——兼论秦汉之际学术思想 牟钟鉴252

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 罗其湘 汪承基253

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新探 阎孝慈253

汉初“布衣将相”浅论 唐赞功254

西汉的功劳、阀阅制度 朱绍侯256

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 姚治中257

居延简中所见汉代《囚律》佚文考——《居延新简“责寇恩事”的几个问题》的订补 初师宾 肖亢达258

“执金吾”与“中尉”沿革考 谭世保258

汉代的“家”和“家吏” 傅举有259

西汉三工官志疑 柏桦 戴晚北260

谈西汉“乐府”官署的职责 姚恺之261

关于汉代的“外臣”和“属国”问题 尹湘豪261

居延汉简中的“社”及其源流 薛英群262

汉代的訾算 黄今言262

关于汉武帝评价的两个问题 王连升263

论汉武帝平定闽越之战 林忠干 梅华全 张仲淳264

论轮台诏 田余庆265

汉武帝“后元”称号疑议 戚光267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不是爱国主义的口号 侯广峰267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是爱国主义口号 孙晓春267

李广不得封侯考辨 宋怀仁268

从居延汉简看西汉在西北的屯田 杨剑虹268

试折西汉男子“屯戍一岁”与“戍边三日” 罗镇岳270

汉代水税质疑 施正康270

汉代亩产与钟容量考辨 高志辛271

养士之风与淮南狱 张南271

西汉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和门阀制度的萌芽 韩养民272

西汉末年吕母起义新探 周天游272

王莽末农民起义地点绿林山析疑 谭绪缵273

王国维之司马迁“卒年与武帝相终始”说商兑——太史公卒年考辨之一 袁传肆274

司马谈作史考论述评 张大可274

评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之新证 张大可275

司马迁生地浅探 吉春276

关于司马迁生午的考辨 张大可277

司马迁受刑之年略考 施丁278

试论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因素和条件——兼论《史记》成功的原因 袁伯诚278

司马迁的儒道思想辨析 吴汝煜279

论司马迁与儒、道、法之关系 肖黎280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肖黎281

简析司马迁的刑法思想 朱枝富282

司马迁的商业经营理论 王炜中282

司马迁的经济地理分区 冯志毅283

论《史记》成书的历史条件 张大可284

说“成一家之言” 白寿彝285

关于“太史公曰”的几个问题 肖黎285

《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 赵生群286

读《史记·货殖列传》札记 崔凡芝287

褚补《史记》未可厚非 张仲良288

《报任安书》“究天人之际”释 程金造288

汉代统治思想选择的重要环节——浅谈陆贾思想的时代条件和历史作用 刘修明289

汉初政治思想论 吴嘉勋290

试论黄老之学的理论特点与历史作用 吴光291

黄老学派经济思想初探 彭正穗292

《淮南子》的“无为”哲学 吴方桐293

董仲舒的神学逻辑剖析 温公颐294

略论《公羊传》的讳书理论 徐庄295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柬释 赵纪彬296

班固思想的特色及其内在矛盾 祝瑞开296

严君平哲学思想述略 郑万耕297

汉唐时期新疆佛教流行情况述略 陈戈298

李吉甫及其《元和郡县图志》 吕志毅299

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 莫任南299

关于滇王国的地域及其与西汉王朝的政治关系 胡振东300

两汉与新莽时期的少数民族士兵 陈连庆301

两汉匈奴单子庭、龙城今地考 邱树森302

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 何天明303

论世族地主政权的建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消极作用 冯作典304

也谈东汉的货币经济——向傅筑夫先生请教 甘于黎305

