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养分及生物量特征》

《表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养分及生物量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团聚体及化学计量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作为土壤结构的重要评价指标影响着土壤质量。由于土壤团聚体包括水稳性团聚体与非水稳性团聚体,在湿筛的过程中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破碎成了小粒径团聚体,因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的多少更能有效地体现团聚体的稳定性。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决定着土壤抵抗侵蚀的能力以及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而>0.25mm水稳性团聚体占总重的比例可以判别土壤结构的优劣,是判定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10]。>0.25mm粒级团聚体占团聚体比例表现为马木混交林90.76%、湿木混交林88.29%、马尾松纯林85.80%、湿地松纯林85.98%、木荷纯林86.85%。这一结果与柴旭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大团聚体分布上,针阔混交林团聚体占比较纯林高。从表5可以看出,本地针叶树种马尾松与木荷混交形成马木混交林的凋落物含量均高于纯林,且与木荷纯林差异显著(p<0.05),说明针阔混交林对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较针阔纯林显著,本地树种针阔混交可以增加地表枯落物和植物根系,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凋落物的覆盖可以增加地面粗糙率,滞缓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小对大团聚体的冲刷和破坏。此外,林内温度、光照和水分含量都有所差异,进而对根系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团聚体的形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