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两类旅游者的自我呈现风格及其旅游的意义》

《表2 两类旅游者的自我呈现风格及其旅游的意义》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互联网结伴旅游中旅游者自我呈现的变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旅游者的自我呈现行为为理解互联网结伴旅游的动机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体而言,本研究验证了Edensor的观点,即场景只能影响,但不能决定旅游者所进行的表演的种类[18]。由于共认价值的模糊,互联网结伴旅游者的行为具有多元性,旅游者在旅游前、中、后各个阶段都能主动地解读场景特征,并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自我呈现,使得互联网结伴旅游区别于熟人结伴旅游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顾忌、妥协和忍让[16],区别于西方背包客建立的统一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以及背包客身份导向式的表演方式[22]。与整体层面的研究认为旅游者获得了迥异于日常生活的真实体验[14-17],不同的是,旅游中颠覆型、回避型和延续型3类自我呈现风格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差异程度逐渐降低。在相同的场景特征下,颠覆型和回避型旅游者形成了两种互动文化,颠覆型旅游者通过充分地呈现日常生活中难以表达的真实自我释放压抑,回避型旅游者则通过有限地呈现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自我逃避日常,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旅游得到放松(表2)。旅游者的自我呈现行为反映出旅游与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连续性,人们在日常生活积累的感受对其在旅游中的行为产生影响,旅游作为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获得愉悦的体验而存在。而愉悦体验的获得不仅是旅游的非惯常环境带来的,还强调了互动对象是不从属于社会关系的陌生人。因此,在研究中国旅游者的互动行为时,不仅要考虑旅游的非惯常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互动对象、互动情境等因素的作用,细分旅游现象,识别旅游者类型,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旅游者行为。本研究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探究了个体行为是如何与场景解读联系起来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影响旅游者场景解读的因素,如人格特质。