略论新莽钱币 季长佑306

东汉的封国食邑制度 柳春藩307

汉末三国时期的“质任”制度 宋杰307

上谷渔阳骑兵在刘秀争战中的作用 臧嵘308

黄巾起义后期斗争特点与历史作用 冯君实309

论汉代谶纬神学 黄开国310

王充和董仲舒针锋相对吗 王生平311

王充性命论探讨 周桂钿312

《汉纪》和《后汉纪》在史学上的地位和影响 刘隆有313

试论荀悦《汉纪》中的天命论思想 刘隆有314

苟悦《汉纪》与汉隋之际编年史的发展 刘隆有314

苟悦思想浅说 赵俊315

王符——东汉后期另一个重要的无神论者 王步贵316

东汉后期至北魏对西域的管辖 苏治光316

长沙国述略 傅举有317

汉玄菟郡二迁址考略 徐家国318

汉代《徐胜买地券》真伪考 袁祖壳319

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 张传玺319

五、魏晋南北朝史研究321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地位述论 蒋福亚321

魏晋南北朝史余义 王仲荦322

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 黎虎323

略论曹魏的士家屯田 赵克免 许道勋324

曹魏军屯究竟始于何年 黄茂生325

孙吴在安徽的屯田 林志华325

三国时期的造船业 朱子彦327

公元三世纪江南经济考略 徐明德328

素族、庶族解 祝总斌329

庶族、素族和寒门 陈琳国329

东吴屯田制探略 林志华329

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 柳轩330

评历史上关于五处赤壁的讨论 黎沛虹331

“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 万绳楠332

关于西晋建年 冯庆余332

试论刘裕 衰士京333

论谢安 简修炜334

唐寓之起兵性质商榷 施光明334

略论拓跋魏的社会性质 费国庆335

关于拓跋魏政权的性质问题 高光晶336

“北魏改革”再探讨 薛登337

李安世的均田疏和北魏实行均用制的历史条件和作用 刘枫338

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与北朝均田制的有关问题 武建国339

略论北魏前期的用人路线 尚志迈340

略论北魏后期的实封与虚封 张维训341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岗修炜 夏毅辉342

南北朝隋唐寺观户阶层述略——兼论贱口依附制的演变 张弓343

六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罗宗真344

论秦晋淝水之战的性质 钱宗范345

《魏书·大月氏传、小月氏传》史实辨考 余太山347

稽胡(山胡)略考 林干347

有关奚族族源的两个问题 冯继钦348

魏晋清谈散论 郏廷础349

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 向燕南350

试论范哗的史学思想 刘隆有351

《晋律》略论 杨廷福351

范哗卒年及《后汉书》始撰年辨 徐志啸352

东晋史家邓粲 谭堵缵352

《晋书·桓温传》纠误一则 邱久荣353

也谈《南方草木状》一书的作者和年代问题 苟萃华353

略论十六国时期凉州地区的文化教育 施光明354

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 杨泓354

评隋文帝之用人 王士立356

“开皇之治”述论 张占斌356

六、隋唐五代史研究356

隋代的吏制改革 赵云旗357

瓦岗军的发展概况和大魏政权的特点 戒嵘358

李密对瓦岗军发展的贡献和“蒲山公营”的建立 黄惠贤358

黄君汉与瓦岗军 黄惠贤359

略谈隋唐时期的官仓制度 沧清359

隋唐时期的义仓及其演变 朱睿根361

论唐太宗在创唐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作用 何敦铧362

论唐初的分封 赵克尧362

论唐代三省制 刘曼春363

唐代巡院初探 贾宪保364

唐代官吏的罚俸制度 马长林365

唐代宦官述论 齐陈骏 陆庆夫365

小议唐代“坐朝”、“署事”的时间 陈于366

试论唐代的人才观及其制度 刘恩惠366

唐太宗“精简官员”说考辨 杨希义368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 杨志玖 张国刚368

