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样品结构性质:Cu~(2+)对分馏段大庆常顶油不同砷形态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表2 样品结构性质:Cu~(2+)对分馏段大庆常顶油不同砷形态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Cu~(2+)对分馏段大庆常顶油不同砷形态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载体及10%Cu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见表2。载体及催化剂的吸脱附等温线及孔径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2(a)可以看出,硅铝载体的吸脱附等温线出现了闭合回线,符合IUPAC分类标准中的Ⅳ型,等温线狭长而陡峭,说明孔分布较广。从孔径分布曲线可以看出,从2.5 nm到55 nm均有不同程度的介孔分布,30 nm左右的孔分布较为集中,整体上孔径较为宽泛。评价结果表明,载体在脱砷评价实验中几乎无脱砷能力,因此该载体的孔结构对不同种砷的形态并无特殊的选择性吸附性能,而脱砷性能主要由活性金属Cu2+与载体的协同作用带来。由图2(b)中可以看出,孔径分布及吸附等温线均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Cu物种堵塞了载体的一些孔道,但孔结构的分布与原来基本相同,且仍留有较为丰富的比表面积及宽泛的孔径分布,较大的孔径及较为宽泛的孔结构分布有利于分子进入内部,增加催化活性位[15-16],因此,10%铜的负载量并不会造成孔结构对砷化物的吸附影响。在本方法的考察中,载体并不是影响脱砷效果及选择性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