略论唐太平公主 郑英德 刘光肚369

元和对策试探 何灿浩370

论章怀太子李贤之死 廖彩梁371

唐玄宗李隆基卒年辨 胡如雷372

重评高力士 葛承雍372

论裴度在乎淮西中的作用 赵云旗373

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 林立干374

唐代两税法征收内容辨析 丁柏传 陈作梁375

论唐代租佃关系的积极意义 潘镛375

论唐初河陇地区经济的繁荣 黄新亚376

“亥市”试解 陈铿377

唐代封建政府对商贾的政策及其影响 张邻378

略论唐代的漕运 杨希义379

略谈泉州港兴衰的主要原因 林汀水380

唐长安临皋驿 李健超381

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 马俊民382

试论剑南道在唐蕃战争中的地位 彭起耀383

论唐代河朔三镇的长期割据 方积六384

略论马殷和马楚政权的建立 唐启淮385

泛论唐末五代的私兵和亲军、义儿 谷霁光385

略论唐五代商人和割据势力的关系 魏承思387

简论周世宗 唐兆梅387

宇文融括户的两个问题 李春润388

唐五代敦煌寺院的牧羊人 张弓389

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几个问题 吴宗国390

论朱温 黄朴民 马丁391

论五代初期的汴晋争衡 臧嵘392

关于隋薛道衡所撰《典言》残卷的几个问题 王素393

五代时期将士拥立节帅称帝的原因 史石393

《氏族志》与唐太宗的关陇门阀观 赵克尧394

从唐太宗自观国史论唐初某些史料的真伪 王玉笙 高永平395

关于唐代登科记的考察 傅璇琼396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季平396

李吉甫与《元和郡县志》 李志庭397

记晚唐史家姚康和陈岳 陈光崇399

新、旧《唐书》稽疑 胡可光400

唐代禅宗对我国佛教的改革 吴炎401

唐代华清宫的盛衰 马正林401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再探 黄显铭402

南诏与奴隶制 张广志402

南诏社会性质质疑——兼论白族历史有无奴隶制 杜昆404

试论南诏统一洱海地区的历史条件 林超民405

试论南诏王室的族属问题 杨永新 赵寅松406

别失八里考 孟凡人407

西突厥纪事 林干408

突骑施汗国的兴亡 薛宗正409

唐宋羁縻制度对广西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王时阶411

论渤海经济 魏国忠 朱国忱412

新旧唐书《渤海传》考辨 扬保隆413

清流关兵数考证 顾吉辰415

黑水部和黑水靬辐地域考 杨保隆415

鉴真东渡受“官厅阻挠”说质疑 许凤仪416

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 周一良416

从考古发现看唐代中日文化交流 王仁波417

空海——中日友好的先驱 黄道立419

渤海与日本贸易的历史略考 方学风420

七、宋辽金元史研究421

从民族关系看赵匡胤统一全国的策略 任崇岳421

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 王曾瑜422

重评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用 顾全芳423

范仲淹对封建官僚制度改革的尝试 范兆琪424

站在反战前列的主和派司马光 吴光耀425

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 顾全芳425

司马光民族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杨国勇426

熙宁变法的第二号人物一吕惠卿 薛谋崇427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 夏露428

章停与王安石变法 郑达炘 翁国珍428

论宋代的殿试制度 穆朝庆430

北宋差役的变化和改革 王棣431

有关宋代差役的几段史料问题 罗家祥432

论宋代的“户多丁少”问题 穆朝庆434

宋代官户免役的演变与品官“限田” 殷崇浩434

“秧马”不是插秧的农具 李群435

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官吏经商 刘益安435

从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春棠437

试论《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北宋东京风貌与经济特色 周宝珠438

宋代经济财政中的“度牒” 史旺成439

宋代的“行滥” 魏天安440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纸币 叶世昌440

论两宋的周期性食盐“过剩”危机——十至十三世纪中国食盐业发展规律初探 郭乒忠441

谈宋元丰八年的于阗贡马 楚生442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陶瓷输出 李知宴 陈鹏443

宋元时期我国陶瓷器的对外贸易 叶文程443

宋元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陶瓷的外销 叶文程444

宋代福建海商在海外各国的频繁活动 彭友良445

论宋金以前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 辛德勇445

略论两宋之际的山东人民起义 赵继颜447

“等贵贱,均贫富”试释 王瑞明448

浅析宋元襄樊战役胜败的原因 匡裕彻449

试论“不抑兼并”——北宋土地政策研究之二 葛金芳449

研究宋明理学必须坚持马列主义基本观点 乌恩溥 吕希晨451

洛学的产生及其思想渊源 姜国柱453

叶适思想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李经元453

李觏经济思想三题 宁裕先455

李觏经济思想刍议 穆朝庆455

论邢晒在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地位 姚瀛艇456

宋代史学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地位 宋衍中457

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 庞思纯458

郑樵《校雠略》在历史文献学上的价值 顾志华459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富恩 施昌东 余庆460

略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陈乐素461

论陆游《南唐书》 陈光崇462

黄震对程宋理学的继承与修正 樊克政463

跋《铅山辛氏宗谱》和《辛稼轩历仕始末》 辛更儒464

评北宋雍熙北伐 顾全芳465

金宋和战史论 张博泉466

契丹与奴隶制 张广志468

论“澶渊之盟”后的宋辽关系 任崇岳468

论契丹军队的给养来源 赵光远 李锡厚470

西夏赵德明卒年小考 吴光耀471

试论辽朝圣宗之治 杨世彝471

试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经略辽东 金殿士472

辽代汉宫制度的演变——兼评韩德让 房广顺472

“辽城”问题商榷 李锡厚473

辽王氏二方墓志考 向南474

试论辽代的货币经济 乔晓金475

关于辽金二税户 佟家口476

论金代民族融合 张荣峥477

金后期的抗蒙斗争及其失败原因 王宏志479

早期的察合台汗国 刘迎胜480

释元代的“合必赤” 王晓欣481

试论耶律楚材、元好问,丘处机 李桂枝482

元初畏兀儿族政治家廉希宪 赵永春483

论冗末政治家脱脱 任崇岳483

元代书院考略 王额484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 洛桑群觉 陈庆英485

元朝驿传初探 黄才庚486

元代屯田的发展和演变 李干487

金、元时期女真人的内迁及演变 罗贤佑487

元代江南地区的普通官田 孟繁清488

元朝时期的河北人口初探 高树林489

元代中日贸易简论 方安岁489

谈元末徐寿辉农民政权的年号和国号 刘孔伏 薛新力490

试论成吉思汗“天力论”及其特点 佟德富491

忽必烈的“应天”“至诚”观及其体系简论 巴干492

元代“烧饭”之礼研究 蔡志纯493

《蒙古秘史》的哲学思想 旭江493

斡亦刺贵族与成吉思汗系联姻考述 白翠琴494

试论成吉思汗用兵西夏的战略意义 汤晚方495

元代回回人分布江浙考 穆德全496

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 杨志玖497

八、明史研究500

用世界史的眼光加强明清史的研究 沈定平500

试论中国和欧洲早期启蒙文化的异同 冯天瑜 周积明501

明清时期中国与英法专制政权的差异及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作用 许丽娟502

略论明清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变化 柯建中504

朱元璋集权政治的历史作用之我见 陈世昭506

论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陈梧桐506

朱棣不是朱元璋嫡于 管国忠507

明初的迁徙富户与粮长制 洪沼507

叨代皇室与勋臣通婚状况抉微 杨成509

明清庶吉士制度拾零 吴仁安510

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吕作燮510

论徐呆——兼及明代的“匠官” 陈绍棣511

明代理财家——王琼 王爱民512

试论张居正 陈仁华512

东林党和张居正——兼论东林党的发端 王天友513

试论明代廷争的社会影响——兼论明代倭寇与禁海 张立凡514

南明宰相李永茂及其著作 刘乾516

《桃花扇》与明史案 杜朝光517

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 樊树志518

明清时期江南水稻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特点探讨之一 李伯重519

明及清前期的官田地租形态 余也非520

明代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试探 田培栋522

明代民屯制度初探 李龙潜523

农佃押租惯例的历史考察 樊树志525

试探庄仆、佃仆和火佃的区别 彭超525

明代徽州佃仆制度考察 刘和惠526

明代徽州胡氏佃仆文约 刘和惠527

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曾唯一 沈庆生528

均工夫役浅析 伍跃528

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 王家范529

明代广西盐法刍议 覃廷欢530

明代川陕茶马贸易浅说 吴仁安531

明代缙绅地主浅论 张显清532

明代宦官与江南经济 王春瑜 杜婉言533

福建华安仙都的畜奴制调查——明清福建社会制度调查报告之一 陈支干 林仁川534

福建市舶司废于嘉靖六年吗? 陈尚胜535

郑和是我国开辟横渡印度洋航线的第一人吗? 孙光圻535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 朱伯康536

略论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鹤声 郑一钧537

谈《明史》所载郑和宝船尺寸的可靠性 邱克537

浅谈明代的中菲贸易 张莲英 林金枝538

从族谱资料看闽台关系 庄为矶 王连茂539

“宜寇之乱”首领陶德义小考 王志邦540

明代“铲平王”小考 岳麓541

万历天启时期的市民斗争和东林党议 王天有541

山海关战役与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 郭继汾542

再谈张献忠入川作战次数问题——答田尚同志 王纲543

广西土官制的流弊及历代改土延缓的原因 陈业强544

广西“改土归流”的社会基础 谈琪544

明代瓦刺与西域 马曼丽546

明失哈密述论 蒿峰547

明代蒙古之入居河套 陈育宁548

明代辽东女真人与汉人杂居状况的历史考察 朱诚如548

袁崇焕“谋款”辨 阎崇年549

毛怜卫的变迁 蒋秀松551

扈伦四部形成概述发 丛佩远551

扈伦四部世系考索 丛佩远553

明代云南的贡金 万揆一553

明代土家兵抗倭事迹概述 彭秀抠554

阿勃林和十七世纪的中俄西路贸易 徐昌汉554

明代理学流变考 冯天瑜556

傅山对“理”的考察和批判 魏索禹 尹协理557

试论明代中后期经济思想的演变 吴申元558

试论郑成功的经济思想 李育安 吴朝林559

试论李贽的史学观 陈曼平 张克560

李贽的妇女观 孙官生560

张岱与《石匮书》 李新达561

乾隆的“迟速论”和清王朝的衰微 王梅561

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李季平561

徐光启的富国强兵思想 汤纲562

权衡与《庚申外史》 任崇岳563

周述学在计时器方面的贡献 白尚恕 李迪564

九、清史研究565

努尔哈赤与沈阳城“九门”——兼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 王明琦565

一六0三年努尔哈赤迁城本末 刘庆华565

多尔衮拥立福临考实 张玉兴566

济尔哈朗与宁远之战 李新达567

试论顺治与清初中国的统一 李景屏568

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南炳文569

康熙的“吏制” 是翰生 汪学起570

论康熙时期的朋党及其对清初政治的影响 林乾571

笔帖式与1673—1683年清朝决策系统 杨锦麟572

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汉将 商鸿迪574

康熙的文化政策 刘潞575

康熙帝与西洋科学 潘吉星576

查嗣庭案缘由与性质 顾真578

乾隆对彻底平定准噶尔的指导作用 张羽新579

乾隆朝一起特殊文字狱——“伪孙嘉淦奏稿案”考述 陈东林 徐怀宝580

清前期督抚“满人为多”质疑 白景石582

八旗建立年代考异 李鸿彬 郭成康582

八旗奴仆分档开户问题 盂昭信583

清代废除匠籍制度概述 史志宏584

康、雍、乾时朝辛者库人的成分及人身关系 叶志如585

毛文龙与皇太极的关系——《毛文尤书信》简析 姜守鹏586

略论入清后的冯铨 张嘉沧587

清开国勋臣何和礼 孙文良 李治亭588

范文程评议 王思治589

也谈对范文程的评价——与张家哲同志商榷 常建华590

宁完我简论 郑玉英591

姚莹与台湾 刘经发592

试论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经济政策 魏鉴勋 袁闾琨592

试论努尔哈赤推行的“计丁授田”与“分丁编庄”政策 李景兰593

清代前期农村高利贷资本问题 方行594

清代实物定额租制的发展变化 谢肇华595

清代的农民永佃权及其影响 吴量恺596

地丁溯源 宋德宣597

清代户部诸关初探 何本方598

从获鹿县审册看清代前期的土地集中和摊丁入地改革 史志宏599

康熙朝盛京内务府皇庄的管理 魏鉴勋 关嘉录600

从《黑图档》看康熙朝盛京皇庄的赋役制度 关嘉录 魏鉴勋601

清乾嘉时期新疆屯田分布状况初探 王建民602

乾隆帝与官吏对盐商额外盘剥剖析 林永匡604

清前期榷关及其管理制度 吴建雍605

清代前期扬州城市经济 朱宗宙606

试论行帮 胡铁文607

清代广西的社会经济 覃树冠608

清代河运向海运的转变 熊元斌609

论清代的人口膨胀 胡果文610

试论清代人口编审的几个问题 蒋德学611

四川清初招徕人口和轻赋政策 彭雨新611

四川白莲教起义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黎邦正612

李文成从滑县出走山东考 李尚英613

清代玉牒 屈六生613

试论全祖望的史学思想 方祖猷614

《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试析 马大正 郭蕴华615

王鸿绪与《明史》纂修——王鸿绪“窜改”、“攘窃”说质疑 黄爱平616

纪昀与《四库全书》 路拴洪617

略论雍正《朱批谕旨》 赵云田617

近三百年历史编撰上的一种重要趋势——自马驌至梁启超对新综合体的探索 陈其泰619

崔述《考信录》初探 陶懋炳619

钱大昕学术思想述略——兼论对乾嘉学者的评价问题 王俊义620

读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施丁621

章学诚是清中叶启蒙思想家的前驱 刘汉屏622

章学诚史学的目的论和方法论 匡裕彻622

章学诚的历史文学理论 施丁624

日本对《清实录》的篡改和影印 孙月娴625

清代理藩院的设置和沿革 赵云田625

试论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和目的 李世愉626

清代的“年班”制度 赵云田626

清雍正朝改土归流善后措施初探 李世愉627

蛾眉遣嫁为靖边 王学愚627

和硕公主穆库什的婚配问题 李凤民629

清代鄂温克族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守卫边疆上的历史作用 吕光天630

十八世纪中叶新疆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 郭蕴华631

为什么清朝将西域改称新疆 谷苞632

康熙时期台湾高山族社会的发展状况 陈国强632

黑龙江省的云南“站人” 吴扎拉·克尧633

雅克萨之战与福建台湾的藤牌兵 潘君祥633

中俄雅克萨战争双方兵力考 李泳炎634

附录:收编报刊杂志目录634

1985《中国史研究文摘 (1984年1-6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